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行政公文 > 報告

中學語文結題報告

欄目: 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9.53K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報告與我們愈發關係密切,其在寫作上具有一定的竅門。我們應當如何寫報告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學語文結題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學語文結題報告

中學語文結題報告1

摘要:基於目前的語文教學現狀和語文教學環境,本課題將語文教學、網絡環境和建構主義這三者結合起來思考,試圖對基於網絡環境的建構主義中學語文教學的基本原則、重要特徵和教學模式及其實施方法加以考察、探索,以尋求中學語文教學的改良之策。藉助於調查研究和反思實踐等主要研究方法,課題主持者經過了純粹文本、專題網站、問題驅動、面向探究和發現建構等五個階段的實驗之後,逐步總結提煉出了“三主一體”的自主探究與協作探究相結合的語文教學模式,並呈現了該教學模式的結構特點和關於該模式教學設計的一些基本原則。在此基礎上,課題實驗者認為學科課程、網絡載體和建構理論三者的有機整合是現代語文教學和改革的主要突破口,是未來語文教育的制高點。

關鍵詞:網絡環境建構主義中學語文教學

一、課題的提出

1.課題研究的背景

中學語文教學的現狀,有人概括為“教師難教、學生難學、考試難考、成績滑坡”,有人則概括為“重教輕學、重知輕感、重左輕右、重內輕外”,甚至還有更多其他的概括,但不管怎樣的概括,都説明了語文教學中學存在着理念僵化、模式陳舊、效率低下等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我們只有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性質模糊性、週期長時性和內容綜合性等重要特徵,只有正確面對語文學科在當下環境中具備的資源豐富、思想多元、載體紛呈等現代特徵,才能教好語文同時也讓學生學好語文。

隨着信息社會的到來,網絡媒體已經成為當今社會人們學習和生活的基本環境,它必然帶來現代語文教育的科技化,這是教育的發展規律。無論是從網絡語文資源的豐富性和網絡語文學習的個性化來看,還是從教學雙方非課堂時間對網絡不自覺的沉迷而帶來的潛在效果看,語文教學已經到了必須正視現代與傳統的境地。但中學語文教學由於種種原因而形成的事實卻是一方面似乎拒絕科技時代的到來,迷信着語文是“覺悟的藝術”的傳統;另一方面是有些人將科技對於語文的作用神化了,以為科技是無所不能的,忽視了人類是思想的動物的基本道理。面對以網絡為代表的高科技而衍生出的兩個極端認識,我們的語文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質問和失落。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開始在作為現代科技重要成果的網絡與作為傳承人文精神重要載體的語文之間尋求一種契合,試圖從媒體教育功能的維度去探索運用網絡環境改良中學語文教學之道,

在四年前的課題建構階段,當時的中學語文教學界,對這個問題的研究還剛剛起步,尤其是意識到必須着手進行整合研究的就更少。當時的基本狀況是,對網絡環境、建構主義、研究性學習和語文教學的認識還是基本孤立的,的研究者們較多地注意到了三者之間兩兩整合的必要性,取得了一些成績。當時研究的重心有三:一是網絡教學的基本特徵、普遍模式和教學設計等,二是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學習特徵、教學設計和教學模式等,三是語文學科的研究性學習的理論建構與實踐探索。理論建樹上的代表人物分別有祝智庭、何克抗和霍益萍等人。在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探索進入到一個階段之後,開始有人將建構主義理論作為這些實踐的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加以闡發,於是三者開始走向融合。問題也是明顯的,那就是學科課程與其它因素整合的具體實踐比較缺乏,理論融合的作用也不甚明瞭,建構主義指導下的網絡語文教學的主要特徵、基本模式和教學設計應當是怎樣的,是否具備其獨特性,對於改進當前語文教學有哪些作用等等。本課題實驗從此出發,尋求整合與創新,試圖獲得有益於當代語文教學的某些策略。

2.課題研究的意義

本課題的研究立足於網絡環境與語文教學的內在聯繫,將網絡引入語文教學,研究信息科學與語文教學的科學耦合,提高語文教學的現代化程度,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建設者;將研究性學習引入語文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研究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能力,適應終身學習的需要;將建構主義引入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創新意識和網絡社會的人際交往能力,提升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二、課題基本概念的界定

本課題的研究基於互聯網絡,在課堂教學的同時開展研究性學習,充分體現建構主義理論的自主建構原則。課題實施之前和過程中,我先後界定了本課題的一些基本概念,這樣有利於課題順利而科學地開展。

