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現代作家 > 顧城

顧城《遠與近》賞析

欄目: 顧城 / 發佈於: / 人氣:7.31K

這首詩《遠和近》是朦朧詩裏非常著名的詩篇,被人們廣泛的流傳着,是現代著名的詩人顧城的代表作。下面是小編分享的顧城詩歌《遠與近》賞析,歡迎閲讀!

顧城《遠與近》賞析

顧城《遠與近》賞析 篇1

遠和近

顧城

你,

一會看我,

一會看雲。

我覺得,

你看我時很遠,

你看雲時很近。

賞析一

眼睛給我們以看的功能,而看什麼與怎樣看卻因人而異,各不相同。詩中的你,“一會看我/一會看雲”,看雲和看人實際上是在雲與人之間進行選擇,擇其美者而愛之。詩中的你,令“我覺得”:看人時很遠,看雲時很近,冰清玉潔與云為伴,與大自然相親和。詩中的你——這一高潔而又飄逸的抒情形象,既具有優美的人格力量,也寄託着詩人的美學理想和美學追求。被稱為“童話詩人”的顧城,以一種柔弱的孩子氣深愛着大自然中那一切難以言説,超然、神祕而又永恆、無窮的美。看人時很遠,看雲時很近,這正是詩人這種美學趣味的表證。這雖是一首現代詩,但其中的精神內涵,卻承繼着我國傳統的詩心與文心:天人合一,與自然融為一體,在大自然的無限中逍遙有限的人生,寄情于山水天地之間,遨遊於長空飛雲之時,從而獲得精神的長駐與永恆。

人們的眼睛可以熟視無睹,視而不見;也可以極目無窮,見人所未見。“看不見林中的廟宇,看得見溪邊的和尚;看不見路邊的酒店,看得見林梢的酒旌;看不見趕路的行人,看得見待渡的小船”(見王朝聞《欣賞、“再創造”》)。樂山樂水,見智見仁,有所視才有所不視,有所棄才有所取。詩人的所取、所求、所親、所近,無不凝結着詩人的卓識,詩人的靈視。這首詩正是用遠和近警示着這樣一個道理:追求美的人,即使美在天邊,也並不覺其遙遠;對美無所用心之人,即使生活在美的故鄉,照樣會迷失求美的本性*。關鍵在於我們是否在尋覓,是否在祈求。

賞析二

《遠和近》,是一首非常抽象的詩,它的美就隱含在抽象的線條之中。

“你”,“一會看我”,“一會看雲”;“我”卻一直看着“你”。“你”和“我”是什麼關係,絲毫沒有交代,只寫了“我”對“你”的主觀心理感受。在“我”的感覺中,“你看我時”,你彷彿和我相距“很遠”;“你看雲時”,你彷彿和我離得“很近”。這是一種錯覺。造成錯覺的原因詩人隱去了,有意留下較大的空白,引誘讀者去想象,讀者的心理因素不同,這種想象圖景也會不盡相同。

“雲”可能象徵自然。“你”在看“雲”時,大約流露出象《日出》中陳白露看空玻璃上霜花時那種童稚的天真和熱情,而當“你”回到現實中看“我”時,卻換成另一種冷漠的表情。所以,“我”覺得,“看雲”時的那個“你”,才是真正的“你”,本來面目的“你”,顯得很親近,如近在咫尺;而“看我”時的那個“你”,顯得很陌生,有一種“隔”的感覺,如遠在天涯。強烈的感情因素迫使客觀物理距離變形,以適應和表達主觀心理感受的真實。錯覺是在審美的直覺思維中產生的。詩人在瞬間產生的錯覺中悟出一種深意: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詩不僅表達情感,也可傳達經驗,《遠和近》傳達的是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經常可以感受到的一種經驗。

詩似乎是純理性的,十分冷靜,但細細品味,其中暗暗催動着一股熱流:呼喚一種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諧融洽的人際關係。

《遠和近》一詩,是詩人對不正常生活的本質發現。此詩初發表時,被視為難懂的怪詩。按照當時僵化的閲讀方式,人們已被習慣鈍化的思維模式,此詩確實難於解讀。因為在目光可視之間,你與我的距離不可能遠於你與雲的距離。可詩人為什麼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呢?原因是詩人所寫的是一種非正常的生活,是一種被扭曲了的人際關係。在這扭曲了的關係中,一切都顛倒了。本應相親相近的人與人的關係,由於心的阻隔而疏遠了,顯得那麼孤寂而不可接近;因為人際關係的疏遠,人與自然反而拉近了距離,顯得十分親近。也許,正是由於人與自然的親切可近,更進一步顯示出人的孤寂;也許,正是這孤寂,常使顧城想到夢的天國。可顧城應該知道,在這個充滿矛盾的世界上,夢的天國是不存在的。

