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散文

村莊一樣的校園故鄉散文

欄目: 散文 / 發佈於: / 人氣:2.12W

在清晨或者黃昏我會看見一棵繁茂的大樹,層層濃密的枝椏上聚集着一羣羣鳥雀,它們在相互地交流,討論着即將去向何處或者今天去了何處,它們在爭論在傾述,在密告他事,在期冀未來,在戀愛、交配、哺育、繁衍……似乎世界都是它們的,它們沸騰的喧鬧聲,淹沒了周圍的街區。它們朝出暮歸,無論飛行多遠都會回來,這是它們的出生地,有一羣羣親密的同伴,它們從成為鳥蛋開始就熟悉彼此的味道。這棵大樹就是一座人丁興旺的村莊或者區域。我多次在心裏發問,我的根在哪裏?是祖源?那是一塊讓我陌生又遙遠的地方,除了血液關聯,草木水土一概與我無關。父親是一粒他鄉的種子,被時代之風移植在我出生的地方。

村莊一樣的校園故鄉散文

這個叫油榨溝的地方,地處皖南圩區,緊鄰於水陽江的北面。水陽江是這片圩區的經脈,聯通着圩區的人情和商貿。那一艘艘大鐵船、水泥船掀起滾滾的波濤拍打着江的兩岸,濺起的浪花滋潤着岸沿茂盛的草木。載客的機舫船木質棚屋結構,配以小馬力柴油發動機,似一間間移動的條形小木屋,往返於江面,劃出一道道蜿蜒的線條,宛如圩區人波波折折的生活。客艙的艙舷兩邊各搭一條長木板,圩區鄉鄰相對而坐,生活的瑣碎從圩腔裏漫溢而出,順着舷窗,順着江面,順着圍江的圩埂逶迤而去,擴散在周邊每一座村莊。所謂舷窗就是船身橫樑之間的間隙,若遇下雨和天寒,艙面便會扣上墨黑色的防雨帆布。那些年月,機舫船就是河道里的中巴車,人在岸邊一招手,撐篙的副駕立馬站起,立在船頭,頭戴草帽,粗布陋衣被河風吹得衣袂飄飄,手中持一條斜長篙似一柄利戟,在水中的餘暉和浪逐間,頗有俠客浪跡江湖的英姿。河道里時常會有插入的圍網,漂浮的水草以及纏繞其間的雜物;瓶子、褲子、鞋子以及死雞死豬等等。這是圩區人與這條河流息息相關的混淆,至今那濃烈的水腥味依然在我的鼻息間氤氲,這是存留在我體內故土的氣息。

那時叫油榨區,是宣城縣相當重要一個區域。從當時的宣城縣東門走二十多裏的水路,下埠頭,爬上圩埂下圩便是油榨街道。街道當然是十里八鄉的政商中心,除了相應的公家單位,什麼剃頭鋪子、澡堂子、鐵匠鋪子、篾匠鋪子、五金商店以及在鋪外被掛成麻花狀的鍋碗瓢盆、農用工具等等一應俱全;一到早市,街道埠頭川流不息的船隻靠岸又離去;圩埂上早已有雜沓且匆匆地腳步聲,他們從廣闊的鄉野阡陌挑着籮籮筐筐的新鮮蔬菜、魚蝦、肉類各自湧來,熱氣騰騰的各式早點鋪子早已等候着人們垂涎的胃,嘈雜的街道一派繁榮;把原本就很窄的街道擠成如一綹一綹七彎八拐有着無數疙瘩的麻繩一樣。年輕的母親攙着我在擁擠的濕漉漉的街道上穿梭,是一碗小刀面的味道……讓我對這些已經深埋在歲月塵土裏的街道有着忽明忽滅的印象。周圍一張張喧騰的面孔,就像在蒸籠似的澡堂裏那些模糊晃動的身影。如今,他們抽象得變成曾經撫摸過我的一雙雙留有魚腥和鄉土味道的手,停留在我的鼻息間。幼小的我曾經是多麼的討厭這些味道,而現在他們卻在回憶裏變得親切和難以尋覓。這些景象深深淺淺地存留在我的記憶裏,在混沌的歲月時空已然不盡相同……油榨街道像大樹緊聯其它濃密旁枝的主幹,而我就像一隻剛長出細密羽毛的小鳥一樣,矇昧地注視着大樹濃枝密葉中那些擁擠的、嘈雜的、親暱的鳥羣,我是一隻無憂而幸福的小鳥。

