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詩詞

劉方平的詩詞鑑賞

欄目: 詩詞 / 發佈於: / 人氣:1.69W

生平簡介

劉方平的詩詞鑑賞

洛陽(今屬河南)人。開元、天寶在世。一生隱居不仕。與皇甫冉為詩友,為蕭穎士賞識。詩多詠物寫景之作,尤擅絕句。《全唐詩》存其詩一卷。

代春怨

劉方平

朝日殘鶯伴妾啼,

開簾只見草萋萋。

庭前時有東風入,

楊柳千條盡向西。

鑑賞

這是一首代言體的詩,要“言”的是“春怨”。

詩中無一“春”字,但從寫景可見;至於“怨”字,則只能從字裏行間細加品味,仔細琢磨了。

“朝日”,猶日日,時俗口語;春暮鶯稀,故謂“殘鶯”。時至暮春,獨守空閨,自然怨憂滿懷,偏偏幾隻殘鶯似乎也察知閨中思婦的孤寂,天天來陪伴着她叫個不停,更令人愁腸百結。愁之無奈,只好拉開窗簾,目之所見,芳草萋萋,碧色天涯。這無邊的春色,既能勾起往日“草色青青送馬蹄”的回憶,也可以引起草綠有期,徵人難待的悲恨,是前者,是後者,抑或兩者皆有,總不免“萋萋芳草憶王孫,柳外樓高空斷魂”(李重元《憶王孫》)。眼前所見,心中所思,景、事相連,更惹動無限傷懷。她只得再次將視線移開—— “庭前時有東風入,楊柳千條盡向西”。

這兩句別具匠心。“時有東風入”為“千條盡向西”之因,在東風的吹拂下,楊柳千條向西搖擺,既寫出了眼前景又傳遞出心中情。因為唐時征戍多在西陲,徵人所在,妾之所向,“楊柳千條盡向西”,正形象概括了那離魂倩女,玉立亭亭,憂思萬縷,終日西望的情景。如此終篇,收到了情深意摯,含而不露,扣人心絃,餘味不盡的藝術效果。

“詩中須有人在”。這首詩句句寫景, 卻句句“有人在”,人與自然獲得了奇妙的對應。“人”之所見所聞,既是情的觸媒,又是意的流向,“人”之情動心馳,與物之聲色勢態融為一體,是情化的自然,是自然的情化,兩者渾然無跡,達到了“超妙”的藝術境界。

春雪

劉方平

飛雪帶春風,

徘徊亂繞空。

君看似花處,

偏在洛城中。

鑑賞

宋玉有一篇《風賦》寫有風颯然而至,楚襄王披襟當之,問道:“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邪?”

宋玉則對他説:“ 此獨大王之風耳, 庶人安得而共之?”並鋪陳形容了一番,説明庶人的境地與大王不同,所以不會有大王那種“快哉此風”的感覺。劉方平的《春雪》告訴我們的也是與《風賦》相同的道理,那就是天地無私,人各有異,同樣的風花雪月、陰晴寒熱,不同境遇的人有着完全不同的反映,不同的感受,因而美感的反差也由此而生。要説的道理雖然相同,但在表現形式上《春雪》卻採用了最短小的五絕。

那麼,這二十個字如何完成這深刻而複雜的主題呢?

“作詩本乎情景,..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謝榛《四溟詩話》)。“飛雪帶春風,徘徊亂繞空”,是景,也是“詩之媒”,不過為什麼樣的“情”作“媒”,還不清楚。第三句“君看似花處”,有承有轉,若只看承接上意,情之意向仍然不明,因為説雪似花、花似雪在古詩中乃是常見的,如“春雪滿空來,觸處似花開”(東方虯《春雪》);“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韓愈《春雪》);“晚來風起花如雪,飛入宮牆不見人”(劉禹錫《楊柳枝詞》)等等。可見,要真正知道它所孕育的詩之情、“詩之胚”是什麼,還得再看下一句—— “偏在洛城中”。

“洛城中”,一作“洛城東”,劉永濟説:“洛城東皆豪貴第宅所在,春雪至此等處,非但不寒而且似花..”(《唐人絕句精華》)。這裏指富貴人家居住之地。

聯繫詩題來看這兩句,那意思是説冬天已經結束,突然來了一場春雪,這在那些無飢寒之慮的富貴人心中,不由得產生了一種難得又見的滿足和喜悦,於是這熟悉而又新鮮的飛雪,在他們的眼中便成了飛花舞空的美景。但是,對於“洛城外”的窮人來説,他們好不容易在飢寒交迫中熬過了大雪紛飛的隆冬,盼來了春回大地,誰知又來一場大雪,這對他們來説意味着什麼呢?他們會感受到飛雪似花嗎?詩人沒有説,但這逝而復回的威脅和災難,所帶來的艱難與怨恨是不難想見的。看來,這首詩的得力之處正在尾句,尾句之中又得力於一個“偏”字,是它構成了虛實兩個空間,兩種境界,兩種生活,兩種感情的對比,而詩人的愛與恨,同情與憎惡,也都融入這個對比之中。但由於對比的一方,對比的產生,對比所展現的不同狀況,及其所孕育的主題等等,全都留在了詩外,這就為讀者開拓了廣闊的想象空間。絕句這種高度濃縮、凝鍊的手法,顯然不同於“賦”的鋪張揚厲。

京兆眉

劉方平

新作蛾眉樣,

誰將月裏同?

