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詩經

詩經采薇節選教學反思

欄目: 詩經 / 發佈於: / 人氣:1.59W

導語: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詩經采薇節選教學反思,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詩經采薇節選教學反思

詩經采薇節選教學反思一

我覺得自己只是在走近《采薇》,而沒有走進《采薇》。

前幾天,我總也想不好這課到底要教什麼,越改越覺得有問題。對這篇文章真是既愛又恨,但是沒有退路了,於是今天我感覺是像完成任務似的走向了講台。

走上講台的那一剎那,我就已經很心虛了:對詩經我自己都不是很懂,還教學生?我努力地鎮定自己:正因為自己沒有在公開場合教過詩歌,所以我得嘗試。有嘗試,才能找到自己更多的差距;認識到差距才會更有動力努力學習。

課後,王老師和許老師對我的課進行了點評,我結合自己的反思,覺得這堂課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1、立意不高,容量不夠

這堂課我只上了三十幾分鍾,而且寫話就佔用了很長時間,感覺交給學生的東西很少。

立意問題。王老師在評課中這樣提到:“《詩經·采薇》是中國文化的原典,是基於“楊柳依依”的意象,自《詩經》後,成為中國文化中最經典的意象,被一代代詩人所吟唱。《采薇》既是原典,又是情感的原點。”對於這一點,我有一點點認識,但是沒有這麼深刻,因此解讀上、設計上都沒有體現出來,深感文化底藴不夠。我甚至企圖用拓展的一首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讓學生理解“楊柳”的文化意藴,學生聽得稀裏糊塗,沒有學生可以答上來。

王老師的話終於讓我明白問題出在哪裏。學生對“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詩意、詩境、詩情都還沒感悟,就開始拓展,第一次《村居》,一次不夠還來一次《送元二》。“原典”上的落實非常不到位。“昔我往矣”中的“往”,我僅僅理解成“去”的意思。往是什麼?往其實是戰爭的需要,需要告別鄉親,需要告別家人,往,是離別,是離鄉。只有有了這樣的理解和體驗,孩子們才能對後面意象的情趣和情味有所體會。

思路問題。從《詩經》以後,才有了很多以柳入詩。結果我卻用另外的詩來説明“楊柳”的含義,牽強地告訴學生“柳”就是“留”的意思。這樣的思路很明顯是錯誤的。應該是解讀完經典的意象之後再拓展開去,朝着送別詩的方向去拓展。比如老師們提到的:“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楊柳岸、 晚風殘月”等。

2、情境創設不足。

在體會“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一處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面對大雪紛紛滿天飛,面對眼前的一草一木,“我”在想些什麼?希望學生在情感積澱與想象中明白到“我”經歷了思念、征戰、傷痛的苦,從而明白到“我”雖然回來了,但是已經是滿心滿身的傷痕了。但是學生都只提到了思念親人,沒有真正體會詩人內心的悲涼。我應該在這之前給他們把情境創設好。

3、對比這一寫作特色挖掘不深。

“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這兩個場景不僅是描繪了兩處景色的對比,更重要的是暗示了人物的心境。而這個心境不僅僅是離別時的不捨與回來時的悲傷,更重要的是,楊柳依依的春景象徵了詩人離去時雖是不捨卻是青春勃發的,而經歷了戰爭的傷痛之後他的心境卻是一派寒冬的蕭煞景象了。

4、過渡語不恰當。

“在依依楊柳下,詩人會和誰告別?你能想象當時分別時的場景嗎?”這個環節中,學生説到和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朋友等分別的場景。大多數同學説的都是人物的動作,比如一個學生説:詩人騎着馬,但還是“一步三回頭”;友人與我握手告別等,有時候我不知道怎麼評價,好像有點亂亂的。事後想想,我可以追問:他們在説些什麼?這樣整個場景想象得就更豐富了。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是:一個男孩站起來説:我彷彿看到了旁邊的楊柳隨風擺動,好像也捨不得我走的樣子。我用這樣一句話——“楊柳似乎也在訴説着什麼。”帶過去了。王老師説:“詩,要有詩性解讀。送別的不僅有朋友家人,還有楊柳。這就是物態的融化,在春風下吹蕩的楊柳,牽着他的手,希望他不要離開。”王老師隨便的一句點評都這麼富有詩意。學習了。

