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散文

大山裏的甜玉米散文

欄目: 散文 / 發佈於: / 人氣:3.29W

恩施巴東一帶,山環水繞,松柏蒼翠,鳥語花香。清晨雲霧繚繞,黃昏霞光萬里。盤山公路邊,小屋錯落;梯田小坡裏,玉米林立。日暮時分,清風徐徐,炊煙裊裊。

大山裏的甜玉米散文

大學畢業後,同窗力約來他老家玩,聊作休養。剛一下車,不愧是大巴山區,山特大,常去的黃鶴樓兩邊鎖大江的龜蛇二山與之一比,簡直就成了土堡子。大山雖巍峨綿延、浩然大氣,可土質貧瘠,物產匱乏。田壩是大山一道道裸露的胸骨,而梯田是大山消瘦的胸肌。正是靠這些小豆腐塊的薄地,養育了一代又一代淳樸善良的山裏人家。剛到這裏,很難聽懂遠山鄉親們説的土話,從他們黑黝燦爛的笑臉上,我看到了那份對遠方客人的熱情,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山外世界的憧憬。相比平原地區的人們,大山的子孫始終傳承着先民的遺風,堅守着古老民族在新時代裏最純淨赤誠的內心。這或許就是一些富貴子弟所説的鄉巴佬、土包子傻里傻氣的可愛之處吧。

山裏的清晨分外涼爽,隨同學的爺爺去田裏“勞動改造”——辦玉米。在羊腸小道上就看到滿山坡的莊稼倒了一大片,不是玉米棒長得胖太沉了,是昨夜大風肆虐的傑作,只有極少數玉米杆還挺拔的站着,似乎眺望着東方冉冉升起的紅日。聽爺爺説,今年玉米不咋地了,估計要減產近三成,與往年經常遇到大風大雨相比今年還算幸運的。我説為什麼不多種點別的作物,爺爺説種水稻三伏天時很缺水,種高粱、芝麻產量又低,種棉花山上霧水多賣不出好價,只能多種點包穀,青黃不接時當口糧,有時也拿來餵豬。聽到這裏,我才真正感觸到平原地區與偏遠山區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深山鄉親的日子比來之前想象的更艱苦。如果他們沒有那份融入骨子裏的淳樸和樂觀,這日子可怎麼過呀。

我的老家荊楚大地是魚米之鄉,物產豐富,農業上早已實現了機械化生產,“牛耕人馱”也已是八九十年代的事了,我這個“小憤青”老是覺得老家發展慢了,為啥不像沿海地帶搞大開發。在大山的這幾天“吃豆豉”“割牛草”“趕夜路”,才真正體會到現在小康生活的來之不易。記得小學時學過許地山的《落花生》和牛漢的《高粱情》,作物土生土長,作家相依相隨,他們寫兒時那份回味時讓我感同身受,至今記憶猶新。每當在新聞中看到戰火連天的中東,乾旱少雨的非洲,發展滯後的拉美……我知道同一片藍天下還有好多地區的人連水都喝不上,好多山區的孩子午飯就是一個紅薯或土豆,能吃到讓我難以下嚥的包穀飯、紅苕飯就是滿滿的幸福。我們應該感恩這個偉大的時代,特別是生活在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的我更應該常懷感恩之心,厲行節儉。玉米杆收割完後,露出了綠油油的大豆苗,在風中搖曳多姿,好像在祝福下一季的大豐收。

大山是有靈魂的,山裏人有自己的秉性和信仰,連這裏的莊稼都充滿了個性。我們的先祖崇拜自然,信仰大山巨石,直至今天,大山人民在與自然的相處中,始終因地制宜,和諧共存,生生不息。吃着玉米飯,望着門前曬的金黃的老玉米,有了一種説不出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