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行政公文 > 方案

【推薦】教學設計方案範文六篇

欄目: 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95W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科學有序進行,時常需要預先制定一份周密的方案,方案的內容多是上級對下級或涉及面比較大的工作,一般都用帶“文件頭”形式下發。方案應該怎麼制定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推薦】教學設計方案範文六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一、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瞭解武松打虎的經過。

2.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

3.有感情地朗讀武松打虎的部分。

二、教學重點

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

三、教具準備

生字卡片、寫有“思考,練習”2的小黑板及繪有武松打虎場景的掛圖。

四、教學時間: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理清課文條理;重點理解武松打虎部分。

教學重點:

重點理解武松打虎部分。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聽寫詞語

抵禦、推辭。侮辱、拒絕、和氏壁、絕口不提

(聽寫後,同座同學相互檢查批改)

二、啟發談話,導人新課

前面學過的兩篇課文,講的都是我國古代的事情,今天我們要學的“景陽岡”講的也是我國古代的故事。課文是根據明代著名小説《水滸傳》中的片段改寫的。(板書:景陽岡)

提問:哪位同學能把《水滸傳》向大家做個簡單的介紹?《景陽岡》講的是誰的事?

三、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理清課文條理

1.提出自學要求::用比較快的速度把課文默讀一遍,按照事情經過把課文分成四段,再做“思考?練習”1的填空題。

2.學生按要求自學。

3.討論交流。

(1)請學生説説是怎樣分段的,每段講的是什麼。

(2)請學生説説是怎樣填寫“思考?練習”1的。

四、抓住重點,進一步理解課文

1.各自朗讀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部分,想象武松是怎樣打死猛虎的,

2.抓住重點語句,理解打虎的經過。

(1)、原來大蟲抓人,只有一撲、二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勁兒就泄了一半。

指導學生理解:‘般’是什麼意思,大蟲抓人只有哪“三般”?為什麼“三般”都抓不住武松?

在學生理解語句意思的基礎上,(適當演示一下,以加深理解。)

(2)、武松把半截哨棒丟在一邊,兩隻手就勢把大蟲頂花皮揪住,按下地去。指導學生理解:“就勢”是什麼意思?武松是“就”着什麼“勢”把大蟲揪住的?

五、用自己的話説一説武松是怎樣打死猛虎的。

六、佈置作業

練習有感情地朗讀武松打死猛虎這一部分。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説説課文各段大意;分清事情前後果;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指名按自然段朗讀課文,每人讀一個自然段

二、指名説説每段的大意

三、練習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

1.掛出寫有“思考?練習2”的小黑板。

2.同座互相討論題目中列出的事情的前因後果。

3.全班討論交流。

(1)“店家只給武松篩三碗酒”的原因和結果。

(原因:“三碗不過岡”。)

(2)武松不聽勸告上景陽岡的原因和結果。

(原因:“這條景陽岡少也走過一二十遭,幾時聽説有大蟲!”——不相信有大蟲。

“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不怕老虎。

結果:打死了猛虎。)

(3)、武松提不動那隻被他打死的老虎、的原因和結果。

(原因:原來武松使盡了力氣,手腳都酥軟了。“——打虎時用盡了力氣。

結果:“先下岡去,明早再來理會。”)

四、指導有感情朗讀

1.掛出繪有武松打虎情景的掛圖,説説這一部分該怎樣讀。(要讀出老虎的兇猛和垂死掙扎,讀出武松的勇敢、機智、沉着,節奏稍快些,反映當時的緊張氣氛。)

2.學生自己練習。

3.鼓勵學生當眾朗讀,對讀得好的進行表揚。

五、佈置作業

預習讀寫例話《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

一、進店(詳)喝酒談虎——神態

二、上岡(略)心理活動

老虎 撲 掀 剪 性格

三、過岡(詳)武松 閃 閃 閃 豪放

劈 跳 掀 無畏

按 踢 打

四、下岡(略)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教學要求】

1、學會8個生字並書寫,認識8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知道環境人類生活相關,培養初步的環境保護意識。

3、學習比喻句“……像……”。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識字、寫字教學。

【教學難點】

初步瞭解環境污染對人類有哪些危害。

【教學準備】

1、教學掛圖。

2、生字、詞語卡片。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板書課題中的生字“澈”,藉助拼音讀準字音,用“澈”組詞:清澈……。再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讀課題後,你會提出什麼問題?(學生自由提問)或面對這清澈的湖水,你想到了什麼?

