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古詩

高中語文詩詞:懷古詩詞鑑賞要訣介紹

欄目: 古詩 / 發佈於: / 人氣:8.5K

高中語文詩詞:懷古詩詞鑑賞要訣

高中語文詩詞:懷古詩詞鑑賞要訣介紹

懷古詩詞是詩人在閲讀史書,或遊覽古蹟時,有感於歷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發出對時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鳴,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諷今之作。因為詩涉歷史,所以在鑑賞時難度較大,對於中學生而言,不掌握一定的鑑賞訣竅,回答起問題來肯定會搔首踟躕,不知從和何説起,怎樣落筆。

本文就此做一點粗略的探析,以撥開疑雲,啟發思迪,打開解題通道。 在鑑賞時首先要懂得懷古詩詞與史書和史論之間的區別。

一、是不要把懷古詩詞看成是歷史,由於篇幅的限制,詩人們對歷史的處理往往是“攻其一點,不及其餘”,甚至不講究百分之百地忠於史實。比如説李商隱的《賈生》,與史實就頗有出入,其實,漢文帝還不算昏庸,也不是不想重用賈誼,賈誼之不被重用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遭到周勃等元老大臣的反對。詩人只是抓住“問鬼神”與晚唐許多皇帝佞佛媚道以及自己和賈誼都最終不被重用這兩個相似點,藉此發揮,以抒發自己“辜負凌雲萬丈才”的無盡感慨。

二、是不要把懷古詩詞看成是史論,在二十個字到百把個字的一首詩或詞中,絕對無法對某一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做出全面的評價,做出結論,只是抒發某種感慨。例如課本中歷史學家翦伯讚的《內蒙訪古》對王昭君的評説則明顯帶有史論的`性質,得出和親政策比戰爭好這一結論,這對搞好民族團結頗有意義;而杜甫的《詠懷古蹟(三)》只是借寫昭君的怨恨來抒發自己一生顛沛流離,遭逢動亂,功業無成等身世家國之情,而對王昭君斯人則只是表達了自己的同情,不做任何結論,其間有霄壤之別。例如我們用劉禹錫《西塞山懷古》(王?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從今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出這樣一道題目:“這首律詩以蘆葦在秋風中顫抖着,發出了悲鳴作結,妙在哪裏?請結合原詩作簡要的分析。”就不能用敍史或論史的手法來考慮怎樣回答,只能從懷古詩景物描寫的角度來作如下分析:“它妙在含有餘不盡之意,這破敗荒涼的西塞山不就像割據一方的藩鎮嗎?他們最終逃脱不了滅亡的命運。其諷刺入木三分,而詩人對割據一方的藩鎮勢力的警告可謂義正辭嚴。”

其次,在鑑賞懷古詩詞時還要抓住歷史人物或事件與時局和詩人自己身世之間的連接點。《三國演義》開篇詞有“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自然帶有很大的戲謔色彩,還是陳與義的“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説得好,其中藴含着詩人多少“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無窮感慨。還是以杜甫的《詠懷古蹟(三)》為例來闡述這一問題:王昭君與杜甫的的連接點究竟在哪裏呢?

一是在王昭君的出塞與杜甫的“飄泊西南天地間”頗為相似,二是在王昭君美冠後宮而不得恩寵與杜甫“古來材大難為用”的悲劇命運極其相似。杜甫正是立足於此而創作出歷史上最傑出的昭君詩,雖然白居易、儲光羲、王渙、歐陽修、王安石、趙翼等歷代詩人也都寫過不錯的昭君詩,但都不能望其項背。抓住這兩個連接點,我們就不難探明杜甫這首昭君詩的意藴,在鑑賞時就不會偏離了方向。前面談的是從相似點出發來找連接點,還可以從相反方向來找連接點,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周瑜在“小喬初嫁”時就立下了令“強虜灰飛煙滅”之大功,而自己人到中年,卻功業無成,“早生華髮”,與周瑜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正是有感於此,蘇軾才創作出歷史上最傑出的赤壁懷古詞。高中語文課本和讀本中有一些懷古詩詞,都是很不錯的,我們應該潛心研讀,從中總結出一些解答懷古詩詞問答題的規律。比如,我們用韓元吉《霜天曉角? 題採石蛾眉亭》(倚天絕壁,直下江千尺。天際兩蛾凝黛。愁與恨、幾時極? 暮潮風正急,酒闌聞塞笛。試問謫仙何處?青山外,遠煙碧。)

出這樣一道題目:“這首詞最後以懷念李白和寫景作結,所含有餘不盡之意主要是什麼?”回答時則應考慮作者與李白來採石磯時有何共同點,落拓的南宋愛國詩人的愁和恨與李白因參加李?幕府而被流放,最終死於此,十分相似,據此可作如下回答:“李白想‘為君談笑靜胡沙’,落得遠貶夜郎路八千;如今奸佞當道,詞人的前程也不會比李白好多少,怕是和青山之外縹渺的遠煙一樣。”

其三要學會點比較鑑賞,這不但對領會作者詩中所抒發的感情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對提高鑑賞能力也很有好處。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和重大事件對後世的影響往往都很深遠,許多文人騷客對之大都“感極而悲者矣”,便欣然命筆,各抒其懷。但由於各自身世、地位、處境、個性、風格等的差異,其作品也就大相徑庭,立意千差萬別,水平參差不齊。我們不妨以寫項羽的兩首絕句為例來加以深入探討:杜牧的《烏江亭》詩曰:“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王安石亦有同題詩曰“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杜牧以詩人的眼光,從敗不餒的角度立意,説明大丈夫男子漢要經得起失敗、挫折的考驗,要有包羞忍恥的頑強毅力。王安石以政治家的眼光,從當時形勢的角度立意,指出項羽已失去人心,不會再有成功的希望。在史識上,王安石見高一籌。從藝術的精度看,也就是説要從作者藝術造詣高低上加以評析,杜牧的詩先提出對問題的正確看法,再概述史實,最後急轉直下,一氣呵成,全詩氣勢宏偉。同時,在惋惜、批判、諷刺之餘點明道理──如何對待失敗和挫折。王安石以三句概述史實,最後一句點題,提出與杜牧相反的看法。因為缺少杜牧那種簡練的敍事和頓措的筆法,以及曲折迴環的詠歎,所以顯得平鋪直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