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現代作家 > 餘秋雨

餘秋雨信客全文

欄目: 餘秋雨 / 發佈於: / 人氣:8.44K

餘秋雨以歷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他憑藉自己豐厚的文史知識功底,優美的文辭,引領讀者泛舟於千年文明長河之中。

信客——餘秋雨

我國廣大山區的郵電網絡是什麼年代健全起來的,我沒有查過,記得早年在鄉間,對外的通信往來主要依靠一種特殊職業的人:信客。

信客是一種私人職業,不受任何機構管理。這個地方外出謀生的人多了,少不了要帶幾封平安家信、捎一點衣物食品的,方圓幾十裏又沒有郵局,那就用得着信客了。信客要有一點文化,知道各大碼頭的情形,還要一副強健的筋骨,背得動重重的行李。

細想起來,做信客實在是一件苦差事。鄉間外出的人數量並不太多,他們又不集中在一個城市,因此信客的生意不大,卻很費腳力。如果交通方便也就用不着信容了,信客常走的路大多七轉八拐,換車調船,聽他們説説都要頭昏。信客如果把行李交付託運也就賺不了什麼錢,他們一概是肩挑、背馱、手提、腰纏,咬着牙齒走完坎坷長途。所帶的各家各户信件貨物,品種繁多,又絕對不能有任何散失和損壞,一路上只得反覆數點,小心翼翼。當時大家都窮,託帶費十分低廉,有時還抵不回來去盤纏,信客只得買最差的票,住最便宜的艙位,隨身帶點冷饅頭、炒米粉充飢。

信客為遠行者們效力,自己卻是最困苦的遠行者。一身破衣舊衫,滿臉風塵,狀如乞丐。

沒有信客,好多鄉人就不會出遠門了。在很長的時期中,信客沉重的腳步,是鄉村和城市的紐帶。

我家鄰村,有一個信客,年紀不小了,已經長途跋涉了二三十年。

他讀過私塾,年長後外出闖碼頭,碰了幾次壁,窮困潦倒,無以為生,回來做了信客。他做信容還有一段來由。

本來村裏還有一個老信容。一次,村裏一户人家的姑娘要出嫁,姑娘的父親在上海謀生,託老信客帶來兩匹紅綢。老信客正好要給遠親送一份禮,就裁下窄窄的一條紅綢捆紮禮品,圖個好看。沒想到上海那位又託另一個人給家裏帶來口信,説收到紅綢後看看兩頭有沒有畫着小圓圈,以防信客做手腳。這一下者信客就栽了跟頭,四鄉立即傳開他的醜聞,以前叫他帶過東西的各家都在回憶疑點,好像他家的一切都來自剋扣。但他的家,破爛灰黯,值錢的東西一無所有。

老館客申辯不清,滿臉悽傷,拿起那把剪紅綢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第二天,他掂着那隻傷痕累累的手找到了同村剛從上海落魄回來的年輕人,進門便説:“我名譽糟蹋了,可這鄉間不能沒有信客。”

整整兩天,老館客細聲慢氣地告訴他附近四鄉有哪些人在外面,鄉下各家的門怎麼找,城裏各人的謀生處該怎麼走。説到幾個城市裏的路線時十分艱難,不斷在紙上畫出圖樣。這位年輕人連外出謀生的人也大半不認識,老信客説了又説,比了又比,連他們各人的脾氣習慣也作了介紹。

把這一切都説完了,老信客又告訴他沿途可住哪幾家小旅館,旅館裏哪個茶房可以信託。還有各處吃食,哪一個攤子的大餅最厚實,哪一家小店可以光買米飯不買菜。

從頭至尾,年輕人都沒有答應過接班。可是聽老人講了這麼多,講得這麼細,他也不再回絕。老人最後的囑咐是揚了揚這隻扎傷了的手,説“信客信客就在一個信字,千萬別學我”。

年輕人想到老人今後的生活,説自己賺了錢要接濟他。老人説:“不。我去看墳場,能餬口。我臭了,你挨着我也會把你惹臭。”

老信客本來就單人一身,從此再也沒有回村。

年輕信客上路後,一路上都遇到對老信客的問詢。大半輩子的風塵苦旅,整整一條路都認識他。流落在外的遊子,年年月月都等着他的腳步聲。現在,他正躲在山間墳場邊的破草房裏,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睜着眼,迷迷亂亂地回想着一個個碼頭,一條條船隻,一個個面影。

颳風下雨時,他會起身,手扶門框站一會,暗暗囑咐年輕的信客一路小心。

年輕的信客也漸漸變老。他老犯胃病巴風濕病,一犯就想到老信客,老人什麼都説了,怎麼沒提起這兩宗病?順便,關照家人抽空帶點吃食到墳場去。他自己也去過幾次,老人逼着他講各個碼頭的變化和新聞。歷來是壞事多於好事,他們便一起感歎唏噓。他們的談話,若能記錄下來,一定是歷史學家極感興趣的中國近代城鄉的變遷史料,可惜這兒是山間,就他們兩人,剛剛説出就立即飄散,茅屋外只有勁厲的山風。

信客不能常去看老人。他實在太忙,路上花費的時間太多,一回家就忙着發散信、物,還要接收下次帶出的東西。這一切都要他親自在場,親手查點,一去看老人,會叫別人苦等。

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裏總是人頭濟濟。多數都不是來收發信、物的,只是來看個熱鬧,看看各家的出門人出息如何,帶來了什麼希罕物品。農民的眼光裏,有羨慕,有嫉妒;比較得多了,也有輕蔑,有嘲笑。這些眼神,是中國農村對自己的冒險家們的打分。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對城市的探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