二、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1、教師範讀,學生靜聽,大致瞭解課文講了什麼?

2、學生自由小聲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問一問老師或同學,把字音讀準確。

3、從課文中找出要求會認的字,藉助拼音讀準確,再讀課文。

4、檢查生字讀音:

⑴ 同桌互相讀、聽,互相訂正。

⑵ 指名認讀。

⑶ 用生字卡片進行全面檢查。

5、再讀課文,邊讀邊用序號標明自然段。

三、指導讀好課文

1、指導讀好第一自然段:

⑴ 自由讀第一自然段。

⑵ 老師引讀,讓學生了解內容。

⑶ 指名讀、評,全班齊讀。

2、讀好二、三自然段:

⑴ 自由朗讀二自然段,找出描寫兩岸風景的句子:(邊讀邊勾畫出來)

⑵ 名讀勾畫的句子。

⑶ 桌互讀第二自然段。

⑷ 導朗讀第三自然段。

⑸ 由練讀,找出表示小潔心情的句子。

⑹ 名讀、評,全班齊讀。

⑺ 自由練讀二、三自然段。

3、指導讀好第四、五自然段:

⑴ 小聲讀 四、五自然段,邊讀邊想,小潔想幹什麼?結果怎麼做的?

⑵ 指名答,想一想,當時小潔的心情是什麼樣的?再請同學演一演。

⑶ 自由練讀四、五自然段:

① 分四人小組練讀課文。

② 有感情朗讀課文。

四、指名讀自己喜歡的段落

五、感情朗讀,深入體會

1、朗讀文中寫景的段落:

你想不想也做在這條船上,和小潔一起看看這美麗的景色呢?你都看到了什麼?把你看到的美景讀出來?學生各自練讀美景部分,指名讀,師指導讀。

2、通過動作,體會心理:(字讀三、四段)

課文中兩次寫小潔“緊緊攥着麪包紙”,從這而體會到什麼?應怎樣才能表現出小潔生怕麪包紙掉進湖裏的心情?

你從“看他一眼”和“企盼的眼光”中體會到什麼?

加上動作表演讀,指名上台表演。

3、自讀最後一段。討論:最後一句“忽然她眼睛一亮,飛快地向前跑去”是什麼意思?

六、拓展活動

1、讀一讀這句公益廣告:“我是一株小小草,請你注意你的腳。”

2、試着寫一句保護自然的公益廣告詞。

我是_____________,請你_______________。

第二課時

一、查複習

1、出示生字、詞語卡片,用齊讀、開火車讀、個別讀的方法,檢查生字詞的讀音(包括要求認識的字)

2、指名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小組討論:環境污染對人類有哪些危害?(聯繫生活實際舉例説一説)

4、全班進行交流。

二、學習比喻句“……像……”

1、讀出課後練習中的兩個比喻句。

2、想一想,在我們以前的課文中有沒有像這樣的句子:

回憶:大象的腿像根柱子。

圓圓的荷葉像停機坪。

……

3、照樣子指名説比喻句。

三、識記生字,指導書寫

1、認讀生字。

2、分組識記字形,集體交流。

3、指導書寫課後生字:

注意:“覺”字下面的“見”不要寫成“貝”。

“船”的“舟”變成偏旁時橫要變成提。

四、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1、同桌互相背誦。

2、指名背誦。

五、實踐活動

在教室開展“彎彎腰,拾起一片紙”的活動。然後集體交流自己的感受和體會。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