父親把小小的我架在他的脖頸上,走在長長的圩埂上,年輕的父親走起路來,裹挾着一陣風。我便會奓開雙臂像一隻剛展翅的小鳥一樣迎風飛揚。圩埂上飄蕩着濃郁的草木氣息,有一絮一絮的蒲公英團兒和白色的蝴蝶在空中飛舞追逐,似乎那團團的棉絮般的蒲公英,不知何時已在空中的某個角落就變成了一隻只蝴蝶。時常會有三三兩兩的大鵝拖着小鵝在圩埂兩旁的草窠間啄食,有的面朝着河流的遠方撲稜着翅膀昂首大叫,我知道它們渴望像一隻大雁一樣飛翔。我騎在父親的脖頸上才不怕它們,如果換成我下來步行,它們便會張開大翅膀,百米衝刺似地俯着長長的鵝頸,用旗紅色的長喙兇惡地向你撲來,直到看到你狼狽而逃,才高傲地收攏起翅膀得意地甩着鵝屁股轉身而去。這些狡猾的傢伙看到高高大大的父親,便躲得遠遠地。幼小的我在它們眼裏就是一隻小狗或者小貓。春天之後,河道兩邊圩埂的雙面斜坡,便是四面碧綠地隨着河蜿蜒而去的深深草壁,其間點綴着斑斕的各色野花。散開的牛和羊隱約在兩岸沒膝的草叢中,羊羣們嚼着圩區草原的青葱,“咩咩”地叫聲充滿了深情以及滿足,它們深深地熱愛這片土地。它們是一朵朵碩大的野花,開在這片土地上。草壁裏遍佈着一種叫蒼耳的植物,它們全身長滿橢圓形的小刺球,牛羊們一拖一拖地從草壁爬上來,毛叢中粘滿了綠綠的刺球,它們將其帶回村莊,成為孩童們的槍林彈雨。

圩埂的背河的一面,是比較集中的村莊,圩區的村莊幾乎遍佈或大或小的池塘。池塘裏有一兩條小木船或是一種叫“腰子盆”的只能容一人小木划子,池塘裏魚羣泛起波波漣漪,夏季荷花亭亭。四圍是平展的田野和縱橫的阡陌。那時的農屋大多是泥磚草房,物質的貧窮依然掩蓋不了田園的詩意和人們對於生活的熱情。作為一個魚米之鄉,盛開的油菜花和風中的稻浪,以及那些在遊走在河流和池塘裏龐大而浩蕩的魚羣,不僅僅是一種詩意的訴説,更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執着嚮往和寫進圩區歲月裏的文化。印象尤為深刻的,是在寒冬臘月裏一個霧氣濛濛的清晨,長長的河道兩岸圩埂上擠滿了來自十里八鄉的人羣,圩區的人們正在舉行一場聲勢浩大的“起河”活動。河道划動着的大大小小的船隻和撒開又收攏的大大小小的魚網,猝不及防的龐大而密集的魚羣,在人們的嘈雜地呼喝聲中,驚慌失措地在河流跳躍在魚網裏掙扎,霧氣氤氲的河道里,魚的家園正在面對一場千軍萬馬地侵略。我所居住的油榨中學,就是一所建在圩區裏被一座座村莊包圍的校園,年輕的母親和她的同事們正套着紅袖章,充當着這場盛事中的秩序員。她們的任務是禁止沒有捕撈資格的人下河以及在分魚的時候實施監督。母親是一個人情味很濃的人,況且她又在油榨街道長大,面對這些熟悉的面孔,她的這個角色有可能扮演的不是很合格,然而,油中此時已然不像一所體制裏的單位,更像是圩區裏一座村莊,融合在這場象徵着圩區人們大豐收喜慶的氛圍之中。接下來的日子裏,圩區的炊煙裏會瀰漫着濃濃的魚香味,而母親烹製出的魚味,總會令我垂涎。

