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詩經

詩經《螽斯》為讚美貴族的詩

欄目: 詩經 / 發佈於: / 人氣:9.7K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對詩經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詩經《螽斯》為讚美貴族的詩,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詩經《螽斯》為讚美貴族的詩

吾人曾在詩經《國風周南》的第四首《樛木》時,指出了,依上海博物館保存的戰國或漢初的竹簡內的早期儒家,釋該首詩時,指出貴族身份的君子,要能善待其下的庶人,於是可以得福報,而緊接着,詩經於下一首的《螽斯》,即編排而收錄了一首讚美貴族,即,貴族受到其食邑的庶人的風的詩歌,舉了一個實例給必須頌讀詩經,以受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的貴族子弟來誦讀。

國風,即收錄的是各邦國內有關的貴族的詩歌,或其食邑下的庶人的歌頌或對貴族有提醒意味的庶民歌謠的原型,但都加以整理重寫定,所以有學者研究指出了,十五國風分佈的地方那麼廣衺,但為何用韻都差不多,各地土著方言五方不一,為何詩經裏看不出這種痕跡,故必經過周皇室的重寫及整理。

而國風亦不能説完全和庶人無關,而此首即是貴族食邑內的庶民在歌誦這位善待他們的貴族,子孫滿堂的福報的詩歌。此種讚美貴族的庶人詩歌亦為風的重要內容。而呼應了前一首的《樛木》(按,《樛木》此詩之篇名,於一九七七年安徽阜陽出土的西漢文帝年間的詩經殘簡的竹簡內,所標的篇名是《南有朻木》)。

按,為何説此一讚美他人子孫滿堂,必為庶人頌讚貴族的詩歌,不也可以臆説是奴隸們歌頌其他的奴隸是子孫滿堂呢。但是,我們只要從史料裏去分析,周代封建制度下,是採城邦體制,即可知,西周各貴族所分封的食邑是在野的土著的地,而所有封建的貴族,是聚集生活在城邦裏,即構成了周代史書裏所説的國人的重要成分,即指生活在城邦裏的周族人為主,但可能也包括服役於貴族的土著及土著的工商之庶人在內。而所謂的庶人,即土著,則主要生活在城邦外大篇土著的土地上。按,經史家考證,周初的周民族向東攻滅商朝時,人口才十幾萬人,在一大片因戰爭勝利所得到的商朝天下,要如何加以統治呢。於是周民族採封建制度,把周族的大貴族分封到新附各地,因為周民族人數不及土著多,為了自保,並利於統治,所以在分封到的地方,就建立國都及集中武力在國都,以國都為中心,稱為國,所有的周民族就生活在國內,即成為國人的組成的主要成份。而國以外的就是野,那些土著即稱為野人,為民,亦是庶人階層的主體。所以,社會史或經濟史學家稱為周代的封建是一種周代城邦或國野分治制度。所以周代史書不見明文的奴隸制史文,因為周代確比商代文明進步,商代的奴隸制的存在於甲骨等文內,較為廣泛,而周代僅是戰犯或一些重罪者貶為奴。而商代的奴隸制的大盛,亦見商代此一民族仍是原始國家,即一如古代各遊牧民族攻略一地,將征服的部族成為奴隸,一如直到數千年後還有宋代蒙古野蠻部族發跡時殺遍漠北直到歐洲以殺光征服部族的男子,只留下工匠含醫生的作為。而周代的城邦國家,採井田之制,要的只是那些食邑下的收益及庶民服役,若採奴隸制,不是其最大利益,故在制度設計上並無奴隸階層,故周代不是奴隸制,而是明白規定周人制度下的是士、庶人、工、商,從今人研究其經濟及社會結構多己有定論。如《左傳》桓公二年:故天子建國,士有棣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國語齊語四》: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國語周語上》:大夫士日恪位着,以儆其官,庶人、工、商各守其業以供其上。而從今人的研究著作,如1965年楊寬《古史新探》、1966孫作雲《詩經與周代社會研究》,1978李亞農《李亞農史論集》、1979杜正勝《周代城邦》等等,即以有其成績。吾人只有掌握了周代制度的正確史識,則談論詩經才不會走上信口開河,以學術害天下了。

而此詩之為食邑或食田下的庶人,對其上的貴族的頌歌,是因為以城邦制在野食邑的當地土著的庶人,因着受到貴族的照顧及善待,所以發為此歌。如果是庶人甲去對庶人乙作此頌歌,有可能嗎,庶人身份相同,到底庶人乙會施以庶人甲什麼樣的大功德,所以庶人甲會唱頌歌讚美庶人乙,而即便有這種歌,貴族還會取來獻詩或採詩送交周天子去整理成詩經嗎。故而可知,此必為貴族獻詩或採詩時,發現此一庶人歌頌其上的貴族的善待他們,所以祝福貴族子孫滿堂,正好可以作為諷喻貴族要善待庶人的教育效果,所以摘取來作為實例。

因為,以周代的封建制,所分封的層層公侯伯子男,要維持此制度安定,不被推翻,也一定要各級貴族,善待轄下的庶人,不會形成亂事,而危及統治,這才符合周民族統治中國的最大利益。而此詩歌,乃承接了上一首《樛木》的要貴族善待庶人,而接着就以此首的因善待庶人,而被庶人誦歌福禱好心的貴族子孫綿長的此首《螽斯》為例。

