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古籍

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15篇)

欄目: 古籍 / 發佈於: / 人氣:1.3W

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1

長安豪貴惜春殘,爭玩街西紫牡丹。

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15篇)

別有玉盤承露冷,無人起就月中看。

譯文

長安的富貴人家痛惜春色將殘,爭相觀賞大街以西的紫色牡丹。

另有白色牡丹像玉盤承者冷露,卻沒有人願在月光下欣賞細看。

註釋

⑴裴給事:姓裴的給事中,名不詳。給事:官名。給事中的省稱。

⑵豪貴:指地位極其貴顯的人。南朝陳徐陵《長幹寺眾食碑》:“須提請飯,致遺豪貴。”

⑶街西:指朱雀門大街以西,地屬長安縣,多私家名園。一作“新開”。

⑷玉盤:形容白牡丹開得大而美潔。承露:承接甘露。漢班固《西都賦》:“抗仙掌以承露,擢雙立之金莖。”

⑸看(kān):意為“觀看”,音念平聲。

賞析/鑑賞

在唐代,觀賞牡丹成為富貴人家的一種習俗。據李肇《唐國史補》記載:“京城貴遊尚牡丹三十餘年矣,每春暮,車馬若狂,以不耽玩為恥。”當時,牡丹價格十分昂貴,竟至“一本有直數萬者”(亦見《唐國史補》)。牡丹中又以大紅大紫為貴,白色牡丹不受重視。這首《裴給事宅白牡丹》便是唐代這種風習的反映。段成式《酉陽雜俎》有關於此詩的記載:“唐開元末,裴士淹為郎官,奉使幽冀回,至汾州眾香寺,得白牡丹一棵。值於長興私地。天寶中,為都下奇賞。當時名士,有《裴給事宅看牡丹》詩。”

“長安豪貴惜春殘,爭賞街西紫牡丹。”開頭寫殘春時節,富貴之家趨之若鶩爭相觀賞牡丹。唐代京城長安有一條朱雀門大街橫貫南北,將長安分為東西兩半。街西屬長安縣,那裏有許多私人名園。每到牡丹盛開季節,但見車水馬龍,觀者如堵,遊人如雲。詩作選擇“長安”、“街西”作為描寫牡丹的背景,自然最為典型。作者描寫牡丹花開時的盛景,只用“春殘”二字點出季節,因為牡丹盛開恰在春暮。作者並沒有着力寫紫牡丹的美,甚至沒有對紫牡丹的形象做任何點染,單從“豪貴”對她的態度着筆。豪貴們耽於逸樂,“無日不看花”,桃杏方盡,牡丹又開,正值暮春三月,為“惜春殘”,更是對牡丹趨之若鶩。以爭賞之眾,襯花開之盛,“惜春殘”一筆確實收到了比描寫繁花似錦更好的藝術效果。次句“爭”字用得很妙,不但暗示了牡丹的姿色絕倫,而且突出了賞花者的迷狂之態。

以上使用側面描寫,着意渲染了紫牡丹的名貴。看似與題目無關,實則為後面展開對白牡丹的描寫作了有力的鋪墊。“別有玉盤承露冷,無人起就月中看。”一個“別”字,引出了迥然不同的另一番景象。玉盤,冷露,月白,風清,再加上寂靜無人的空園,與上聯描寫的情景形成極其鮮明的對比。對白牡丹的形象刻畫雖只是略加點染,但顯然傾注了作者滿心的愛悦和同情。用“玉盤”形容盛開的白牡丹,生動貼切。月夜的襯托和冷露的點綴,更增加了白牡丹形象的豐滿。“承露冷”三字描寫花的狀態,既是實寫夜色中白牡丹花承受着冷露的潤澤,更是着意表現白牡丹冰清玉潔的品質。惟其不以穠豔撩人,自甘素淡,方顯高雅脱俗。作者正是通過對紫牡丹和白牡丹這一動一靜、一熱一冷的對照描寫,不加一句褒貶,不作任何説明,而寓意自顯。為豪貴所爭賞的紫牡丹儘管名貴卻顯得庸俗,相反,無人看的白牡丹卻超塵脱俗,幽雅高尚,給人以冰清玉潔之感。詩人對白牡丹的讚美和對它處境的同情,寄託了對人生的感慨。末句“無人起就月中看”之“無人”,承上面豪貴而言,豪貴爭賞紫牡丹,而“無人”看裴給事的白牡丹。即言裴給事之高潔,朝中竟無人賞識。詩題中特別點出“裴給事宅”,便是含蓄地點出這層意思。

全詩通過紫、白牡丹的對比,讚美白牡丹的高潔,以花襯人,相得益彰。短短的一首七絕可謂含意豐富,旨趣遙深。可以説,在奼紫嫣紅的牡丹詩羣裏,這首詩本身就是一朵姣美幽雅、盈盈帶露的白牡丹花。

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牡丹

唐代:柳渾

近來無奈牡丹何,數十千錢買一窠。

今朝始得分明見,也共戎葵不校多。

譯文:

近來無奈牡丹何,數十千錢買一窠。

近來對牡丹真是沒有什麼辦法,數萬錢才能夠買到一株。

今朝始得分明見,也共戎葵不校多。

今天早晨才得以明明白白地看見,那牡丹跟蜀葵也相差不多。

註釋:

近來無奈牡丹何,數十千錢買一窠(kē)。

無奈···何:沒有什麼辦法。窠:棵,株。

今朝始得分明見,也共戎(róng)葵不校多。

共:一樣。戎葵:即蜀葵。又名吳葵,一丈紅。花有紅、紫、白等色。花供觀賞,根可入藥。校:相差。

賞析:

此詩以輕鬆平淡語言作側面譏刺。前兩句歎牡丹價格昂貴而豪家權門揮金如土滿不在乎。三句轉出,末句直抑。以物比物,寫牡丹花與普通蜀葵花差不多。全詩譴責官僚貴族豪華奢侈,任意揮霍民膏民血,同時流露出反對奢靡浪費和對民生疾苦的隱憂關心之情。

“近來無奈社丹何,數十千錢買一顆”,一開始寫出了自己愛花而又無錢買花的矛盾心情。“無奈牡丹何”,即對壯丹無可奈何之意。造成這種狀況,作者交待了原因:數十千錢買一顆。用“數十千錢”與“一顆”,在數字上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從而突出了花的昂貴,其中已經揭示了買花富人的享樂,以及百姓的貧苦。正如白居易寫的“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一株開了百朵花的紅牡丹,價值竟相當於“五束素”匹帛,“一叢深色花,十户中人賦”,買一叢豔麗的鮮花,竟要花掉十户中等人家的賦税。這無可奈何之諳中,藴藏着作者心中的抑鬱不平之氣。

儘管花的聲譽這麼高,看來作者無力買花,因而難得賞玩。因為最後他寫道:今朝始得分明見,也共戎葵不較多”,到令天他才分明看到,牡丹花與普通的戎葵差不多。陳標《蜀葵》詩曰:“眼前無奈蜀葵何,淺紫深紅數百案。能共牡丹爭幾許,得人閒處只緣多。”農村裏流傳着這樣的歌謠:“鄉下姑娘喜歡風仙餅子花,處處人家都有它,城裏姑娘喜歡牡丹富貴花,三天一過眼巴巴”,這都説明蜀葵這種花相當普通,品級很低。作者在這裏將富貴之花壯丹同普通的蜀葵作一對比,認為這兩者差不多。簡直是震聾發聵。實際上潛台詞是:牡丹花也不過如此,何必不顧民生疾苦,將價格抬得如此昂貴呢?言外之意尖鋭諷刺了揮金如土、窮奢極欲的達官貴人。

詠牡丹的詩多寫其豔麗不凡和高貴風格,這首詩一反常筆,表現了作者新奇立意。一個‘始”字,“也”字,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感慨。全詩無一明顯論褒貶之詞,然而詩人的好惡之情卻又得以充分表現,足見詩人手法之妙。

