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蝶戀花

【薦】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

欄目: 蝶戀花 / 發佈於: / 人氣:2.52W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落落盤根真得地,澗畔雙鬆,相背呈奇態。勢欲拚飛終復墜,蒼龍下飲東溪水。

溪上平崗千疊翠,萬樹亭亭,爭作拏雲勢。總為自家生意遂,人間愛道為渠媚。

翻譯

溪邊兩棵松樹盤結在一起,它們互相背離呈現奇特之貌。看上去像要展翅飛翔,就像蒼龍飛墜下來吸取溪水一樣。

溪邊平地上有無數綠樹,它們亭亭玉立,像都在爭取離雲更近一些的態勢。總以為遂了平生之願,人間的大愛就是為它而喜歡。

註釋

落落:獨立不羣貌。

盤根:謂樹木根株盤曲糾結。

得地:得到適宜生長之地。

拚飛:飛行輕捷的樣子。

蒼龍:比喻鬆。

平岡:指山脊平坦處。

千疊翠:無數層的翠綠。

亭亭:高聳貌。

拏雲勢:猶凌雲之勢。

生意遂:謂生命力的要求得到滿足。

為渠媚:為它而做出美麗的姿態。

渠:它。

賞析

這首詞曲像一幅山水畫,構圖很有層次:近景是姿態奇特的澗畔雙鬆,它們像兩條本來要飛上天去的龍,不知為什麼折回頭來探入澗底的溪水;遠景是平岡上的羣樹,它們一片翠綠,把枝梢高高地伸向雲端。“萬樹”欣欣賂榮,“雙鬆”自得其樂,寧靜的自然美在神不在貌,有點王維山水詩的意境。

首先是“雙鬆”和“萬樹”的對比:雙鬆的位置是“澗畔”,它們的姿態是墜,是“下飲”;萬樹的位置是“溪上平岡”,它們的姿態是“爭作拏雲勢”。這種位置和姿態的對比很容易使人聯想到“鬱郁澗底鬆”和“離離山上苗”。“落落盤根真得地”套用了杜甫《古柏行》的詩句

其次最後兩句用人們的想法來對比前面大自然的規律,是王國維想要藉此來表達自己的哲理思想。然而可能作者自己也感覺到了這首詞中“形”與“意”之間的矛盾,所以在結尾忽翻新意:“總為自家生意遂,人間愛道為渠媚。”這是進一步超脱,完全從“以物觀物”的角度出發,指出樹的姿態是為了適合自己生活環境的需要。

王國維要寫出一種無我之境的自然山水風景,卻不能達到那種“無我”的境界;他要表現老莊的超脱卻總是墮入儒家的執著;王國維不想讓這首詞表達出託物寓意,但最後兩句反而使讀者展開意境的聯想。也正是這些矛盾形成了這首詞中很豐富的言外意藴,足以讓讀者慢慢去咀嚼品味。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2

蝶戀花·窗外綠陰添幾許

窗外綠陰添幾許。剩有朱櫻,尚系殘春住。老盡鶯雛無一語。飛來銜得櫻桃去。

坐看畫樑雙燕乳。燕語呢喃,似惜人遲暮。自是思量渠不與。人間總被思量誤。

翻譯

當日的雛鶯已經長成,它悄悄地飛來,銜了顆櫻桃又飛去了。看那窗外的綠樹,又添了多少濃陰,只剩下紅豔豔的櫻桃,似乎要把殘春留住。

獨自坐着,靜看那畫樑上雙燕在乳雛。燕語呢喃,像在惋惜我已年華遲暮。我自個兒在想念着他,燕子自然是不懂得的。唉,人間總被相思所誤。

註釋

朱櫻:深紅色的櫻桃。古代視為珍果。左思《蜀都賦》:“朱櫻春熟。”

鶯雛:幼鶯。

畫樑:雕花繪畫的樑柱。雙燕乳,雙燕在哺育幼燕。

遲暮:比喻衰老。

渠不與:謂心中人不能與共晨夕。

渠:俗稱他人曰渠。

思量:相思。

賞析

這首《蝶戀花》是王國維的代表作之一,全詞抒寫傷春怨別之情,寄寓對於人生的看法,其哲理意味並不很濃烈,而細加吟繹,仍可見它與傳統的傷春怨別詞有所不同。

詞的上片側重描寫傷春情緒。

“窗外綠陰添幾許”起拍設問。一開始便將讀者的注意力吸引住。因為綠陰增添,意味着春色衰減;經此一問不能不跟着察看窗外景象的變化。

“剩有朱櫻,尚系殘春住”。接着回答設問。如此一問一答,即勾畫出一幅綠肥紅瘦的暮春景象圖。原來詞人關心的不是綠陰添加了多少而是還有幾許春意。這時剩下的只有櫻桃,抓住春天的裙角,不肯放春歸去。詞人無一字提及惜春,但惜春之意已現。

“老盡鶯雛無一語,飛來銜得櫻桃去。”而結拍又在這圖中添上一筆,謂春天已是如此凋殘,黃鶯兒還要將此唯一為春天留下標誌的櫻桃銜走,表現出其對於春天的憐惜情狀。以上所寫,雖為一般自然物象,看似與社會人生無關,而自然物象的變化,卻處處牽動人心。

下片由傷春轉入怨別,專講社會人生。

“坐看畫樑雙燕乳。燕語呢喃,似惜人遲暮”。點出了上片之景全是詞人在室內所見,窗外已無春意。詞人將目光移及畫樑雙燕,希望能獲取一些安慰,卻見畫樑間小燕子,呢喃細語,像是為人們失去美好的春天感到惋惜。而小燕子之成雙成對,相親相愛,同樣也引起了主人公的怨別情緒。眼中所見乃心中所想,這一句反襯出詞人的孤寂和淒涼。因為此時的主人公正是獨自一人“坐看畫樑雙燕”。這是由眼前物景所觸動的無端煩惱。此時此刻,主人公多麼希望能夠像畫樑雙燕那樣,與自己所思的人在一起。

“自是思量渠不與。人間總被思量誤。”這是詞人的感歎。由此將詞人帶回現實中來,先前所想是不可能實現的。鶯鶯燕燕飛來飛去,歡欣鼓舞,是因為他們從不“思量”的緣故,世間之人之所以有遲暮之感,有許許多多的煩惱,是被“思量”所誤呀!這裏,主人公埋怨自己的“思量”不為對方所理解。在現實面前,經過再三“思量”,終於有所覺悟,認識到:“思量”是人生痛苦的根源。這就是全詞所寫惜春怨別情狀所要説明的道理。所謂“思量”,可以解作相思,但不僅僅侷限於此,還包括對於自然界的變化以及社會人生變化的一種“憂患意識”。當然,詞作所寫傷春怨別情緒,都是“思量”的具體內容。

如果從字面上看,這首詞所寫傷春怨別情緒,似乎人皆有之,不見得有何特別之處,但是,如果聯繫作者的人生觀及其對於世界的看法,就可發現這首詞所寫的情緒,內容很不一般。王國維對於人生懷有“極深之悲觀主義”,他認為人生縛於生活之慾,只是痛苦而已。所謂傷春怨別情緒,實際上也是生活之慾的體現。他主張文字及美術,應當遺棄一切“關係”與“限制”才能得到解脱。因此,這首詞對於“思量”的看法。當與這種在生活之慾中求解脱的思想有關。這就是説他已經認識到,對於自然物象變化的傷感情緒,對於悲歡離合的怨恨情緒,一切“思量”都將帶來痛苦,但是這種痛苦又是很難解脱的。他把這一人生體驗,即人生哲理,寫到詞中來,指出“人間總被思量誤”,這卻是前人所未曾道及的。

創作背景

此詞為詞人於1907年春作於海寧。當時詞人剛剛入京,歷任學部總務司行走、圖書局編譯、名詞館協修。詞人懷着哀怨無奈的情緒寫下了這首詞,這其中也包含了個人的心曲和時代的苦悶。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3

蝶戀花·春景 宋朝 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裏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蝶戀花·春景》譯文

花兒殘紅褪盡,樹梢上長出了小小的青杏。燕子在天空飛舞,清澈的河流圍繞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來越少,但不要擔心,到處都可見茂盛的芳草。

圍牆裏面,有一位少女正在盪鞦韆,少女發出動聽的笑聲,牆外的行人都可聽見。慢慢地,圍牆裏邊的笑聲就聽不見了,行人惘然若失,彷彿多情的自己被無情的少女所傷害。

《蝶戀花·春景》註釋

蝶戀花·春景:原本無題,傅本存目缺詞。

花褪殘紅:褪,脱去,小:毛本作“子”。

子:毛本誤作“小”。“飛”,《二妙集》、毛本注“一作來。”

