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詩詞

如何秒殺詩詞鑑賞題

欄目: 詩詞 / 發佈於: / 人氣:1.07W

綜觀近五年高考,詩歌鑑賞考查呈現以下特點:

如何秒殺詩詞鑑賞題

第一,選材多元化。唐宋詩詞依然佔盡風情,古詩、樂府詩、元詩、明詩、清詩、清詞亦小荷初露。名家名篇相對減少,以名家非名篇為主,兼有非名家作品。

第二,形式固定化。考查形式基本固定,以主觀題為主,選擇題、填空題不多見,除個別試卷,大多都以1~2道簡答題形式出現,考查分值在6~11分不等。

第三,考點細緻化。考點分佈廣泛,試題切入角度小。在詩歌鑑賞的五個子考點(形象、語言、表達技巧、思想內容、作者的觀點態度)中,評價作者觀點態度題較少見,考查重點落實在煉字、情感、內容、手法四個方面。

詩歌鑑賞要關注唐詩宋詞的名家非名篇,尤其宋詩的鑑賞應引起考生足夠的重視。備考時,要做到“六要”,即要了解考試大綱、要明確設題方向、要洞悉得分要點、要掌握答題要領、要熟悉專業術語、要規範答題步驟。

考點終極突破

要點一:古典詩歌分類鑑賞

高考常考詩歌類別有:贈友送別詩、羈旅行役詩、論道説理詩、思婦閨情詩、思鄉懷人詩、詠史懷古詩、山水田園詩、託物言志詩、邊塞征戰詩等。

1 贈友送別詩

古代的送別詩,往往是由眼前景而觸發心中情,鑑賞時要關注送別詩中的時空意象和常見物象,如離別詩中常出現的“日暮”“斜陽”“月夜”“清晨”“暮鍾”等表明時間的意象和“長亭”“南浦”“客舍”“曲江”“陽關”等表示地點的意象,以及“寒蟬”“楊柳”“浮雲”“孤舟”“濁酒”等表離情別意的物象。藝術手法上常常會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常用虛實相生、對比襯托的手法;或直抒依依不捨的離情、情深意長的感恩、孤寂惆悵的悲傷;或借詩一吐心中積憤、表明高風亮節的志向、傳達真摯坦誠的勉勵等。鑑賞時應注意所寫之景的色調對直接表達詩人感情的作用。如王昌齡的《送魏二》:“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裏長。”

2 羈旅行役詩

中國古代有的詩人長期客居在外,滯留他鄉,漂泊無定,往往容易觸景生情,感時生情,如中秋望月、重陽登高、除夕獨處、清明踏青、暮春清秋、途窮日暮,自然而然會引發對客居他鄉的艱難、漂泊無定的辛苦的感傷,觸發對家鄉親人的思念、對安定幸福生活的嚮往之情。常用的手法是情景交融、融情於景,鑑賞時要抓住意象,明確作者寫了哪些“眼中景”,藉此抒發怎樣的“心中情”。如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邯鄲驛裏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説着遠行人。”

羈旅行役詩大多具有感時生情、以景顯情、用典含情等三個特點。

3 論道説理詩

古代哲理詩,意境深遠,啟迪心扉,以理趣見長,耐人尋味。表達形式有借景説理,如朱熹的《觀書有感》;有即事説理,如楊萬里的《過鬆源晨炊漆公店》;有託物説理,如歐陽修的《畫眉鳥》。

哲理詩往往是敍議結合,寓理於事,寓理於景。常常藉助比喻和對比的修辭方法。在解讀哲理詩中的哲理時,首先要品味詩句,抓住形象(景、物、事)特點,進而聯繫社會現象、生活實際,由此及彼地聯想,悟出其中藴含的哲理。如秦觀的《三月晦日偶題》:“節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兒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

4 思婦閨情詩

思婦閨情詩主要有宮怨詩和閨怨詩兩類。宮怨詩專寫古代帝王宮中女子對自由被禁錮、遭人冷落的處境的.怨恨,表達對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嚮往。如漢樂府《怨歌行》:“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運用比喻寫出了“君恩無常”;閨怨詩則主要抒寫古代民間棄婦和思婦的憂傷,或者少女懷春、思念情人的感情。如王昌齡《閨怨》一詩:“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粧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5 思鄉懷人詩

出門在外的遊客浪子,眼中所見、耳中所聞、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觸發的對遙遠故鄉的眺望,對温馨家庭的憧憬;或寫遊子漂泊的羈旅愁苦,表達對家鄉的思念;或由所見所聞所感觸發思鄉之愁,表達對親人的牽掛。

其特點多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望月傷心,見花落淚,聽雨思親,多少景物都被染上詩人的感情色彩,因而此類詩中常有傷感、迷離、悽苦、寂寞、孤寂、惆悵、憂鬱的情懷。如晏幾道的《思遠人》:“紅葉黃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飛雲過盡,歸鴻無信,何處寄書得。淚彈不盡臨窗滴,就硯旋研墨。漸寫到別來,此情深處,紅箋為無色。”

6 詠史懷古詩

詠史懷古詩是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陳跡為題材,借登高望遠、詠歎史實、懷念古蹟來達到感慨興衰、寄託哀思、託古諷今等目的的詩歌。這類詩多以簡潔的文字、精選的意象,融合對自然、社會、歷史的感觸,或憑弔古蹟古人來借古諷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樣建功立業。從而表現作者閲盡滄桑之後的沉思,藴含了深沉的懷古傷今的憂患意識。在構思上,有以景襯情的,如周樸的《春日秦國懷古》:“荒郊一望欲消魂,涇水縈紆傍遠村。牛馬放多春草盡,原田耕破古碑存。雲和積雪蒼山晚,煙伴殘陽綠樹昏。數裏黃沙行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