1.網絡環境

在本課題研究中,網絡環境一方面指構成教學環境有機因素的各種網絡技術,包括網絡自身和以網絡為載體的留言簿、聊天室、BBS、E-mail以及後期興起的BLOG等;另一方面指運用網絡技術營造出來的教學環境或教學賴以開展的背景。網絡環境除了上述技術性和情境性上的意義之外,還具有作為時代文化的背景性意義。形象地説,盛行網絡的技術產生了盛行的網絡文化,網絡環境是網絡時代的空氣。本課題實驗主要依靠因特網和校園網實施教學活動。

2.語文教學

在本課題研究中,“教學”這個概念在教與學兩個主體方面均被賦予新的內涵。其中,“教”不排除教師必須進行的講授行為,但應當更多地理解為教師的指導和參與;“學”也不排除學生必須接受的基本灌輸,但應當更多地理解為學生的自學與研究。這種語文教學更多地以師生、生生之間的平等交流和共同探索的狀態呈現出來,而且始終受制於網絡環境。

3.網絡課堂

在傳統語文教學中,“課堂”是師生雙方的主要活動陣地,一般指教室;在本課題研究中,“課堂”的外延擴大了,內涵也有變化,它是運用網絡環境開展教學的時間與空間的總和。一般情況下,這個“課堂”是在網絡教室或電子閲覽室,甚至可以説就在網絡上,在某一個專題網站或者BBS上,即所謂“網絡課堂”。實際的課堂建在網絡上,網絡中有虛擬的課堂,這是網絡課堂的兩重含義。

4.語文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指的是以課題研究為載體的跨學科或跨領域的綜合性的學習方式,而語文研究性學習既有課題研究為載體的學習方式,也有作品學習過程的研究式學習,也就是説它既有“求真”式探究、“尋疑”式探究,也有重在語感的培養和積澱的“品味”式探究。作為課堂學習的語文研究性學習有三個特性:主體性、研發式、全員性。即,學生主動探究,積極求知;以研究發現為主要學習方式,通過研究發現規律技巧,課文和社會都是研究的對象;面向全體學生,全員參與,但學習的內容會有個性化的差異。本課題重在探究從教材出發的語文研究性學習,而且是在建構主義思想指導下以網絡為主要教學環境的語文活動。

中學語文結題報告2

初中“中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探究”課題開題後,經過幾年的實踐與探索,已初見成效,現將實踐研究過程及結果彙報如下:

一、開題背景

語文課程標準將語文學習內容分為“綜合性學習”、“識字寫字”、“閲讀”、“寫作”、“口語交際”並列的五大板塊。

“綜合性”學習作為一個獨具特色的新領域,被公認為我國當前語文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過去,我校語文教師對如何上好綜合性學習課,指導學生搞好綜合性學習和實踐活動,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雖然也做出一些嘗試,但由於沒有實踐的深入研究和系統的理論指導,往往帶有很大的盲目性,效果不佳。據調查,許多教師把教材中設計的綜合性學習內容當作一項必須完成的任務來做,還沒有深刻理解綜合性學習的真正含義,不能聯繫本校本地的實際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學習實踐活動。也有一部分教師還沒有意識到綜合性學習在語文學習中的地位和價值,教學內容老一套,教學方法憑經驗,對綜合性學習態度冷淡,急功近利,應付考試,沒有把教育的終極目標放在人的全面發展這個基本點上。基於此種情況,我校語文教師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了“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探究”的課題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

語文綜合性學習中,學生通過交流、協作、發表演講等活動,使學生的學習得到深化、擴展、創造了與他人的協作化和知識的共享,實現了學生的生成性學習。學生學到的,既有學生自己通過親身體驗所獲得的知識,也有通過其他學習者展示的他們親身體驗所獲得的知識,這些都將極大地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我們期望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促使學生在實踐中學到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另一個目的就是提高教師對語文課程改革的認識,推動教師切實有效地進行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學,提高語文教師綜合素質。力圖在實踐中探索研究,總結經驗,創立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系統理論。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升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積極提倡”。

2、《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説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它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3、現代教育特別重視人的發展,重視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傳統課堂教學已不太適應學生髮展的需要。從教育學方面來看,學校教育的任務和目的在於由知識向能力遷移,學以致用。語文綜合性學習與實踐能有力地促進學生把學過的語文知識消化、吸收並轉化為能力。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和方法

本課題研究重點探討老師和學生(七九年級)如何在課內外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具體包括:

(一)拓展語文學習的內容

1.活用文本資源,拓寬語文學習空間。

《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資源有這樣的表述: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絡,報告會、辯論會、研討會、表演戲劇,圖書館、展覽館,布告欄、報欄、各種標牌廣告,等等。文本是學生語文學習最主要資源。利用好文本資源,開展綜合性語文學習,是學好語文的重要途徑

