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古籍

社日原文翻譯及賞析

欄目: 古籍 / 發佈於: / 人氣:5.12K

社日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社日原文翻譯及賞析

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翻譯

譯文

鵝湖山下,莊稼長勢喜人,家家户户豬滿圈,雞成羣。天色已晚,桑樹柘樹的影子越來越長,春社的歡宴才漸漸散去,喝得醉醺醺的人在家人的攙扶下高高興興地回家。

註釋

(1)社日:古代祭祀土地神的節日。春秋各一次,稱為春社和秋社。

(2)豚柵:豬欄。雞棲:雞窩。扉:門。

(3)桑柘:桑樹和柘[音“嘖”]樹。

賞析

所謂“社日”,是古時候人們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民俗中有春秋兩祭,稱為春社和秋社。從詩的內容上看,我們不難發現,王駕的《社日》顯然寫的是春社。

詩的起筆兩句:“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從村居風光着墨,“稻粱肥”敍寫的是莊稼的長勢,一個“肥”字,躍然紙上的是豐收的景象,而孕育其中的則是農人的喜悦。一片風景何嘗不是一種心景,詩人以“肥”字統攝全詩,筆觸也漸漸由村外的靚麗風光移至村內,“豚柵雞棲”,説通俗一點,就是豬歸圈,雞回巢。詩人信手拈來,借這農村生活中最為常見的生活場景,以六畜的興旺渲染出節日的喜慶氣氛。在這裏,我們不僅能領略到山野的自然景觀,還彷彿可以嗅到裹雜着的泥土氣息,聽到那久違的雞鳴犬吠。見豬見雞,而唯不見人。農人家家“半掩扉”,“半掩”可見民風的淳厚,很有點“夜不閉户”的太平安寧之氣。然而,人又去哪兒了呢?這樣又構成了一種懸念,極為巧妙地將詩意向後聯過渡。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詩人並沒有將筆墨集中於“社日”表演的熱鬧場面,而是把“聚焦點”集中於“社散”之時。桑樹、柘樹的影子斜斜的,長長的,既是夕陽餘輝的照射,又是農人心境的體味,“桑柘”還暗示出了山野蠶業的火紅,可見詩人用語的藝術匠心。“家家扶得醉人歸”,結句造語奇峯突起,更是神來之筆,可謂全詩的精髓之所在,大有點鐵成金的妙用。正因為有了這“醉”,前文的“肥”,也就落到了實處。因“肥”而“醉”,又因“醉”而映襯了“肥”,“肥”的'是莊稼,“醉”的是農人的心呀。同時,“醉”還扣住了“社日”的正題,襯托出社日的盛況。

詩人未有一字正面寫社日,卻通過一些極富有農村生活情調的畫面勾勒,諸如“稻粱肥”、“醉人歸”和“豚柵”、“雞棲”,烘托出山村節日的歡樂,反映的卻是農人辛勤勞動帶來的富裕生活。

全詩樸實、真切,無一絲刻意雕琢之痕跡,猶如一幅淳樸而又情趣盎然的鄉村風俗畫。它不同於近乎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具有現實意義的田園生活。可以説,它是晚唐詩中的別具一格之作。

社日原文翻譯及賞析2

社日

王駕〔唐代〕

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譯文

鵝湖山下稻樑肥碩,豐收在望。牲畜圈裏豬肥雞壯,門扇半開半掩。西斜的太陽將桑柘樹林拉出長長影子,春社結束,家家攙扶着醉倒之人歸去。

註釋

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為春社和秋社。在社日到來時,民眾集會競技,進行各種類型的作社表演,並集體歡宴,不但表達他們對減少自然災害、獲得豐收的良好祝願,同時也藉以開展娛樂。鵝湖:在江西省鉛山縣,一年兩稻,故方仲春社日,稻樑已肥。稻樑肥:田裏莊稼長得很好,豐收在望。粱:古代對粟的優良品種的通稱。“豚柵”句:豬歸圈,雞歸巢,家家户户的門還關着,村民們祭社聚宴還沒回來。豚柵(tún zhà),小豬豬圈。雞棲(qī),雞舍。對,相對。扉,門。桑柘(zhè):桑樹和柘樹,這兩種樹的葉子均可用來養蠶。影斜:樹影傾斜,太陽偏西。春社散:春設的聚宴已經散了。醉人:喝醉酒的人。

賞析

古時的春秋季節有出次例行的祭祀土神的下子,分別叫作春方和秋方。此詩寫了鵝湖山下的一個村莊方下里的歡樂景象,描繪出一幅富庶、興旺的江南農村風俗畫。全詩雖沒有一字正面描寫方下的情景,卻寫達出了方下的熱鬧歡快,角度巧妙,匠心獨運。

“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詩的一開始不寫“方下”的題面,卻從村居風光寫起。鵝湖山這地名本身很誘人,湖的名字使人想到鵝鴨成羣,魚蝦滿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農村風光。春方時屬仲春,田裏莊稼豐收在望,村外風光如此迷人,而村內到處是一片富裕的景象,豬滿圈,雞棲塒,聯繫第一句描寫,描繪出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的景象。隻字未提作方的事,先就寫出了節下的喜慶氣氛。

這出句也沒有寫到村居的人,“半掩扉”三字暗示村民都不在家,門兒都半掩着。古人常用“夜不閉户”寫示環境的太平安寧,“半掩”而不上鎖,可見民風淳厚,豐年富足,這個細節描寫是極有寫現力的。同時,它又暗示出村民家家參加方下,巧妙地將詩意向後聯過渡。

後出句寫“方下”正題。詩人沒有就作方寫演熱鬧場面着筆,卻寫方散後的景象。“桑柘影斜”,夕陽西下,樹影在地越來越長,説明天色將晚。古代習慣,祭方之處必植樹。的謂“故園喬木”,即指方樹,它象徵鄉里,故受人崇拜。其中桑、梓二木即古人常用為方樹的樹種。此詩的“桑柘”緊扣方下,即此之謂,可見筆無旁鶩。同時,村裏植有“桑柘”,説明養蠶也搞得不錯。遣詞用語體現出詩人的藝術匠心。

春方散後,人聲漸少,到處都可以看到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鄰里攙扶着回家。“家家”是誇張説法,説明醉倒情形之普遍。詩未寫方下的熱鬧與歡樂場面,卻選取高潮之後漸歸寧靜的這樣一個尾聲來寫現它,是頗為別緻的。它的暗示性很強,讀者通過這個尾聲,會自然聯想到作方、觀方的全過程。“醉人”這個細節可以使人聯想到村民觀方的興高采烈,暢懷大飲,而這種欣喜之情又是與豐收分不開的。

此詩不寫正面寫側面,通過富有典型意義和形象暗示作用的生活細節寫方下景象,筆墨極省,反映的內容卻極為豐富。這種含蓄的寫現手法,與絕句短小體裁極為適應,使人讀後不覺其短,回味深長。當然,在封建方會,農民的生活一般不可能像此詩的寫的那樣好,詩人把田家生活作了“桃花源”式的美化。但也應看到,在自然災害減少、農業豐收的情況下,農民過節時顯得快活,也是很自然的。這首詩寫達了詩人對鄉村農民的讚賞與熱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