顧城《遠與近》賞析 篇2

《遠和近

你,

一會兒看我

一會兒看雲。

我覺得,

你看我時很遠,

看雲時很近。

賞析:

乍看顧城的《遠和近》,有一種特“小兒科”的感覺,甚或覺得荒唐。然而,披文入境,好生玩味,方悟出一種幼稚裏的成熟、膚淺下的深刻。

《遠和近》是一首表現特定心理和審美情趣而有些朦朧的詩,表達含蓄、精煉,而內容深刻。第一節,你,|一會兒看我,|一會兒看雲。是寫“你”左顧右盼的行為。第二節是寫“我”的獨特感覺。“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從表層形式上看,這種感覺是反常的。因為你、我同處地上,你既然能看到我,説明我在你的視線裏,雙方距離並不遙遠。而“雲”處天際,它與人的距離遙不可及。詩人透過表層形象着意揭示了一種心理距離的遠和近。人與人,雖然近在咫尺,但心理卻存在各種隔膜與不可逾越的鴻溝,因而覺着“很遠”。而人與雲、人與大自然卻能溝通感情,因而覺得“很近”——親近、融洽。詩人運用象徵手法,表現了心理距離與物理距離的不和諧,表達了對人與人之間良好關係的追求與嚮往。

總之,小詩《遠和近》給人一種童話般的美感,深刻地提示了表面悖謬而實際合理的現象。讀罷,“餘音繞樑”,令人回味不已。

有關距離——讀顧城的《遠與近》

《遠與近》是顧城的名篇,它像是塊水晶,小巧精緻,又包含了無限的光與影的內容。品讀過後,滿懷的感動,在可説與不可説之間。

《遠與近》只有一個畫面;兩個層次:看、想(覺得);三個意象:你、我、雲。短短的二十五個字,闡述了一種美妙的、長存於我們生活中但經常被我們忽略的哲理。教科書上是這麼説的:對生命存在的評價,對人的評價,揭示了人和人之間的隔膜、猜疑和戒備。(《中國現當代文學史》朱棟霖等編)老師也説“引發了物質與精神,肉體與靈魂,存在與虛無,人類與自然的兩難選擇。”他們説的都很有道理:人與人之間有了隔膜和猜忌,就只能側目不敢正視了;物質是你、我、雲,精神就是你對雲的關注和“我”對你的深情;物質的距離客觀存在,心靈的距離無法定義,無法衡量;“我”是真實的,雲是飄忽的,真實的你和真實的“我”離得很遠,卻和飄忽的雲離得很近,這豈不是人類距離造成的永恆的困惑;自然和人類,自然是原生態的,絲毫不懂虛偽和設陷,人類卻在很久以前就給自己配備了面具和武器,結果,人類只能在自然的懷抱中得到短暫虛弱的寧靜。

不過,對於本詩,我還有一種理解,顧城寫《遠與近》,視角的落點不僅在人文終極關懷,也在自我纖細情感的抒發。詩作本身好似一位靦腆大男孩的心靈獨白。他愛慕一位女子,但羞於向她表白,甚至連目光都不敢和女孩的目光相交,他只能趁女孩的目光轉向別處時偷偷地望上一眼,併為他“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小舉動竊喜了一把。在目不轉睛如飢似渴的觀望中,他悲哀地發現自己是那麼怯懦,那麼無助,那麼自卑,愛情的熱焰沒能燃燒他內心的羞澀,他不敢讓目光泄露他內心的焦灼心思。“你,一會兒看我,一會兒看雲;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那麼幽怨又那麼平淡,那麼深情又那麼淡漠,那麼焦急又那麼彷徨,字裏行間飽含着濡潤的氣息,濕潤我們的情感荒漠。

人都有同樣的審美心理:正面因摻雜了太多的人情因素和世俗偽裝,不免冠冕堂皇,不免逢場作戲,不免拘攣警戒。但在人視界的外圍,一切裝模作樣的偽裝都失去了遮掩的對象,變得毫無必要,於是人的顧忌擱置了,焦灼心態平和了,審美心情油升了,人們更可以超脱地用自己的本心關照萬物,於是,就產生了完完全全的自我心情傾訴,徹徹底底的自我眼球運作,從從容容的'自我心靈之旅。詩中的大男孩在女孩的轉眼間,獲得了這個釋然的機會,這於他倒是很輕鬆愜意的享受。

