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古籍

《愛蓮説》原文及翻譯賞析

欄目: 古籍 / 發佈於: / 人氣:1.71W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漢語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五四”運動以前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言。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愛蓮説》原文及翻譯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愛蓮説》原文及翻譯賞析

愛蓮説

(宋)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註釋

愛蓮説:選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頤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説”,是古代論説文的一種體裁,可以説明事物,也可以論述道理。

蕃:多。

晉陶淵明獨愛菊: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東晉潯陽(現在江西省九江縣)人,著名的詩人。他很愛菊花,常在詩裏寫到,如《飲酒》詩裏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向來稱為名句。

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唐朝以來,人們很愛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稱為“李唐”。世人,社會上的一般人。唐人愛牡丹,古書裏有不少記載,如唐朝李肇的《唐國史補》裏説:“京城貴遊,尚牡丹……每春暮,車馬若狂……種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數萬(指錢)者。”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單單喜歡蓮花,喜歡它從污泥裏生出卻不被沾染。淤泥,池塘裏積存的污泥。

濯(zhuó)清漣而不妖:在清水裏洗過卻不妖豔。濯,洗滌。清漣,水清而有微波的樣子,這裏指清水。妖,美麗而不端莊。

不蔓不枝:不牽牽連連的,不枝枝節節的。

香遠益清:香氣越遠越清。益,更,越。

亭亭:聳立的樣子。

褻(xiè)玩:玩弄。褻,親近而不莊重。

隱逸者:隱居的人。封建社會裏,有些人不願意跟統治者同流合污,便隱居避世。

牡丹,花之富貴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噫(yī):歎詞,相當於“唉”

菊之愛:對於菊花的愛好。

鮮(xiǎn)有聞:很少聽到。鮮,少。

宜乎:宜,當,這裏和“乎”連用,有“當然”的意思。

譯文

水上地上各種草和木的花,可愛的是很多的。晉朝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們非常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它從污泥中長出來,卻不受到污染,在清水裏洗滌過但是不顯得妖媚,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牽牽連連,不枝枝節節的,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直地潔淨地立在那裏,可以遠遠地觀賞但是不能貼近去輕慢地玩弄啊。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愛菊花的人,從陶淵明以後很少聽到過。愛蓮花的人,像我一樣的人還有什麼人呢?至於愛牡丹的人,人數當然就很多了!

賞析

周敦頤,北宋人,其人一生澹泊名利,不求聞達。他的這種高潔的人品,誠如北宋文學大家黃庭堅所譽:“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而他的'傳世散文佳作《愛蓮説》恰恰正是他酒落胸懷所透射而出的精神折光。

蓮花,是古往今來文人筆下高歌詠歎的對象,但大多數文人都是驚歎於它的清姿素容,並將其形諸筆端;而這筆散文精品卻獨闢蹊徑,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的描寫,歌頌了蓮花堅貞的品格,從而也表現了作者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和灑落的胸襟。

從內容上看,這篇文章可明顯分為二部分:前一部分對蓮花高潔的形象極盡鋪排描繪之能事;第二部分則揭示了蓮花的比喻義,分評三花,並以蓮自況,抒發了作者內心深沉的概歎。

文章的前一部分,寫出了蓮花之美就在於其一個“潔”字。首先,“出淤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寫出了蓮花身處污泥之中,卻纖塵不染,不隨世俗、潔身自愛和天真自然不顯媚態的可貴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寫出了它裏外貫通、外表挺直、表裏如一、不牽扯攀附的高尚品質;再次“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寫出了蓮如傲然不羣的君子一樣,決不被俗人們輕慢玩弄。

前文所説的一切,事實上是作者人格的寫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證。正如作者所説:“蓮之愛,同予者何人?”其間的潛台詞就是感慨於象他一樣具有蓮花之潔的人實在太少了。

在寫法上,《愛蓮説》具有“説”這一文體的共同特點,即託物言志。文章從“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濃墨重彩描繪了蓮的氣度、蓮的風節,寄予了作者對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棄貪圖富貴、追名逐利的世態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潔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時,文章還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在文中幾次以菊、牡丹反襯蓮之美;還把菊花的隱逸,牡丹的富貴和蓮花的高潔相對比,使“愛蓮”之一主題得以加深,沒有空洞的説教,而是通過三種形象的對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謂高明之極。而且,文章以一個“愛”字貫通全文,使得文章結構謹嚴。在文章結尾,作者一歎真正隱逸的高士極少,二歎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見,三歎貪慕富貴的俗人很多,耐人尋味,發人深省。

這首詩在語言上也同樣富有特色,那就是優美簡煉,的確是如蓮之美——“不枝不蔓”,沒有多餘的無用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