四歲那年的夏天,圩埂成了人們的避難處,長長的圩埂上堆滿了一臉哀愁的大人和他們簡陋的傢俱。大水衝破了圩埂,圩區被渾濁的洪水瞬間傾覆,濤濤的巨浪似一頭頭飢餓的巨獸,吞噬着村莊以及一些不願放棄牛羊和房屋的人們。此時,圩區上空飄蕩着濕漉漉的陰鬱和悲愴。我無法體味圩區人失去家園那種撕心裂肺般的痛楚,那刻,圩區是地獄。然而,生命又是強大的,圩區的人們就像那些緊緊依附在漂浮的樹木之上求生的蟻羣,為了生存,圩埂之上依然會炊煙升騰。在幼小的我的眼裏,那些驚駭抵不過一頓飯香。在幼小的我的眼裏,圩埂和河流一樣是無限延伸的,在夜晚籠罩着無形無限的神祕和恐懼。星空在上,圩區的萬家燈火在下,月亮在天際中滑過,河流也有一個月亮悄悄地流淌。在十來歲大姐的記憶裏,星空下的萬物會衍生出無數的鬼魅,盯着孤伶地站在圩埂上的她。被朦朧的月光看見,很快就把父母揹着我從鄉村衞生院歸來的身影送到她的面前。在長長的圩埂上,會遇到搭船、下船或者趕集的來來往往附近村莊的人。他們之中有的和父親相當熟悉,會在幾步開外熱情地叫一聲“吳老師”!語氣親切又含着尊重。不僅僅因為父親是一位在油榨中學工作很久的老師,更多的是會修理無線電的父親,經常會免費為附近的村莊的人們修理各類與電相關的物品,父親用手中的電筆、螺絲刀、膠布、以及密集的電器圖紙與他們建立着密切的關係。靠河的斜坡上也有零星的房屋,依稀記得有一位孤零零的五十左右的中年男人,穿一身泛黃的中山裝,胸前口袋裏夾着一支水筆,戴一副老式圓框眼鏡,黑而瘦的臉透着一股知識分子的氣息,腔調裏似乎夾雜着外鄉口音。明顯的不是農民,如今想來可能是他鄉下放到圩區的人。他會時常從泥磚屋裏鑽出來與父親招呼寒暄,大概是交流關於無線電方面的話題,厚厚的鏡框裏對我傳來慈祥的眼神。不知為何,離開時,我刻意地回頭望了他一眼,他孤獨的背影正向低矮、黑黝黝的泥屋裏走去,那一瞬的落寞,竟然給了我一種難以名狀的觸動。

從油榨街道往西三裏,下圩埂便是散落的村莊民房,走過一條小徑,一口池塘,一排紅磚教室圍起來的校園,坐北朝南陡然地出現在你的面前,排列的扇扇窗面映着村莊樹木搖曳的剪影。東面是教室和一間老祠堂,西邊是教工宿舍以及食堂。食堂旁邊有一座圓柱形水泥水塔,食堂的正前方便是一片碧綠的操場,操場有碩大的蝗蟲和土色小蛤蟆在草叢間跳躍。圍着操場的是烏黑的煤渣子跑道,父親和他的學生們是一輛長長的壓路機,壓出了平整和光亮。在一個春天的清晨,一個只有十歲扎着長麻花辮的小女孩,在我家屋後的一條由西向東流動的水渠裏清洗着血跡斑斑的棉布條,搓洗的波紋扭動着水渠邊一排葳蕤的樹影,是楊樹、槐樹或者柳樹,也扭動着小女孩清澈的眸子裏欲滾的淚花……渠的對面是平坦而廣闊的春天的田野,散發着稻穗濃郁的清香,是一片油油的草原,一面碧藍的湖面,一幅春耕夏收的田園圖,一處已然回不去的夢境。那個春天由於我的出世,小小的大姐心中積滿了對母親的擔憂。人世,具有怎樣一種誘惑?讓一個初始的生命如此的迫不及待地想來到?親情、愛情、友情?在那個年代,人情味是濃的,散發着温暖的人性光輝。不知出於何種原因,母親讓本校一位老師的愛人接生了我。之後,由於技術和設備的不專業,母親便在隨後的一個清晨天旋地轉般地轟然倒下,大出血。聞訊而回的父親,急忙叫了一艘機舫船把母親和我送去了縣城醫院。在我長大之後,母親時常唸叨那次驚懼的經歷,彷彿是她的又一次重生。病根是落下了,之後由貧血引起了身體的種種不適,讓我覺得,我的來到就像一輛如今拆遷時用的挖土機,毫無顧忌地摧毀了她原本結實的身體。相應的代價是母親受傷之後的羸弱身體讓我沒有吸吮過一次母乳。雖然我的出生是一段令人膽顫的往事,而我依然能夠深切體會父輩們的`那個時代融洽的生活氛圍,沒有當下同事之間膚淺的熱情,更是一種源於內心的對彼此的關愛和信任。那個年代在那樣一所與村莊相鄰的中學裏,同事之間的關係是密切的,既有着共事的情誼又融合着鄉村人的純樸與熱情。即使有着難以避免的工作上的矛盾,他們會放開嗓子如村莊農人一般發泄了完事。