又比如,默寫完讓學生説説這兩句詩的發現時,一個學生提到:我發現這兩句詩都是四言的。我當時的心裏只是在想:看他們能不能馬上發現對比。對剛才這位同學的回答輕描淡寫地重複一遍過去了。沒過一會,我馬上想到:《詩經》的基本句式就是四言。這個同學的發現雖然很簡單,但是很重要。可是我錯過了表揚他的機會。我可以這樣説“這是個了不起的發現。因為《詩經》的基本句式就是四言,《采薇》也不例外。”

總之,我沒有走進《采薇》,沒有讀透,沒有理解透。

通過這次備課,我明白原來古詩詞這麼難教的,我還曾經對師姐們説:“我好像沒有正式上課,就感覺自己在進步哎。”她們大笑。

通過上課,我發現自己有太多的不足,原來自己的教學是那麼浮淺與空洞,自己的`個人素養是那麼單薄與狹隘。於是,我更加有了學習的動力。謝謝王老師,謝謝幫助過我的師姐們!

詩經采薇節選教學反思二

子曰:“不讀《詩》,無以言。”今天,小花老師執教了《詩經·采薇》一課。“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隨着時光流轉而愈見其情味的詩句,向我們款款走來。

小花這節課,課堂節奏是舒緩的,給人一種娓娓道來的親切感。小花的温柔與《詩三百》的動人相得益彰。《詩經·采薇》課堂伊始,她便引領學生走近《詩經》,走近《采薇》。她引導學生把詩句先化為美景,又聯繫《村居》《送元二使安西》等古詩,使學生了解“楊柳”這一中國傳統文化的意象。然後,她讓學生把“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再化為情景,想象作者與家人、親友依依惜別之情。由此,引出“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在解説了詩歌創作的背景以後,讓學生通過寫作者此刻的心情,感悟詩情。老師的設計中不乏匠心與閃光之處。

聽了這節課以後,我有一種“意猶未盡”的遺憾。“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譽為《詩經》最佳詩句之一,她的美,百轉千回,言之不盡。而這短短十六字獨立為一個文本,又有別於《采薇》。我認為,這十六字作為一個文本的價值,她所承載的,是一種文字之美、情感之美、意象之美、意境之美。同時,她也是使六年級的學生接觸和了解《詩經》,走進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源頭的一個起點。

我想,如果讓我來執教,我會這樣重新設計一下:

第一步,從《詩經》走近《采薇》。

瞭解《詩經》,熟讀《采薇》。在多種形式的讀中,感受四言詩獨有的韻律之美。

第二步,走進《采薇》,體味詩情。

創設情境,想象“楊柳依依”“雨雪霏霏”的情態之美。引入《采薇》全詩及詩意,略讀,瞭解背景,化景語為情語,體味詩人這位返鄉士卒“往”與“來”的心情,在“昔”與“今”的對比中,一唱三歎,讀出詩人的萬千思緒和詩句的情味。

第三步,走進“楊柳”,品味意象。

借《采薇》“楊柳依依”引出後世詩中豐富的“楊柳”意象,感受“楊柳”意象的獨特性,引出“依依”之惜別,再反觀詩句,入情入境,把“留”的情緒讀深,讀出“楊柳依依”藴含之美。

第四步,從《采薇》走進《詩經》。

創設情境引出《詩經》的其他經典詩句,如《月出》的“月”的意象等,略帶而過,激發學生繼續走進《詩經》這一文化寶庫的興趣。

小花對《詩經》的探索,如她而言,“課還沒有上,自己已經覺得進步了。”這便足矣!評別人的課是容易的,自己上講壇才知其中艱難。我的設想,純屬紙上談兵。也許到我把自己的班帶到六年級時,面對這一課時,又會有一番新的感悟吧!但我還是要把這些不成熟的念頭記錄下來。正如《詩經》令人常讀常新一樣,許多感悟,只在那一個當下的那一念之間。記之,便為生命之確證吧——我聽過,我來過,我想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