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古籍

月夜憶舍弟原文翻譯

欄目: 古籍 / 發佈於: / 人氣:1.64W

月夜憶舍弟是詩聖杜甫的傳世之作,以下是小編收集的相關信息,僅供大家閲讀參考!

作品原文

戍鼓斷人行⑵,邊秋一雁聲⑶。

露從今夜白⑷,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⑸,無家問死生⑹。

寄書長不達⑺,況乃未休兵⑻。

詞句註釋

⑴舍弟:家弟。杜甫有四弟:杜潁、杜觀、杜豐、杜佔。

⑵戍鼓:戍樓上用以報時或告警的鼓聲。斷人行:指鼓聲響起後,就開始宵禁。

⑶邊秋:一作“秋邊”,秋天邊遠的地方,此指秦州。一雁: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⑷露從今夜白:指在氣節“白露”的一個夜晚。

⑸分散:一作“羈旅”。

⑹無家:杜甫在洛陽附近的老宅已毀於安史之亂。

⑺長:一直,老是。不達:收不到。達,一作“避”。

⑻況乃:何況是。未休兵:此時叛將史思明正與唐將李光弼激戰。

白話譯文

戍樓上響起禁止通行的鼓聲,秋季的邊境傳來孤雁的哀鳴。

今天是白露節更懷念家裏人,還是覺得家鄉的月亮更明亮。

雖有兄弟但都離散各去一方,已經無法打聽到他們的消息。

寄書信詢問也不知送往何處,因為天下依舊戰亂不能太平。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唐肅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爆發,乾元二年九月,叛軍安祿山、史思明從范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都處於戰亂之中。當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一帶,由於戰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這首詩就是他當時思想感情的真實記錄。

作品鑑賞

這首詩首聯即突兀不平。題目是“月夜”,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路斷行人,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耳目所及皆是一片淒涼景象。沉重單調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一絲活氣,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沉寂。“斷人行”點明社會環境,説明戰事仍然頻繁、激烈,道路為之阻隔。兩句詩渲染了濃重悲涼的氣氛,點明“月夜”的背景。

頷聯點題。“露從今夜白”,既寫景,也點明時令。那是在白露節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頓生寒意。“月是故鄉明”,也是寫景,卻與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寫的不完全是客觀實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本無差別,偏要説故鄉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覺,偏要説得那麼肯定,不容質疑。然而,這種以幻作真的手法卻使人覺得合乎情理,這是因為它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對故鄉的感懷。這兩句在煉句上也很見功力,它要説的不過是“今夜露白”,“故鄉月明”,只是將詞序這麼一換,語氣便分外矯健有力。

上兩聯信手揮寫,若不經意,看似與憶弟無關,其實不然。不僅望月懷鄉寫出“憶”,就是聞戍鼓,聽雁聲,見寒露,也無不使作者感物傷懷,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憶弟,句句有情。

頸聯由望月轉入抒情,過渡十分自然。月光常會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鄉之念。詩人今遭逢離亂,又在這清冷的月夜,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在他的綿綿愁思中夾雜着生離死別的焦慮不安,語氣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上句説弟兄離散,天各一方;下句説家已不存,生死難卜,寫得傷心折腸,感人至深。這兩句詩也概括了安史之亂中人民飽經憂患喪亂的普遍遭遇。

尾聯緊承頸聯進一步抒發內心的憂慮之情。親人們四處流散,平時寄書尚且常常不達,更何況戰事頻仍,生死茫茫當更難逆料。含蓄藴藉,一結無限深情。

全詩層次井然,首尾照應,承轉圓熟,結構嚴謹。“未休兵”則“斷人行”,望月則“憶舍弟”,“無家”則“寄書不達”,人“分散”則“死生”不明,一句一轉,一氣呵成。懷鄉思親之情悽楚哀感,沉鬱頓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