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3

 詠牡丹

陳與義〔宋代〕

一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龍鍾客,獨立東風看牡丹。

譯文及註釋

自從金人的鐵蹄踏碎了祖國的河山,十年歲月,回望故鄉洛陽,仍是漫漫長路歸途無望。作為身在異鄉的龍鍾老人,看到青墩溪畔的牡丹花開了,就想起了洛陽的牡丹,只能孤獨地站在春風中默默觀看。

註釋

   一自:自從。胡塵:指金兵。入漢關:指入侵中原。十年:從靖康二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到詩人作此詩時整整十年。伊洛:河南的伊水和洛水。《國語·周語》雲:“昔伊洛竭而復之。”因此,“伊洛”既指詩人的故鄉洛陽,又暗寓他亡國的悲痛。青墩:在今浙江桐鄉,當時詩人所居處。龍鍾:年老體衰,行動不便的樣子,詩人自指。 時詩人四十七歲,卻有老態之感。

賞析一

作者陳與義是南北宋相交時的著名詩人。這首詩是作者南渡後於紹興六年(1136年)居住在青墩(今浙江桐鄉縣北,與烏鎮隔水相望)時所作,距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正好十年。“十年伊洛路漫漫”中“路漫漫”既是説離自己的家鄉洛陽(伊水、洛水)是路途遙遠,也是説家鄉被金兵佔領的時間也已經很長久了(十年)。

在這首詩裏,作者表面説的是面對春日盛開的青墩牡丹,自己獨自一個在觀賞,實際上想説的是什麼時間我才能再回到故鄉去觀賞天下馳名的洛陽牡丹。但想到眼前的景況,時間在無情地流逝,自己已變得老態龍鍾,然而家國破碎故土依然難回時,作者通過牡丹而強烈地表達出了對故鄉深切無盡的思念及對前景的無望與悲苦萬千的愁緒!

賞析二

詩題是詠物,詩的內容實際上是藉物抒懷,所詩不用詠物詩格,一開始就詩回敍當年寄情。

詩寫道,金兵入汴,已經十年,自己流離失所,漂泊無依。“路漫漫”三字,表現了詩人很複雜的心理,既是説國運不昌,中原淪陷,無由然遊故地,然賞洛陽牡丹,也是痛惜家國,不能回鄉;又有感歎前途渺茫的意思。由國事、家事、自身事,逼出下句,説自己老態龍鍾,獨自在桐鄉青墩溪邊,默默地對着牡丹。

末句有有餘不盡之意,非常含蓄。獨立上前,不忍離去,顯然不單獨是賞上,更主要的是懷舊。所懷內容,就是上文感歎“路漫漫”的無限心事。這樣收煞,詩便充徹着淒涼悲傷,於平淡處涵有濃郁的情感。詩到末二字方才岑題“牡丹”,使前面所流露的感情,有了合理的解釋,是岑睛之處;到這句,讀者才領會到,詩中的懷舊,都由獨立看牡丹而生髮,末句的次序應是第一句。

短短四句詩,使人彷彿見到詩人獨自一人在牡丹上前愴然傷懷,悲苦欲淚,給人詩強烈的感受。讀這首詩,很容易使人想到唐岑參的《逢入京使》詩:“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陳與義這首詩很明顯受到岑參詩前兩句的影響,但岑詩是懷鄉,陳詩卻凝聚着國恨家仇,感情更加沉痛深刻。

詩末句詩上前獨立蒙渾而出,包涵無限,這樣寫法,又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唐元稹《智度師》詩:“三陷思明三突圍,鐵衣拋盡衲僧衣。天津橋上無人識,閒憑欄杆望落暉。”詩寫一位在戰場上立功的老將,晚年出家為僧,站在天津橋上,沒人知道他往日的英雄業績,只好目送夕陽西下。末句勾勒出智度師無限心事。陳與義的詩手法與元稹相同,一是寫己,一是寫人,都表現得很藴藉深至。

在這首詩裏,詩人表面説的是面對春日盛開的青墩牡丹,自己獨自一個在觀賞,實際上想説的是什麼時間自己才能然回到故鄉去觀賞天下馳名的洛陽牡丹。但想到眼前的景況,時間在無情地流逝,自己已變得老態龍鍾,然而家國破碎故土依然難回時,詩人通過牡丹而強烈地表達出了對故鄉深切無盡的思念及對前景的無望與悲苦萬千的愁緒。

鑑賞

借詠牡丹以走發國家興亡之感,思念故園之甫,是這首絕句的特色。在構思和手法上與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極為相似。

杜甫用“江南好風景”來烘托感昔傷今和漂泊他鄉的悽苦之甫,陳與義用看異鄉的牡丹來走發萬千感慨,都是以樂景寫哀甫,起到倍增其哀的強烈藝術效果。

前半回憶往事,既有岑參“故園東望路漫漫”的意味,也有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的感慨。“國破家亡欲何之”這和杜甫因安史之亂而漂泊江湖,走投無路的境況也很相似。對於歷史背景的交代陳與義更為明確。

後兩句化用張商英“小臣有淚皆成血,忍向東風看牡丹”,但陳與義寫得更為含蓄,更為深沉。杜、陳二人體驗生活的深度和廣度一樣,所表現的甫景都和自己的生活血肉相連,所以寫得一樣深刻。而藝術技巧還是杜甫技高一籌,寫得更含蓄。

情感手法

詩人的家鄉洛陽是有名的牡丹之鄉。從金兵入侵中原,詩人避亂南奔,有十年之久,忽然在異鄉見到了故鄉的名花。詩人感慨萬千,國家局勢的動態和個人身世的飄零使詩人以牡丹為題,抒發了自己真摯強烈的傷時憂國之情。詩作蒼涼悲感,言短意深,對故鄉的懷念,對金兵的仇恨,成為強烈的弦外之音。全詩自然流暢,“用詩深隱處,讀者撫卷茫然、不暇究索”(樓鑰《簡齋詩箋敍》)。葛勝仲所謂陳與義晚年“賦詠尤工”(《陳去非詩集序》),確非虛語。除《牡丹》詩外,陳與義還有另外一首詠物名詩《春寒》:“二月巴陵日日風,春寒未了怯園公。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濛濛細雨中。”兩首詩所詠之花雖異,而情懷、筆法皆同,都是寫“名花苦幽獨”的傷感,表現一種懷才不遇的孤獨感和失意之情。

陳與義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現在屬河南)。他生於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於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傑出詩人,同時也工於填詞。其詞存於今者雖僅十餘首,卻別具風格,尤近於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

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4

原文:

平章宅裏一欄花,臨到開時不在家。

莫道兩京非遠別,春明門外即天涯。

譯文

宰相的家中有一欄牡丹花,待到開花時主人卻不在家。

不要説長安和洛陽不算遙遠,出了春明門處處皆是天涯。

註釋

此詩作於大和三年(829)三月。《舊唐書·文宗紀上》:“(大和三年三月)幸已朔,以户部尚書令狐楚為東都留守。”

和:即唱和,古代詩人相互間應答酬謝所作的詩詞。

令狐相公:即令狐楚。相公指宰相,令狐楚曾任宰相,故稱。令狐楚入相在憲宗元和十四年。

牡丹:是時京師盛行賞牡丹之風俗,“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當時人多以此為詩料。舒元輿《牡丹賦序》(《全唐文》七二七):“古人言花者牡丹未嘗與焉。蓋遁於深山,自幽而芳,不為貴重所知,花則何遇焉。天后之鄉西河也,有眾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異。天后歎上苑之有闕,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國牡丹日月寢盛。今則自禁闥洎官署,外延士庶之家,瀰漫如四瀆之流,不知其止息之地,每暮春之月,遨遊之士如狂焉。亦上國繁華之一事也。”

平章宅:平章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或“同平章事”的簡稱,亦指宰相。《新唐書·百官志一》:“貞觀八年,僕射李靖以疾辭位。詔疾小瘳,三兩日一至中書門下平章事。”中唐之後,凡任宰相,均加此銜。

令狐楚宅在唐長安城開化坊。《唐兩京城坊考》卷二,長安朱雀街東從北第二坊開化坊有“尚書左僕射令狐楚宅”,注引《酉陽雜俎》:“楚宅在開化坊,牡丹最盛。”

