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現代作家 > 梁實秋

梁實秋佳作《雅舍》賞析

欄目: 梁實秋 / 發佈於: / 人氣:1.64W

《雅舍》是一篇由梁實秋寫的散文。梁實秋先生的《雅舍小品》是享譽海峽兩岸的名篇,《雅舍》是這本小品集的代序言。以下是小編帶來梁實秋佳作《雅舍》賞析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梁實秋佳作《雅舍》

到四川來,覺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經濟,火燒過的磚,常常用來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磚柱,上面蓋上一個木頭架子,看上去瘦骨磷磷,單薄得可憐;但是頂上鋪了瓦,四面編了竹篦牆,牆上敷了泥灰,遠遠的看過去,沒有人能説不像是座房子。我現在住的“雅舍”正是這樣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説,這房子有磚柱,有竹篦牆,一切特點都應有盡有。

講到住房,我的經驗不算少,什麼“上支下摘”,“前廊後廈”,“一樓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間”,“茆草棚”,“玉樓玉宇”和“摩天大廈”,各式各樣,我都嘗試過。我不論住在那裏,只要住得稍久,便對那房子發生感情,非不得已我還捨不得搬。這“雅舍”,我初來時僅求其能蔽風雨,並不敢存奢望,現在住了兩個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雖然我已漸漸感覺它並不能蔽風雨,因為有窗而無玻璃,風來則洞若涼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來則滲如滴漏。縱然不能蔽風雨,“雅舍”還是自有它的個性。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馬路約有七八十層的土階。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再遠望過去是幾抹葱翠的遠山,旁邊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糞坑,後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若説地點荒涼,則月明之夕,或風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遠,路遠乃見情誼。客來則光爬幾十級的土階,進得屋來仍須上坡,因為屋內地板乃依山勢而鋪,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來無不驚歎,我則久而安之,每日由書房走到飯廳是上坡,飯後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覺有大不便處。

“雅舍”共是六間,我居其二。篦牆不固,門窗不嚴,故我與鄰人彼此均可互通聲息。鄰人轟飲作樂,咿唔詩章,喁喁細語,以及鼾聲,噴嚏聲,吮湯聲,撕紙聲,脱皮鞋聲,均隨時由門窗户壁的隙處盪漾而來,破我岑寂。入夜則鼠子瞰燈,才一閤眼,鼠子便自由行動,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順坡而下,或吸燈油而推翻燭台,或攀援而上帳頂,或在門框桌腳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但是對於鼠子,我很慚愧的承認,我“沒有法子”。“沒有法子”一語是被外國人常常引用着的,以為這話足代表中國人的懶惰隱忍的態度。

其實我的對付鼠子並不懶惰。窗上糊紙,紙一戳就破;門户關緊,而相鼠有牙,一陣咬便是一個洞洞。試問還有什麼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不也是“沒有法子”?比鼠子更騷擾的是蚊子。“雅舍”的蚊風之盛,是我前所未見的。“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當黃昏的時候,滿屋裏磕頭碰腦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在別處蚊子早已肅清的時候,在“雅舍”則格外猖獗,來客偶不留心,則兩腿傷處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是我仍安之,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絕跡,明年夏天——誰知道我還是否住在“雅舍”!

“雅舍”最宜月夜——地勢較高,得月較先,看山頭吐月,紅盤乍湧,一霎間,清光上射,天空皎潔,四野無聲,微聞犬吠,坐客無不悄然!舍前有兩株梨樹,等到月升中天,清光從樹間篩灑而下,地上陰影斑斕,此時尤為幽絕。直到興闌人散,歸房就寢,月光仍然逼進窗來,助我淒涼。細雨濛濛之際,“雅舍”亦復有趣,推窗展望,儼然米氏章法,若雲若霧,一片瀰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頂濕印到處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擴大如盆,繼則滴水乃不絕,終乃屋頂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綻,砉然一聲而泥水下注,此刻滿室狼藉,搶救無及。此種經驗,已數見不鮮。