有來凡幾日,

相效滿城中。

鑑賞

京兆,漢代京畿的行政區劃的名稱,為三輔之一,三國魏時置京兆郡,唐時為京兆府,治長安。這裏指長安。京兆眉,漢代人張敞曾任京兆尹,敢直言,嚴賞罰。嘗為其妻畫眉,當時長安盛傳“張京兆眉嫵”之説。蛾眉,亦作“娥眉”,指女子長而美的眉毛。

詩的一、二句是説婦女們都競相畫眉,誰能描畫得象月中嫦娥的眉毛一樣呢?詩中沒有答案,或許那答案就是詩題—— “京兆眉”吧。接下來,詩來了一個轉折—— 由於世人都以“京兆眉”美得如同嫦娥之眉,所以爭相效仿,不幾天就滿城皆是。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畫眉,是女性美容的一種方式,問題是“有來凡幾日,相效滿城中”。任何一種美,都應該是外在與內在的各方面的和諧統一,離開了整體性,就有可能走向美的反面。“東施之貌未必醜於西施,止為效顰於人,遂蒙千古之誚;使當日逆料至此,即勸之捧心,知不屑矣”(《李笠翁曲話》)。東施的可笑不在其貌,而在於追求美的手段與目的、願望與結果相背離。相背的原因則在於離了“個人”,盲目地模仿,以至於“整體”失調,而變得滑稽可笑。同樣道理,世上既沒有完全相同的人,也沒有絕對相同的臉,卻人人臉上畫着兩道“京兆眉”,不難想象那是一種怎樣的景象,恐怕不光是滑稽可笑,簡直叫人望而生厭了!

為什麼有了“東施效顰”,還會出現“滿城效眉”呢?“效”是創造的反面,它輕而易舉,所以也最易成“風”,見“風”而動者也就決非一時一事,正如俞陛雲説的:“墮馬新粧,盤龍高髻,閨飾相效之風,漢、唐以來,歷明、清而勿替”(《詩境淺説續編》)。

仿效是創造的大敵,一旦仿效成為時髦,人的.創造活力將遭到破壞。這首小詩借好相效“京兆眉”的流俗,諷刺了流俗的淺薄,予人以思索和回味。

梅花落

劉方平

新歲芳梅樹,

繁花四面同。

春風吹漸落,

一夜幾枝空。

少婦今如此,

長城恨不窮。

莫將遼海雪,

來比後庭中。

鑑賞

這首詩以花喻人,借繁花凋落的景象寫徵婦幽怨。

開頭兩句,極寫香濃花腴的燦爛美景,但是,“春風吹漸落,一夜幾枝空”。俗話説:“日中則昃,月滿則虧。”花也是一樣,盛開的時間非常短暫,緊接着的便是凋零、敗落。

“少婦今如此,長城恨不窮”,這句既是賦,也是比,不僅是寫一個少婦欣賞自己後院裏的梅花,而是以花喻人。因花開花落而想到時光易逝、盛年不再,這大概是我國古代佳人甚為普遍的心態,因此也就成了古典詩歌一再吟詠的題材,從劉希夷的《白頭吟》到林黛玉的《葬花詞》,莫不如此。但這首詩還不是一般地感歎歲月易逝,而是包含着不能與良人一起共度大好年華,共同領受生活美的惱恨。良人到哪裏去了呢?“長城恨不窮”,從軍去了,征戰去了。這樣,詩的觸角又延伸到了社會生活的另一面,賦予它新的意義。唐玄宗是一個好大喜功的皇帝,開元、天寶年間不斷對外用兵,造成了許多家庭骨肉分離。這兩句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戰事給普通家庭帶來的痛苦和不幸。

“莫將遼海雪,來比後庭中”,尾聯重新歸到落花。此時花都已謝了,飄飄揚揚落滿了庭院,彷彿覆蓋了一層白雪。觀花人由滿地的落梅聯想到遼海的雪野,卻硬要反過來説:請別用遼海的白雪來比喻滿院的落梅吧,這樣會勾起我心頭的無限愁緒的。

沈德潛在評論這首詩時説:“ 似徐庾小詩,不落後人詠梅坑塹。”(《唐詩別裁》卷十一)它是詠物詩,又是閨情詩,而且還含有一定的時代內容,這就使得這首婉約的小詩顯得含藴豐富、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