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散文

遊井塘古村的散文

欄目: 散文 / 發佈於: / 人氣:2.57W

也許是心儀已久的緣故,初次來到井塘古村,很有“與君初相識,猶如故人歸”的感覺。

遊井塘古村的散文

一路綠蔭裏的穿行,順着或平或仄的山路走過去,走近大山腹地裏的這座古山村,一切都掩映在綠色的靜謐和清悠裏,彷彿遠離了塵世,穿越了時空。

走過那口滋養着全村,泉水經久不竭的水井,順盤旋山體的石階一直走進村裏去。這是村裏的主幹道:近兩米寬的一條順山勢向上的曲曲折折的街道,説街道其實更像是一條衚衕,由石塊壘砌的一人多高的堰牆,巨石的斗拱,街面也全是石頭鋪成,或是巨大的石條,或是不規則的石板、石塊,表面卻一律已被踏磨的光潔平滑。兩邊便是村民的住宅了,高低錯落,依山傍勢。一條條被石頭堰牆分割出的深深窄窄的巷子順山勢曲折蜿蜒,縱橫交錯。

走近一個院落:石頭的門樓,石頭的圍牆,迎賓牆、正屋、偏房,大小的房間,滿眼都是青青白白的石頭,屋頂是毛茸茸的稻草。吳家大院、張家大院、孫家大院……有的院落修繕得很完整,還陳列着房子主人舊時的照片、家族的族譜、板凳桌椅、整潔的茶具,院子裏,石碾、石磨、碼得整整齊齊的柴火,撒落一地綠蔭的大樹……處處都有主人生活的氣息,彷彿主人並未走遠,也許是下地幹活去了,日落就會歸來吧?

穿出這一家,進入那一家,山村的房子,依着地勢,層層落落,上一層的住户可以完全俯視下一層的,定是現場直播了。也許,就是這樣的鄰居,在某個傍晚,一個低頭兀自打磨着自己的鋤頭,另一個在自家院子裏忙碌,不用刻意仰臉或者低頭,一應一答,共話家長裏短、農事桑麻,形同一家。

在一個頹敗的大院落裏,仰望向前,一道道破牆殘垣站成了相互呼應的陣勢,覆蓋着茅草的屋頂已經都流失到歲月裏了,只有石頭的山牆仍舊經久不衰地面面相對矗立着,彷彿在一堆老態龍鍾中間挺立的體力尚可的人,中流砥柱地堅持着。該也是在共話滄桑吧?也或者是兩位堅韌的老太太,“白頭宮女在,閒坐説玄宗”?

每個院落,都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結構如此嚴謹規整,彷彿一個温暖的懷抱,環抱着院落裏每個房間、農具、樹木甚至柴火堆,和每個家庭成員。

我彷彿看見了錯錯落落的茅草屋頂上升起的裊裊炊煙,耳朵裏響起農婦呼喚孩子回家吃飯的聲音,還有,扛着鋤頭走回家門的農夫,和迎在門口搖着尾巴的'小黑狗……

夕陽落下去,或坐是門口的大條石上乘涼,或聚在巖牆圍起的衚衕裏,旱煙袋在暮色的清涼裏,一閃一閃亮起,伴着螢火蟲飛來飛去的光輝;古樹下,小河岸旁,躺着數星星看月亮的孩子,收斂了一天的頑皮,在傳説故事裏朦朧睡去;把腳浸泡在清涼的河水裏的青年男女……大雪覆蓋的日子,每個透出煤油燈光黃暈的窗户,和裏面圍着爐火其樂融融的歡笑……孩子天真無邪的清亮眼睛,老人和藹慈祥的花白山羊鬍子……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陶淵明居住的就是這樣的村莊吧?“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户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雞鳴狗叫,曖曖依依,淳樸無塵雜。一天天過去,孩子長大,老人離世,新媳婦進門……世世代代。

大清早,到村口的古井搖盪轆轆,吱吱呀呀提上水來,扁擔挑着水桶,一步步跨上台階,倒滿水缸。小河流水嘩啦啦地奔流過去,搗衣的農婦坐在老槐樹下,坐在斗轉星移光陰裏。

逝者如斯夫。遠離世界紛爭,從容地過生活,這就是中國人“家”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