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古籍

麥秀歌原文及賞析

欄目: 古籍 / 發佈於: / 人氣:1.05W

原文:

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

彼狡童兮,不與我好兮。

譯文

麥子吐穗,豎起尖尖麥芒;枝葉光潤,莊稼茁壯生長。

哦,那個頑劣的渾小子啊,不願意同我友好交往。

註釋

⑴麥秀:指麥子秀髮而未實。

⑵漸(jiān)漸:形容麥芒是形狀。《古樂府》卷九作“蔪(jiān)蔪”。

⑶禾黍(shǔ):泛指黍稷稻麥等糧食作物。油油:形容濃密而飽滿潤澤的樣子。

⑷彼:那。狡(jiǎo)童:美少年。這裏是貶稱,後借指壯狡昏亂的國君。《詩經·鄭風》有《狡童》篇,內容與此無涉。

⑸不與我好(hǎo)兮:《尚書大傳》作“不我好仇”。《御覽》、樂府同。《文選》注作“不我好”。

賞析:

創作背景

《麥秀歌》當作於西周初年。據《東史綱目》記載,箕子在封於古朝鮮後的第四年,曾經回中原朝周,寫了《麥秀歌》。箕子是商朝舊臣,是商紂王的叔父,生長於古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商朝末期,商紂王昏庸無道,縱情聲色,寵幸奸佞,誅殺忠臣。比干被殺,周文王被囚禁。箕子比較幸運,他在勸諫紂王沒有結果的情況下,離開了朝歌。若干年後,周武王伐紂,建立周朝,讚賞箕子是個忠臣,就把他分封到了朝鮮。《史記·宋微子世家》載:“箕子朝周,過故殷墟,感宮室毀壞,生禾黍。箕子傷之,欲哭則不可,欲泣為其近婦人,乃作《麥秀之詩》以歌詠之。”大意是説,箕子在分封到朝鮮後,有一次去周朝朝拜,路過原來商朝的都城朝歌,看到城牆宮室毀壞,長滿了野生的禾黍。箕子對於商朝由於商紂王的昏庸而滅亡感到非常傷心,想大哭一場來祭奠,可是此時已是周朝,自己還作了周朝的諸侯,於理不合;偷偷的哭泣幾聲,又近乎婦人;於是無奈之下,寫下了千古傳唱的《麥秀歌》。

賞析

《麥秀歌》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文人詩。在此之前,據傳夏啟曾作有《九辨》《九問》,其詞早已失傳,夏商之際有《刺奢篇》,但作者已失考。

《麥秀歌》是富於感情而為血和淚的'文學,它抒發了作者對殷紂王不聽勸諫反而加害忠良的痛苦、憤懣心情。“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麥子吐穗,禾黍茁壯,本是一番喜人的豐收景象。然而,對於亡國之人,感念故國的覆滅,心頭自別有一種滋味。這種可貴的故土情愫,曾引起歷代無數仁人志士的深切共鳴。晉文學家向秀《思舊賦》謂:“瞻曠野之蕭條兮,息餘駕乎城隅。踐二子之遺蹟兮,歷窮巷之空廬。歎黍離之愍周兮,悲麥秀於殷墟。”宋文學家王安石《金陵懷古四首》其一雲:“黍離麥秀從來事,且置興亡近酒缸。”後人常以“麥秀”、“黍離”並舉,寄託深切的亡國之痛。

殷紂王暴虐無道,箕子苦諫不聽,導致殷商滅亡。箕子目睹殷商宮室化為一片廢墟,悲從中來,此詩是他故國情思的自然流溢。“彼狡童兮,不與我好兮!”紂王的拒諫,致使殷商亡國,這悲慟永遠成為詩人心頭的創傷。他悲慼、憤懣、憂慮,可謂百感交集。

此詩語言樸實生動,其藝術手法對後代詩歌具有相當的影響,比如以“興”發端(麥秀漸漸,禾黍油油),重章疊字的運用等,在後世民歌中得到了發展,其假借男女私情而抒發政治懷抱,到戰國時屈原的詩歌裏得到了充分的發揚光大。詩中疊字“漸漸”“油油”的運用,語氣詞“兮”的安置,形成一種音律美,達到聲情相生的完美境地,顯出與《詩經》一脈相承的藝術特徵。尤其是末兩句“彼狡童兮,不與我好兮”,聲口、措辭乃至句式都與《國風·鄭風·狡童》“彼狡童兮,不與我言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與我食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極其相似。可見先秦詩歌在詩的意境和形式上有一種內在的淵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