2.加強學科之間的整合,豐富語文綜合性學習內容。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提倡跨領域學習,與其他課程相配合”。語文學科不再是其他學科工具性學科,而是能複合其他學科的綜合性學科,學生語文知識的獲得,學習能力的提高,語文素養的養成,不僅僅是通過語文課本,而是通過與其他學科的結合,與學生生活體驗、社會生活的聯繫。因此,教師要有意識的突破學科界限,加強與各學科的聯繫。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3.加強語文學科與社會生活的結合。

利用當地自然風光、民俗文化,開發綜合性學習資源。生活處處皆語文,“生活的空間有多大,語文學習的空間就有多大,”一切“自然風光、人物古蹟、風俗民情”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題的資源,商南是秦豫鄂三省交界地,融秦豫楚文化為一體;這裏有生龍寨、文昌閣等人文景觀;這裏有雄奇的金絲峽、有名揚全省的上倉坊、玉皇山森林公園等自然風光;有端午、重陽、民間戲曲等文化……這些自然、社會、人文等地方資源,是語文教師組織學生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源泉。

(二)探索新型的學習方式課題研究的方法途徑

1、實驗法:每個年級選五個班作為實驗基地,通過對實驗過程的控制與調節,經過對實驗結果的分析,得出初步結論。

2、文獻法:廣泛蒐集整理有關的信息資料,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素材。

3、對比分析法:從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的角度,對照課程改革的要求,通過對實驗班和普通班的對比,明確做法的科學性和改進措施。

4、經驗總結法:發現提煉概括實驗過程中的做法和經驗,通過理性的思考與分析,上升到理論的高度。

五、課題研究的過程

(一)準備階段

1、組織全校語文教師參加新課程理念的通識培訓,舉辦關於綜合性學習實踐活動的專題講座。

2、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

3、對課題組成員進行教科研方法培訓。

4、建立課題指導教師隊伍。

(二)課題起動階段

組織課題組成員進一步學習理論知識,研討課題實施的策略。明確分工,並撰寫開題報告。

(三)實驗階段

20xx年9月我校確立五個實驗班和五個對照班。同時成立課題研究小組,10月份實施教學實踐。根據學生年齡段的生理心理特點和知識能力基礎,在活動安排上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七八年級段以教師主導的活動為主,以口頭表達教師要求的活動過程中所見所聞所想,儘可能地讓學生在表達時有自由選擇的餘地;九年級學生能按照教師規定的範圍和要求相對獨立地完成活動,在規定範圍內有自己選擇研究、體驗對象的自由,有書面的活動記錄和認識體會,有活動過程中必要的設計活動和實踐服務活動,提倡使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掌握基本的調查、資料收集的方法,並注意科學性;同時在學校提供的大的選題範圍內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研究課題,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研究活動,要求整個過程符合科學的一般規律。到20xx年1月底,完成第一階段的實驗,要求每個實驗班完成二至三次綜合性學習活動,各實驗教師要注意做好活動記錄和反思。20xx年2月完成《語文綜合性學習課例》兩則,經驗總結一篇,並在全校交流討論,形成共識,調整完善下一階段課題實施方案,撰寫課題實驗階段報告。實驗階段的主要成績:

1、對綜合性學習這一新的學習方式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收集了大量反饋信息,為進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參考依據。

2、實驗教師設計了一些校本綜合實踐活動案例,這些案例收集在校本教材《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設計方案》(共三冊,兩本課內,一本課外)中,部分方案在優質課、公開課中受到一致好評。

3、師生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提高了,並在活動中有許多新思考、新發現。

4、實驗教師在課題研究活動中得到了鍛鍊,積累了經驗,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都有所提升。

(三)深入探究階段

20xx年3月5月,繼續實施完善後的課題方案。20xx年6月,在全校舉行了“語文綜合性學習新模式”公開展示課,結集編印《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論文集》一本,並開始進行進行了課題研究總結。

通過本階段的深入實踐與探究,實驗教師一致認識到: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內容,活動過程、活動的時間與空間以及活動結果的展示都應是更加開放的。活動中老師與學生的關係也應該是更加開放的。綜合性學習應遵循結合學生實際,在確立活動主題和設計過程時,應體現語文學習的階段性和漸進性。關於綜合性學習的評價,教師不能將活動結果作為評判學生的統一標準,也不宜將學生的活動結果進行比較,分出幾個等次來,而應從學生參加活動的態度、情感以及參加活動時的能力、行為等諸多方面進行綜合評價,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悦。