兩京:指當時的上都長安和東都洛陽,此處因舊習以西京稱長安東京稱洛陽,合而稱兩京。

春明門:唐代長安城外郭東面正中的城門。《唐六典》雲:“京師東面三門,中曰春明。”亦見《唐兩京城坊考》卷二。楚自長安東出赴洛陽,出此門,即離開長安城,故舉此為言。

天涯:天邊,意極遙遠。唐代詩人王建罷官後,卜居長安西南“百里”之遙的原上,曾賦詩“長安無舊識,百里是天涯。”(《原上新居十三首》其三)。

賞析:

此詩寫於唐文宗大和三年(公元829年)三月,作者劉禹錫在長安任集賢殿學士。令狐楚元和十五年被貶衡州,大和二年剛剛被召回京師任户部尚書,不及半年又被調任為東都留守。唐人以京官為重,東都留守實是閒職,遠離京國使令狐楚怏怏作《赴東都別牡丹》,劉禹錫亦為其不平而唱和作此詩。

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5

思黯南墅賞牡丹

劉禹錫〔唐代〕

偶然相遇人間世,合在增城阿姥家。

有此傾城好顏色,天教晚發賽諸花。

譯文

在人世間怎會遇見牡丹這樣漂亮的花,如覺這花應該生長在崑崙仙境西王母家。有如此傾國傾城的好顏色,上天應該讓你晚點開放與諸花爭豔!

註釋

思黯:牛僧孺之字。貞元年間問進士。文宗時,曾任東都留守等職。花墅:牛僧孺為東都留守時,於洛陽花郭歸仁裏,經營一座別墅。丞相新家即指牛僧孺的花墅。人間世:即人世間,人間當世。合:應該。增城:古代神話中的地名,傳説崑崙山上有增城九重,西王母所居。此處此喻牡丹花的重瓣,花瓣層層疊疊如同九重的增城。?阿姥:指西王母,古代神話中人名。姓楊,或雲姓侯,名回,一名婉衿。居於崑崙山。傾城:這裏以美人傾城的美貌來比喻牡丹花色的豔美。晚發:晚開。牡丹花在暮春開放。賽:勝過。諸花:他花。

賞析

劉禹錫寫過的三首詩,均很有特色。五絕《渾侍中宅牡丹》,用白描手法,激賞、盛讚了渾家牡丹花的碩大和繁多。此詩還有一定史料價值,説明在劉禹錫所生活的中唐前期,牡丹的栽培技術已達到很高的水平了。七絕《賞牡丹》,用對比和抑彼揚此的藝術手法,肯定了牡丹“真國色”的花界地位,真實地寫出了當年牡丹花盛開能引起京城轟動的“轟動效應”。七絕《思黯南墅賞牡丹》,則運用典故,寫牡丹花豔壓羣芳的美麗。

百花之中,雍容華豔的牡丹素有國色天香之名。全詩詩人以虛寫稱妙,此詩首二句敍寫詩人偶遇牡丹之喜,

牡丹末二句歎賞其色澤之佳。“偶然相遇人間世,合在增城阿姥家。”,首句點明在牛僧孺南墅中,偶然的機會,初次見到牡丹花,就如同遇到生命中“貴人”似的,無意之中技露出牡丹花在詩人心目中的崇高境界,在詩人看來,牡丹是日月精華的結晶,應栽天上,今日人間相逢,純屬“偶然”,所以一見到牛宅中牡丹,就作驚人語。首句破空雨入,詩人恍惚浸入仙境,跟前擬有靈光浮動。此句通過對牡丹花身價的高度估量,暗襯主人之高雅脱俗,一筆雙,可見作者對牡丹花的重視及喜愛。後一句即用西王母崑崙山增城之典,巧妙地描寫出了牡丹重瓣,花瓣層層疊疊的形態。

第三句由初見牡丹時的萼然驚歎轉入對花容花貌的由衷禮讚,牡丹之貌,詩人美其名日“傾城”,這“傾城”二字,殊非過譽。唐代人對牡丹花的迷戀鍾愛,確實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兩京是牡丹薈萃之地,每當四、五月份牡丹盛開時。整個帝京為之鬨動。白居易有“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欲狂”之詩,劉禹錫也有“花開時節動京城”之句描述當時賞花的空前盛況。詩人在此,沒有用工筆精敷細繪牡丹形象,而是以傾城之舉來側面烘托傾城之色,筆法空靈,較之於工筆重彩勾勒更具無窮魅力。

最後,詩人以“天教晚發賽諸花”一句再評花之品性。重在‘晚”與“賽”兩字上做文章。牡丹晚發,開於暮春。湯顯祖《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杜麗娘在“遊園驚夢”一折中唱道:“牡丹雖好,她春歸怎佔得先!”既是歎亦是贊。牡丹俏不爭春,天教晚發而集眾芳之長。當然我們也可由此而尋繹一下詩人彼時心境,也許還包涵着大器晚成或對晚景讚美之昧外之旨。至於“賽諸花”之賽字,亦頗可玩味,既雲“賽”,必有賽之對象和意義。在此我們不妨引一下劉禹錫的另一首《賞牡丹》詩。詩云:“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此四句可為“賽諸花”三字詮解。詩人之於牡丹的一片愛心,是與對女性美理想化身的追求以及對陰柔之美的生命體驗發生契合的,他對牡丹的美感經驗,是在與芍藥、荷花諸花品賞比較的基礎上形成的。芍藥因妖豔而無標格,荷花太潔淨而缺少風情,只有牡丹花婀娜而不失端莊,顧盼之間百媚俱生。此種美,才是詩人最心醉的,也是牡丹之所以令羣芳失色、獨佔鰲頭的緣由所在。從這個意義上講,牡丹被譽為天姿國色,當之無愧。

第一個把花與女性相比的天才,無疑創造了人類審美歷程上的偉大飛躍。儘管劉禹錫這首牡丹詩還是將花擬人,但已不是簡單地重複,而是對此作了更高層次的審美觀照。他將對牡丹的花容、花性的欣賞和感受,昇華到對女性柔美個性形象的精神把握,即形、神、情三者並舉,愛得有個性,有情睞,包涵了更廣更深的美學意義。

劉禹錫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漢族,中國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6

牡丹芳,牡丹芳,黃金蕊綻紅玉房。

千片赤英霞爛爛,百枝絳點燈煌煌。

照地初開錦繡段,當風不結蘭麝囊。

仙人琪樹白無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宿露輕盈泛紫豔,朝陽照耀生紅光。

紅紫二色間深淺,向背萬態隨低昂。

映葉多情隱羞面,卧叢無力含醉粧。

低嬌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斷腸。

濃姿貴彩信奇絕,雜卉亂花無比方。

石竹金錢何細碎,芙蓉芍藥苦尋常。

遂使王公與卿士,遊花冠蓋日相望。

庳車軟輿貴公主,香衫細馬豪家郎。

衞公宅靜閉東院,西明寺深開北廊。

戲蝶雙舞看人久,殘鶯一聲春日長。

共愁日照芳難駐,仍張帷幕垂陰涼。

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三代以還文勝質,人心重華不重實。

重華直至牡丹芳,其來有漸非今日。

元和天子憂農桑,恤下動天天降祥。

去歲嘉禾生九穗,田中寂寞無人至。

今年瑞麥分兩岐,君心獨喜無人知。

無人知,可歎息。

我願暫求造化力,減卻牡丹妖豔色。

少回卿士愛花心,同似吾君憂稼穡。

翻譯

牡丹芳香啊牡丹芳香,黃金的花蕊開綻在紅玉的花房;

幾千片花瓣赤霞似的燦爛,幾百枝花朵絳燭似的輝煌。

照地生輝,剛展開錦繡的身段,迎風飄香,卻沒帶蘭麝的香囊。

仙人的琪樹,被比得蒼白無色,王母的桃花,也顯得細小不香。

宿露浸潤,泛起紫閃閃的奇豔,朝陽照耀,放出紅燦燦的異光;

