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現代作家 > 魯迅

《魯迅作品賞析》讀後感

欄目: 魯迅 / 發佈於: / 人氣:1.33W

導語:我讀魯迅先生這些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着發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的嚴厲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下面是應屆畢業生網小編經過精心收集的《魯迅作品賞析》讀後感,更多相關資料盡請關注應屆畢業生網。

《魯迅作品賞析》讀後感

  《魯迅作品賞析》讀後感一

魯迅是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學家和教育家,他的作品思想深邃,還十分含蓄,但都揭露着一個個另人痛心的事件,有時誇獎着那些為中國做出貢獻的人。今天,我讀完了《魯迅作品賞析》一書,受益匪淺,再次瞭解了魯迅。

魯迅小時候經常與同伴們在百草園嬉戲玩耍,對什麼都充滿着好奇,就連碧綠的菜田,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等都是他們遊戲的“材料”,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我瞭解到魯迅幼時是一個非常好奇的孩子,長媽媽給他講了一個“美女蛇”的故事,告誡他別去草叢裏玩耍,而魯迅正因為這樣更要去,可從未碰上過美女蛇,反倒經常碰到一些小蟋蟀,後來,魯迅與小蟋蟀成了親密無間的朋友。還有一篇提名為《故鄉》的文章,1921年一月發表,那年魯迅正在老家,而聽説幼年的閏土要來看望他,便前去迎接,沒想到閏土不再和以前那樣可愛靈活了,變得十分粗笨,未到不惑之年,卻早有皺紋,頭髮蒼白。閏土見到魯迅便喊“老爺”,與魯迅談起了農民的悲哀:“哎,家裏有許多孩子,農活有多,政府逼着我們捐錢,基本上都得捐上3次呀,收成又不好,有時割下來的稻穀青菜還沒人要。孩子和我們真是餓呀……”説着摸了摸孩子的頭。這篇文章真是催人淚下,魯迅的這篇文章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貧苦農民的悲慘遭遇與命運,揭示了農民生活日益困難的根源。魯迅寫這篇文章時抒發了嚮往新生活的美好願望。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的文章需要我們細細品味……

  《魯迅作品賞析》讀後感二

魯迅的作品中,寂寞一詞總是如影隨形的出現,寂寞的來源從他的生活中處處纏繞而來,今非昔比的寂寞,如?所謂回憶者,雖説可以使人歡欣,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思縷還牽着已逝的寂寞的時光?,總之,?偏苦於不能忘記。?不吐不快,而又惶恐抒發己心後無人問津的寂寞,如?凡有一人的主張,得了贊和,是促其前進的,得了反對,是促其奮鬥的,獨有叫喊於生人中,而生人並無反應,既非贊同,也無反對,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無可措手的了,這是怎樣的悲哀呵,我於是以我所感到者為寂寞。?含着莫大的猶豫遲疑,對公眾未知反映的恐懼。長期寂寞慣了的後遺症。魯迅作品讀後感。

這種知識分子的寂寞廣泛的表現於他筆下的人物之中,從悲觀執着的魏連殳終於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從積極活躍的呂緯甫漸漸淪為世間一個模模糊糊,泯然眾人的影子。這些跌跌撞撞的人物在四周如冷壁一樣的時代起起伏伏,與庸眾不同,與當權者不同,也許在未來,還會與起初意氣風發的自己不同。實是知識分子難言的苦衷。

以至於後來這種寂寞竟逐漸成了他筆下鬥士的一種習慣,習慣了獨行,<長明燈>裏那個執意要熄滅長明燈的?他?總是在強調?不能,不要你們,我自己去熄。?這裏,所謂獨行是拒絕?他?的反對者。

在自序中,魯迅也曾感慨,不願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傳染給和他年輕時一樣做着好夢的年輕人,這裏,確實拒絕任何的追隨。

於是,忽而有了一種煢煢孑立,形影相弔之感。

電影<梅蘭芳>中,邱如白對孟小冬説,誰也不能毀了梅蘭芳的孤獨。同樣,倘若是毀了魯迅這份寂寞,恐怕也不會有<吶喊>。這份寂寞是他長期壓抑在自己的無聊與哀傷中,又如寒風砭骨,屢屢催促着他去打破這個沉默的時代。?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驅除的,因為這於我太痛苦。我於是用了種種法,來麻醉自己的靈魂,使我沉入於國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因為寂寞而無言,亦因為寂寞而想要一吐為快。

在開與不開口的猶豫後,繼而呈現的即是魯迅作品中是他對現狀的某種顧慮與掙扎,包含着對舊時代的厭惡和妥協,一方面在揭露,一方面又麻醉着自己使自己沉入國民之中。這種矛盾的衝撞在其早期的小説中流露的較多。

這樣的帶些糾結的掙扎隱約可從<端午節>中窺得一二:?又如看見兵士打車伕,在先也要憤憤的,但現在也就轉念道,倘使這車伕當了兵,這兵拉了車,大抵也就這麼打,便再也不放在心上了。?錯的不是當時的個體,而是個體行事方式的定位,當兵的欺壓車伕已經成為社會公認的某種現象,似乎已成為職業的天性,不論是壓迫者還是被壓迫者,都自然而然的承受着這樣的事實,如同文中的?只要地位不至於動搖,他絕不開一開口?,其實細想之下,魯迅早年獨自一人抄拓碑時,面對這樣一個鐵屋子,也曾經抱有不開口的想法,對身邊的種種,也僅僅是如方玄綽一般有感慨而無行動,深以為自己無力去喚醒,深以為大而激進的變動在中國行之不通,深以為自己不是一個振臂高呼而應者如雲的.英雄,他恐懼所謂?叫喊於人生之中,而無生人之反應既無贊同,也無反對,如置無邊無際的荒原?的境地。

魯迅認為中國人的自大是一種合羣的自大,而他自己恐怕也同樣經歷過,因為一個念想,唯有在心中百般徘徊,百般自問,才能流暢的舒展於文字,而那些進入他眼中形形色色的人,不同於童年的蕭瑟的故鄉,終於來到的了紙上,他筆下有太多麻木與生活而不自知的人物,而方玄綽似乎又與他們有着一絲的不同,這個小人物雖然亦瑟縮在當時社會的既定規則之中,但卻曾經憤憤不平,也曾經認識到?易地則皆然?,在麻木的同時認識到了麻木的存在的現象。

我們在寫過去的自己的時候,尤其是難過的歲月,看着原先的自己這樣袒露在如今的我們的筆下,慨然是一定會有的,同樣也會欣慰那只是過去,而如今畢竟有一些改變。魯迅在塑造他時,想必從中窺得自己當年的影子,而自己已然和那個?清高守規?的方玄綽大有不同了。他完成了方玄綽未達成的轉變。

魯迅他當然是一個戰士,一個時代的匕首,但同樣也是一個在平凡不過的凡人,有着自己的膽怯和憂鬱,也正是這種種,讓他的作品不是一味的偏激和諷刺,似似有常人的無奈與憐憫。並不是一開始,周樹人就是魯迅,他的鋒利固然出挑,而鋒利之前的暫時的駑鈍卻更為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