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古籍

杏花原文、翻譯及賞析

欄目: 古籍 / 發佈於: / 人氣:2.19W

杏花 宋朝 王安石

杏花原文、翻譯及賞析

石樑度空曠,茅屋臨清炯。

俯窺嬌饒杏,未覺身勝影。

嫣如景陽妃,含笑墮宮井。

怊悵有微波,殘粧壞難整。

《杏花》譯文

攔水的石壩跨過空曠的水面,茅屋就坐落在溪水清明的小溪旁。

俯看嬌豔富麗的杏花,並不覺得花兒勝過水中的倒影。

巧笑嫣然如同景陽宮的妃嬪,含笑落進宮井之中。

水面漣漪,將水中佳人的容顏粧飾弄得殘破難整,讓人惆悵不已。

《杏花》註釋

石樑:石頭堆成的攔水壩,用來捕魚等。

清炯(jiǒng):清明,指陽光照耀下水面波光粼粼。

嬌饒:即嬌嬈。嬌豔富麗貌。

景陽妃:指南朝陳後主的嬪妃張麗華、孔貴嬪等。史載,隋軍入台城。後主避之,與張麗華、孔貴嬪俱入景陽宮井中。隋軍窺井而呼,後主不應。欲下石,乃聞叫聲,以繩引之,驚其太重。及出,乃與張麗華、孔貴嬪同乘而上。

怊悵(chāochàng):惆悵。

殘粧:被損壞了的化粧。

《杏花》賞析

此詩前半首寫花影,突出水中的花影之美勝於花的自身;後半首由水中花影,聯想及南朝陳後主及貴妃張麗華國破人亡的境遇。此詩藝術構思的獨到之處在於,不直接描摹杏花本身的嬌美豔麗,而全用比喻手法烘托,展現她在水中嬌嬈的倒影。

首聯石橋跨過了空曠的水面,茅屋正在清澈閃亮的溪水畔。這裏用了兩個形容詞:“空曠”“清炯”,都借指水面,是用了修辭中所謂借代的方法,以形象具體的特徵代替抽象的概念,遂令詩意豐滿,形象鮮明,如直説石樑渡河,茅屋臨水,則興味索然了。

頷聯説俯看嬌美豔麗的杏花,似乎並未覺得它本身比水中倒影更美,王安石很懂得水中之影的妙處。尋繹其原委,水中之影自有一種清瑩而縹緲的美感,嚴羽《滄浪詩話》狀詩之無跡可求、透徹玲瓏就説:“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王安石愛看水中之影,正是深知箇中三味,意在追求一種空靈玄妙的韻味。

頸聯以張、孔作比,説杏花在水中的倒影如含笑凝睇的'美女,楚楚動人。以花比美人是詩家常語,這裏以美人喻花則覺新警。

尾聯承上而來,也還是將人擬花,然而寫微波盪漾,花影繚亂的景象,便令此二句翻出新義。詩説水面的漣漪,將水中這位絕代佳人的容顏粧飾弄得殘破難整,令人惆悵不已。因為上文已將杏花比作景陽妃,所以這裏的“殘粧”也顯喻杏花,只是前用明喻而此用暗喻。“殘粧壞難整”一句寫花影凌亂,形象生動而富有動態的美,情韻絕勝。

此詩雖詠臨水之杏花,然全詩不着一花字、水字,詩人像是有意避開坐實的刻鏤描摹,而杏花的風姿神韻全以空靈比況之筆出之,給人一種含蓄深邃的美感。其實,寫杏花臨水及其水中倒影這一景象,在唐人的詩中也早已有過,如吳融的《杏花》詩“獨照影時臨水畔”,然而王安石之詩所以能超越前人,就在於他表現這種景象所用的手法巧妙新穎,造成了十分動人的藝術魅力,能引起讀者無限美妙的聯想。

《杏花》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作者晚年退居金陵之後,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宋人王銓《默記》卷下曰:“荊公暮年賦《臨水桃花》詩:‘還如景陽妃,含歎墮宮井’”云云,可證此為老年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