紅紫深淺,呈現着不同的色調,向背低昂,變幻出無數的形狀。

無力地卧在花叢,將息帶醉的身軀,多情地映着花葉,隱藏含羞的面龐。

嬌生生的笑容,彷彿想掩住香口,怨悠悠的情懷,好像在撕裂柔腸。

稱姿貴彩,的確是超凡絕俗,雜卉亂花,哪裏能比美爭芳。

石竹、金錢,固然是十分細碎,芙蓉、芍藥,也不過那麼平常。

於是乎引動了王公卿相,冠蓋相接地趕來觀賞;

還有輕車軟轎的貴族公主,和那香衫細馬的豪家。

寂靜的衞公宅閉了東院,幽深的西明寺開放北廊。

雙雙舞蝶殷殷地陪伴看客,聲聲殘鶯苦苦地挽留春光。

擔心太陽曬損嬌姿,張起帷幕遮取陰涼。

花開花落,二十來天,滿城的人們都像發狂。

三代以後文采勝過實質,一般人都重華而不重實;

重華直重到牡丹的'芳菲,由來已久,並非始於今日。

元和皇帝很關心農桑,由於他體恤下民,天降吉祥。

去年的嘉禾長出九穗,田中寂寞,沒有人理睬。

今年的麥子分出兩枝,但是這些卻無人知曉,唯獨天子一個人內心感到喜悦。

天降吉祥,沒人理會真叫人歎息。

我願暫求掌握造化的主宰者,減卻牡丹妖豔的顏色,

冷卻一下卿士們愛花的心情,都象天子一樣關心農業生產,人民就都得到幸福了。

註釋

綻:裂開。此指花開。

紅玉房:指紅牡丹花瓣。

英:花瓣。

燦燦:光彩鮮明耀眼。

絳:深紅色。

煌煌:光輝燦爛的樣子。

蘭麝囊:裝着蘭草、麝香等香料的香囊。

琪樹:神話中的玉樹。

間:更迭。

隨:任憑。

比方:比較。

石竹:草名,開紅白小花如銅錢大小。

芙蓉:荷花。

芍藥:觀賞植物名,花大而美。

尋常:平常,平凡。

王公與卿士:古時封爵,有王,有公,又論品階又有卿、大夫、士。

遊花:外出賞花。

冠蓋:帽子與車上的帷蓋。此朝中的達官貴人。

庳車:指一種輕便靈巧的車子。

軟輿:軟座轎子。

細馬:良馬。

衞公宅:唐李靖封衞國公,其宅多植花木。

西明寺:唐時玩賞牡丹的勝地。

三代:這裏指夏、商、周。

文勝質:此處意為人們喜尚文采勝過了喜愛事物質樸的本性。

有漸:有所加劇。

元和天子:指唐憲宗李純。

恤下:撫卹下民。動天,感動了上天。

造化:大自然。

卿士:古官階有公、卿、大夫、士。這裏泛指朝中官員。

稼穡:指農事。

賞析

詩人運用描寫、記敍、議論、抒情相結合的手法,完成了這首有名的樂府詩。先以文彩豔麗的筆法描繪了牡丹妖豔迷人的姿色。繼寫由於牡丹的妖豔而引逗出卿士賞花的狂熱場面。然後筆鋒一轉,一針見血地指出:這種重華不重實的流弊,由來已久。值得注意的是,詩人在這裏沒有采取直接抨擊卿士的辦法,而是採取一種委惋的方式,説“卿士愛花心”是由於“牡丹妖豔色”所致。希望老天施展造化力來減卻牡丹的妖豔色,削退卿士的愛花心。最後正面提出: “同似吾君憂稼穡”的主張。白居易提倡天子與卿士關心農業生產的主張值得肯定。

開始四句從正面極寫牡丹的豔麗之態:黃色的花蕊,紅色的花瓣,成千上百的牡丹聯成一片,像那晚霞似的牡丹 燦爛輝煌。“照地初開錦繡段, 當風不結蘭麝囊。仙人琪樹白無色, 王母桃花小不香。”這四句意思是:牡丹初開似錦繡的身段,光輝照地,香氣四溢。仙人的玉樹,王母的桃花都無法相比。“宿露輕盈泛紫豔, 朝陽照耀生紅光。紅紫二色間深淺, 向背萬態隨低昂。”以上四句意思是:夜露的滋潤,朝陽的照耀,使牡丹變幻着不同的色彩,展示着美麗的嬌態。

“映葉多情隱羞面, 卧叢無力含醉粧。低嬌笑容疑掩口, 凝思怨人如斷腸。濃姿貴彩信奇絕, 雜卉亂花無比方。”這幾句運用擬人手法寫出了華麗、高貴、嬌美的牡丹超凡脱俗,與那些雜卉亂花不可相提並論。比方即比擬。比起牡丹,這兩種花都顯得太細小了。

“遂使”以下四句:寫王公貴族狂熱地賞玩牡丹, 這四句的大意是:牡丹的妖豔引逗着王公卿相,貴族公主,豪家兒郎,穿着漂亮,乘坐着輕便舒適的車馬終日賞玩。“衞公宅”以下八句:繼寫牡丹盛開時賞花的盛況。這裏用一“閉”字。寫盡了王公貴旋傾家出動賞牡丹的情景。又用一“開”字,寫盡了牡丹開處皆有人的情景。“花開花落二十日, 一城之人皆若狂。”牡丹在穀雨前後開,從開至謝,一般為二十來天。花開花落,僅僅二十來天,在這一年一度的花開時節,滿城的人看花。就好象發狂了似的。“三代”以下四句:議論時弊,進入主題。 “三代”,指夏、商、週三代。 這四句的大意是説:夏、商、週三代以後,浮華勝過了質樸,時人都重視虛華而不重視質實。直到看重牡丹的芳菲。這種流弊並非抬自今日,而是由來已久。“霞和”以下六句大意是:元和天子很關心農業生產.由於他憐憫老百姓感動了神靈,上天便降下了吉祥。去年地裏的穀子長出了九穗。但是羣臣不關心百姓疾苦。以致田野裏很寂寞,無人前往問津。今年的麥子分出兩枝,真是祥瑞的徵兆,但是這些卻無人理會,唯獨天子一個人內心感到喜悦。這是對皇帝的頌揚歡捧。“無人知”至末尾:直抒胸臆,點明主題。這四句的大意是:天降吉祥,沒人理會真叫人歎息,我願暫求掌握造化的主宰者。減卻牡丹妖豔的顏色,冷卻一下卿士們愛花的心情,都象天子一樣關心農業生產,人民就都得到幸福了。作者痛斥上層統治者狂熱地賞玩妖豔的牡丹而不關心與廣大百姓生命攸關的農桑。但作者無回天之力,只能無可奈何地呼喊:“我願暫求造化力,減卻牡丹妖豔色。少回卿士慢花心,同似吾君憂稼穡。”作者對皇帝的褒獎,只是一種類似辭賦中的説反話而已。

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7

裴給事宅白牡丹

盧綸〔唐代〕

長安豪貴惜春殘,爭玩街西紫牡丹。

別有玉盤承露冷,無人起就月中看。

譯文

長安的富貴人家痛惜春色將殘,爭相觀賞大街以西的紫色牡丹。另有白色牡丹像玉盤承着冷露,卻沒有人願在月光下欣賞細看。

註釋

裴給事:姓裴的給事中,名不詳。給事:官名。給事中的省稱。豪貴:指地位極其貴顯的人。南朝陳徐陵《長幹寺眾食碑》:“須提請飯,致遺豪貴。”街西:指朱雀門大街以西,地屬長安縣,多私家名園。一作“新開”。玉盤:形容白牡丹開得大而美潔。承露:承接甘露。漢班固《西都賦》:“抗仙掌以承露,擢雙立之金莖。”看(kān):意為“觀看”,音念平聲。