油中是一所完全中學,即初高中合攏在一起。在當時的宣城縣也是頗具規模和重要的中學。倒U形的教室迴廊裏,飄然着一張張80年代初青春的臉龐,他們像一羣羣快樂的鳥雀,在教室、操場、宿舍、食堂飛來,落下。那時沒有名牌、手機、網絡、以及媒體和偶像。大多數人的穿着基本一致,沒有明豔的衣服,沒有肯德基、麥當勞。沒有被當下浮躁地愛來愛去偶像劇侵染,他們在書本里的文字間羞澀着青春的悸動,文字的世界是一個巨大的真空,他們在此間徜徉,純潔得就像已上初中我的大姐和她閨蜜臉頰上透着的紅暈。戴着眼睛着中山裝年輕英俊的老師,夾着書本從他們之間穿過,會讓她們的心潮蕩起朦朧的漣漪。校園,托起了他們青春的世界。校園中間的老梧桐樹下垂着一口長長的掛鈴,每當丁阿姨拉響悠長脆響的鈴聲,會讓校園即刻寧靜和沸騰。“鐺、鐺鐺”……再次響起的鈴聲便就是數百張飢餓的嘴,催促着母親和她的同事們手中的炊具。他們擼起衣袖、繫着圍腰、端來大盆的飯菜,在食堂的窗口等候即將敲着飯缸蜂擁而來的師生們……悠長的鈴聲也會像風一樣吹進校園以外的村莊,在田野裏勞作的農人們像被吹醒了一般,也惦記起灶堂和孩子們歸來的身影……油中就這樣通透地與村莊融為一體。

操場,猶如村莊的公共晾曬坪,不僅晾曬着學生們矯健的青春,也晾曬着校園教工工作之餘的生活。我是一棵剛會蹣跚學步、咿呀人語、數着火柴棒的,在父親的掌心裏精心培育和呵護的快樂莊稼苗。校園有一所自辦的幼兒園,小宣的母親劉老師,擔任我們的幼兒老師。下午的課外活動,操場上到處閃動着油中學生的身影,劉老師像一隻老母雞,拖拉着我們這羣小雞仔走出小教室,教我們唱着兒歌,玩着遊戲。操場——“像春天裏一處芬香四溢的花園,而我們是一隻只被花園裹挾着採蜜的昆蟲,扇動着我們甜蜜的童年;讓如今的我時常想躲進我曾經幼小的軀體內,再次身臨其境地走進”。週末,父親或者母親帶我從街道洗澡或是剃頭回來,我攥在手裏的肉包子早已下肚,正惦記着我的像村莊一樣的校園呢。我的小夥伴們正在搞什麼呢?他們會堆在哪家關着房門正為誰扮“公子”或者“小姐”的事鬧翹了呢?還是在碧綠的操場上小軍、小宣在為誰當“司令”而爭論不休呢?我得意着呢,要是我在基本“公子”和“司令”的角色都是我的,至於“小姐”和“丫鬟”玫瑰和靜靜誰扮我無所謂,她倆都會認為我長得像“公子”,説小軍和小宣長得比較像“僕人”。當然,我也會照顧一下他倆的情緒,互換下角色,不然,他倆不來了,我就成了光桿司令啦!當我剛進校園正專心地捕捉他們的身影的時候,陳老爹爹正悠閒地搬着靠椅靠在梧桐樹蔭下喝着茶水,他會笑呵呵地迎上來,用滿是繭皮的大手撫着我剛理的頭;“喲,捲毛又剪掉啦,嗯,又成中國人嘍”。我趕忙撒腿跑,我討厭他的臭腳丫子。夏天的時候他趿拉着雙破拖鞋,冷不丁地會用腳丫子在我的腿肚子上狠狠地夾一下,疼着呢。可惡的是他的兒媳,也就是陳會計的老婆葉姨也學會了用腳丫子夾我,我嫩嫩的小腿肚子成了他們嬉笑的道具。她甩着兩條大辮子,笑聲招來了在周圍嘮嗑的丁姨、桂姨、劉老師他們;葉姨,嗓門大着呢,和母親以及桂姨她們為一些雞零狗碎的事掐腰吵架的時候,能把老梧桐樹下的鳥兒嚇得飛走。此刻,我這個在小夥伴面前趾高氣揚的“司令”和“公子”,變成了一隻憤怒的小鳥,須臾間溜之大吉。

