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詩詞

《雜説四》詩詞註釋

欄目: 詩詞 / 發佈於: / 人氣:2.57W

雜説四(韓愈) ◇原文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①。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②。

《雜説四》詩詞註釋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④?

策之不以其道⑤,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⑥?其真不知馬也!

◇註釋

①伯樂:春秋時秦國人,與秦穆公同時。姓孫,名陽,字伯樂。伯樂識千里馬的故事見《戰國策·楚策四》。《莊子·馬蹄篇》亦説伯樂善駕馭和畜養馬。《韓詩外傳》卷七有“使驥不得伯樂,安得千里之足”。

②辱:折辱,鞭笞。奴隸人:指牧養和駕馭馬匹的人。駢(pián):比,並。駢死:相毗連而死。形容死者之多。櫪:指馬廄。槽櫪之間:泛指馬飲食宿歇的處所。

③食(sì):同“飼”。前後兩“食”同義。

④見:同“現”。表露出來,使人看見。才美不外見:“才”指其能力,“美”指其品德。安:發問詞,相當“何”字。

⑤策:馬鞭。此處作動詞用,謂用鞭趕馬、駕馭馬。

⑥其:作副詞用,表示詰問,猶“豈”。邪:同“也”。

◇鑑賞 本文是《雜説》的第四篇,後人也題為《馬説》。與《雜説一》相同,通篇譬喻,以伯樂借喻當路者,以千里馬喻有才能之士。“致天下之治在人才”,古今達士無人不曉,故歷來論述頗多,精言紛呈。韓愈在這篇文章裏,巧用譬喻,僅百五字,説得玲瓏剔透,總括其前此所有,又關住後人之口,成為千古絕唱。

作者熔古鑄今,把《莊子·馬蹄篇》中有關伯樂善馭的故典,略加改造,將重心放在識才、惜才、用才上,議論得既空靈又實在,回味無窮。全篇的'主旨全在“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這開篇的第一句,它説盡人才之謎,為後人引用、傳誦不已。人才要顯現其價值,關鍵在於有無識才的伯樂。而一旦發現人才,還要處置、使用得當,只有尊以適當之位,養以當享之俸,委以重任,授以實權,方能展布其才能,成就其大事業。故全文以“知”與“不知”作結,發人深省,引人深思。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顯然是以相馬為喻,借題發揮,寓意殊多。感慨之間,也就批判了統治者的愚昧偏私、昏聵庸碌,埋沒人才和摧殘人才。同時也為受壓抑、懷才不遇的下層知識分子作不平之鳴。並抒發了作者自以為千里馬的清高自許和落寞失意之歎。

文章雖短小,氣勢卻雄長,層層深入,筆鋒犀利,波瀾跌宕,伸縮蓄泄,具有長篇之勢。用明説、暗指、省字、借代等藝術手法,縱橫捭闔,增強了藝術感染力。百字之文,“千里”七見,“馬”字十出,而不感重複煩瑣,反覺迴腸蕩氣,修辭造語之詣,亦可謂臻於極至了。

◇妙評 一直説下,而歸宿於“不知”。老泉論齊之治,不曰管仲,而曰鮑叔,以此也。嗟手!山林草澤中所埋沒將相之才者,可勝道哉?而四舉禮部僅一得,三選吏部卒無成者,亦同斯慨息矣。

——清·儲欣《唐宋十大家全集錄·昌黎先生全集錄》卷一

此篇以馬取喻,謂英雄豪傑,必遇知己者,尊之以高爵,養之以厚祿,任之以重權,斯可展布其材。否則英雄豪傑,已埋沒多矣。而但謂天下無才,然耶?否耶?甚矣,知遇之難其人也。

——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七

《雜説四》,看其凡提唱千里馬者,七便有七樣。轉變處風雲倏忽,起伏無常、韻短勢長,文之極有含蓄者。

——清·過珙《古文評註》卷七

全注意伯樂。對短馭者攄憤。只起句正説,通身是慨,氣自驁然。

——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四十七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