繞:元本注“一作曉。”

柳”:即柳絮。

何處無芳草”句:謂春光已晚,芳草長遍天涯。

多情:這裏代指牆外的行人。無情:這裏代指牆內的佳人。

《蝶戀花·春景》賞析

本詞是傷春之作。

這首詞將傷春之情表達得既深情纏綿又空靈藴藉,情景交融,哀婉動人。清人王士《花草蒙拾》稱讚道:“‘枝上柳綿’,恐屯田(柳永)緣情綺靡未必能過。孰謂坡但解作‘大江東去’耶?”這個評價是中肯的。蘇軾除寫豪放風格的詞以外,還寫了大量的婉約詞。可是卻總被“無情”所惱。這正説明他對待生活的態度:不忘情於現實世界。他在這首詞中所流露出的傷感,正是基於對現實人生的熱愛。

詞一開篇即呈現出暮春景色。作者的視線是從一棵杏樹開始的:花兒已經凋謝,所餘不多的紅色也正在一點一點褪去,樹枝上開始結出了幼小的青杏。“殘紅”,他特別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語氣中透出憐惜和喜愛,有意識地衝淡了先前濃郁的傷感之情。

接着,作者將目光從一花一枝上移開,“綠水人家繞”一句中的“繞”字,曾有人以為應是“曉”。通讀全詞,並沒有突出的景物表明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顯得沒有着落。而燕子繞舍而飛,綠水繞舍而流,行人繞舍而走,着一“繞”字,則非常真切。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這是詞中最為人稱道的兩句。枝頭上的柳絮隨風遠去,愈來愈少;普天之下,哪裏沒有青青芳草呢。

“柳綿”,即柳絮。柳絮紛飛,春色將盡,固然讓人傷感;而芳草青綠,又自是一番境界。蘇軾的曠達於此可見。“天涯”一句,語本屈原《離騷》“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是卜者靈氛勸屈原的話,其思想與蘇軾在《定風波》中所説的“此心安處是吾鄉”一致。最後竟被遠謫到萬里之遙的嶺南。此時,他已人到晚年,遙望故鄉,幾近天涯。這境遇和隨風飄飛的柳絮何其相似!。

“牆裏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牆外是一條道路,行人從路中經過,只聽見牆裏有盪鞦韆的聲音,一陣陣悦耳的笑聲不時從裏面傳出,原來是名女子在盪鞦韆。這一場景頓掃上闋之蕭索,充滿了青春的歡快旋律,使行人禁不住止步,用心地欣賞和聆聽着這令人如痴如醉的歡聲笑語。作者在藝術處理上十分講究藏與露的關係。這裏,他只寫露出牆頭的鞦韆和佳人的笑聲,其它則全部隱藏起來,讓“行人”去想象,在想象中產生無窮意味。小詞最忌詞語重複,但這三句總共十六字,“牆裏”、“牆外”分別重複,竟佔去一半。而讀來錯落有致,耐人尋味。牆內是家,牆外是路;牆內有歡快的生活,年輕而富有朝氣的生命;牆外是趕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態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不過,在這無語之中,讓人感受到一種冷落寂寞。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也許是行人佇立良久,牆內佳人已經回到房間;也許是佳人玩樂依舊,而行人已漸漸走遠。總之,佳人的笑聲漸漸聽不到了,四周顯得靜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卻怎麼也平靜不下來。牆院裏女子的笑聲漸漸地消失了,而牆外的行人聽到笑聲後卻心緒難平。他聽到女子甜美的笑聲,卻一直無法看到女子的模樣;心情起伏跌宕不已,而女子也並不知道牆外有個男子正為她苦惱。男子多情,女子無情。這裏的“多情”與“無情”常被當愛情來解釋,有感懷身世之情,有思鄉之情,有對年輕生命的嚮往之情,有報國之情,等等,的確可謂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輕單純、無憂無慮,既沒有傷春感時,也沒有為人生際遇而煩惱,真可以説是“無情”。作者發出如此深長的感慨,那“無情”之人究竟會撩撥起他什麼樣的思緒呢?也許是勾起他對美好年華的嚮往,也許是對君臣關係的類比和聯想,也許倍增華年不再的感慨,也許是對人生哲理的一種思索和領悟,作者並未言明,卻留下了豐富的空白,讓人回味、想象。

下闋寫人,描述了牆外行人對牆內佳人的眷顧及佳人的淡漠,讓行人更加惆悵。在這裏,“佳人”即代表上闋作者所追求的“芳草”,“行人”則是詞人的化身。詞人通過這樣一組意象的刻畫,表現了其抑鬱終不得排解的心緒。

綜觀全詞,詞人寫了春天的景,春天的人,而後者也可以算是一種特殊的景觀。詞人意欲奮發有為,但終究未能如願。全詞真實地反映了詞人的一段心理歷程,意境朦朧,令人回味無窮。

《蝶戀花·春景》創作背景

這首詞具體創作時間不詳,但依據《全宋詞》所載的順序,此篇當於蘇軾被貶任密州(今山東諸城)太守時所作。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4

蝶戀花·北斗秋橫雲髻影

北斗秋橫雲髻影。鶯羽衣輕,腰減青絲剩。一曲遊仙聞玉聲。月華深院人初定。

十二闌干和笑憑。風露生寒,人在蓮花頂。睡重不知殘酒醒。紅簾幾度啼鴉暝。

賞析

唐宋公主多不下嫁,入道觀為女冠,內人之失寵者也然。《瑞鶴仙·陳華山內夫人》是也。此“道女”疑即其人。此等女冠多有穢行,文人對之多作輕褻語,韓愈《華山女》詩,亦不免此,此尚算莊言。《本事詩》卷下將此詞定作豔詞。可見《瑞鶴仙·陳華山內夫人》一詞也為豔詞。“睡重不知殘酒醒”,釋家嚴戒酒,道家則否,故《真誥》有“玉醴金漿”之語。“華山”在金元人之手,南宋婦女所不能到。此言“人在蓮花頂”,乃虛擬詞,託夢境耳。上片言入定,下片言酒醒,則其中所言皆夢境可知。以《瑞鶴仙》詞題來看,這兩首詞應是送給同一個人,那末這“華山”也可作為名字解,即指陳華山內夫人。

“北斗”三句,述道女裝束。此言道女頭頂上盤着高聳的髮髻,用一支玉簪橫插其中。她投在地上的影子,極象秋高氣爽時的夜空中的`北斗星。她身上穿着剪裁合身的飄飄欲仙似的綢服,從後面望去細腰盈握,滿頭青絲飄拂。“一曲”兩句,為道女自娛而寫真。此言在月色明亮夜深人靜之時,她在道觀中用玉磬敲奏出一支悦耳動聽的《遊仙》曲來自娛取樂。上片寫出這位道女的典雅不俗,也含有詞人對她的愛慕之意在。

“十二闌干”三句,轉寫自身。“闌干”,這裏作欄干解。“蓮花頂”,即華山蓮花峯,峯上有上清宮,宮前有池生千葉蓮花。此言詞人見了扇面上所畫的山峯,彷彿自己也到了華山蓮花峯頂的上清宮內。詞人憑欄斜倚只覺秋風生寒,一片清涼。此非真到,只是因為是題“華山道女扇”,所以詞人有此即興想象之境,或即上所言之夢境耳。“睡重”兩句,也是照應上三句的夢境。此言其飲酒填詞,在不知不覺中卻昏然睡去,酒醒後起牀不知道繡簾外的昏鴉啼歸已是叫了多少次了。下片全寫自己對扇畫的感受,最後才點出,以上這些只不過是他的夢中景象。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5

獨向滄浪亭外路,六曲闌干,曲曲垂楊樹。展盡鵝黃千萬縷,月中並作濛濛霧。

一片流雲無覓處,雲裏疏星,不共雲流去。閉置小窗真自誤,人間夜色還如許。

翻譯

獨自遊覽滄浪亭外的景色,彎曲的欄杆旁,種滿了垂楊樹。它們展開萬縷枝條,鵝黃的顏色在月色下像是濛濛的霧氣。

天上的雲彩找不到了,雲彩裏的疏星,卻沒有和雲彩一起移動。我平時閉門苦讀,真是辜負了這裏的夜色啊。

註釋

蝶戀花:又名“鳳棲梧”“鵲踏枝”等。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名。《樂章集》《張子野詞》併入“小石調”,《清真集》入“商調”。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