傍晚,周圍村莊和校園裏的炊煙裏混淆着稻草和泥土的氣息,鑽進我的肚子裏。外出的母親未歸,父親正專心地捯飭他的無線電。我晃盪在操場上,像一隻等候餵食的小鳥。被在屋檐下喝着燒酒的陳老爹爹瞅見,齜着嘴對我笑咧。他用筷子指着木桌上的菜碟,對我招手,我會意地跑過去,親切地喊“陳爹爹好”!“葉姨家的飯菜比我媽燒得香多咯”!我捧着香噴噴的飯碗又連忙説道;“陳爹爹哎,你收音機要是不響了,我叫爸給你修”!陳爹爹摸摸着我的後腦勺,沾着酒水的山羊鬍子笑開了岔。其實,沒多久我在王阿姨家也這麼説的。陳爹爹那時也許並不老,他沒孫子,有兩個和我大姐二姐一般大的孫女。王阿姨是一名副課老師,和我母親極為要好。在我家困難時期,她曾給予過及時的幫助。不久之後,王阿姨一家調動到別的學校,有次王阿姨回到油中來敍舊,母親不顧我地苦苦哀求,把我最喜愛的一隻健碩的大公雞宰了招待王阿姨夫婦,對於他們的到來,我家有着一種節日般的隆重。她倆曾經在長長的圩埂上走上幾十里路相互去拜訪彼此的孃家。那時,她們很年輕。沉悶寬鬆的衣服依然掩蓋不了從她們扎着的長長的兩條麻花辮上散發出的青春氣息。長長的圩埂給她們營造了一個私密的空間,這樣的空間是家庭和親人不能給予的。她們會談論家庭、工作以及愛情和身世吧。母親還是童年的時候,就被過繼給油榨街道一位孤老太當孫女,母親的童年是被孤獨和恐懼包圍着的。小小的年紀就要和大人們去河對岸的峽石山撿拾柴火,去更遠的大山裏採摘茶葉補貼家用。時常在日頭將沒的傍晚瞅緊隨行的大人,落單意味着驚悚和無助。母親説,在長長的圩埂上,她曾不止一次地目睹走着走着就突然倒下死去的人。那時,狼巴子猖獗地以人屍為食。我無法去觸摸一個只有十多歲小女孩,在面對這樣的童年有着怎樣具體的內心痕跡,在油榨這片鄉土上,我和母親有着截然不同的童年世界。

在我的心裏,油中是一座我生於此長於此的猶如村莊一般的童年故鄉。故鄉的含義太廣泛,可以是留在明月裏的一注目光,是大洋彼岸,是一條河流,是巍峨的羣山,是一縷炊煙一抹氣息,一種味道,一間老屋,一座墳頭……對於心存故鄉的人,故鄉早已長在你的心頭,成為一間存着歲月風物以及人事的故居,推開這扇門,你就會覺得自己還是個有根的人。那位住在圩埂上戴眼鏡的中年男人,如今我理解為何會對他印象深刻,因為,他的背影在圩區散發着異鄉人的氣息,如同我在他鄉的夜晚對着明月思念着親人的瞬間,是一種如影隨形的孤獨。不知會有多少人會把油中當作故鄉,油中彷彿只是體制和時代的軌道里一所臨建的驛站,在上世紀末最終被撤銷併入他處,先是成了一家養雞場,黑板、窗台到處散落着雞們的痕跡,它們成了油中的另一種代替。曾經那些朗朗的讀書聲被雞鳴狗吠淹沒。那些空洞、傾圮、散落的油中痕跡,是否收藏着我的童年和她曾經輝煌的過去?過幾年我再去,那些曾經殘留的痕跡也消失了,油中已徹底的從圩區的土地中抽離,變成了農民的田地。她已然是這片土地裏的一位過客,或者成了一位空巢的孤獨的被子女們遺忘的老人,在某一天離我們而去,這片土地也成了懷念她的人祭奠的遺址。我腳踩着這塊土地,依然是親切的,因為我的根已在這裏紮下,這裏是我出生的地方。那條我家屋後水渠,已經沉默成了一條污穢的小溝,緊依在溝邊的老樹還在,雖然水溝已不再流淌和清澈,水面漂浮着農人遺棄的藥瓶和雜物,我也分不清那一棵樹是我臨走之時和二姐親手種下的,但我依然能夠感應得到那些童年夏天裏從它們之間傳來地陣陣擾人的蟬鳴。此刻,它們卻和我有了最親密的關係,我情不自禁地拿起電話撥給在遠方的大姐,因為她曾經浣洗的少年身影,又在溝邊忽隱忽現。是的,此時我是一個尋根的人。