很明顯的,這首詩的中心詞是遠和近,詩中一個“很”字讓這種距離變得極端,它比“太”的程度要輕,要緩和,似乎有改觀迴旋的餘地,但要消滅它也需付出相當的努力。情感的拉近不是一廂情願的事情,有時甚至不是兩廂情願的,它需要恰合的氣氛,愉悦的心情,無畏的勇氣,長久的堅持特別是明哲的智慧,不然,距離近了,會有碰撞摩擦的可能,把握火候,把握温度,把握距離才是中庸的情誼長存之道。

換個角度來説,看側面是很自我的欣賞態度,讓自己“擺”出一種隨意的側面姿態也是一種智慧。這種方式可以讓人領略自己不經意但近乎天然的美麗,或是凝視的美麗,或是沉思的美麗。沒有了刻意的注視,就更添了自然的氣質,省略了對評價者本人的關注,行為就純粹成了自我的真實表達,更易體現美的原則和本真。很多新聞、藝術攝影作品都是捕捉瞬間影像的,一瞥,一回眸,一驚愕,一鎖眉,都有無限廣袤的含義。正面是作者的主觀闡釋,側面是人物本身的坦然發言。

《遠與近》還能給我們很多聯想,喚得我們很多共鳴。它短小精悍的外質包裹着豐富的內涵。可以這麼説: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我”和“你”。

顧城《遠與近》賞析 篇3

遠與近

顧城

你,

一會看我,

一會看雲。

我覺得,

你看我時很遠,

你看雲時很近。

賞析

《遠與近》只有一個畫面;兩個層次:看、想;三個意象:你、我、雲。短短的二十七個字,闡述了一種美妙的、長存於我們生活中但經常被我們忽略的哲理。對生命存在的評價,對人的評價,揭示了人和人之間的隔膜、猜疑和戒備,人與人之間有了隔膜和猜忌,就只能側目不敢正視了;物質是你、我、雲,精神就是你對雲的關注和“我”對你的深情;物質的距離客觀存在,心靈的距離無法定義,無法衡量;“我”是真實的,雲是飄忽的,真實的你和真實的“我”離得很遠,卻和飄忽的雲離得很近,這豈不是人類距離造成的永恆的困惑;自然和人類,自然是原生態的,絲毫不懂虛偽和設陷,人類卻在很久以前就給自己配備了面具和武器,結果,人類只能在自然的懷抱中得到短暫虛弱的寧靜。

你看我時很遠,因為你明白我是有慾望,有所求的,你在擔心被一個私慾膨脹的人所佔有;而你看雲時很近,因為雲對你而言,沒有所求,更沒有危險,你完全沒有必要防禦它。

這裏的雲,代表無慾,代表自然,它甚至可以象徵從你眼前飄過的那些普通朋友;你和雲,是君子之交淡如水。正應了那句對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捲雲舒。

你我之間,一直在同中求異,所以總有疏離感;而和外人之間,卻在異中求同,所以總有着默契。

此處的遠與近,只是一種錯覺,並不是空間距離,而是心靈的距離。之所以生出了“遠”的感覺,是因為你、我已然“近”到了極至,彼此在對方身上寄託了太多的期許與渴望!所以稍不如意,便不滿意。

作者簡介

顧城是朦朧詩派的主要作者,着有詩集《白晝的月亮》《舒婷、顧城抒情詩選》、《北方的孤獨者之歌》《鐵鈴》《黑眼睛》《北島、顧城詩選》《顧城的詩》《顧城童話寓言詩選》《顧城新詩自選集》。逝世後由父親顧工編輯出版《顧城詩全編》。另與謝燁合着長篇小説《英兒》。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顧城的詩》。詩集《白晝的月亮》。

顧城1962年開始寫詩,1987年5月應邀赴德國參加明斯特“國際詩歌節”,隨後開始周遊西歐和北歐諸國,後定居新西蘭,1993年10月8日,他與妻子謝燁雙雙死在新西蘭激流島上。

據此次“顧城文學系列”策劃人劉曦強介紹,此套四卷本將延續至次年9月出完,整套文選由“顧城之城”網站站主江曉敏和顧城胞姐顧鄉聯合編選並註釋。總計150多萬字的散文體作品,囊括了顧城旅居海外的1992年至1993年這一創作高峯期的作品,有望展示一個全面而立體的顧城。

“顧城之城”站主江曉敏是浙江温嶺一所中學的高三語文老師,她於1993年閲讀了詩集《海籃》開始接觸顧城的詩,“1994年讀《詩探索》上面顧城的朋友文昕寫的《最後的顧城》,讀到顧城鑄腳印那個段落的那一刻,我就深深地喜歡上顧城了。後來讀了幾乎能蒐集到的顧城的所有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