滄浪亭:蘇州城南之名勝。北宋慶曆五年(1045年),詩人蘇舜欽流寓吳中,購得園址,傍水構亭名“滄浪”,作《滄浪亭記》,自號“滄浪翁”。

六曲闌干:指彎曲迂迴的欄杆。闌干,即欄杆。

鵝黃:此處以顏色代指初春的楊柳。

不共:不和、不與。

閉置小窗:即指代閉門讀書。閉置,有禁閉的意思,這裏是指自我禁閉。

自誤:指自己耽於閉門讀書,辜負了窗外美好的夜色。

如許:像這樣,指如此美好。

創作背景

《蝶戀花·獨向滄浪亭外路》載於《苕華詞》,是王國維的早期作品,當作於清德宗三十一年(1905年)春王國維任蘇州師範學堂教習之時。當時作者自海寧返回蘇州,在滄浪亭外獨步時即興寫下此詞。

賞析

此詞上片寫作者在滄浪亭外散步時所見夜景。蘇州師範學堂與滄浪亭一路相隔。滄浪亭秀美的景色是作者早已熟知的,在月色中詩人禁不住又漫步來到這園林勝地。“獨向滄浪亭外路”——沒有結伴出遊的喧譁,沒有行色匆匆的煩惱,所謂“無我之境人唯於靜中得之”,要的就是那份能夠“以物觀物”的從容與安靜。這時詞人的心態是安詳平和的,這種心態最適宜發現美。“獨”字寫出了作者對滄浪亭由衷的喜愛和自己與眾不同的月夜賞景的審美。王國維在蘇州師範教習期間,講授哲學、心理學、邏輯學等課程,並不為時人所重。這個“獨”字就是詩人當時心境的寫照。“滄浪亭”取“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之意,而這高雅的情趣正是和詩人的內心世界是相通的。“六曲闌干,曲曲垂楊樹”的柔美就不同於《青玉案》中“西風林下,夕陽水際”的悽美;“鵝黃”的嬌豔也不同於夕陽的慘淡。當然“六曲闌干,曲曲垂楊樹”和“展盡鵝黃千萬縷”是從馮延巳《蝶戀花》的“六曲闌干偎碧樹,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化來,但接下來的一句“月中並作濛濛霧”就有了一個從薄暮到月出的時間推移。作者是傍晚來此散步的,所以看到“展盡鵝黃千萬縷”的柳絲;然後在不知不覺中夜色已至,月明星出,那千萬縷的柳絲就漸漸變成一片濛濛之霧了。這景色就與馮延巳那首詞的景色不同,而相似於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醇美與朦朧。

詞的下片是寫詞人在滄浪亭外獨步時所見到的天上夜景。月光下,滄浪亭曲折的迴廊石欄包裹在層層楊柳之中。那千萬枝條正展現出鵝黃嫩綠來,在微微月光的籠罩下,形成一片朦朧的霧氣。“一片流雲無覓處,雲裏疏星,不共雲流去。”夜色深沉,天上曾有的一片流雲已飄逝不見,只有掩映在薄雲中的稀稀疏疏的星點,不曾隨流雲的飄逝而離去,反而顯得更加明亮了。夜空寧靜而澄澈。這裏邊也有一個時間的推移:剛才有一片浮雲遮住了幾顆星星,現在再一抬頭,忽然發現那片浮雲已消散得無影無蹤,而剛才不見了的那幾顆星星又在原來的位置閃耀。這景色引人品味,但它與詩的“比興”是不同的。詩的比興用意一般比較明顯,意思雖各有不同,但表達得都很明確。詞的“境界”則不像詩的“比興”那麼明確,它僅僅停留在給讀者一種觸發而不能落實的狀態。而其美感也正存在於這種引發讀者豐富聯想的言外意藴之中。王國維這幾句詞就是如此:讀者可以從“流雲”領略到某種無常的變幻,也可以從“疏星”聯想到某種高遠的、不變的東西,還可以從美學想到哲學甚至想到道德倫理。這是一幅十分美麗的月下柔柳圖,作者此刻的心情也如夜空般“表裏俱澄澈”。作者在感歎“人間夜色還如許”的同時,也不由得要責怪自己“閉置小窗”耽擱了多時的良辰美景了。“閉置小窗”可以有兩層含義:一層是自己過去關起門來讀書,沒有發現外邊有這麼好的景物可以欣賞;另一層是自己過去鑽進人生問題的牛角尖裏自尋苦惱,沒有發現這種可以陶醉於其中的自然之美的解脱。就像眼前這樣的景色,當人擺脱了世俗的煩惱和人生問題的考慮,全身心地投入審美的愉悦,就會發現原來這個世界的夜色也是如此美麗的。

全詞上下兩片聯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寫出了夜色的可愛與美麗,其中也藴涵了作者的人生感悟。詞中集中選擇了兩個鏡頭,一是月下柳林,一是天上雲星,景物不多,卻立體地寫出了春夜的美妙可人,藝術上十分成功。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6

閲盡天涯離別苦,不道歸來,零落花如許。花底相看無一語,綠窗春與天俱莫。

待把相思燈下訴,一縷新歡,舊恨千千縷。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

譯文

我早已歷盡天涯離別的痛苦,想不到重回故地時,故人已如花般凋零。憶當時與她花下別離,相對無言,只有離愁別緒噎胸間,現在只剩綠窗青天如故,卻已非當時風景了。

想在這螢螢孤燈下細訴相思,細訴別後的相思。可是,一點點新的歡娛,又勾起了無窮的舊恨。在人世間最留不住的是,那在鏡中一去不復返的青春和離樹飄零的落花。

註釋

蝶戀花:詞牌名,又名“鳳棲梧”“鵲踏枝”等。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

閲:經歷。

不道:不料。

如許:像這樣。

綠窗:綠色的紗窗,指女子居所。

暮:也有書籍上寫作“莫”,傍晚的意思。

新歡:久別重逢的喜悦。

舊恨:長期以來的相思之苦。

朱顏:青春年少的容顏。

辭樹:離開樹木。

賞析

“閲盡天涯離別苦,不道歸來,零落花如許。”三句:我早已歷盡天涯離別的痛苦,想不到歸來時,卻看到百花如此零落的情景。開篇即直陳久別給人帶來的苦楚。離別誠然是痛苦的,在詞人眼裏,連相逢也是苦楚的,時間無情,蕩去了容顏,一分重逢之歡難抵十分久別之苦。

“花底相看無一語,綠窗春與天俱莫。”二句:我跟她,在花底黯然相看,都無一語。綠窗下的芳春,也與天時同樣地遲暮了。“無一語”,益覺悲涼。春暮,日暮,象徵着情人們年華遲暮。作者以花喻人。“零落花如許”的“花”字,當即暗喻妻子。“零落”的是她的青春,她的美麗。這些年來,詞人忍受了多少離別的煎熬,如今興沖沖歸來,不意卻是如此境況,愧、悔、愛、憐齊集心頭,真是離別苦,相見更苦。最妙的是“花底相看無一語”之句。這裏的“花”無疑指庭院中的花樹,花底看“花”,花面交映,真是渾然一體。大自然的“花”與人間的“花”一樣,在這暮春時節,都開始走向“零落”。這其實是在暗喻零落的是他們的青春。

“待把相思燈下訴,一縷新歡,舊恨千千縷。”三句:本來準備在夜闌燈下,細訴別後的相思。可是,一點點新的歡娛,又勾起了無窮的舊恨。三句更着力寫遲暮的悲感。當日的別離,辜負了大好芳春,這千絲萬縷的怨恨是無法消除的。“最是”二句中“辭鏡”二字新,有點鐵成金之妙。兩“辭”字重用亦佳。在詞的下片作者把時間推向了夜晚,把地點推向了閨房,“花底”變成“燈下”。夫妻款款細語,互相訴説着多年來的別情。這短暫的良宵,短暫的歡會,能抵消那麼多的相思之苦嗎?縱使無窮的“舊恨”從此都煙消雲散,都能夠化作“新歡”,但令人十分無可奈何的是,青春已經逝去,朱顏已經暗淡,正如窗外的一樹花影,也正在悄悄地凋零。

“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二句:在人世間最留不住的是:那在鏡中一去不復返的青春和離樹飄零的落花。“辭鏡”二字新,有點鐵成金之妙。兩“辭”字重用亦佳。