1.學習課文第2、3段。理解“傍晚、滿湖通紅、山神、省下、灰心”等詞語的意思。

2.懂得學習上遇到困難不能灰心,要有信心,堅持天天學,認直學,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績。

3.繼續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並背誦第二段。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是第2段的語言文字訓練;難點是通過第3段最後兩句話的理解,悟出

道理。

三、課前準備:

掛圖、詞語卡片、小黑板、錄音機、投影片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檢查

1.抽讀詞語

2.指名讀第1段。説説這一段主要寫了什麼。

(二)教學第2、3段

引入新課:王冕的父親死了,家裏很窮,只念了三年書,就去給人家放牛背上還要讀書,真是勤奮好學啊!今天,我們就來學一學王冕是怎樣勤奮學習畫荷花的。一邊看課文,一邊聽錄音。

學習第2段:

1.自由讀,標出有幾句話。

2.哪一句話告訴我們:什麼時候,誰在什麼地方幹什麼?“傍晚是什麼時候?

3.問:這時候天氣發生了什麼變化? 給“忽然”換個詞。

4.大雨過後的景色是怎樣的呢?(出示掛圖)

(1)看圖説話:湖面上有哪些景物?

我們看去這湖面怎麼樣?荷花怎樣?荷葉呢?

(2)課文中是怎麼寫的呢?劃出課文中寫大雨過後湖面、荷花、荷葉的句子,讀一讀。

(3)理解“滿湖通紅”,並板書。

荷花的花瓣上有一滴滴清水(板書:清水滴滴)

荷葉上的水珠還滾來滾去的,(板書:滾來滾去)

真美啊!我們來比一比,誰讀得最美!指名讀,男女讀。

5.這麼美的荷花,難怪王冕看得“出神”。(理解“出神”。)

他心裏會怎樣想呢?

“那多好啊!”後面用了感歎號,表達了王冕怎樣的感情?誰能讀出王 冕心裏很想把它畫下來的語氣?指名

6.這一段寫得美不美?你們想不想把這一段背下來呢?自己試背,齊背。

7.完成課堂作業 第4題。

大雨過後,一片陽光照得( )。湖裏有十來支( ),花瓣上( ),荷葉上( )滾來滾去。王冕看得( )。

學習3段

過渡語:下雨後的景色這麼美,王冕多想把它畫下來啊!那王冕是怎樣學畫荷花的呢?帶着問題自己讀第3段。

1.指名讀第1句。畫畫用的畫筆、顏料、紙,王冕是怎樣得來的?理解“省下”。

2.後來王冕畫的荷花像不像?從課文哪句話可看出?

出示句子比較:

比一比,哪句寫得好?好在哪裏?

3.朗讀這一句。

4.同桌討論:王冕為什麼能把荷花畫得這麼像?

交流,板書:不灰心,天天畫

5.假如我們在學習中遇到了困難,應該怎樣向王冕學習呢?

(三)總結全文

1.齊讀全文

2.四人小組談一談:學了這課,你有什麼收穫?指名彙報。

(四)佈置作業

《課堂作業 本》第3、6題。

五、板書設計 :

27學畫

(課文插圖

放大)

滿湖通江 畫不像

清水滴滴

滾來滾去

像……一樣

六、教後感

這篇課文的重點是對第2段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為了突出重點,在第2段教

學時,我充分利用掛圖,讓學生先進行看圖説話(“湖面有哪些景物?我們看去這湖面怎樣?荷葉、荷花怎樣?),再在課文中找出有關的句子,讀一讀。這樣既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積累了一些好詞好句,又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教學目標

1、流暢、感情充沛地朗讀課文。

2、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3、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徵,運用形象化語言描寫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寫法。

4、培養、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陶冶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準備

1、佈置學生預習課文,初步疏通字詞,較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藉助網絡和一切資料,瞭解作者老舍的基本情況、瞭解濟南的基本情況。

