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散文

嘉峪關隨想散文

欄目: 散文 / 發佈於: / 人氣:3.26W

來到嘉峪關,這裏正在進行保護性維修,但其作為“天下第一雄關”的氣派,我還是領略到了。

嘉峪關隨想散文

從講解員口中得知,嘉峪關始建於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因位於嘉峪山西麓,故名嘉峪關。記得中學課本中有“萬里長城,東起山海關,西止嘉峪關”的描述。山海關我曾經去過,八達嶺長城我也登過,這次有幸來到地處長城最西端的嘉峪關,總算圓了心中的夢。

我好奇地問,明朝修築嘉峪關的目的是什麼?講解員説嘉峪關的作用有二:一是防禦,防止關外少數民族入侵;二是稽查,對入關朝貢和商貿互市人員進行檢查等。我不解地問,在明朝,難道嘉峪關之外的地方就不是中國的領土嗎?朋友回答説,可能不是吧。

這時,我不由得想起中國的兩個時代,並對兩個時代的情況進行對比。前一個時代是漢唐,後一個時代是明清。

就戰略而言,漢唐採取的是主動進攻,明清採取的卻是被動防守。漢唐時代,河西走廊上並沒有嘉峪關,但河西走廊被漢唐控制,嘉峪關之外的大片土地均為漢唐管轄。歷史上的匈奴曾經控制河西一帶,但漢武帝派大將衞青、霍去病出擊匈奴,收復河西,使河西走廊成為中西交流的絲綢之路。隋朝建立之初,吐谷輝控制河西,但隋煬帝親率大軍大戰吐谷輝,取得勝利後在吐谷輝地設置河西五郡,重新開通絲綢之路。唐代的河西走廊更是車水馬龍,客商如潮,欣欣向榮,雖然到中唐時期一度被吐蕃控制,但後來被大唐敦煌人張議潮起義再度收復,絲綢之路繁榮如初。每當看到漢唐時期的這些歷史故事,想到當時絲綢之路的'輝煌,無不令人振奮和自豪!可是到了明清,卻在地處甘肅河西走廊中段偏西的地方修築了嘉峪關,致使關外大片土地被政府拒之門外,成為“異邦”或“外國”,在戰略上的被動防守,使明清的國勢自然就無法與漢唐相比了。

就政策而言,漢唐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明清則實行封閉自守政策(雖然在明成祖朱棣時期也實行對外開放政策,鄭和七下西洋,中外交流頻繁,國勢比較強盛,但縱觀整個明清時期,主要的還是封閉自守政策)。漢唐時期,既鼓勵中原人到西域及西方國家去,又歡迎外國人到中國來互市和學習。那時中西物質交流空前繁榮,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手工業和農業產品通過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傳往中亞甚至歐洲,西域的農產品及土特產如葡萄、石榴、胡蘿蔔,以及玻璃、琉璃、呢絨等手工業品也大量傳入中原地區。在文化藝術音樂、舞蹈、佛教、文學等方面也展開了廣泛的交流,當時中西互派留學生興起,中外佛教高僧相互往來傳教也很盛行。可是到了明清,漢唐時期的對外開放景象沒有了,就拿嘉峪關來説吧,明朝有時開關“通貢”,有時閉關“絕貢”,“外邦”朝貢尚且如此,商貿互市“凡西番回回來互市者,至於甘肅城外三十里,不許入城”,可見其對互市限制的苛刻。清代乾隆以前,每日將關門緊閉,如有人出關,驗照後方可放行,實行“晨開(上午7—9時)酉閉(下午5—7時)”後,對進關者仍行盤詰,出關者則任其前行,如此限制,商貿繁榮豈不成為一句空話?

在税收方面,漢唐時期無關,自然就沒有關税。明清時期有了嘉峪關,嘉峪關又成為商務税關,凡入關互市者均需繳納“關税”。範長江來到嘉峪關,對嘉峪關收關税表示不理解,並在書中記下他的疑問:“……新疆是中國自己的土地,新疆商人到甘肅來貿易,為什麼要在百貨税之外,上一次”關税“?關税應設在中蘇邊境上,怎麼設到嘉峪關來!”其實,明清時期,朝廷就沒有把關外之地當成中國的領土,哪像漢唐時期以開放的胸懷放眼世界呢?

由此可見,中國近代的封閉落後和屈辱捱打局面的形成,就不足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