這首詞一改前人寫重逢之喜,而抒重逢之苦,富有濃厚的悲劇色彩。作者以花暗喻妻子,通過寫忍受離別的煎熬後回家看到的境況,表達了作者心中愧、悔、愛、憐齊集的複雜心情,抒寫了作者對光陰易逝的的感歎。

創作背景

公元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春天,長期奔走在外的詞人回到家鄉海寧。夫人莫氏原本就體弱多病,久別重逢,只見她面色更顯憔悴,不禁萬分感傷。這首詞,或許就是此時而作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7

辛苦最憐天上月,一夕如環,夕夕都成玦。若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

無那塵緣容易絕,燕子依然,軟踏簾鈎説。唱罷秋墳愁未歇,春叢認取雙棲蝶。

古詩簡介

《蝶戀花·辛苦最憐天上月》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作的一首詞。全詞上片開篇三句悽美而清靈,説的是自己最憐愛那天空辛苦的月亮;後二句是納蘭對夢中亡妻所吟斷句的直接回答;下片前三句睹物思人,由燕子的呢喃敍語想到與妻子昔日那段甜蜜而温馨的快樂時光;後二句是作者對亡妻的傾訴,表達了自己的一片痴心。這首詞悼念亡妻,悽美之中透着輕靈,通過對明月圓缺的觀察,燕子呢喃的對語,蝴蝶雙飛的描寫,反映出了對亡妻刻骨銘心的哀念。

翻譯/譯文

辛苦最憐,算是天上月。一輪端正,懸掛天中。一昔如環,曾有最光輝的時刻,那麼圓滿皎潔。但一朝別去,永遠留下遺憾。如果能夠像天上的圓月,長盈不虧,那麼,我作為冰雪,將不惜為你融化。

十分無奈,塵世因緣竟然那麼容易斷絕。但是,簾幕間的燕子就不一樣,年復一年,辛苦奔波,不是和往常一樣,仍舊踏在簾鈎上,輕輕地呢喃。鬼唱秋墳,縱使能夠另恨血化碧,只是輓歌唱罷,心上的愁和恨,仍舊不能消解。而今,算是已經認定,死後化作花叢雙蝶,生生世世,永不分離。

註釋

①減字木蘭花:原唐教坊曲,雙調四十四字,與“木蘭花”相比,前後片第一、三句各減三字,改為平仄韻互換格,每片兩仄韻,兩平韻。

②天上月:指亡妻。

③昔:同“夕”,見《左傳·哀公四年》:“為一昔之期。”昔昔,即夜夜。玦(jué):玉玦,半環形之玉,借喻不滿的月亮。

④“不辭”句:引用一則典故。荀粲之妻冬天高燒病重,全身發熱難受。荀粲為了給妻子降温,脱光衣服站在大雪中,等身體冰冷時回屋給妻子降温。卿,“你”的愛稱。

⑤無那:猶無奈,無可奈何。簾鈎:捲簾用的鈎子。

⑥“軟踏”句:意思是説燕子依然輕輕地踏在簾鈎上,呢喃絮語。

⑦“唱罷”句:唐李賀《秋來》:“秋墳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這裏借用此典表示總是哀悼過了亡靈,但是滿懷愁情仍不能消解。

⑧認取:注視着。取:語助詞。

創作背景

作者在康熙十九年(1680)重陽節前三日夜曾做過一個夢:“夢亡婦淡粧素服,執手哽咽,語多不復能記。但臨別有云:銜恨願為天上月,年年猶得向郎圓。”而這首《蝶戀花》就從這個夢裏的兩句詩生髮而來。妻子盧氏去世後,作者生活便長期痛苦悲傷,他用月亮盈虧喻人生的聚散,希望月亮夜夜明亮,長圓不缺。所以作者將天上的月亮,作為歌詠對象作詞一首。

賞析

“辛苦最憐天上月,一昔如環,昔昔長如塊”,開篇三句悽美而清靈,説的是自己最憐愛那天空辛苦的月亮,一月之中,只有一夜是如玉環般的圓滿,其他的夜晚則都如玉塊般殘缺。在這裏,“辛苦最憐天上月”為倒裝句。中國古典詩詞中常以月的圓缺來象徵着人的悲歡離合,作者在這裏説月,實際上是在説人,説的以前自己或是入職宮禁,或者伴駕出巡,與盧氏聚少離多,沒有好好陪伴她,説的是盧氏過早的逝去,給自己留下終生的痛苦。

納蘭曾夢到過亡妻,而且臨別時妻子有云,“銜恨願為天上月,年年猶得向君圓。”所以“但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是納蘭對夢中亡妻所吟斷句的直接回答,納蘭想象着那一輪明月彷彿化為自己日夜思念的亡妻,如果夢想真的能夠實現,自己一定不怕月中的寒冷,為妻子夜夜送去温暖,從而彌補心中的遺憾。

然而夢想終究難以實現,當一切幻想的破滅後,納蘭的思緒回到了現實。“無奈鍾情容易絕,燕子依然,軟踏簾鈎説”,無奈塵世的情緣最易斷絕,而不懂憂愁的燕子依然輕輕地踏在簾鈎上,呢喃敍語。此時的納蘭睹物思人,由燕子的呢喃敍語想到自己與妻子昔日那段甜蜜而温馨的快樂時光,於是,他的思緒又開始飄散起來。

尾句“唱罷秋墳愁未歇,春叢認取雙棲蝶”是納蘭對亡妻的傾訴,表達了自己的一片痴心:在你的墳前我悲歌當哭,縱使唱罷了輓歌,內心的愁情也絲毫不能消解,我甚至想要與你的亡魂雙雙化作蝴蝶,在燦爛的花叢中雙棲雙飛,永不分離。

在這首詞中,納蘭僅以明月、燕子、蝴蝶這三種在生活中經常看到的景物,就暢快淋漓地表達了妻子逝去後,自己內心難以消散的愁苦,正因為感同身受,才會寫得如此情真意切,而尾句以喜語來強化悲情。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8

蝶戀花·密州上元

宋代:蘇軾

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帳底吹笙香吐麝,更無一點塵隨馬。

寂寞山城人老也!擊鼓吹簫,卻入農桑社。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雲垂野。

譯文及註釋

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shuāng),照見人如畫。帳底吹笙(shēng)香吐麝(shè),更無一點塵隨馬。

杭州城的元宵夜,明月好似霜,照得人好似一幅畫。帳底吹笙,燃香的香氣好似麝香,更無一點塵土隨着馬而去。

錢塘:此處代指杭州城。三五夜:即每月十五日夜,此處指元宵節。“照見”句:形容杭州城元宵節的繁華、熱鬧景象。帳:此處指富貴人家元宵節時在堂前懸掛的幃帳。香吐麝:意謂富貴人家的帳底吹出一陣陣的麝香氣。麝:即麝香,名貴的香料。

寂寞山城人老也!擊鼓吹簫,卻入農桑社。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雲垂野。

寂寞的密州城裏人們都老了,人們沿街擊鼓吹簫而行,最後卻轉到農桑社祭祀土地神。燈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陰暗昏沉的烏雲籠罩着大地,要下雪了。

山城:此處指密州。社:農村節日祭祀活動。垂,靠近。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杭州城的元宵夜,明月好似霜,照得人好似一幅畫。帳底吹笙,燃香的香氣好似麝香,更無一點塵土隨着馬而去。

寂寞的密州城裏人們都老了,人們沿街擊鼓吹簫而行,最後卻轉到農桑社祭祀土地神。燈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陰暗昏沉的烏雲籠罩着大地,要下雪了。

註釋

蝶戀花:唐教坊曲,本名《鵲踏枝》,宋晏殊詞改今名,取自梁簡文帝詩句“翻階峽蝶戀花情”。《樂章集》注:小石調;趙令畤詞注:商調;《太平樂府》注:雙調。馮延巳詞,有“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句,名《黃金縷》;趙令畤詞,有“不卷珠簾,人在深深院”句,名《卷珠簾》;司馬槱詞,有“夜涼明月生南浦”句,名《明月生南浦》;韓淲詞,有“細雨吹池沼”句,名《細雨吹池沼》;賀鑄詞,名《鳳棲梧》;李石詞,名《一籮金》;衷元吉詞,名《魚水同歡》;沈會宗詞,名《轉調蝶戀花》。上元:即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也叫上元節,因有觀燈之風俗,亦稱“燈節”。