六、課題研究的成果

(一)初步總結了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理論六條原則

1、開放性原則:教師在指導學生活動時,要擺脱教材的束縛,保證活動內容的豐富多樣性與可選擇性,活動形式不拘一格。活動結果的表現形式要靈活多樣等。

2、自主性原則:活動主題的確定,活動目標的確立,活動形式的選擇,都應放手讓學生自主決定,教師只當“顧問”、“參謀”的作用。

3、綜合性原則:語文綜合性學習要求淡化學科界限,強調語文課程和其它課程的溝通,體現知識的綜合性。通過活動全面提升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水平,體現教育功能的綜合性。教師在評價學生時,不能把活動結果作為唯一標準,而應從學生參加活動的態度、情感以及活動時的能力、行為等諸方面進行評價,評價的綜合性。

4、實踐性原則: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直接體驗。在設計活動時,要注意突出活動的可操作性。並給學生留足體驗、探究、討論、交流、彙報、展示的時間。

5、整合教育資源原則:把校內課程與校外課程、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融合起來,使研究性學習、社校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四大領域的內容彼此滲透,達到理想的整合狀態。

6、面向全體學生原則:教師在綜合性學習中應有意識的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參與活動的機會,尤其要給弱勢羣體以特別的關照和積極的鼓勵,使每個學生都能分享到探索的艱辛與成功的喜悦。

(二)為開展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提供了豐富的經驗這次課題研究,根據各班的具體情況,設計並實踐了一些綜合性學習活動案例,如“尋找散落民間的珍珠”、“古鹿城探幽”“春天之旅”、“奧運向我們走來”等案例,都能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靈活多樣地開展活動,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許多教師反思自己的經驗寫成了論文,有13篇論文在縣級以上刊物上發表,為我校進一步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經驗。

(三)提高語文教師理論水平和教學藝術

通過實踐探索,實驗教師對新課程改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理論水平和教學藝術水平都明顯提高。我們在課題研究中發現,教師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對教育教學理念的學習、課題研討、活動研究,對新課程理念及綜合性學習的理論和實踐的理論認識得到了昇華,徹底扭轉了原有的重課本輕生活的舊做法,除了在課堂教學中自覺重視給學生創設活動空間,讓學生自主探索,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一做、動口説一説、動腦想一想外,還把語文學習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生活中去,聯繫生活中的語文因子進行指導,讓學生自己真正認識到生活是個大課堂,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相等。近兩年課題組教師指導學生各類語文競賽榮獲省、市、縣級獎勵20餘人次,教師論文20餘人次發表或獲獎。學校編印《學生作文集萃》三冊,收錄學生優秀作文200餘篇,較好展示我校學生作文水平。學生自辦語文手抄報500餘份,也充分展示我校學生語文綜合素質。

(四)拓寬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空間。

在本次課題研究中,語文教師結合學生生活和周邊環境,利用當地的自然風光、民風民俗、校園文化等,開發綜合性學習資源,極大地拓寬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空間,使學生認識到“生活處處皆語文”、“生活的空間有多大,語文學習的空間就有多大”的道理,並極大地鼓舞了學生留意生活、學習語文的興趣。

(五)全新的學習方式深入人心。

經過一年的實踐,學生參加綜合性學習的積極性加強了,學習語文的興趣增加了,參與活動的熱情不斷提高,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的自覺意識不斷增強,合作探究、資源共享、分享成功這種全新的學習方式正深入人心,越來越表現出其優越性。

(六)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經過一年的實驗,我校初中實驗班學生的語文素養明顯優於對照班的學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明顯提高。(2)即席發言能力、寫作能力明顯增強。(3)運用網絡收集、整理信息資料的能力明顯提高。為這部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七、課題研究的啟發與思考

本課題研究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由於時間較短,有許多問題還沒做更深的探索和研究,需在以後的教學中繼續探討,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一是如何加強課內閲讀教學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聯繫,達到課堂內外的融合統一?

二是如何使信息技術更加有效地應用於綜合實踐活動?三是如何更好地處理學生的自主選擇、主動實踐與教師的有效指導之間的關係?等等。

本課題的實踐與研究是成功的。從實踐層面上看:它豐富了我校教師的實踐經驗,拓展了語文教學的思路,深入挖掘了校內外課程資源,加快了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步伐,提升了師生的綜合素養和實踐能力,鍛鍊了一批語文骨幹教師,使語文教學改革深入人心。從理論上看:本課題研究形成了指導我校進一步開展語文實踐活動的一系列理論,雖然還不夠系統化,不夠完善,但無論在學生還是在教師發展方面,都具有廣闊的前景,值得廣大語文教師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