原文:

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

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

註釋

①螽(zhong)斯:蝗蟲。羽:翅膀。

②詵詵(shen):同“莘莘”,眾多的樣子。

③宜:多。

④振振:繁盛的樣子。

⑤薨薨(hong):很多蟲飛的聲音。

⑥繩繩:延綿不絕的樣子。

⑦揖揖:會聚。

⑧蟄蟄(zhe):多,聚集。

譯文

蝗蟲拍打着翅膀,

成羣飛來亂紛紛。

你的子孫多又多,

多得興旺又繁盛。

蝗蟲拍打着翅膀,

成羣飛來鬧哄哄。

你的子孫多又多,

多得興旺又繁盛。

蝗蟲拍打着翅膀,

成羣飛來聚成團。

你的子孫多又多,

多得成片數不清。

賞析1

世界上的事情,總是此一時也,彼一時也;此時非彼時,彼時亦非此時。我們的祖先把人生的幸福同多子多孫世世代代生生不息聯繫在一起,保留着濃厚的部落氏族的血緣意識,同時,也體現了他們的生存法則:人多勢眾,以量的優勢而不是質的優勢去參與生存競爭,使短暫的個體生命用遺傳的方式得到無限延伸。

生殖力的強盛,體現了物種的優越,是生物層面上競爭的主要手段。就人而言,用數量取代質量,用羣體淹沒個體,又恰恰違背了競爭的基本法則:適者生存。

儒家思想對羣體的重視而忽略個體,對血緣、等級的強調而不講公平競爭,大概與上述觀念有密切關係。不管怎麼樣評價,這些思想對塑造民族心理起了關鍵性作用。人心齊,泰山移。眾人拾採火焰高。人多好種田,人少好過年。人多勢眾。這些説法,便是老祖宗們由此給我們留下的遺產。

賞析2

該詩從三句“宜爾子孫”可以看出是一首祝福詩,但具體是在什麼場合下的祝福?是泛泛而論的祝福?還是特有所指?這種祝福反應了當時社會什麼風氣?

詩中的作者為了引出自己的祝福,三次形象地描述了螽斯的細節特徵,“詵詵、薨薨、揖揖”。這表明作者對螽斯的習性非常熟悉,所以作者應該是質樸的鄉野中人,可以從《詩經.豳(音bīn)風》看出鄉野平民一年的繁忙勞作,而且螽斯一般在7-9月份活躍,這個時節的勞作詩異常繁忙的,應該沒有空閒來進行泛泛的祝賀的,所以這個祝福一定是在某種特定意義的場合下發出的,既然祝福的內容是多子多孫,那這個特定的場合無非就是婚禮或者生出小寶寶或者小寶寶滿月以及過“百歲”之類,周人婚禮一般在秋冬,所以在這個螽斯薨薨的八、九月的祝福場合多數應是與小寶寶滿月之類的性質。該詩字句簡短,構思簡單質樸,滿是泥土氣息之中還處處透露出盎然的喜氣,這與當今寶寶滿月之類的慶賀的氣氛是相通的。如果到此確定是給寶寶的祝福,那作者又為什麼僅僅用“振振、繩繩、蟄蟄”這類意思來祝福?而不用諸如健康、茁壯等方面的詞來祝福?祝福寶寶健康應該更合適吧?實際在這看似平常的地方,卻透露出當時社會一種“重男輕女”的生育觀念,因為 “宜爾子孫。繩繩兮”一句,完全可以確定:祝賀的人是生了男寶寶的,“繩繩”本身就是“綿綿不絕”的意思,聯繫《詩經.斯干》:“乃生男子,載寢之牀。載衣之裳,載弄之璋。其泣喤々,朱芾斯皇,室家君王。 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無非無儀,唯酒食是議,無父母詒罹。”應該不難理解當時這種生育觀。當然這樣的祝福應該很討主家歡心,雖然用不太雅的螽斯來比興子孫,也進一步體現出作者和藹、質樸的性格之中,還藴還了深厚的生活經驗與智慧,所以,作者不應該是一個沒有閲歷的年輕知識份子,應該是一方鄉野之人中還有着深邃智慧、還有有一定威望的領導者。

高亨《詩經今注》闡釋:“《螽斯》是諷刺剝削者的短歌,以吞噬莊稼紛紛飛舞的蝗蟲,喻搶奪勞動人民的糧谷的眾多剝削者子孫,表達了平民的仇恨、”餘以為此説可以存疑,考證螽斯與蝗蟲,該而蟲還有所區別,螽斯兼食部分害蟲,給人的印象還不是很壞。另外,該詩整體的是祝福氣象,形象。用螽斯之繁比興主家之綿延不絕,還是很容易被接受的,祝福的用心很智慧,與“刺”的感覺不太相符。不過高亨以蝗蟲引申給社會造成巨大壓力的多子多孫還是有積極意義的,兩千年來重男輕女、子孫綿綿的觀念到今天給我們了深刻的警醒,如今的生育觀念是“優生優育、只生一個”,莊子説“薪不盡,火不滅”,應該是人類整體生命的發展吧?

春秋滅國五佰餘,華夏荼毒數十造。

螽斯文意俱荒疏,繩繩子孫更何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