我曾經幾次邀約父母一道前來這片故土緬懷過去,但是,他們總會在支支吾吾中找一些零碎的事由婉拒。這令我頗為費解,父母已於多年前退休在家,過着簡單而念舊的生活。油中深深地烙着他們漫長的十九年的歲月,他們在此工作、戀愛、結婚、生兒育女,事實上太多的油中往事,已經成為他們老年生活的重要的一部分。而對於母親,油榨溝不僅是她工作過的地方,更是她的成長地。我走過油榨街道,面對着的是一些熟悉而靜默的舊物和陌生地望着我的眼神。我看着一位佝僂的老人蹣跚地走在幽靜的、沉灰的、寂寥的巷陌上,時光已把一種在時代裏頹廢的油榨往事浸入到她的背影之中,面對着物是人非,我已然是成了一名孤獨的過客。我突然明瞭父母的屢屢婉拒,實際上,在他們的心裏有着一種比我更加難以釋懷的沉重。如果説歲月是導演,往事如戲,故土便是舞台。當你身處其中的那場戲落幕了,和你共同交織過多味人生的故人也都散了,在他處登上了另一個新的舞台,繼續演繹另外的人生。如果已經離開了三十年的父母,走在現在油榨街道和蠻荒的油中土地上,他們或許更會有一種淒涼地觸動。會有多少故人認識他們呢?即便有一些未故的老人和父親散落在圩區各處的如今業已老矣的學生們,他們的敍舊也都會是禮節和敷衍地。因為,時代便是一片土壤。它能培育單純而真實的親密空間,也能製造出浮躁和陌生的距離。父母對他們的圩區歲月也日漸陌生了。

事實上,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前後,先是油榨區的撤離,而地處偏僻交通不便的油中,已然成為老師們競相離開的單位。油榨溝中學彷彿真的成了一條阻礙老師們前途的“溝壑”,成了他們急於擺脱的累贅。油中如同一塊貧瘠的土地,老師們在這裏收穫不了希望。油中的老師們,像一個個急於抖掉泥土味的農民,告別圩區的鄉土。實際上對於我父親這樣一位沒有什麼關係的普通教師來講,一次進城的調動,對他自身的前途沒有實際意義的變化。然而,進城意味着與職權部門近一點,獲得的信息渠道多一點,在上世紀,這意味着一個在體制內家庭子女的命運。父親常説,如果不是他積極的工作和一些過硬的技術,他便進不了城,他的子女們的命,運便會與圩區的鄉土有了某種不可切割的聯繫。鄉土,似乎成了河流最低處的一片將要乾涸的水域,如果不努力跳出,將會困住你的命運。事實上,新世紀的社會大轉型如巨浪回溯,人們又有了更多的機遇來扭轉命運。不可否認,在體制內這樣一個龐大的羣體裏,父親的“進城”決策,給我以及羣體內的子女們帶來了生存的捷徑,我似乎是一個受益者,但同時又有了一種新的束縛和未知的失去。我似乎又遊進了一片難以逃離的水域。