3、準備朗讀錄音磁帶和幻燈。

第一課時

導入

談到冬天,大家都會聯想到那凜冽的北風,刺骨的寒流以及那肅殺的氣象;説到冬天,大家又會想起“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遼遠,想起那“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孤寂。總而言之,冬天給我們的感受是“寒冷的”、“白色的”,然而在北中國的濟南,由於特殊的地形,冬天非但沒有一副嚴酷的面孔,反到是那幺的“慈善”可親、笑容可掬。今天,就讓我們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跡,到濟南去感受一下冬天的温馨,欣賞那秀氣的山,澄綠的水

朗讀感知

出示課題及教學目標

1、播放範讀錄音

要求:

1)聽準字音

2)注意語氣,語調,語速及重音

2、指定一小組朗讀課文

其餘小組學生冥想(儘可能多的根據朗讀再現畫面)。

3、討論,感知全文

1)濟南為何“真是算個寶地”?

2)課文寫了濟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3)你是否覺得濟南的冬天是“暖和安適”的?請講述理由。

4)文中滲透作者對濟南的冬天什幺感情?

探究後參考:

1)濟南的冬天在作家老舍與北平的朔風、倫敦的重霧、熱帶的毒日相比較後,給人感受是:無風、響晴和温晴,天氣暖和安適,三面環山,山是温靜、雋秀的;水是綠色、澄澈的。

2)陽光朗照

温靜

冬天的山

薄雪覆蓋

秀氣

城外遠山

淡雅

冬天的水

水藻的綠

清澄

3)暖和安適

a.濟南三面環山,

b.“放在小搖籃裏”

c.山是陽光朗照,薄雪覆蓋

d.水是不結冰的,清澈透明

e.濟南人的表情、感覺、幻想及心情説明濟南的“温晴”

4)老舍極盡筆墨,傳神地繪山景、描水色,使得濟南冬天的山、水、陽光、白雪……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在那如詩如畫的美景中,浸透着老舍的喜愛、讚美之情。

4、自由朗讀課文(或課文部分章節)

第二課時

研讀課文

古老的濟南,景色秀麗,素有“家家泉水,户户插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譽。老舍先生為了把這些美好的景色展現在讀者面前,精心設計了景物構圖,通過形象的語言,層層展現了景物形象。

1、指名朗讀課文第3節——5節

思考:

這3小節中的景物各按什幺順序佈局構圖的?

2、朗讀下面的語句並比較它們有何不同?

A.

甲: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着;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着看着,這件花衣好象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

乙:山坡上,小雪覆蓋不勻,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着;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

B.

甲: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乙:快日落時,陽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了點粉色。

C.

甲: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裏照個影兒了

乙:天兒越晴,水藻越綠,水也不結冰,垂柳的長枝倒映在水中。

參考:略

3、讀下面的語句,揣摩紅色字詞的妙處。

山坡上卧着些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卧着點雪。

樹尖上頂着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

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

山坡上,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

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參考:略

4、小結:我們繪景時,要仔細觀察,抓住景物特徵,運用合理的順序(角度),通過極富有表現力的動詞、修飾語、限制語和比喻、擬人等修辭來狀寫客觀之景(形似),另一方面要認真思考,對客觀之景要經過內心感受、揣摩,融入主觀的情感,使客觀的景具有形象美、意境美(神似)。(着重強調寫景時不能修辭、詞藻等簡單堆積)。

5、朗讀第3——5小節

6、從3——5節中找出你喜歡的語句並仿寫它。

7、小結仿寫的注意點:

a符合句式要求,

b運用相同修辭手法

c儘可能把原句中意境(情境)仿寫出來

8、片段練習:描寫夏(秋)一景,注意景物描寫的五個注意點。

比較閲讀

1)

比較《春》和《濟南的冬天》的異同

同:抓住特徵,安排較好的順序,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營造了意境,景情交融。

異:《春》還從多種角度來描寫,

另描寫的內容不同

2)

比較《濟南的冬天》與賈x凹的《冬景》異同

同:抓住冬天季節的特徵,營造了意境,都有萌育春天的描寫。

異:《濟南的冬天》多濟南山水的描繪,虛實結合。《冬影》多細節描寫,有人物對話,實景較多。

作業

1)

