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散文

端午的鏡子散文

欄目: 散文 / 發佈於: / 人氣:1.52W

五月“仲夏”,古人認為是“惡月”。

端午的鏡子散文

“是月(五月)也,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齋戒,處必掩身。毋燥,止聲色”(《禮記·月令》)。

五月日照時間始變長,徘徊於天地之間的陰陽之氣交相沖撞,生死相分,不可謂不“惡”,為了驅災避邪,君子當齋戒、禁慾,遮掩自己的身體,不使身心受到邪佞之氣的侵襲。五月天氣始漸燥熱,正是“五毒”大行其道的時候,蛇、蠍、蜈蚣、蜘蛛、蟾蜍,古人稱為“五毒”,這些毒物四處流竄,很容易傷害人和牲畜,重則致命,各種瘟疫容易流行。

端午節,又稱為重五、重午、天中節。夏曆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五月就是午月,“重午”意為午月午日。“午”是干支記日法中所指的一個日期,“端午”是指五月的第一個午日。以八卦理論,午代表的是離是火,太陽的威力走到午的方位達到了登峯造極,午月午日午時,表示這個時刻日在中天,陽氣達到極點。到了這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十分不祥。

古人所以認為,“端午”五月初五是“惡月”中的“惡日”。

史上有個孟嘗君,預計他將在端午出生,按當時風俗,凡五月五日出生的人,日後可能會男孩害其父,女孩害其母,其父曾經想方設法讓其母不要在“毒日”生下孟嘗君。東漢王充曾建議在舉薦人才時,不要推薦五月出生的人。宋徽宗趙佶,因為五月初五出生,雖是王族,但從小就被寄養在宮外。由此可見古人對端午“惡日”的避諱之深,敬畏之甚。

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惡日”,究竟怎麼過,人們思量了諸多驅魔避邪的辦法,如備置驅邪的吉祥物來驅邪納吉,其中就有端午磨新鏡的傳統習俗。

青銅稱為“吉金”,用青銅來鑄鏡,自然就有了驅魔避邪的功能。古代習俗,將臨端午,就要將家裏的銅鏡磨新,有的還鑄造新銅鏡。《容齋隨筆》載:“唐世五月五日揚州於江心鑄新鏡以進,故國朝翰苑撰端午貼子詞,多用其事。”這裏是説唐代的端午節,在揚州揚子江的江心鑄造新銅鏡,所鑄新銅鏡是進貢給皇帝的。端午鑄新鏡的民俗,備受重視,唐宋端午鑄鏡之風盛行,當時把這些“貢鏡”稱為“天子鏡”,不少文人專為此賦詩。

《鏡龍記》中有一段傳奇:唐天寶三年(744年),揚州上貢了一枚在江心所鑄之鏡。該鏡鏡面直徑九寸,這枚精心鑄制的青銅鏡,散發着瑩亮耀眼的.光澤,鏡背上有華麗逼真的盤龍紋飾。上貢此鏡的“進鏡官”稱:鑄造此鏡時煉爐並不在揚子江江心,工匠原不知如何才能鑄造出配得上皇帝真龍天子威儀的“真龍鏡”。此間來了一位自稱“龍爐”的老者,説自己能鑄造真龍鏡。説完,他就進入煉鏡龍爐屋內閉門自處三日。三日後開爐時,遍尋不着龍爐老者的蹤影,只見到煉鏡爐前有一素絹,素絹上寫着:“盤龍盤龍,隱於鏡中。分時有象,變化無窮。興雲吐霧,行雨生風。”工匠看後,受到啟迪,立即將煉爐移到揚子江江心,在五月五日,終於成功鑄得一面“真龍鏡”。七年之後,遇大旱,皇帝命人召來道士求雨。道士設壇祈祀“真龍鏡”,鏡上所盤之龍,竟然口吐霧氣,頃刻之間瀰漫天地,不一會兒,甘霖普降。自此而後,選鑄鏡之地愈講究、鑄鏡工藝愈傳奇,鑄出的新銅鏡就愈神愈厲害。北宋蘇東坡有詩:“講餘交翟轉回廊,始覺深宮夏日長。揚子江心空百鍊,只將無逸鑑興亡。”

鑄鏡故事,映照了唐代端午鑄新鏡的民俗。這種風俗到了宋代仍很盛行。民間端午贈鏡、掛鏡之風長盛不衰。以至於發展到“腰鏡”、“懷鏡”,在鏡背鑄“千秋萬歲”、“降妖除魔”等祈福語,揣在懷裏、掛在腰間成為“掛配”。道家則借銅鏡看風水照陰陽。明末,隨着玻璃鏡的出現,銅鏡逐步引退。

端午鑄銅鏡原是為辟邪除穢,現在,鄉村人家造房,仍有人家會在新屋門上掛麪鏡子,這也許是端午鑄銅鏡風俗的孑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