“雅舍”之陳設,只當得簡樸二字,但灑掃拂拭,不使有纖塵。我非顯要,故無博士文憑張掛壁間;我不業理髮,故絲織西湖十景以及電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張我四壁。我有一幾一椅一榻,酣睡寫讀,均已有着,我亦不復他求。但是陳設雖簡,我卻喜歡翻新佈置。西人常常譏笑婦人喜歡變更桌椅位置,以為這是婦人天性喜變之一徵。誣否且不論,我是喜歡改變的。中國舊式家庭,陳設千篇一律,正廳上是一條案,前面一張八仙桌,一邊一把靠椅,兩旁是兩把靠椅夾一隻茶几。我以為陳設宜求疏落參差之致,最忌排偶。“雅舍”所有,毫無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佈置俱不從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笠翁《閒情偶寄》之所論,正合我意。

“雅舍”非我所有,我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人生本來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睛日“雅舍”所能給予之苦辣酸甜,我實躬受親嘗。劉克莊詞:“客裏似家家似寄。”我此時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實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長日無俚,寫作自遣,隨想隨寫,不拘篇章,冠以“雅舍小品”四字,以示寫作所在,且志因緣。

梁實秋佳作《雅舍》賞析

以“雅舍”當頭,但其實細品下去也並沒有多麼“雅”。梁實秋先生在本篇細緻刻畫描寫的,只不過是一座以“雅”為名而實為一棟典型“陋室”的偏房罷了。

並不怎麼“雅”又何要以“雅”冠頭?為此,我特地去找了找《雅舍小品》的寫作背景,這才知曉了梁實秋先生的用意。

《雅舍》是梁實秋先生的散文集《雅舍小品》的小篇之首。本文寫於抗日戰爭已然爆發的時期,國難當頭,這位文人只能被迫住在一間陋室中。

明明是陋室,卻偏偏要稱為是“雅舍”,這表現了梁實秋先生對戰爭年代的無奈,對生活環境的自我調侃之意,也同時表明了梁實秋先生開朗樂觀的心態和曠達超脱的情懷。

僅是一個標題,已足以看出文章語言之詼諧和幽默風趣。

此文章開篇簡潔自然,像是無事時的.閒來之筆,但再向其中細品,便能體會到梁實秋先生對這所“雅舍”其實還是存在一定性的不滿。

但後文的“我的好感油然而生”又能讓人頓悟到其中的温情,在這之中也能讀出梁實秋先生語言的幽默和細緻。

由此能理解先生的心情了,也能理解為何要在“雅舍”之上加上引號了。這種樂觀積極面對當下生活的態度,實為讓人歎為觀止,並對梁實秋先生在文學層面上曾經遭遇過的那些挫折或冷遇感到無奈和惋惜了。

“縱然不能蔽風雨,‘雅舍’還是有它的個性。有個性就可愛。”

讀到此處,我便不能不為梁實秋先生感到肅然起敬了。在那樣一個“陋室”的環境裏,能夠生活出樂趣和品味生活,實為一般人無法擁有的,只屬於“雅舍”的心境。

雖然這座“雅舍”是在波瀾之中不尷不尬的一個存在,可梁實秋先生如止水般的心境,愣是給這份雅緻添上了幾分寧靜和悠遠。

讓人也能夠在品味這座只存在於梁實秋先生筆下的“雅舍”之際,細細品味先生作為大家的一種文學大氣,並在心中由衷地輕道:“心如止水,心靜則雅”。

當然這只是我的個人觀點,不過想要借這筆表達一下我對先生的敬佩,也同時為這麼一位文學大家的遭遇而十分心痛與感慨。

在這篇亦是閒作又亦醖釀了很久的文章中,我最愛的是先生寫那“雅舍”最宜月夜時的文字片段。

瞧那一霎間的清光四射,天空皎潔而四野無聲,只微聞誰家犬吠,坐客無不悄然;月影斑斕,月光清幽深遠,等到月升中天時的清光從梨樹間篩灑而下,此時便尤為幽絕。

這短短的字跡不足以表達我初讀這般精妙文字時的震撼之情,只願不大還原的記敍也能顯出先生對景的控制合度。那樣的一番深遠和寧靜呵!

讓我讀過和領略過的無數詩歌景篇都猛得黯然了,只剩下這一副清淨的“雅舍”月下的圖畫,平淡文字中也折射出了無比震撼人心的奇妙光輝。

“雅舍”者,“雅”否?願“雅”也。在一番細讀精讀後,這雅舍中的奧祕,才算是真正地領悟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