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古籍

《趙瞻雲傳》原文及譯文解析精選

欄目: 古籍 / 發佈於: / 人氣:9.57K

趙瞻雲傳

(明)陳繼儒

①瞻雲子者,姓趙,名淮,字源長,太倉人。七齡而喪父,又七齡而喪母,遂自號曰瞻雲子,志思也。三娶三失偶。性喜孤伴,好苦吟誦。

②顧獨為琅玡兄弟及太原父子所知①。琅玡歿,王文肅公②解相印歸,與公日益暱。所居去文肅南園不數武。文肅巾車過園,輒物色趙翁在否。在則相與把臂入林,分蘭藝菊,舉觴鬥棋,率抵暮以為常。而他若單赤貧,委蒼庳屋,必側身趨視之,去亦不復問報謝。浮屠老子之宮,每有勝遊,而公赴必人先,歸必人後。酒酣耳熱,曼為長謳,四座辟易,即羣少年竹肉滿堂,噤無敢發聲音。性慷慨,重然諾。人以緩急告,雖酣極燕笑時,輒愀然捨去。凡為人經營勸導,宛轉詞色間,不啻身當之。貧者炊,暴者葬,具得公力居多。

③公父事兄,母事嫂,待孀姊存歿皆有恩禮。與人交,坦直無他腸,所談皆道義風雅節俠,未嘗以俗務經懷。獨不耐齪市人態,甚則內嘔,至義形於色。雖富貴人,富家翁,折行就之,而心不服也。當文肅鼎盛時,坐無公不歡。公抗言無忌諱,退亦罕所幹請。文肅每歎曰:“吾閲人多矣,若口無佞舌,腰無媚骨者,其鄰叟瞻子乎!”

④及文肅父子相繼捐賓客,物情炎冷,邅幾百變,而公以一布衣,始終慰存太原家如故。文肅存不加腴,亡不加瘠,衡門吟詠,老而不衰,其感報知,勃勃鬚髮胸抱間,則又古高漸離、侯生之流何亞也。惜裏中知公者鮮,故於七十有五時,為作《瞻雲子傳》。

(有刪減)

【注】①琅玡兄弟、太原父子:琅玡兄弟指明代文學家王世貞、王世懋兄弟二人,太原父子指王錫爵及其子王衡。②王文肅公:王錫爵,卒諡文肅,有《王文肅集》。

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輒物色趙翁在否 物色:訪尋

B.分蘭藝菊 藝:欣賞

C.人以緩急告緩急:困厄

D.退亦罕所幹請幹:請託

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王錫爵賞識趙瞻雲,甚至到了坐席上沒有趙瞻雲就不快樂的地步;罷相歸田後,他與趙瞻雲的關係更加親密。

B.趙瞻雲雖生性喜歡獨處,但在酒酣耳熱之際,也會一展歌喉,憑藉着他那曼妙婉轉的歌聲征服所有在場的人。

C.趙瞻雲古道熱腸,樂於助人,勸導別人能設身處地為人着想,常做幫助貧窮的人、安葬暴亡的人這樣的善事。

D.趙瞻雲懂得感恩,他感報琅玡兄弟、王錫爵父子的情意,與古代高漸離、侯生之類的人物相比絲毫也不遜色。

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⑴浮屠老子之宮,每有勝遊,而公赴必人先,歸必人後。(4分)

⑵吾閲人多矣,若口無佞舌,腰無媚骨者,其鄰叟瞻子乎!(4分)

9.根據文章第三段的內容,概括趙瞻雲的品格特點。(4分)

參考答案

6.(3分)B(藝:栽種,種植。)

7.(3分)D(趙瞻雲如何感報琅玡兄弟知遇之恩的,文中未述及。)

8.⑴(4分)佛寺道觀,每次有引人快意遊覽的活動,趙公一定在他人之前去(去得一定比他人早),一定在他人之後回(回來得一定比他人遲)。(一句1分。若整句譯文不通順,在分句賦分基礎上,扣1分。)

⑵(4分)我見識過的(結識的)人多了,像這樣口中沒有花言巧語,腰間沒有諂媚之骨的人,大概只有與我比鄰而居的'老翁趙瞻子了吧!(一句1分。若整句譯文不通順,在分句賦分基礎上,扣1分。)

9.(4分)①孝悌仁愛;②坦蕩高雅;③敢於直言。(答對一點,1分;三點全答對,4分。)

參考譯文

瞻雲子,姓趙,名淮,字源長,太倉人。七歲時喪父,又過了七年後,喪母,於是自號為瞻雲子,以銘記思念之情。三次娶妻三次失偶。生性喜歡獨處,刻苦練習吟誦。

然而只被琅玡兄弟和太原父子等人所知曉。琅玡兄弟死後,王文肅公罷相乞歸,他和趙公過往日益親密。他的住處距離文肅南園沒有幾步遠。文肅驅車經過南園時,就去尋訪趙翁。瞻雲在,就與他手拉手入園林遊玩,或賞蘭,或種菊,或對飲,或鬥棋,常常一玩就玩到天將黃昏,他決斷死生之事妙算如神。而他獨身赤貧,住在破敗頹圮的地方,(人到他住的屋子去)必須側身而近看,來客離去時,他也不再問候致謝。詩壇酒社,以及佛寺和道觀,常常有很多盛大的遊樂活動,而趙公去時必定比他人早,回來必定比他人遲。酒酣耳熱,他唱起柔曼婉轉的歌,舉座為之驚動,即便滿堂是少年歌舞伎人,也都閉口不敢發出聲音。他性情慷慨,重信用。如果人家以急迫之事相告,即使他正沉醉於飲酒談笑的時候,他都悄然變色(立即)離開。凡是他為人張羅勸説開導之類的事,他言詞婉轉,如同自己身臨彼事一樣。為窮人解決吃飯的問題,給暴亡的人安葬,趙公都出了很多力。趙公以侍奉父親的禮節來侍奉兄長,以侍奉母親的禮節來侍奉嫂子,對已孀居的姐姐的存亡都竭盡恩情禮儀。他和他人交往,坦率耿直沒有別的心腸,他多談論的都是道義風雅節俠之類的事,不曾把世俗事務放在心上。唯獨不能忍受齷齪的市民心態,甚至心裏感到非常厭煩,乃至於怒形於色。即使富貴人家,有錢人家的父親,他(表面上)折節而與之接觸,但心裏卻並不服氣。當文肅鼎盛時,他的座席上沒有趙公就不會快樂。趙公直言而無所顧忌,離去時也沒有什麼託請之事。文肅每每歎息説:“我所見識的人多了去,如果口中沒有巧佞之舌,腰間沒有諂媚之骨的,恐怕就是我的鄰居趙瞻子吧!”

等到文肅父子相繼離世,人情炎涼,幾多變幻,然而趙公一介布衣,始終關懷、照顧太原,就像過去一樣。文肅活着的時候,他沒有阿諛;死的時候,他沒有涼薄,當庭吟詠,即使垂垂老矣,卻沒有絲毫衰減,他的感報知遇之恩的情意,如其胸抱間的勃勃鬚髮,那就又不亞於古代的高漸離、侯生之類的人物。可惜鄉里知道趙公的人,所以在七十五歲時,為他寫了《瞻雲子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