錢塘:此處代指杭州城。三五夜:即每月十五日夜,此處指元宵節。

“照見”句:形容杭州城元宵節的繁華、熱鬧景象。

帳:此處指富貴人家元宵節時在堂前懸掛的幃帳。香吐麝:意謂富貴人家的帳底吹出一陣陣的麝香氣。麝:即麝香,名貴的香料。

“更無”句:説的是江南氣清土潤,行馬無塵。唐人蘇味道《上元》詩:“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山城:此處指密州。

“擊鼓”句:形容密州的元宵節遠沒有杭州的元宵節熱鬧,只有在農家社稷時才有鼓簫樂曲。社:農村節日祭祀活動。《周禮》:“凡國祈年于田租,吹《豳雅》,擊土鼓,以樂田畯(農神)。”王維《涼州郊外遊望》:“婆娑依里社,簫鼓賽田神。”

“昏昏”句:意謂密州的元宵節十分清冷,不僅沒有笙簫,連燈火也沒有,只有雲垂曠野,意濃濃。垂,靠近。

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公元1075年(熙寧八年),時蘇軾在密州。詞人此時是剛來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節,在街上看燈,觀月時的情景和由此而產生的感想故而寫下此詞。

賞析

此詞作於公元1075年(熙寧八年),時蘇軾在密州。全詞用粗筆勾勒的手法,抓住杭州、密州氣候、地理、風俗等方面各自的特點,描繪了杭州上元和密州上元節的不同景象,流露了作者對杭州的思念和初來密州時的寂寞心情。

這首詞題記為“密州上元”,詞卻從錢塘的上元夜寫起。錢塘也就是杭州,蘇軾曾那裏過了三個元宵節。元宵的特點,就是“燈火”。東坡用一句“燈火錢塘三五夜”,點出燈夕的盛況。“明月如霜”,寫月光之白。李白曾有詩云:“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但元宵夜月正圓,燈月交輝,引來滿城男女遊賞,元宵節是宋代一個很重要的節日。這一天街人遊人如織,男子歌嘯而行,好盛裝而出。難怪東坡要寫月光“照見人如畫”了。這還是街市的遊人。至於富貴人家慶賞元宵,又另有一種排場。作者一句“帳底吹笙香吐麝”寫盡杭州城官宦人家過節的繁奢情景。“更無一點塵隨馬”,化用蘇味道《正月十五夜》詩“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句,進一步從動態寫遊人。説“無一點塵”,更顯江南氣候之清潤。

上闋描寫杭州元宵景緻,作者此時是剛來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節,在街上看燈,觀月時的情景和由此而產生的感想。詞句雖不多,卻也“有聲有色”。寫燈、寫月、寫人,聲色交錯,充分展現了杭州元宵節的熱鬧、繁榮景象。

下闋描寫密州上元。“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過片,使情調陡然一轉,用“寂寞”二字,將前面“錢塘三五夜”那一片熱鬧景象全部移來,為密州上元作反襯,形成鮮明的對比,寫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無須多着一字,便覺清冷蕭索。結句“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雲垂野”則不但寫出了密州氣候的寒冷,而且也讓人感覺到環境的空曠蒼涼。

作者“曾經滄海難為水”,見過了杭州上元的熱鬧,再來看密州上元自覺悽清。更何況他這一次由杭州調知密州,環境和條件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心情完全不同。首先,密州不比杭州,貧窮,勞頓又粗陋,再無江南之詩情。而更讓他感到“寂寞”,感到鬱鬱不樂的是這裏連年蝗旱,民不聊生。作為一個愛民之官,他又怎能快樂開懷呢?這位剛到任年僅四十的“使君”不禁有“人老也”之歎。他這上元之夜,隨意閒行,聽到簫鼓之聲,走去一看,原來是村民正舉行社祭,祈求豐年。這裏農民祈年的場面和簫鼓之聲,讓作者久久不能離去。直到夜深“火冷燈稀霜露下”,郊外彤雲四垂,陰霾欲雪。“昏昏雪意雲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悽慘,卻是寫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種“瑞雪兆豐年”的喜悦之情。

蘇軾這首《蝶戀花》,確是“有境界”之作,寫出了對“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實感受,抒發了對國計民生的憂患之情。內容、筆墨不囿於成規,自抒胸臆,意之所到,筆亦隨之,不求工而自工。此詞運用了轉折、反襯等章法技巧,體現出了他當時的境遇和心情。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9

蝶戀花·欲減羅衣寒未去 宋朝 趙令畤

欲減羅衣寒未去,不卷珠簾,人在深深處。紅杏枝頭花幾許?啼痕止恨清明雨。

盡日沉煙香一縷,宿酒醒遲,惱破春情緒。飛燕又將歸信誤,小屏風上西江路。

《蝶戀花·欲減羅衣寒未去》譯文

想要脱掉厚重的外套,怎奈春天總是乍暖還寒,寒氣尚未完全消歇。門上的珠簾懶懶地垂着,悶在閨閣深處的人兒,實在是無心捲起簾兒,就這樣獨自悶坐在家中。餘寒未消,那枝頭的杏花,又能綻放得了多久?深閨思婦的青春就如這凋零的杏花一般,韶顏易逝,紅顏不覺已老,清明的雨淅淅瀝瀝,淋雨的花瓣兒就像那花兒啼哭的淚痕。她惆悵難安,不由得怨恨起這不眠不休的細雨來,恨它過於無情,寒氣襲人,苦雨摧花。

昨夜借酒澆愁以忘憂,宿酒過量而醒來很遲。酒醒後的她,終日只有一縷沉香相伴。本已百無聊賴,她又被這惱人的天氣撩得愈發心煩意亂。空中有燕子飛過,她不禁歡喜雀躍,以為傳來了夫君歸家的喜訊,誰知卻是空歡喜一場,着實讓人煩惱難堪,她不由將一腔惱怨都發向飛燕。這莫名的怨恨正表達了她對離人的深切相思。她想象着離人在異鄉的種種來排遣寂寞,就像他仍在自己身邊一樣。

《蝶戀花·欲減羅衣寒未去》註釋

不卷珠簾:王昌齡《西宮春怨》:“西宮夜景百花香,欲卷珠簾春恨長。"

人在深深處:語出歐陽修《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句。

紅杏枝頭花幾許:化用宋祁《木蘭花》“紅杏枝頭春意鬧”句。

啼痕:淚痕,此指杏花上沾有雨跡。止恨:只恨。

沉煙:點燃的沉香。

宿酒:隔宿之酒,即昨晚睡前飲的酒。

惱:撩惹。

飛燕又將歸信誤:古有飛燕傳書的故事。

西江:古詩詞中常泛稱江河為西江。

《蝶戀花·欲減羅衣寒未去》賞析

首句別開生面,不以景語起興,而純以陳述語氣,描寫閨中女子心緒:“欲減羅衣寒未去,不卷珠簾,人在深深處。”“寒未去”説明此時尚是早春,春寒料峭,乍暖還寒。受天氣影響,女子的心情必定也起伏無常。“深深處”點出女子憂悶之深,渲染出一種深重、孤寂的氛圍。“不卷珠簾”的原因,可能是女子愁緒縈懷而心生懨懶;也可能是她害怕捲起珠簾之後,望見滿目春色,更添愁緒。愁之深沉難去,可見一斑。

春來,百花盛開。本來是春光駘蕩,美景無限,“紅杏枝頭花幾許?”紅杏滿枝,繁花怒放,可是她卻想到,它究竟能開多久呢?“惜春長怕花開早。”既盼又怕,對花是如此,對自己的青春又何嘗不如此。願青春如花朵般嬌豔,而青春又不會久駐,不正像枝頭的紅杏花,很快就不會剩有多少麼?對於久望遊子的閨中人,豈不更怕“一朝春盡紅顏老”?於是,淚流滿面,更恨起“清明雨”來。説“止恨清明雨”,可能所思之人因雨不能迅速歸來的意思。不過另方面,“清明雨”也可説是泛指。因為這雨,如“雨橫風狂三月暮”的雨,如“雨打梨花深閉門”的雨。總之,它會使得花兒凋殘,人的青春老去,那怎麼能不恨它呢?“止恨”,分量很重,映照出人的恨深怨極而又無可奈何的苦悶之情。

“盡日沉煙香一縷”,這一句寫閨中情景,女主人公的生活是多麼寂靜悽清,她終日對着一縷裊裊香煙出神,心中苦悶至極。她的愁悶無法排遣,唯有借酒澆愁。“宿酒醒遲”,她心中有無限恨,不覺中喝了很多酒, 以至於久睡不醒。緊接着一句“惱破春情緒”,徑直説出她的春愁。