賞析

“長安豪貴惜春殘,爭賞街西紫牡丹。”開頭寫殘春時節,富貴之家趨之若鶩爭相觀賞牡丹。唐代京城長安有一條朱雀門大街橫貫南北,將長安分為東西兩半。街西屬長安縣,那裏有許多私人名園。每到牡丹盛開季節,但見車水馬龍,觀者如堵,遊人如雲。詩作選擇“長安”、“街西”作為描寫牡丹的背景,自然最為典型。作者描寫牡丹花開時的盛景,只用“春殘”二字點出季節,因為牡丹盛開恰在春暮。作者並沒有着力寫紫牡丹的美,甚至沒有對紫牡丹的形象做任何點染,單從“豪貴”對她的態度着筆。豪貴們耽於逸樂,“無日不看花”,桃杏方盡,牡丹又開,正值暮春三月,為“惜春殘”,更是對牡丹趨之若鶩。以爭賞之眾,襯花開之盛,“惜春殘”一筆確實收到了比描寫繁花似錦更好的藝術效果。次句“爭”字用得很妙,不但暗示了牡丹的姿色絕倫,而且突出了賞花者的迷狂之態。

以上使用側面描寫,着意渲染了紫牡丹的名貴。看似與題目無關,實則為後面展開對白牡丹的描寫作了有力的鋪墊。“別有玉盤承露冷,無人起就月中看。”一個“別”字,引出了迥然不同的另一番景象。玉盤,冷露,月白,風清,再加上寂靜無人的空園,與上聯描寫的情景形成極其鮮明的對比。對白牡丹的形象刻畫雖只是略加點染,但顯然傾注了作者滿心的愛悦和同情。用“玉盤”形容盛開的白牡丹,生動貼切。月夜的襯托和冷露的點綴,更增加了白牡丹形象的豐滿。“承露冷”三字描寫花的狀態,既是實寫夜色中白牡丹花承受着冷露的潤澤,更是着意表現白牡丹冰清玉潔的品質。惟其不以穠豔撩人,自甘素淡,方顯高雅脱俗。作者正是通過對紫牡丹和白牡丹這一動一靜、一熱一冷的對照描寫,不加一句褒貶,不作任何説明,而寓意自顯。為豪貴所爭賞的紫牡丹儘管名貴卻顯得庸俗,相反,無人看的白牡丹卻超塵脱俗,幽雅高尚,給人以冰清玉潔之感。詩人對白牡丹的讚美和對它處境的同情,寄託了對人生的感慨。末句“無人起就月中看”之“無人”,承上面豪貴而言,豪貴爭賞紫牡丹,而“無人”看裴給事的白牡丹。即言裴給事之高潔,朝中竟無人賞識。詩題中特別點出“裴給事宅”,便是含蓄地點出這層意思。

全詩通過紫、白牡丹的對比,讚美白牡丹的高潔,以花襯人,相得益彰。短短的一首七絕可謂含意豐富,旨趣遙深。可以説,在奼紫嫣紅的牡丹詩羣裏,這首詩本身就是一朵姣美幽雅、盈盈帶露的白牡丹花。

盧綸

盧綸(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濟縣)人。唐代詩人,大曆十才子之一。唐玄宗天寶末年舉進士,遇亂不第;唐代宗朝又應舉, 屢試不第。大曆六年,經宰相元載舉薦,授閿鄉尉;後由宰相王縉薦為集賢學士,祕書省校書郎,升監察御史。出為陝州户曹、河南密縣令。之後元載、王縉獲罪,遭到牽連。唐德宗朝,復為昭應縣令,出任河中元帥渾瑊府判官,官至檢校户部郎中。不久去世。著有《盧户部詩集》。

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8

一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龍鍾客,獨立東風看牡丹。

翻譯

自從金人的鐵蹄踏碎了祖國的河山,十年了,回望故鄉洛陽,路是那麼的漫長。

歲月使我變得衰老不堪,今天,我獨自一個,流落在青墩溪畔,在煦煦春風中,欣賞着盛開的牡丹。

註釋

一自:自從。

胡塵:指金兵。

入漢關:指入侵中原。

十年:從靖康二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到詩人作此詩時整整十年。

伊洛:河南的伊水和洛水。

青墩:在今浙江桐鄉,當時詩人所居處。

龍鍾:年老體衰,行動不便的樣子,詩人自指。 時詩人四十七歲,卻有老態之感。

賞析

作者陳與義是南北宋相交時的著名詩人。這首詩是作者南渡後於紹興六年(1136年)居住在青墩(今浙江桐鄉縣北,與烏鎮隔水相望)時所作,距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正好十年。“十年伊洛路漫漫”中“路漫漫”既是説離自己的家鄉洛陽(伊水、洛水)是路途遙遠,也是説家鄉被金兵佔領的時間也已經很長久了(十年)。

在這首詩裏,作者表面説的是面對春日盛開的青墩牡丹,自己獨自一個在觀賞,實際上想説的是什麼時間我才能再回到故鄉去觀賞天下馳名的洛陽牡丹。但想到眼前的景況,時間在無情地流逝,自己已變得老態龍鍾,然而家國破碎故土依然難回時,作者通過牡丹而強烈地表達出了對故鄉深切無盡的思念及對前景的無望與悲苦萬千的愁緒!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紹興六年(1136),當時陳與義以病告退,除顯謨閣直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觀,寓居浙江桐鄉。他雖身離官場,但心繫魏闕,對國事非常關心。陳與義是洛陽人,洛陽以牡丹聞名天下,因此他見到眼前牡丹盛開,勾起了傷時憂國的情感,寫下了這首傳佈人口的佳作。

賞析二

詩題是詠物,詩的內容實際上是藉物抒懷,所以不用詠物詩格,一開始就以回敍當年寄情。

詩寫道,金兵入汴,已經十年,自己流離失所,漂泊無依。“路漫漫”三字,表現了詩人很複雜的心理,既是説國運不昌,中原淪陷,無由再遊故地,再賞洛陽牡丹,也是痛惜家國,不能回鄉;又有感歎前途渺茫的意思。由國事、家事、自身事,逼出下句,説自己老態龍鍾,獨自在桐鄉青墩溪邊,默默地對着牡丹。末句有有餘不盡之意,非常含蓄。獨立花前,不忍離去,顯然不單獨是賞花,更主要的是懷舊。所懷內容,就是上文感歎“路漫漫”的無限心事。這樣收煞,詩便充徹着淒涼悲傷,於平淡處涵有濃郁的情感。詩到末二字方才點題“牡丹”,使前面所流露的感情,有了合理的解釋,是點睛之處;到這句,讀者才領會到,詩中的懷舊,都由獨立看牡丹而生髮,末句的次序應是第一句。

短短四句詩,使人彷彿見到詩人獨自一人在牡丹花前愴然傷懷,悲苦欲淚,給人以強烈的感受。讀這首詩,很容易使人想到唐岑參的《逢入京使》詩:“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陳與義這首詩很明顯受到岑參詩前兩句的影響,但岑詩是懷鄉,陳詩卻凝聚着國恨家仇,感情更加沉痛深刻。詩末句以花前獨立蒙渾而出,包涵無限,這樣寫法,又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唐元稹《智度師》詩:“三陷思明三突圍,鐵衣拋盡衲僧衣。天津橋上無人識,閒憑欄杆望落暉。”詩寫一位在戰場上立功的老將,晚年出家為僧,站在天津橋上,沒人知道他往日的英雄業績,只好目送夕陽西下。末句勾勒出智度師無限心事。陳與義的詩手法與元稹相同,一是寫己,一是寫人,都表現得很藴藉深至。

鑑賞

借詠牡丹以抒發國家興亡之感,思念故園之情,是這首絕句的特色。在構思和手法上與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極為相似。

杜甫用“江南好風景”來烘托感昔傷今和漂泊他鄉的悽苦之情,陳與義用看異鄉的牡丹來抒發萬千感慨,都是以樂景寫哀情,起到倍增其哀的強烈藝術效果。

前半回憶往事,既有岑參“故園東望路漫漫”的意味,也有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的感慨。“國破家亡欲何之”這和杜甫因安史之亂而漂泊江湖,走投無路的境況也很相似。對於歷史背景的交代陳與義更為明確。