我羨慕那些有村莊的人,並且會用心地傾聽他們講述與之相關的點滴。你會發現在他們成年之後,無論現實會給他們隔成多少距離,在他們用鄉音交流童趣和村莊相關的人事之時,卻親切地流露出被歲月遮蓋住的童真和樸實。這時,我會想起我那如村莊一樣的油中,想起小宣、小軍以及那些在歲月的沼澤裏越陷越深的面孔。我零星地從父母斷續的交談裏,得知已去世多年的陳老爹爹的兒子陳會計,也於多年前患病去世在油中,葉姨在兩個女兒各自成家後改嫁。像丁姨一家沒有進城的一部分老師們,也早在油中的撤併後分散在圩區的其他學校,在他處融入。在離開油中三十年裏,我曾多次來到油中,印象最深的是在進城後的不久,父親騎着自行車載着我騎行二十幾裏,顛簸在長長的圩埂路上,父親像一個回鄉的人,親切地與一路熟悉的人打着招呼。而我快樂得似一隻歸巢的小鳥,迎風吸吮着圩區的氣息,來到自己的鳥羣。我有很長一段時間不能融入新的環境,面對縣城陌生而密集的街道、樓房、人羣,同學,我是一隻膽怯地無法張開稚嫩翅膀的小鳥。我的與我從我們成為鳥蛋就彼此熟悉的小宣,在我即將離去的時候,淚水漣漣地追着父親的自行車,與我告別,那刻,我知道我與他將無法結伴而飛,成為在不同枝頭成長的小鳥。

油中像一座人去樓空消失的村莊,一棵被伐去的老樹,曾經的故人各棲枝頭。小宣的父母沒有進城,之後,我們再也沒有見過。我從其他人那裏得知,他初中後便先後學過手藝、去異地打工,他也是一隻想竭力飛出圩區的鳥雀,我想,他曾經展開的翅膀,要比和我一樣隨着父母進城的小軍要沉重得多吧。而,父輩們呢?離開這片油中的土壤,那種如村莊一樣的親密氛圍,是否也早已被時代衝散了?在這座高樓密集,車水馬龍、喧囂的城市裏,曾經先後進城被分散在各個單位的油中同事們,也都古稀。他們各居一隅,偶有往來。在突然的某一天,父母會感傷地説起,某個老同事又走了,於是,有關於這個故去的人與他們的之間的往事,便會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成為他們絮叨的內容或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的,這樣的事只是我已年邁的父母生活裏一個常有的漣漪。逝去的故人,像一縷最後的炊煙消失在空中。

我現在的居所和王阿姨家的小區隔着一堵圍牆,時常能看見退休多年的她和小區的其他老人聊着家常。這樣的場景因為有了她,一些油中的片段會倏地浮現在我的眼前,只是現在的背景以及和她在一起的人,我們之間彼此橫亙着一種冷漠的陌生。更迭的歲月是一堵厚厚的圍牆。然而,每次與王阿姨碰面,我都會尊重地向她問個好。她也會自然地問候我的母親,就像我母親每次來到我的居所,自然地想去看看她一樣——“在油中的歲月裏,在那長長的圩埂上,深藏着她們真摯的私密空間”。就像我時常掛念小宣一樣。某次,我與小軍在城市的某處不期而遇,在這樣的偶然裏,我們卻顯得生分而客套。他説他有次邂逅了小宣,便留下了他的號碼。我責怪他怎麼不留下他,我們聚聚?他説他挽留了,只是小宣似乎有急事纏身,互留電話後匆匆離去了。我向小軍要了小宣的號碼,只是後來,我為何欲撥卻止?我到底不願面對什麼?前不久,油中的某屆學生宴請母校油中的老師們,電話打到我這兒,説了宴請老師的名字,都是我聽着親切的父親曾經的老同事,我給父親打電話,詳細地説了這事,父親有些激動地再次確認宴請的名字後,沉默、沉默,説了一句“老了,怕吵,不去了”。我隱隱地察覺到了父親言不由衷的拒絕。此後,父親告訴我,上次學生的宴請,有好幾位老同事都沒有到場。那麼,他們又不願面對什麼?或許,我們都不願面對是另一種陌生吧,是往事與現實之間的陌生,是被時代切斷的陌生。

我從原先的油中土地來到圩埂,順着河流,我看見了三十年前的一艘機舫船,載着我一家五口從這裏離去,幾乎所有的父親油中同事和認識的周圍鄉親們都來了,船的馬達掀起浪花,載着我們向縣城駛去,鞭炮聲一直從油中的圩埂綿延到油榨街道的圩埂,他們在長長的圩埂之上向我們揮手——我頓然明白,那是我深情的圩區土地,給了我們一次完美地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