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現代作家 > 魯迅

魯迅作家作品讀後感

欄目: 魯迅 / 發佈於: / 人氣:1.05W

魯迅以筆代戈,奮筆疾書,戰鬥一生,被譽為“民族魂”。他的作品你學習了哪些?

魯迅作家作品讀後感

魯迅作品讀後感1

讀着先生的文章如同感受着先生平日裏的言行以及為人處事,先生的博學自是不必多説的,許多雜文散文中的典故和句摘都足以看出先生學識之淵博和涉獵之廣泛。

“在文藝上,他博通古今中外,但是這些學問並沒把他嚇祝他寫古文古詩寫得極好,可並不尊唐或崇漢,把自己放在某派某宗裏去,以自尊自限古體的東西他能作,新的文藝無論在理論上與實驗上,他又都站在最前面;他不以對舊物的探索而阻礙對新物的創造。

他對什麼都有研究的趣味,而永遠不被任何東西迷住心。他隨時研究,隨時決定。他的決定力使他無論對舊學問或新知識都敢説話。他的話,不是學究的掉書袋,而是準確的指示給人們以繼續研討的道路。”老舍先生的這段話恰如其分的概括了魯迅先生的淵博和精深。懷念過去的句子

先生敏鋭的眼光和深刻的思維,作為一個筆者,無疑是獨樹一幟,風格迥立的。但是魯迅先生最不一樣於其他學者和作家之處不僅僅僅在於他多讀幾本書,多知道幾個獨闢蹊徑的典據。

而是在於善於把他所知道的典據,極其精確無誤的用在自己文章中思想的.表述中。但是這些表述又都不脱離表達自己的思想,絲毫不會被古人以及聖人的幾段詞句做了自己思想的佐證,而是精巧生動的用幾處典故作為比較,從而加深讀者對筆者所要闡述的思想和論據清晰明朗,鮮活簡單。

這和我以往看過的一些通篇引經據典的“抄抄寫寫”是完全不一樣的。

上述這些都只是説明了先生在文藝上的卓越。qq幸福個性簽名

但是,讀魯迅先生的文章,對我感悟最深的卻實在是他閃亮的人格魅力。讀着先生的文章,感覺就像看到一把智慧的利劍,鋒利的解剖出當時國民的奴性和愚性,勇敢無畏的把自己至於眾矢之的,不畏官吏的強權,不畏民眾的愚昧,不畏所謂“文人”的人聲攻擊,一路用劍刃的鋒芒披荊斬棘,置生命於度外。

先生用他偉大的人格和敏鋭的洞察力,篆寫下許多警世醒世的雜文來激勵和討伐人性的懦弱和骯髒,先生用一生的時刻投入到追求光明和扞衞真理的鬥爭之中,一刻也不曾退縮和懈怠過,不屈不撓,對自己永不滿足,永不自餒。

正像老舍先生所評論魯迅先生一樣:“一個人的精力與天才永遠不能完全與他的志願與計劃相配合,人生最大的苦痛啊!只有明知這苦痛是越來越深,而殺上前去,以身殉志的,才是英雄。”

先生是一個時代、一個世紀的英雄,他勇於直視自己,用自己的人格化做一面鏡子,照射出人世間的美醜。是啊,一個只有戰勝了自己的人才配真正算是英雄,魯迅先生做到了。

讀着魯迅先生的文字:善者憂思,惡者羞慚。細看一看先生的肖像,發現先生的容貌雖然嚴肅冷峻,可先生的眼神卻是盛滿了慈祥。

這也正是應了先生的座右銘“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高格人生理念吧。

先生冷靜尖鋭的看着這世界,胸膛裏裝着的卻是一顆悲憫慈愛的博大之心。

我想:像魯迅先生這樣的文人英雄也許幾百年也出不得一個吧。

魯迅作品讀後感2

從魯迅的《故鄉》中,我們可以看到魯迅的童年是一座被塵封的大院。

童年的魯迅,彷彿是一個生活在天堂的魔鬼,豐衣足食卻寸步難行;而閏土則是生活在地獄的天使,生活艱辛但充滿快樂。閏土的童年必須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樂。魯迅的童年雖豐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着“之乎者也”。閏土還可以去做無窮無盡的新鮮事,看無邊無際的海洋;而魯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沒有了自由,多少財富都是破銅爛鐵。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