後兩句化用張商英“小臣有淚皆成血,忍向東風看牡丹”,但陳與義寫得更為含蓄,更為深沉。杜、陳二人體驗生活的深度和廣度一樣,所表現的情景都和自己的生活血肉相連,所以寫得一樣深刻。而藝術技巧還是杜甫技高一籌,寫得更含蓄。

情感手法

詩人的家鄉洛陽是有名的牡丹之鄉。從金兵入侵中原,詩人避亂南奔,有十年之久,忽然在異鄉見到了故鄉的名花。詩人感慨萬千,國家局勢的動態和個人身世的飄零使詩人以牡丹為題,抒發了自己真摯強烈的傷時憂國之情。詩作蒼涼悲感,言短意深,對故鄉的懷念,對金兵的仇恨,成為強烈的弦外之音。全詩自然流暢,“用詩深隱處,讀者撫卷茫然、不暇究索”(樓鑰《簡齋詩箋敍》)。葛勝仲所謂陳與義晚年“賦詠尤工”(《陳去非詩集序》),確非虛語。除《牡丹》詩外,陳與義還有另外一首詠物名詩《春寒》:“二月巴陵日日風,春寒未了怯園公。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濛濛細雨中。”兩首詩所詠之花雖異,而情懷、筆法皆同,都是寫“名花苦幽獨”的傷感,表現一種懷才不遇的孤獨感和失意之情。

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9

原文:

紅牡丹

唐代:王維

綠豔閒且靜,紅衣淺復深。

花心愁欲斷,春色豈知心。

譯文:

綠豔閒且靜,紅衣淺復深。

牡丹葉碧綠鮮豔,嫻靜文雅;牡丹的花瓣色彩時淺時深錯落有致。

花心愁欲斷,春色豈知心。

面臨凋零,牡丹花卻是愁腸欲斷,請問春光,你可懂得牡丹所想?

註釋:

綠豔閒且靜(jìng),紅衣淺復深。

綠豔:指碧綠鮮豔的葉子。閒:通“嫻”,文雅的樣子。紅衣:指紅色的牡丹花瓣。淺復深:由淺到深。

花心愁欲斷,春色豈(qǐ)知心。

愁欲斷:形容傷心到極點。心:牡丹花內心所想。

賞析:

這首詩前兩句寫牡丹嬌豔可愛的丰姿和閒雅安靜的氣度,後兩句寫花欲凋謝時的愁怨,暗言自己愁春光易逝,愁紅顏易衰。這首詩以美人喻花,意境優美。含蓄藴藉,餘味悠長。

“綠豔閒且靜,紅衣淺復深。”這兩句先側重寫牡丹枝葉的狀態和花的色彩。詩人以人寫花,説碧綠鮮豔的牡丹葉,簇簇擁立,多像一個身着綠粧嫻靜文雅的少女;那色彩時淺時深錯落有致的紅色慾滴的花片,又像少女的衣裙。開首這兩句,詩人把美人和牡丹融為一體,寫的是牡丹的外部形象。

“花心愁欲斷,春色豈知心。”這兩句是寫“牡丹仙子”的內心世界,説花兒似乎也有情感,也有愁。因為牡丹花與春天同在,在美好的春天裏,牡丹花嬌嫩嫵媚,姿容娟秀,清香萬里,佔盡了春情。然而,春天不能永駐,誰也無法挽留,這正是牡丹的愁心所在。它深知自己的芳香美色只能與春天同在。春天一去,它就會調零衰敗,漸漸枯萎。因此,人們只知道欣賞春色,欣賞牡丹花的鮮豔,而不知道它的一片愁心。

這首詩在用字造句上,更是煞費苦心。以“綠豔”襯托“紅衣”,使牡丹顯得嬌媚動人。作者不明言自己愁春光易逝,愁紅顏易衰,而讓花兒自愁自哀自傷自歎,真是翻奇出新,別有一番情致。全詩把牡丹花寫得有血有肉有情感,達到了意境上的神化和形象化,是一篇較好的詠物詩。

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10

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

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新昌竇給事宅南亭花下作

寂寞萎紅低向雨,離披破豔散隨風。

晴明落地猶惆悵,何況飄零泥土中。

翻譯

惆悵地看着台階前的紅牡丹,傍晚到來的時候只有兩枝殘花還開着。

料想明天早晨大風颳起的時候應該把所有的花都吹沒了,在夜裏我對這些衰弱的卻紅似火的花產生了憐憫之心,拿着火把來看牡丹花。

暮春時節冷雨蕭瑟,牡丹花萼低垂,花瓣紛紛飄落,隨風飛散,再也沒有人來關心她寂寞淒涼的處境。

縱然是晴明天氣裏,殘花落地猶覺得惆悵,何況在風雨之中,飄零在污泥爛土之中更覺得慘不忍睹。

註釋

惆悵:傷感,愁悶,失意。

階:台階。

殘:凋謝。

明朝:明天。

衰:枯萎,凋謝。

紅:指牡丹花。

把火:手持火把。

萎紅:枯萎的花。

離披:紛紛下落貌。

破豔:謂殘花。

晴明:一作“晴天”。

飄零:凋謝;凋零。

賞析

在羣芳鬥豔的花季裏,被譽為國色天香的牡丹花總是姍姍開遲,待到牡丹占斷春光的時候,一春花事已經將到盡期。歷代多愁善感的詩人,對於傷春惜花的題材總是百詠不厭。而白居易《惜牡丹花二首》卻在無數惜花詩中別具一格。人們向來在花落之後才知惜花,這組詩第一首卻一反常情,卻由鮮花盛開之時想到紅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鮮立意表現了對牡丹的無限憐惜,寄寓了歲月流逝、青春難駐的深沉感慨。

全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文氣跌宕迴環,語意層層深入。首句開門見山,點出題意:“惆悵階前紅牡丹”,淡淡一筆,詩人的愁思,庭院的雅緻,牡丹的紅豔,都已歷歷分明。“惆悵”二字起得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開敗的錯覺,立即將讀者引入惜花的惆悵氣氛之中。第二句卻將語意一轉:“晚來唯有兩枝殘。”強調到晚來只有兩枝殘敗,讀者才知道滿院牡丹花還開得正盛。“唯有”、“兩枝”,語氣肯定,數字確切,足見詩人賞花之細心,只有將花枝都認真數過,才能得出這樣精確的結論,而“唯有”如此精細,才見出詩人惜花之情深。這兩句自然樸質,不加雕飾,僅用跌宕起伏的語氣造成一種寫意的效果,通過惜花的心理描繪表現詩人黃昏時分在花下流連忘返的情景,情篤而意深。

既然滿院牡丹只有兩枝殘敗,似乎不必如此惆悵,然而一葉知秋,何況那還是兩枝。詩人從兩枝殘花看到了春將歸去的消息,他的擔心並非多餘。“明朝風起應吹盡”,語氣又是一轉,從想象中進一步寫出惜花之情。明朝或許未必起風,“應”字也説明這只是詩人的憂慮。但天有不測風雲,已經開到極盛的花朵隨時都會遭到風雨的摧殘。一旦風起,“寂寞萎紅低向雨,離披破豔散隨風”,那種淒涼冷落實在使詩人情不能堪。但是詩人縱有萬般惜花之情,他也不能拖住春天歸去的腳步,更不能阻止突如其來的風雨。古人説過:“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古詩十九首》)那麼,趁着花兒尚未被風吹盡,夜裏起來把火看花,也等於延長了花兒的生命。何況在搖曳的火光映照下,將要衰謝的牡丹越發紅得濃豔迷人,那種美麗而令人傷感的情景又自有白天所領略不到的風味。全篇詩意幾經轉折,詩人憐花愛花的一片痴情已經抒發得淋漓盡致,至於花殘之後詩人的心情又會如何,讀者也就不難體味了。