鑑賞自讀課文37課《雪》第5節,分析作者如何構圖和描寫冬景的。

板書設計

濟南的冬天

老舍

總特點

温暖安適

無風

北平朔風(寒)

響晴

倫敦重霧(暗)

温晴

熱帶毒日(熱)

感受:

温暖安適的理想境界

陽光朗照

温靜

薄雪覆蓋

秀氣

城外遠山

淡雅

水藻之綠

清澄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課時備課

1.積累背誦描寫人與人之間友好相處的16個成語故事或成語,感受人間愛的情感。

2.用較快的速度閲讀短文,理解成語故事,受到啟發。

教師準備

寫有“讀讀背背”中16個詞語的黑板、詞語卡片。

教學過程

一、完成“讀讀背背”。

1.講授故事,激發興趣。

同學們,我現在講一個三國故事。(教師簡要的講述關羽、張飛、劉備桃園三結義的故事),然後啟發學生從這個故事中你想到了什麼?用哪個成語來形容他們的情誼?學生自由發言……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些關於人與人之間真誠相處的詞語。

2.出示詞語,學生朗讀。

(1)出示小黑板。

情同手足

一見如故

部分彼此

推心置腹

忘年之教

惜老憐貧

不期而然

心心相應

無微不至

問寒問暖

心地善良

親密無間

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

友好相處

天涯比鄰

(2)自由朗讀一遍。

(3)教師指名讀一讀。

(4)學生齊讀。

(5)教師打亂詞語順序,指名讀。

(6)學生開火車讀。

(7)學生再自由讀。

3.開展競賽,看誰背得快。

二、完成閲讀。

1.談話導入。

剛才我們大家背誦了一些成語,以前我們也學過成語故事,誰能給大家講一個成語故事?學生自願講説故事。講完後,師生可以給予評議。

2.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個成語故事——《此地無銀三百兩》。看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3.自讀文章,思考短文後1題為什麼説張三和王二自作聰明?

(1)默讀文章,思考短文後1題,用畫出答案。

(2)教師組織學生訂正答案。

4.瀏覽故事,找出與題目對應的短語。

5.再讀短文,小組合作,交流體會。

在學生閲讀的基礎上,聯繫生活實際,談受到的啟發。先小組內互相交流,再全班交流,教師點播。

6.拓展練習。

班內交流你知道的成語故事,講給大家聽。

教學設計方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隨機事件的概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必修3第一章第一節課。

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隨機事件的概率》是高中階段學生學習《概率》的入門課,也是一堂概念課。不僅要學習隨機事件和概率的概念,而且要初步感受概率的實際意義和思考方法,將直接影響到對後續概率課程的學習。這節課不僅是全章內容的理論基礎,同時也向學生指明瞭概率課程的研究方向就是進一步揭示隨機事件的規律性。概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數學分支,它真正直接地反映了數學來源於生活而又反過來服務生活。同時,概率也是每年高考的必查內容之一,主要是對基礎知識的運用以及生活中的隨機事件的概率的計算,都是學生今後的學習、工作與生活中必備的數學素養。

二、教學目標分析

1、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隨機事件的概念;理解頻率和概率的含義和兩者的區別和聯繫。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和思考問題的能力,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師生、生生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和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

同時,概率的定義與性質是學生學習概率的基石,其中也藴含了重要的數學思想,因此,我確定重點、難點和教學方法如下:

2、教學重點:①事件的分類;②概率的統計定義;③概率的性質。

3、教學難點:隨機事件的發生所呈現的規律性。

4、教學方法:以多媒體教學課件為教學輔助。

三、學情分析

我所面對的學生是高一的學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邏輯思維也在初步形成中,但由於年齡的原因,他們思維活躍卻不夠冷靜、嚴謹,因此較片面。雖然概率來源於生活,卻也要深刻地挖掘生活中的事例,學生會因為一點阻礙而產生厭學情緒,同時由於這堂課主要學習的是概念,學生會覺得枯燥而產生煩躁的心理。