可那畢竟是幾十年前的封建社會,離現在已經有那麼漫長而浩瀚的一段歷史。可是,到了現在的社會,大人們還是大同小異、異曲同工地為我們打造一個標準童年:束縛。

我覺得束縛再加上比較再加上無窮無盡的學習,與監獄相比也已經只有毫釐之差了。作為社會未來的新動力,我們的生存狀態難道沒有理由受到關注嗎?大人們總是以為吃飽穿暖學習好,就是一個孩子的全部,可這些卻恰恰是我們這些孩子最忽略的。

我們需要自由,我們要親身經歷,我們也要知道許多新鮮事,我們要一個快樂的童年,我們要逃離束縛!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經典小説集,是世界的名著,這本書中有些文章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鄉》,《藥》,《孔乙己》。

在《藤野先生》中魯迅先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在日本的首都東京留學時,看到和聽到當時中國人民的麻木不仁從而使魯迅先生強烈的愛國意識甦醒。

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

作者對“故鄉”的感情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一般的感情,同時還是帶有個人色彩的特殊感情。在對“故鄉”沒有任何理性的思考之前,一個人就已經與它有了“剪不斷,理還亂”的精神聯繫。童年、少年與“故鄉”建立起的這種精神聯繫是一個人一生也不可能完全擺脱的。後來的印象不論多麼強烈都只是在這樣一個基礎上發生的,而不可能完全擺脱開這種感情的藤蔓。具體到《故鄉》這篇小説中來説,“我”對“故鄉”現實的所有感受都是在少年時已經產生的感情關係的`基礎上發生的。“我”已經不可能忘掉少年閏土那可愛的形象,已經不可能完全忘掉少年時形成的那個美好故鄉的回憶。此後的感受和印象是同少年時形成的這種印象疊加膠合在一起的。這就形成了多種情感的匯合、混合和化合。這樣的感情不是單純的,而是複雜的;不是色彩鮮明的,而是渾濁不清的。這樣的感情是一種哭不出來也笑不出來的感情,不是通過抒情的語言就可以表達清楚的。它要從心靈中一絲一絲地往外抽,慌不得也急不得。它需要時間,需要長度,需要讓讀者會慢慢地咀嚼、慢慢地感受和體驗。這種沒有鮮明色彩而又複雜的情感,在我們的感受中就是憂鬱。憂鬱是一種説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和情緒,是一種不強烈們又輕易擺脱不掉的悠長而又悠長的情感和情緒的狀態。《故鄉》表現出來的是一種憂鬱的美,憂鬱是悠長的,這種美也是悠長的。

魯迅作品讀後感3

魯迅在中國文學界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從小到大聽的最多的作家,最最熟悉的作家就是他了。佩服他在那樣的一個殘破的中國要掙脱帝國主義的壓迫和封建主義的束縛的時代,是為數不多的清醒者,滿懷激情,用筆桿子去喚醒愚昧的國民,你也曾經彷徨,曾經吶喊,曾經傷逝,為的是激勵一代代的有志青年,為的是追尋那一片光明。

人們把《野草》給予了很高的藝術地位。在五四落潮後反思思想上對人生,對人的存在價值,以及社會的現狀讓他有了一定程度的質疑,他感到煩悶和痛苦。在這樣的條件下創作的《野草》,便賦予了自己的那種微妙的感覺、心理、情感,是對絕望的反抗的一種藝術的再現。

魯迅的作品,初次的品讀,我的第一感覺是晦澀的,很難捉住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但他的作品就像烈酒,初入可能是順着喉嚨流下去就象是一團火一路燒下去的感覺,但細細的'品味有一股濃濃的香醇味,回味在身體裏的一種舒適感。

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對於《影得告別》的賞析,純屬我個人的看法。正如魯迅曾經説過的:“真的勇士敢於面隊慘淡的人生,敢於面對淋淋的鮮血。”“有我所不樂意的在天堂裏,我不願去;有我所不樂意的在地獄裏,我不願去;有我所不樂意的在你們將來的黃金世界裏,我不願去。”面對激情消退的青年,他呼籲,他吶喊。在面對明與暗之間,他選擇了堅持,選擇面對黑暗的現實。人的影子,在完全黑暗與完全光明的情況下,都要消滅,它只能存在於半明半暗之中。反抗黑暗,黑暗會吞併我;而光明真正到來之時,光明又會使我消失。這是怎樣的一種境地。 但作者寧願被黑暗沉沒,也不願苟活於明暗之間。他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