結尾兩句“飛燕又將歸信誤,小屏風上西江路”,讓我們知道了女主人公愁思重重的真正原因:原來她是盼望着春燕給她帶來遠人的信息,而它們卻又令人失望。一個“又”字,點明瞭失望之久。這裏不説所惦記着的人沒有捎信回來,卻怪燕子忘了帶信,構思巧妙。於是她只好空對屏風悵望。畫屏上煙水茫茫,那條蜿蜒的水路,不正是當初心愛的人遠去時所走的西江之路嗎?寫出了閨中佳人對心上人的一往情深,讀之令人感到意猶未盡,一詠三歎。

《蝶戀花·欲減羅衣寒未去》創作背景

以美人自喻,自屈原肇始,後逐漸成為古典詩詞中的一種常用的寄託手法。宋詞多寫閨情、春愁,其中不乏以女子閨愁寄寓自身遭際的作品。趙令疇因與蘇軾交好,在蘇軾見逐時,也受到牽連,際遇頗為坎坷。他這首《蝶戀花》將閨情寫得婉轉曲折,可看作寄託之作。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0

原文

嘗愛西湖春色早。

臘雪方銷,已見桃開小。

頃刻光陰都過了。

如今綠暗紅英少。

且趁餘花謀一笑。

況有笙歌,豔態相縈繞。

老去風情應不到。

憑君剩把芳尊倒。

譯文

我曾愛西湖的春天來得早。冬雪才消,小小的桃花枝頭笑。轉瞬春光過去了,如今是綠葉成蔭紅花少。

剩下的花兒還妖嬈,抓住時機看個飽。何況有美女笙歌供一笑。只可惜老來的風情不及從前好,聽你開懷暢飲人醉倒。

註釋

蝶戀花:唐教坊曲名。本名《鵲踏枝》。晏殊詞改今名。調名取梁簡文帝蕭綱詩句“翻階蛺蝶戀花情”中的三字。雙調,六十字,十句,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韻。

嘗愛:曾經愛。嘗:曾經。西湖:此指潁州(今安徽阜陽)西湖。

臘雪:冬雪。方銷:剛剛融化盡。

綠暗紅英少:謂紅花大多已經凋敗,所剩無幾,滿眼所見都是綠葉。紅英:紅花。

謀:圖謀,營求。

豔態:美豔的姿態,指酒席上的歌妓。

風情:風月之情。此處是作者自稱年已老去,沒有了少年時的風月情懷。

剩把芳尊倒:只管將酒杯斟滿。剩把:只管把。芳樽:精緻的酒器。亦借指美酒。

賞析

這首詞作於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的春天(一説熙寧四年),此時作者已經退居潁州。之前曾多次賞遊西湖。他第二次遊賞西湖春景是在第二年晚春。詞中“頃刻光陰都過了,如今綠暗紅英少”云云,指的就是第二次,時年四十四歲。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1

幾許傷春春復暮。楊柳清陰,偏礙遊絲度。天際小山桃葉步。白頭花滿湔裙處。

竟日微吟長短句。簾影燈昏,心寄胡琴語。數點雨聲風約住。朦朧淡月雲來去。

翻譯

多少回傷春又到了春暮,楊柳樹濃濃的清蔭,妨礙着遊絲度過。遠處的小山邊是桃葉埠,白花盛開的河邊是她洗裙的地方。

我整天輕聲吟誦詩句,在簾影之下暗燈前,讓胡琴聲把我心聲吐。幾點雨聲被風止住,月色朦朧薄雲飄來飄去。

註釋

春復暮:春天又將盡。

遊絲:空氣中浮游的蜘蛛所吐之絲。又,香爐中裊裊飄浮之煙亦稱遊絲。

天際小山:形容古代青年女子所畫淡眉的顏色像遠在天邊的小山。

桃葉步:桃葉山,在今江蘇六合。桃葉,晉代王獻之的妾名,後來成為女子的代稱。步,江邊可以系舟停船之處,即“埠”。

湔裙:洗裙。湔,洗滌。

竟日:整日,整天。

胡琴:唐宋時期,凡來自西北各民族的絃樂器統稱胡琴。

風約住:指雨聲被風攔住。約,攔、束。

朦朧:模糊不清的樣子。

賞析

這是一首傷春懷人之作。上片寫暮春之景。傷春偏逢春暮,濃密的柳蔭,已阻礙了遊絲的飛度,遊絲這裏喻指相思心緒。桃花渡口、開滿白蕷花的水邊,那正是兩人分手的地方。下片抒寫相思之情。終日枯坐,難覓佳句,繚亂胡琴,夾雜風雨,長夜不成眠,惟有淡月相伴。

開篇詞人即點明時令及自己的心情,為全詞奠定了憂傷的感情基調。暮春時節是多愁之人最難度過的時段之一,正是“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辛棄疾《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傷心人對傷心景,難免更增幾分煩惱。於是見楊柳柔條上纏繞着的幾縷遊絲,也會生出幾許嗔怪,全忘了柳陰清涼的好處。“偏”字把詞人如遊絲般浮動的煩惱意緒巧妙地寄寓在自然景物之中,是傳神之筆。

“天際”二句,抒發了詞人對戀人的思念。這兩句寫天邊的小山觸發了詞人的情思,同想起與戀人間發生的故事。滿懷着王獻之對待愛妾桃葉般的深情,望着眼前鋪滿水面的白藏花,他的腦海中呈現出昔時上巳之日戀人水邊湔裙的美好情景。那時的大好春光和愉悦的心情是植根於詞人心中的珍貴回憶,其情其景與下閿詞人感傷春暮的情緒形成了鮮明對比。

上片眼前之景與舊日之事的巧妙融合,把詞人多情善感的心緒及對戀人無處不在的思念細膩地呈現在讀者的面前。“桃葉步”典故的運用尤佳,今古相融、虛實相生中,巧妙而又含蓄。

下片“競日”三句,詞人把春日的感傷、相思的煎熬都寄託在了憂傷的小詞和悽苦的胡琴聲中。“競日微吟”道出了愁情的悠遠綿長。而當夜幕降臨,伴着昏暗的孤燈和偶隨風動的簾影,詞人的心事逐漸凝重,胡琴如怨如慕的嗚咽與敲窗的暮雨正是他心中愁思無言的訴説。至此,全詞的感情達到高潮,最為動人。末二句感情色彩由濃變淡。當清風送走淒雨,流雲掩映淡月,作者的愁情也隨着景物的變化呈現出月華般的朦朧與蒼茫。結尾二句,語雖淡而饒富情味,讓人陷入一片清愁之中。

此詞寫景、敍事,把由日及夜所見之景、所做之事,與舊日之事和傷春之情、相思之苦相結合,跳躍的詩思中藴涵着清新平淡的韻味和真摯深刻的情感,表達含蓄而見波瀾,其寄情之景語尤其值得品讀。賀鑄詞多濃豔之語,多慷慨之詞,而這首小詞頗顯清新淡雅,這正説明作者風格的多樣性。

創作背景

這首詞約作於宋哲宗紹聖三年丙子(1096年)三四月間,為傷春懷人之作。紹聖三年二月。賀鑄曾到過揚州,稍後又到金陵。這首詞很可能是詞人身居金陵,同憶揚州情事之作,有同時的《獻金盃》一詞可相參看。又據詞題,這首詞可能是友人徐冠卿曾先贈一首詞後作者稍改動所成。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2

眼底風光留不住,和暖和香,又上雕鞍去。欲倩煙絲遮別路,垂楊那是相思樹。

惆悵玉顏成間阻,何事東風,不作繁華主。斷帶依然留乞句,斑騅一系無尋處。

翻譯/譯文

眼前的美好風光是留不住的,在一片温暖和芳香裏,他叉上馬去遠行。想要請柳絲拂動起來遮擋他前進的路,但楊柳樹不是相思樹,怎會懂得我的傷心。

為我們的天涯相隔而倍感痛苦惆悵,這東風為什麼留不住這繁華舊夢。身邊還留有當年他所寫的信,但他的馬已經走遠,不知道現在身在何處。

註釋

①蝶戀花:詞牌名。又名《鳳棲梧》《鵲踏枝》等,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韻。

②和暖和香:伴着温暖,帶着芳香。

③雕鞍:馬鞍的美稱。

④倩:請。

煙絲:煙霧籠罩的楊柳。

⑤相思樹:據晉幹寶《搜神記》記載,戰國時,宋康王舍人韓憑娶了一位美貌的妻子何氏。康王得知後,想要霸佔其妻。韓憑不允,康王於是將他囚禁起來。韓憑氣憤自殺。他的妻子何氏暗暗地擁着他的衣物,與康王一起登台。何氏到了台上,縱身跳下,康王的侍從想要拉住她,卻為時已晚。何氏墜死,留下一封遺書,願以屍骨賜憑合葬。康王看後大怒,讓人將何氏的墳冢與韓憑的墳冢相望而建。晝夜之間,兩冢之端生出大梓木,旬日便“呈大盈抱,屈體相就,根交於下,枝錯於上”。樹上又有一對鴛鴦棲息,晨夕不去,交頸悲鳴,嗚聲動人。宋人哀之,遂號其木日“相思樹”。後人以此故事用於男女相愛,生死不渝之情。