四、過程分析

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教學的主體,更是課堂的主角。設計教學過程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儘可能地帶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並盡力帶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自己成為學習知識的主動者,同時還要引導學生走出學習數學概念的煩瑣與困境。

五 、教法與學法

在課標的説明與建議中提出:概率教學的核心是讓學生了解隨機現象與概率的意義。教師應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實例,鼓勵學生動手試驗,正確理解隨機事件的不確定性及其頻率的穩定性,並嘗試澄清日常生活遇到的一些錯誤認識在初中教材中,已經對隨機事件和概率進行了一定的闡述和分析,因此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思維基礎。但是初、高中教材中的表述並不完全相同,對比而言,高中教材的表述更加嚴謹,而且知識體系建立得更加完整,後續內容更加抽象。因此,本節課的教學不能簡單的回顧、對比,而是要打下更好、更準確、更嚴謹的基礎。 在經歷用試驗的方法探究概率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處理數據的能力,進一步增強統計意識、發展概率觀念,同時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態度、勇於探索的精神及交流與協作精神。

六、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課前在全班同學中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內容是:學校要舉辦“三分球投籃”大賽,那麼你會推薦班上哪位同學參加呢?調查結果:高一(3)班鄭同學得票最高。

問題1:全班三分之二的同學選擇李同學參加比賽,但是大家能確定這位同學在比賽中第一個球能投進嗎?

學生齊答:不能確定。

師:為什麼不能確定?

學生齊答:因為它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

師:正確。我們把在一定條件下,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的事件稱為隨機事件那麼同學們還能舉出生活中隨機事件的例子嗎?

學生1:明天會下雨。

師:好,這是隨機事件。那麼從事件是否發生這一角度思考,除了隨機事件,還有其他嗎?(學生思考片刻)

學生2:除了隨機事件以外,還有一定發生和一定不發生的'事件。比如: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這是一定發生的。擲一枚色子出現7點,這是不可能發生的。

師:那麼,我們把這兩種事件分別稱作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接下來請同學們閲讀課本108頁。(明確三種事件的概念)

問題2:既然三分球的命中都有隨機性,為什麼大家會選擇李同學參加比賽,而不是其他同學呢?

學生齊答:鄭同學贏的可能性比其他同學大。

師:大家根據什麼得出這樣的結論?

學生齊答:平時比賽時這位同學的投籃命中率比較高

師:也就是説大家使用投籃命中率來估計的。那麼命中率是怎麼計算的?

學生3:是把投籃命中的次數除以投籃總次數。

師: 這實際上就是頻率,這種方法實際上就是用頻率估計概率。

在此基礎上,導出課題。

(二)試驗探究

問題3:怎樣用頻率估計概率?

師:拋擲一枚硬幣正面(有數字的一面)向上的概率是二分之一,這個概率能否利用剛才計算命中率方法──通過統計很多擲硬幣的結果來得到呢?接下來大家一起來做試驗。為了減少誤差,在動手操作之前,請同學們討論一下試驗的規範有哪些?

(學生四人一組,討論交流,互換觀點想法,教師巡迴指導,聽取學生不同觀點,對錶現積極的學生給予鼓。最後,全班交流,得出結論。)主要有以下幾點要求:

1。質地均勻的1元硬幣一枚。

2。在同一高度(以數學課本豎直放置高度為準)豎直下拋,落地不計。

3。全班共分15個小組,每小組拋30次,記錄正面向上的次數。

師:現在開始試驗。(大約五分鐘後,學生試驗結束,統計試驗結果,填入電子表格1)

表1(小組拋擲情況統計表)

根據表格中的數據做出各組頻率折線圖

師:請同學們觀察圖表,你能估計拋擲硬幣出現正面向上的概率是多少嗎?

學生4:大概在0。5到0。6之間。

師:那就是還不能確定具體的數值是多少。也就是説數據還不穩定。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數據更穩定,能觀察出明顯的規律呢?