第二首詩自注説是寫在“新昌竇給事宅南亭花下”。兩首詩的題材完全一樣的,都是“惜”牡丹花,但是切入的角度卻又有所不同,前一首“晚來唯有兩枝殘”,是碩果尚存,而這一首卻已是敗蕊殘花,一片狼藉,看上去簡直有點慘不忍睹了。詩是這樣開頭的:“寂寞萎紅低向雨,離披破豔散隨風。”當牡丹盛開之時,當然不會被冷落,可是一旦花期過後,真的到了花萼低垂、冷雨蕭瑟、花瓣飄落、隨風飛散之際,就不會有人前來讚賞她曾有的富貴嫵媚,或者關注她如今的淒涼處境。白居易用兩個字“寂寞”,一語中的地道出了這其間的不幸。前一首以“惆悵”領起,説的是白居易惜花的無奈感受,這一首用“寂寞”開篇,點出了落花的冷落處境。這是一種真正護花使者才會有的境界,而絕不是那些附庸風雅、追隨時髦者所能想象和體會的。詠物詩寫到這個份上,其實已經是在借詠物而言志了,也許世界上什麼時候都不會缺少錦上添花的善行,可是真正需要的卻往往是無人喝采的雪中送炭呀。

接下來的兩句詩,“晴明落地猶惆悵,何況飄零泥土中。”具體細微地刻畫了風雨過後落紅滿地的景象,用的是一種欲擒故縱、欲説還休的表現手法,極盡強調、渲染之能事。先説哪怕在是風和日麗的情況下,開敗的牡丹隨風飄落也會令人感到無比惆悵,進而強調眼前所見,當初在枝頭上或含苞待放,或笑靨迎人的花瓣已經不但開敗,“何況”又紛紛“飄零”在風雨過後的“泥土中”,那種慘狀,那份淒涼,只要是有一分愛花的心思,哪怕是石頭人見了也要落淚了,更不要説白居易面對此景又該做何感想了,這實在是他無從表達也不忍明説的。詩歌也就在這種讓人不忍卒讀的情緒中,黯然而止了。

白居易此組詩一出,引起後人爭相模仿,李商隱的《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賞殘花。”在殘花萎紅中寄託人去筵空的傷感,比白居易的詩寫得更加穠麗含蓄,情調也更悽豔迷惘。而在豁達開朗的蘇軾筆下,與高燭相對的花兒則像濃粧豔抹的美女一樣嬌懶動人:“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粧。”(《海棠》)惜花的惆悵已經消融在詩人優雅風趣的情致之中。這兩首詩歷來更為人們所稱道,但後人藝術上的成功是由於擷取了前人構思的精英,因此,當讀者陶醉在李商隱、蘇軾所創造的優美意境之中的時候,也不應當忘記白居易以燭光照亮了後人思路的功勞。

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11

原文:

詠牡丹

宋代:王溥

棗花至小能成實,桑葉雖柔解吐絲。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譯文:

棗花至小能成實,桑葉雖柔解吐絲。

棗花雖然很小,但能結果實。桑葉雖然柔軟,卻能養蠶吐絲。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可笑牡丹花形大如鬥,卻什麼也不能作,花謝後只剩空空枝條。

註釋:

棗花至小能成實,桑(sāng)葉雖柔解吐絲。

牡丹:多年生落葉小灌木,生長緩慢,株型小。牡丹是我國特有的木本名貴花卉,有"花中之王"的美稱,長期以來被人們當做富貴吉祥、繁榮興旺的象徵。桑葉:桑科植物桑的乾燥葉,又名家桑、荊桑、桑椹樹、黃桑等。

堪(kān)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斗大:大如鬥。對小的物體,形容其大。

賞析:

這首《詠牡丹》是宋代大臣王溥的作品。這首詩一反人們對牡丹一向喜愛讚美的心態。詩人先拿棗桑來示例:棗花雖小,秋後有棗兒甜脆可口;桑葉很柔弱,能養蠶結絲,美豔的綾羅由桑葉生成。而牡丹是沒有實用價值的虛妄的外在美。

題目用“詠”,先順從人眾的普遍心理定勢,先誘導讀者,詩人可沒説牡丹的壞話,是要歌詠它。讀者乍一看,心理必然想着,歌詠牡丹者多矣,王溥難以説出什麼新的東西。這樣想着,就好奇地往下讀,結果卻讀出了對牡丹的説三道四。雖然有些生氣,但細品,詩人的審美情思落在了兩個點上——外表美和實用美。詩人擔心人們不服氣,先拿棗桑來示例:棗花雖小,秋後有棗兒甜脆可口;桑葉很柔弱,他能養蠶結絲,美豔的綾羅由桑葉生成。還有,她的美豔,她的光彩,耀人眼目,讓人心蕩神怡,詩人是知道的,但他有意無視這些,因為,這些都是沒有實用價值的虛妄的外在美,僅此一點,牡丹不值一提。值得一提的是,她一旦開完美豔的花,就花去枝空,空空如也,沒有什麼好讚美的。詩人用詩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至於讀者讀不讀,讀懂讀不懂,認同不認同就不是詩人的事了。

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12

原文: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註釋:

妖:豔麗、嫵媚。

格:骨格。牡丹別名“木芍藥”,芍藥為草本,又稱“沒骨牡丹”,故作者稱其“無格”。在這裏,無格指格調不高。

芙蕖:即蓮花。

國色:原意為一國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絕,豔麗高貴。

京城:指唐朝的京師長安,長安是唐代的首都、京城。

翻譯:

庭前的芍藥妖嬈豔麗卻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潔淨卻缺少情韻。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開花的季節引得無數的人來欣賞,驚動了整個長安城。

賞析:

詩中一個“賞”字,總攬全局、直貫通篇,意境全出。

詩中“真國色”三字,力重千鈞,擲地有聲,牡丹與芍藥、荷花相比,雍容華貴、豔壓羣芳,才產生“動京城”的效應,神韻畢現。

通過寫芍藥的妖無格和荷花的淨少情,和牡丹進行對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13

原文:

此花名價別,開豔益皇都。香遍苓菱死,紅燒躑躅枯。

軟光籠細脈,妖色暖鮮膚。滿蕊攢黃粉,含稜縷絳蘇。

好和薰御服,堪畫入宮圖。晚態愁新婦,殘粧望病夫。

教人知個數,留客賞斯須。一夜輕風起,千金買亦無。

譯文

這花聲價不同其他花草,綻放時刻溢滿整個國都。

丹籠處處苓蔆羞愧欲死,顏色火紅躑躅失色枯萎。

柔和光華籠罩纖細肢體,妖豔色彩温暖嬌嫩肌膚。

花朵中填滿金粉般花蕊,翻卷花瓣如同大紅流蘇。

籠味和順可以薰染御服,姿圍美麗應當畫入宮圖。

將謝如淡淡哀愁的新婦,凋零同望着病夫的女子。

請大家知道這花時短暫,客人再留下欣賞片刻吧。

一夜清風吹起花事結束,即使千金也難買回花開。

註釋

賞牡丹:這是詩人居官長安時寫的一首賞牡丹詩。全詩圍繞一個“賞”字,寫自己看牡丹時的審美感受。

名價別:(牡丹)聲名、身價都有別於他花。名價猶聲價。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有一俊士,自許史學,名價甚高。”按:唐人嗜牡丹,到王建生活的中唐時期此風注盛。

皇都:國都,此處指唐上都長安。唐韓愈《早春呈張水部》詩:“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花柳滿皇都。”益:水溢出器皿,此引申為滿。

籠遍:籠滿。苓蓤(líng):《全唐詩》作苓菱。唐人認為苓即荷花。唐人李善《文選注》雲:“苓,古‘蓮’字。”漢代枚乘《七發》雲:“蔓草丹苓。”言其以丹籠著稱。菱一名芰,與荷花同是丹籠花卉,有詞牌《芰荷籠》可證。此句謂牡丹花籠四溢,使苓蔆相形見拙,羞愧欲死。

紅燒:花色紅豔如火。躑(zhí)躅(zhú):指山躑躅,又名紅躑躅,山石榴、映山紅、杜鵑花。見《本草綱目》卷一七。白居易《山石榴寄元九》詩:“高枝濯濯辛夷紫,密葉深深躑躅紅。”