⑥玉顏:指亡妻美麗的容貌。

閒阻,阻隔,此處引申為將來無法相見。

⑦斷帶,斷掉的衣帶,此處借用李商隱《柳枝詞序》中的典故:商隱族弟李讓山偶遇洛中裏女子柳枝,誦商隱《燕台詩》。柳枝驚問:“誰人有此,誰人為是?”讓山謂曰:“此吾裏中少年叔耳。’柳枝手斷長帶,結讓山為贈叔,乞詩。“

乞句:請求(對方)寫的詩句。

⑧斑騅:身上長着花斑紋的馬。

一系:將馬拴在樹下。

文學賞析

此詞寫的是兩戀人依依別離的場景,寫出了情人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及內心的傷感、惆悵。

上片寫外出遊玩之時,觸景生情,想起了自己的亡妻。從“和暖和香”、“煙絲”、“垂楊”、“東風”這些意象可知,此時正是春意盎然之時。納蘭並沒有把和伊人離別的春天故意寫成一片黯淡,而是如實地寫出它的濃麗,從而顯現出在這春光大好時離別的難堪之情,以及自己內心的悲苦。“眼底風光留不住”套用辛棄疾的“有底風光留不住。煙波萬頃春江櫓”,而一個“又”字,則表明分別已經不是一次,而是多次。這個時候,“眼底風光”並不是指風暖花香、楊柳依依,而是指即將遠行的徵人。面對騎馬離去的徵人,女主角無力挽留,所以她把希望寄託在被煙霧籠罩的楊柳上,請它們遮住徵路,以便將徵人留住,但垂柳並不是相思樹,它是無情的,自然也不會滿足女主角的願望。

下片轉換角度,寫自己的失落之情,抒寫徵人的傷別之情。伊人捨不得徵人,徵人更不願離開伊人,但是聖命難違,徵人只能離家遠行,以至“玉顏成閒阻”。此時,徵人的心中備感痛苦惆悵,於是開始埋怨東風為什麼留不住繁華舊夢,其隱喻的意思就是:為什麼幸福不能永駐呢?東風“不作繁華主”正是納蘭無可奈何的感慨。

尾句再次轉換了角度,寫伊人的相思之情,伊人割斷的衣帶上還留有當年她求徵人寫的詩句,可如今徵人遠行,與自己相隔萬水千山,也不知道他的坐騎現在系在何處。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3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裏,無言誰會憑闌意。(闌通欄)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譯文

我長時間倚靠在高樓的欄杆上,微風拂面一絲絲一細細,望不盡的春日離愁,沮喪憂愁從遙遠無邊的天際升起。碧綠的草色,飄忽繚繞的雲靄霧氣掩映在落日餘暉裏,默默無言誰理解我靠在欄杆上的心情。

打算把放蕩不羈的心情給灌醉,舉杯高歌,勉強歡笑反而覺得毫無意味。我日漸消瘦下去卻始終不感到懊悔,寧願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神色憔悴。

註釋

蝶戀花:原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名。又名“鵲踏枝”“鳳棲梧”。《樂章集》《張子野詞》併入“小石調”,《清真集》入“商調”。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

佇倚危樓:長時間依靠在高樓的欄杆上。佇,久立。危樓,高樓。

望極:極目遠望。

黯黯:迷濛不明,形容心情沮喪憂愁。

生天際:從遙遠無邊的天際升起

煙光:飄忽繚繞的雲靄霧氣。

會:理解。

闌:同“欄”。

擬把:打算。

疏狂:狂放不羈。

強(qiǎng)樂:勉強歡笑。強,勉強。

衣帶漸寬:指人逐漸消瘦。

消得:值得,能忍受得了。

賞析

這是一首懷人之作。詞人把漂泊異鄉的落魄感受,同懷念意中人的纏綿情思結合在一起寫,採用“曲徑通幽”的表現方式,抒情寫景,感情真摯。

上片首先説登樓引起了“春愁”:“佇倚危樓風細細。”全詞只此一句敍事,便把主人公的外形像一幅剪紙那樣突現出來了。“風細細”,帶寫一筆景物,為這幅剪影添加了一點背景,使畫面立刻活躍起來了。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這首詞開頭三句是説,我長時間倚靠在高樓的欄杆上,微風拂面一絲絲一細細,忘不盡的春日離愁,沮喪憂愁從遙遠無邊的天際升起。他首先説登樓引起了“春愁”。全詞只有首句是敍事,其餘全是抒情,但是隻此一句,便把主人公外在的形象像一幅剪紙那樣凸顯出來了。他一個人久久的佇立在高樓之上,向遠處眺望。“風細細”,帶寫一筆景物,為這幅剪影添加了一點背景,使畫面立刻活躍起來了。他佇立樓頭,極目天涯,一種黯然銷魂的“春愁”油然而生。“春愁”又點明瞭時令。

“草色煙光殘照裏,無言誰會憑欄意”寫主人公的孤單淒涼之感。前一句用景物描寫點明時間,可以知道,他久久地站立樓頭眺望,時已黃昏還不忍離去。“草色煙光”寫春天景色極為生動逼真。春草,鋪地如茵,登高下望,夕陽的餘輝下,閃爍着一層迷濛的如煙似霧的光色。一種極為悽美的景色,再加上“殘照”二字,便又多了一層感傷的色彩,為下一句抒情定下基調。“無言誰會憑欄意”,因為沒有人理解他登高遠望的心情,所以他默默無言。有“春愁”又無可訴説,這雖然不是“春愁”本身的內容,卻加重了“春愁”的愁苦滋味。作者並沒有説出他的“春愁”是什麼,卻又掉轉筆墨,埋怨起別人不理解他的心情來了。詞人在這裏閃爍其辭,讓讀者捉摸不定。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下片前三句是説,打算把放蕩不羈的心情給灌醉,舉杯高歌勉強歡笑反而覺得毫無意味。詞人的生花妙筆真是神出鬼沒。讀者越是想知道他的春愁從何而來,他越是不講,偏偏把筆宕開,寫他如何苦中求樂。他已經深深體會到“春愁”的深沉,單靠自身的力量是難以排遣的,所以他要藉助於酒,借酒澆愁。詞人説得很清楚,目的是圖一醉,並不是對飲酒真的有什麼樂趣。為了追求這一“醉”,他“疏狂”,不拘形跡,只要醉了就行。不僅要痛飲,還要“對酒當歌”,借放聲高歌來抒發他的愁懷。結果如何呢?他失敗了。沒有真正歡樂的心情,卻要強顏歡笑,這“強樂”本身就是痛苦的一種表現,哪裏還有興味可談呢?,歡樂而無味,正是説明“春愁”的纏綿執着,是解脱不了的,排遣不去的。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末兩句是説,我日漸消瘦下去卻始終不感到懊悔,寧願為她消瘦的精神萎靡神色憔悴。為什麼這種“春愁”如此執着呢?至此,作者才透露出這是一種堅貞不渝的感情。他的滿懷愁緒之所以揮之不去,正是因為他不僅不想擺脱這“春愁”的糾纏。甚至還“衣帶漸寬終不悔”,心甘情願的被春愁所折磨,即使形容漸漸憔悴、瘦骨伶仃,也是值得的,也絕不後悔。至此,已經信誓旦旦了。究竟是什麼使得抒情的主人公鍾情若此呢?直到詞的最後一句才一語破的:“為伊消得人憔悴”——原來是為了她!。