學生:(思考片刻,幾乎齊聲回答)多做幾次試驗。

師:由於課堂時間有限,我們把各小組數據進行累計,得到表2

表2(各組累計硬幣拋擲統計表)

根據表格中的數據做出累計數據頻率折線圖

師:再次觀察圖表,你能從中發現什麼規律呢?

學生5:發現隨着試驗次數的增加,正面向上的次數越來越接近0。5

師:這種説法還不夠嚴謹,認真觀察圖表,能説得更準確嗎?

學生6:應該説隨着試驗次數的增加,正面向上的次數越來越接近0。5,並在0。5

附近擺動。

師:好。接下來我們利用計算機進行拋硬幣的模擬試驗。 增加試驗次數,看看有什麼新的發現。(發現在大量重複試驗下,正面向上的次數越來越接近0。5,並在0。5附近擺動。)

師:歷史上有許多數學家為了弄清其中的規律,曾堅持不懈的做了成千上萬次的擲硬幣試驗。

師:觀察頻率在0。 5附近擺動幅度有何規律?

學生7:再次説明大量重複試驗下,正面向上的次數穩定在0。5,並在0。5附近擺動。)

師:你們認為出現的規律與試驗次數有何關係?

學生8:總體上試驗次數越多頻率越接近0。 5,即頻率穩定於概率。

師生共同小結:至此,我們就驗證了可以用計算投籃命中率的方法來得到硬幣“正面向上”的概率。

問題4:為什麼可以用頻率估計概率?

師:其實,不僅僅是擲硬幣事件有規律,人們在大量的生產生活中發現:對於一般的隨機事件,在做大量重複試驗時,隨着試驗次數的增加,一個事件出現的頻率也總在一個固定數附近擺動,顯示出一定的穩定性。 由於大量重複試驗的頻率具有穩定性,由此可根據這個穩定的頻率來估計概率。

歸納:一般地,在大量重複試驗中,如果事件A發生的概率m/n會穩定在某個常數p附近,那麼事件A發生的概率P(A)=P。

問題5:隨機事件的概率P(A)有什麼範圍?對一個隨機事件A,用頻率估計的概率P(A)可能小於0嗎?可能大於1嗎?

學生9: P(A)=m/n 因為0≤m≤n,所以0≤P(A)≤1。 用頻率估計的概率P(A)不可能小於0,也不可能大於1。

(三)鞏固練習

1。某射擊運動員在同一條件下的射擊成績記錄如下:

①計算表中相應的“射中9環以上”的頻率(精確到0。 01);

②這些頻率穩定在哪一個常數附近?

③根據頻率的穩定性,估計這名運動員射擊一次時“射中9環以上”的概率(精確到0。 1)。

2。判斷下列説法的對錯

(1)拋一枚硬幣有可能出現正面,有可能出現反面。

(2)在上面的擲硬幣試驗中,擲一枚硬幣正面出現的概率為0。5,是否連續擲兩次質地均勻的硬幣,一定是一次正面朝上,一次正面朝下呢?

(3)擲一枚硬幣正面出現的概率為0。5,所以拋擲一枚硬幣16000次時,很有可能出現8000次正面朝上。

問題6:頻率與概率有什麼區別與聯繫?

學生思考、討論後全班交流。學生不能概括、歸納得完整,由教師直接出示答案。

(四)總結反思

問題7: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學生談本節課的學習感受,教師梳理、概括本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並揭示藴涵的數學思想方法。

(五)作業及實踐活動

1。請同學們下課後多注意我們生活中的各種事件。

2、書本P113 練習1。2。3

課堂教學設計説明

(1)在初中的學習的基礎上,有些學生具備了用試驗的頻率來估計概率的經驗。但對於“為什麼可以這樣做”,缺乏思考,導致在分析問題、分析數據時會出現偏差。因此從學生熟悉的命中率入手,首先説明這種方法來源於生活經驗,激發學習興趣的同時,得出投籃命中的可能性不相等,由此引發認知衝突,導入新課。