軟光:柔和的光澤。細脈:猶言氣脈。此句寫牡丹的韻致。 脈在古文中解釋為似血管一樣連貫成系統的東西。參考歷代詩文,細脈多實指細水流,這裏翻譯為細水流或能做一説,但是結合全篇來看,這裏應該詩正面描寫牡丹的姿圍,細脈指牡丹的枝幹更合適一些。

妖色:豔麗姿色。白居易《牡丹丹》詩:“減卻牡丹妖豔色。”暖:原缺,據席本、《全唐詩》補。鮮膚:鮮指新而華美。鮮膚指嬌嫩美麗的肌膚。陸機 《日出東南隅行》:“鮮膚一何潤,秀色若可餐。”

蕊:原作葉,據《全唐詩》作蕊。攢金粉:碎蕊細聚如金粉狀。韓琮《詠牡丹未開者》詩:“嫩蕊包金粉,重葩結秀囊。”

含稜:翻卷的花瓣。縷絳蘇:像一縷縷大紅色流蘇。

“好和”句:寫牡丹的花籠,可以薰染御衣。御服:帝王所用的衣服。《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許皇后》:“椒房儀法,御服輿駕,所發諸官署,及所造作,遺賜外家羣臣妾。”《宋書·恩幸傳序》:“侍中身奉奏事,又分掌御服。”

“堪畫”句:寫牡丹的麗質如美人,可以畫成選入宮中的美女圖。

晚圍:寫將謝的牡丹花的花圍。愁新婦:像含有淡淡哀愁的新婦。

殘粧:寫已凋零的牡丹花的花台。望病夫:像鬢釵不整,形容憔悴望着有病丈夫的妻子。

知個數:個代指“這”或“那”,個數指道理,和起來就是其中道理的意思。這裏謂知道花事何時將了,心中有數。

賞:席本作貴。斯須:片刻、一會兒。曹植《贈白馬王彪》詩:“變故在斯須。”

賞析:

王建生活的中唐時期,京城長安盛行賞牡丹之風俗,“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文人墨客也多以牡丹為詩料吟詠,此詩便是其中一篇。此詩約略作於憲宗元和七年(813年)歸京之後,而細不可考。

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14

原文:

吉祥寺賞牡丹

宋代:蘇軾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

醉歸扶路人應笑,十里珠簾半上鈎。

譯文:

人老了,還把鮮花戴在頭上,“我”不害羞,倒是花兒應該為自己在我頭上而害羞。

賞花醉歸引得路人鬨笑,十里街市上的老百姓都把簾捲上,走出門來觀看。

註釋:

人老簪(zān)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

簪花:在頭上插花、戴花。羞:難為情。

醉歸扶路人應笑,十里珠簾半上鈎。

扶:攙扶。珠簾:珍珠綴成的簾子。半上鈎:簾子全部捲起來。

賞析:

此詩即是當時記實之作,表現了觀賞牡丹的熱烈場面和詩人簪花的情趣。

第一、二兩句是寫詩人簪花之趣。雖説當時禮俗士大夫集會時可以簪花,但老人簪着花成羣結隊走在街市上,終覺有些不好意思。為了突出這種心態,作者掀起一道波瀾,“花應羞上老人頭”,説花不願上老人的頭。而事實是,不管花願意與否,還是上了老人的頭,增添了不少情趣。兩個“羞”字,一説人,一説花,相映成趣,語妙天下。同時説明包括詩人在內的官吏最終還是樂於在百姓面前亮相的。花活了,人更活。從而進一步縮小了官民距離,更有意義。

第三、四兩句是寫詩人醉歸而路人嗤笑的場景。這裏詩人恰當地用了杜牧之詩:“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十里街市上的老百姓把簾捲上,走出門來觀看這支浩蕩的插花隊伍的經過,只需要點出這一點,當時盛況就好像在眼前。於是,官民同樂的主題也就圓滿地表現出來了。詩人之所以在珠簾上鈎時用“半”字,是因為作詩需要留有餘地,給讀者以想像空間,説全上鈎,而詩貴活。

前後聯均暗用前人句意,用得貼切靈活,不着痕跡,如同已出。“人”、“花”、“老”、“羞”四字有意重複使用,更使詩的音節迴環往復,有助於

這首詩運用誇張、擬人修辭手法並且連用幾個動詞,有利於渲染出一種喜劇情調氛圍,體現了詩人極高的文學造詣。表現出詩人超曠豁達、狂放不羈的襟懷。在這種超然物外的曠達態度背後,我們不難領略到詩人對人生、對美好事物的執着追求。

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15

原文

菩薩蠻·牡丹花謝鶯聲歇

唐代:温庭筠

牡丹花謝鶯聲歇,綠楊滿院中庭月。相憶夢難成,背窗燈半明。

翠鈿金壓臉,寂寞香閨掩。人遠淚闌干,燕飛春又殘。

譯文

牡丹花謝鶯聲歇,綠楊滿院中庭月。相憶夢難成,背窗燈半明。

牡丹花謝,夜鶯也停止了歌聲,月光在滿種滿綠楊的庭院。我思念着你難以入夢,背窗陪伴着長夜孤燈,看着它昏昏欲。

翠鈿金壓臉,寂寞香閨掩。人遠淚闌干,燕飛春又殘。

玉翠金鈿低垂在我的臉上,在緊閉着門窗的閨閣裏,我只覺心中滿是孤寂。想到遠在邊關的親人,想一想燕子銜走的春光,傷心的淚,不停地淌!

註釋

牡丹花謝鶯聲歇,綠楊滿院中庭月。相憶夢難成,背窗燈半明。

牡丹花謝:形容春天已過。夢難成:指難以入眠。背窗:謂人面背窗。

翠鈿(diàn)金壓臉,寂寞香閨掩。人遠淚闌(lán)幹,燕飛春又殘。

翠鈿:綠色的花鈿,用翡翠(青綠色)珠玉製成的首飾。花鈿,又名花子、媚子、施眉心,古代婦女面額上的一種粧飾。唐代婦女多用金箔、彩紙等剪成花樣貼在額上以為粧飾。金壓臉,指以黃粉敷面。香閨:女子居室。闌干:縱橫。

賞析

這是一首閨怨詞,主要描寫閨中思婦憶念遠人的悠悠情思。上片先寫外界環境,再轉入室內寫人,點明主人公傷情懷遠的具體情狀;下片抒寫女主人公在此情此景中的感受,充滿相憶之苦與人生感慨。全詞意脈連貫統一,情景交織互滲,結構首尾呼應,創造出迴環往復的抒情效果。

上片首二句寫外界環境。“牡丹花謝”“鶯聲歇”“綠楊滿院”可見時當春暮,“中庭月”則點明“夜”。這兩句,除表現時間外,又兼有佈置環境的作用,楊樹滿院,濃綠暗淡,月到中庭,灑下清冷的光輝,同時點出了女主人公情緒的外感因素。

“相憶”兩句,轉入室內寫人,直接點明在這暮春良宵之時,主人公傷情懷遠的具體情狀:因離別而相憶,繼而輾轉反側,徹夜不眠,相伴的只有“半明”的孤燈,想要做個遠夢,與遠人相偎相倚,可夢也難成。

下片深入一層,寫女主人公在此情此景中的感受。先刻畫女子的情態:“翠鈿金壓臉”,以首飾之繽紛富麗反面襯托美人之孤寂;再寫香閨的孤獨:“寂寞香閨掩”,以香閨之掩閉正面狀美人內心之悽苦,深動人心。末二句既歎春去匆匆,也歎年華易逝,一筆兼寫兩意,相憶之苦與人生感慨融為一體。

“人遠淚闌干”,正面揭示出孤獨與寂寞都是因為“人遠”所致;而“燕飛春又殘”,再從側面暗寓主人公的青春正隨時光的流逝而流逝。香閨空掩,盛裝之下,卻難掩寂寞;無語淚流,春已暮,人未還,真不知這種等待還要持續多久。以景結情,感情的表露悽惻感人,更加渲染出無限感傷的意緒。

這首詞時而正面描寫,時而側面描寫,迴環往復,層層深入。全詞意脈連貫統一,情景交織互滲,結構首尾呼應,創造出了迴環往復的抒情效果,意味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