這首詞妙緊拓“春愁”即“相思”,卻又遲遲不肯説破,只是從字裏行間向讀者透露出一些消息,眼看要寫到了,卻又煞住,調轉筆墨,如此影影綽綽,撲朔迷離,千迴百折,直到最後一句,才使真相大白。在詞的最後兩句相思感情達到高潮的時候,戛然而止,激情迴盪,又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柳永

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漢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並以“白衣卿相”自詡。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創作慢詞獨多。鋪敍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極其廣泛,人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對宋詞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代表作《雨霖鈴》《八聲甘州》。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4

蝶戀花·幾股湘江龍骨瘦原文

幾股湘江龍骨瘦,巧樣翻騰,疊作湘波皺。金縷小鈿花草鬥,翠條更結同心扣。

金殿珠簾閒永晝,一握清風,暫喜懷中透。忽聽傳宣頒急奏,輕輕褪入香羅袖。

翻譯

獨取湘妃竹製作扇子骨架,樣式新巧,張開疊攏時有如水波起伏。金縷扇面上所繡的花草爭妍鬥豔,扇骨聚頭處如同心扣結在一起。

坐於金殿珠簾中,把扇清玩,扇子微搖清風入懷,真是喜不自勝。忽然聽到有緊急文書需要批奏,只得輕輕將小扇收入袖中。

註釋

聚骨扇:摺疊扇。

湘江龍骨:湘妃竹,這裏指扇子骨架。

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詞。所詠之物“聚骨扇”,也叫摺疊扇。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載:“宋熙寧丙辰冬,高麗遣使來至中國,用摺疊扇為私覿物,其扇用鴉青紙為之,是摺疊扇,宋時即有之。”據金劉祁《歸潛志》載,這是金章宗的一首題扇詞。這小小聚骨扇,在作者筆下,是那樣高雅而嫵媚,彷彿是一位華貴脱俗而又玲瓏小巧的美人,脈脈含情,凌波起舞。

詞的上片,生動傳神地描繪了聚骨扇的形象。首句寫制扇材料。獨取湖南湘江湘妃竹造扇,湘妃故事已為扇平添風韻,又用“龍骨”形容湘竹的樣子,足以想見這聚骨扇的精美華貴。一個“瘦”字不禁讓人頓生愛悦,接着寫扇子的式樣,張開疊攏時有如水波起伏。“金縷”句形容金縷扇面上所繡的花草爭妍鬥豔,一個“鬥”字把名花異草的情態寫得活靈活現更見扇的精美。“翠條”句寫扇骨聚頭處如同心扣結在一起。讀至此,彷彿看見一裝飾華美的湘妃,飾同心扣臨風而立……

下片由扇及人,因物抒情,作者於金殿珠簾中閒情偶坐,把扇清玩。於“金殿珠簾”中,是多麼的顯赫:“閒永晝”又表明此時作者的心境是多麼的怡然自樂。扇子微搖,僅僅“一搖”的清風正入懷中,能不喜不自勝?正物我兩忘間,遞進的緊急文書(“急奏”)使得暫時“褪入香羅袖”。是小扇暫時收起,還是這種逍遙閒適的心情暫時收起,就不得而知了。“輕輕”二字把真情盡觀。

這首小詞。玲瓏剔透。詞體號小而藴涵豐富,讓人回味無窮。只可惜,這般大手筆之詞所存甚少,另有《生查子·軟金盃》一首,均見《歸潛志》。讓人為之一歎。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5

蝶戀花·河中作

盡日東風吹綠樹。向晚輕寒,數點催花雨。年少淒涼天付與,更堪春思縈離緒。

臨水高樓攜酒處。曾倚哀弦,歌斷黃金縷。樓下水流何處去,憑欄目送蒼煙暮。

翻譯

整日吹拂的東風吹醒了沉睡的大地,樹上綠意漸染。傍晚泛着輕微的寒氣,一場初春的細雨灑落下來,催促着春花早日開放。年少的他容易心生悲涼,何況這暮春之日,更添離愁別緒。

在臨水的高樓之上,與這位女子飲酒作別。他以絲竹伴唱,一曲賦別。樓下的流水將會流到哪裏去呢?他在高樓上憑欄遠望,目送着流水和人遠去,直到掩入那蒼茫的煙波暮色之中。

註釋

蝶戀花:詞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又名“黃金縷”“卷珠簾”“鳳棲梧”“等。雙調六十字,前後段各五句四仄韻,另有變體二種。

河中:河中府,治所在今山西永濟。

盡日:終日。

向晚:傍晚。

倚哀弦:指以哀傷的絃聲伴唱。

黃金縷:原指初生的鵝黃色柳條,詞中指離別之曲,樂府有《楊柳枝》曲。

創作背景

這首詞自注“河中作”,詞中又自稱“年少”,因此這首詞當作於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詞人中進士前後。詞人舊地重遊,懷念往日離別之女子,便寫下這首詞。

賞析

詞的上片由景及情,寫詞人的離愁別緒。開頭三句“盡日東風吹綠樹。向晚輕寒,數點催花雨。”點明時令,又以春盡花落、孤獨寂寞的時空環境暗寓“重來崔護”之感。““催花雨”在宋詞中多有出現,意為春雨一過,春花自會早日開放,富含着濃厚的自然哲理。“年少淒涼”四字藴含無限傷感。“年少”本是青春和歡樂的時節,但詞人卻感到淒涼,完全是為“春思”和“離緒”所困,而主因則在於詞人多情。但把“年少淒涼”説成是“天付與”,則又有自我解嘲的味道,意思是情之所鍾,無可解脱。這“年少淒涼”的況味,不能不甘心忍受了。

詞的下片寫思人。“臨水高樓攜酒處。曾倚哀弦,歌斷黃金縷。”三句,緊接上片的“離緒”而轉向懷人。這三句是追敍往事,在“臨水高樓”這昔遊之地回憶當年送別時的情景。黃金縷用來形容初春鵝黃色的柳條,古人有折楊柳贈別的風俗“歌斷黃金縷”,在這裏也有作為離別之曲的含意,與上句“哀弦”相應。“樓下水流何處去”一句引用唐杜牧《題安州浮雲寺寄湖州張郎中》:“當時樓下水,今日到何處。”兩句。這首詞從“臨水高樓”的眼前實景出發,借杜牧詩意以“水流”比喻“人去”,寫得自然熨貼,不露針線,密合無縫。“相隨流水到天涯”,寓含飄泊流落的命運,以及一去不返、此恨綿綿的情意。這樣情意在這首詞中也都包含在“樓下水流何處去”這個深表關切的問侯之中了。結句憑欄目送蒼煙暮”,其意為憑高極目,遠望水流人去的天際,寄託遙思,不覺暮煙四合。感傷離別之情,就寓於久久痴望中。有着悠悠不盡的餘味。

這首詞懷念往昔一位曾於臨水高樓一曲賦別的女子。上片記時,下片記地,風物依然,而她已不在,通篇貫串着傷離念遠之情。詞人以春盡花落、孤獨寂寞的時空環境來暗寓心中之傷感情緒,意緒雖悲涼,然飽含真摯情意。

熱門搜索
黑傘 最新情人元宵節賀詞 射線直線和角的認識教案 我喜歡的聲音作文300字 背影教學案(人教版八年級必修教學案例) 我的童年我做主作文600字 帶着友情出發作文 令人激動的一件事作文400字 競聘放療科護理負責人的演講稿 香甜可口 獨立生存經典作文 開學第一週的週記作文 風雨人生路無悔幼教情作文 我幽默的老爸作文 一年級語文閲讀複習題及答案 小班遊戲太陽教案 益智彩泥作文800字 幼兒園小班優秀美術教案《小兔子的花布》 雞年幼兒園年會策劃方案 認真的雪散文 放棄也是一種獲得的作文600字 為什麼不同的飛機有的大翅膀“長”在前 新年的期盼作文小學生作文 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刻作文 中華文明 三年級寒假數學小報 2022社區安全教育日活動總結 學習當兵的初三作文 清明節的敍事作文 蜀中九日/九日登高 為人民服務練習題目設計 心情小記初中記敍文 上學路上遇到的事三年級作文 描寫蒲公英的優美語句 泡胖大海作文 寫漿 初二臨近期末考試作文600 好人好事的三年級作文 《春天真的不簡單》作文 美麗的除夕夜六年級作文 懸空寺的導遊詞 《塵曲》讀後感 通訊工程專業學生的求職信 大班社會活動教案:換個角度想想 熟悉的地方也有風景家鄉的小溪作文700字 給沈石溪老師的一封信 爸爸的肚子600字作文 等待的作文:等你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