(2)選擇拋擲硬幣試驗的原因:①所需條件容易實現,可操作性強;②硬幣試驗歷史上積累了大量數據,更有利於問題的説明。規範試驗的條件,使數據更真實有效。合理分組,可以減少課堂時間消耗,同時在培養動手能力與探索精神中,培養團隊協作精神。

(3)對圖表的分析本節內容的難點,需要把對數據、圖表的直觀印象轉化為抽象的概率定義。注重數與形的相互轉化,把圖形上的規律用數去描述,把數據上的規律用圖形去驗證,這幾個圖表的給出可以正確有效地引導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高效率地得到相關的試驗數據及整理描述數據,為分析數據作準備。

(4)通過對生活中實例的辨析,進一步揭示概率的內涵──概率是針對大量重複試驗而言的,大量重複試驗反映的規律並非在每一次試驗中反映出來。 反過來,試驗次數太少時,有時不能合理估計概率。

(5)通過小結與反思,明晰頻率與概率的聯繫與區別,滲透辯證思想,同時,深化新知,突破難點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和理解,對核心思想方法有了更深的體會。 同時,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評析:

一、注重概念的形成過程,根據學生已有的活動經驗學習數學概念

數學來源於現實世界,又反應現實世界。學生在進入課堂之前對教學內容並非一無所知,教師對學生的瞭解應當關注他們是否具備與進行的教學活動所需要的知識與方法。在初中學生已經接觸概率的概念,並且他們在生活中已經積累了對隨機事件的大量感性認識。任課教師注意從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實例(三分球投籃命中率)引入,創設了一個生動的學習情景,溝通了生活與數學的聯繫,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有益於學生理解隨機事件意義,體現數學的本質。無論是在隨機事件概念、還是在概率概念的教學過程中,都將學生帶回到現實中,通過創設情境喚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身處現實問題情境中,通過親身體驗,在感性認識基礎上,藉助綜合、概括、比較、分析等思維活動,對常識性材料進行精微化,向科學概念發展,達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二、注重概念的形成過程,學生動手操作主動探究概念的本質

在課標的説明與建議中提出:概率教學的核心是讓學生了解隨機現象與概率的意義。教師應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實例,鼓勵學生動手試驗,正確理解隨機事件的不確定性及其頻率的穩定性,並嘗試澄清日常生活遇到的一些錯誤認識使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取決與這種方法能否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有效掌握課堂知識,能否在探究過程中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鍛鍊思維,提升能力。學習不是教師“灌輸”知識給學生的過程,而是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各個環節,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把知識內化為能力,知識可能隨時間推移,會逐漸遺忘,但能力會不斷提升。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否合理安排學生動手操作環節,充分體現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顯得尤為關鍵。在本節課中學生動手進行拋硬幣試驗正體現了主動探究,建構新知的過程。學生在動手試驗的數學活動過程中,自己發現並感悟在大量重複實試驗中,隨着試驗次數的增加,事件發生的的頻率所呈現的規律性的基本事實,體會試驗結果的隨機性和規律性之間的關係,順理成章的形成了概率的統計定義。

三、注重概念的形成過程,恰當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揭示概念的本質

教師為上好這節課,作了精心的準備,藉助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了豐富的、直觀、生動的信息,創設了濃厚的學習氣氛,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和數學思考。本節課主要利用了多媒體設備的兩大優勢:一是強大的圖表計算功能,二是計算機的可視化。在師生的共同探究過程中,利用Exel的計算功能和繪圖功能,迅速統計小組試驗所得數據,準確繪製頻率折線圖,不僅迅速、準確,能夠同時從數、形兩方面觀察試驗結果,而且有效的配合了學生的思維過程。為學生分析、比較、歸納、判斷、概括的數學思維活動提供較為廣闊的空間,收到較好的效果。使得多媒體不僅僅表現“描述”式的數學,而且表現了需要深層思考的數學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