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散文

年少讀書樂經典散文

欄目: 散文 / 發佈於: / 人氣:1.98W

説起喜歡讀書,還得要感謝祖母。是她老人家的啟發,我才覺得讀書有無窮的樂趣。

年少讀書樂經典散文

記得小時候,那一個個寒冬臘月的夜晚。祖母在鍋裏烙煎餅,我就坐在柴堆裏讀書給祖母聽。我讀的第一本書是《高玉寶》,然後是《封神演義》和《濟公傳》,後來是《楊家將》和《岳飛傳》。開始是祖母一個人聽,後來西院大奶奶、三奶奶和東院舅奶奶都來聽。煤油燈下,每晚都要讀到煎餅烙完後,大家才捨得走散。

那時讀書,許多字不認識。祖母就説,見字讀半個,順着音往下走,只要能聽懂就好。譬如楊戩,那時就覺是讀楊晉;李靖,便誤讀為李青;呼延灼,便讀作呼延勺……怎麼順就怎麼來。開始讀得磕磕巴巴,而祖母偏説讀得好。幾個奶奶不識字,也不挑剔,只顧順着情節去聽故事,去聽熱鬧。她們一邊聽,一邊還要去評論,去回味。那樣長的冬天,那樣冷的夜晚,大家似乎並不覺得有多長和多冷。有時,即便不烙煎餅,幾位奶奶也來,烤着一堆火,讓我讀書給她們聽。時間長了,似乎就成了一種習慣。天不黑,奶奶們都集中到我們家的鍋房裏來。

有一年冬天,《濟公傳》讀完以後,再沒有別的書可以讀。那個冬天,祖母就讓我把《封神榜》和《濟公傳》又重新讀了一遍。即便是重來倒去地讀,奶奶們聽着似乎仍覺得有滋有味。煤油燈下,一個少年,一本書,一堆柴火,幾位奶奶,那樣冷冷的`夜晚在書聲裏,顯得極其安靜和温暖。實在沒有書可讀了,祖母就讓我讀小學課本上的文章給她們聽。《劉文學》《羅盛教》《半塊銀元》,還有《草原英雄小姐妹》……這些短篇小文,似乎也能讓幾位奶奶們聽得熱血沸騰。

五年級時,東院大叔不知從哪裏弄來一部反着看的線裝書。筆畫太多,繁體難認,好多字拿不住,試圖想讀下去,可是無能為力。此時就覺,書到用時方恨少。拿着那本發黃的老書,一有機會就去找大老爺教讀給我聽。然後,回家再讀給那些奶奶們聽。大老爺在灌雲教書,一週回家來一次。每次回來,我都要去大老爺家,纏着他教我認字。大老爺是我們村子裏最有學問的讀書人,村莊裏每年春節的對聯都是由他來寫。誰家要是有個紅白喜事,也都邀請他去寫賬簿子。那時,祖母就讓我以大老爺為榜樣。鼓勵我好好讀書,好好上學,長大後也像大老爺那樣,成為一個吃皇糧的教書先生。祖母整日裏説,大老爺就是當年的文曲星,讓我跟大老爺好好認字,以致我們這個族系的祖墳上,將來也能冒一絲青煙。少年時光,有書為伴,有親人環繞,就覺時光安然,歲月靜好。

上初中後,有了晚自習,讀書的時間似乎便越來越少。只能在週六的晚上,讀一小會兒。每到週末,幾位奶奶太陽不落都坐在家裏等。那時讀書,比三四年級時進步了不少。錯別字仍有,可不像先前一篇文章能讀錯好幾十個。聲音似乎比原先也中聽得多,原先奶聲奶氣,後來變得橫了聲。更主要是,讀書時知道了怎麼去醖釀感情,知道了什麼時候該高亢,什麼時候該沉緩,什麼時候該聲色俱厲……那時候奶奶們直誇,真是長大了長大了,連書都讀得那麼好聽。在奶奶們的鼓勵下,讀着讀着真真是忘了我。那時,書多是從同學或老師處借來的。回家一趟,每晚都要讀到三更天二半夜。

後來有了劉蘭芳,我的書聲才漸停漸止,因為我也喜歡聽劉蘭芳。每天晚上,幹完活,大家都要急匆匆地趕回家,去聽劉蘭芳。圍着一台收音機,每個人似乎都入了迷。在文化缺失的年代,這可是大家一頓豐盛的精神給養。聽劉蘭芳,就覺人家那才真正地叫讀書,抑揚頓挫,聲情並茂,場面壯闊,餘音繞耳不絕。後來,我也開始私下裏學劉蘭芳。找來《呼楊合兵》和《五女興唐傳》,仿着劉蘭芳説書時樣子,一篇篇讀給奶奶們聽。奶奶們偏説,我比梅蘭芳讀得好,讀得親切。

後來去鎮上讀了高中,後來很少再讀書給那些奶奶們聽。然而,我並未放棄讀書。

高一時,杜老師來校園裏賣書,他是我小學時的音樂老師。退休後,他專跑鄉鎮幾個學校賣書。杜老師每次來學校,課餘時間我都去幫忙。杜老師很熱情,更感激,臨收書攤時,都要送三五本雜誌給我看。看完後,等老師下趟來賣書再還。那時沒有錢買書,是杜老師給了我看書的機會。他週三都要來,每到這個時候,我都會早早站在校門口那棵大柳樹下等。杜老師一來,我就有書看了。《十月》《民間文學》《讀者》《青年文摘》《演講口才》……只要老師給,我就看。多讀書確實有用,那時,就覺我寫的作文比其他同學要好。

我的作文能寫得好,大概也與年少時讀書有關。

後來我如願以償地做了老師,我的第一要著,便是要學生好好讀書。我總想,一個學堂,要是沒有了讀書聲,那還叫什麼學堂。若是年少不讀書,我們要年少做什麼。讀書使人充實,讀史使人智慧。英國哲學家培根説得多好。現在校園裏,很少再能聽到琅琅書聲了,我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幾十年過去了,一想起年少時的讀書樂,心裏仍不免翻湧着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