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化作文 > 民俗作文

實用的民俗作文錦集九篇

欄目: 民俗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09W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敍方式。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民俗作文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的民俗作文錦集九篇

民俗作文 篇1

漢族以糧食作物為主食,以各種動物食品、蔬菜作為副食的基本飲食結構。這與西方諸民族和中國藏、蒙等民族的飲食結構形成了鮮明的差別。此外,在長期的民族發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飲食慣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餚、飲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氣候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生產生活條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體特點。

主食

米食和麪食是漢族主食的兩大類型,南方和北方種植稻類地區,以米食為主,種植小麥地區則以麪食為主,此外,各地的其他糧食作物,例如玉米、高梁、穀類、薯類作物作為雜糧也都成為不同地區主食的組成部分。漢族主食的製作方法豐富多采,米麪製品,各不少於數百種。現在,中國東南方仍以米食為主,大米制品種類繁多,如米飯、米糕、米粥、米團、米麪、餈飯、湯圓、粽子等;東北、西北、華北則以麪食為主,饅頭、包子、麪條、烙餅、餡餅、餃子等都為日常喜愛食物,其他如山東煎餅、陝西鍋盔、山西刀削麪、西北、華北抻面、四川擔擔麪、江蘇過橋面等都是有名的面制風味食品。

菜餚

漢族在飲食習俗方面形成菜餚的眾多不同類型,是因為受到多方面的條件影響。首先是原料出產的地方特色,例如東南沿海的各種海味食品,北方山林的各種山珍野味,廣東一帶民間的蛇餐蛇宴。其次,還要受到生活環境和口味的制約。人們常把漢族和其他有關民族的食俗口味概括為“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雖然過於籠統,並不準確,但也反映出帶有區域性的某些口味的差異和區別。再次,各地的調製方法,包括配料、刀工、火候、調味、烹調技術的不同要求和特點,都是形成菜餚類型的重要因素。

各地在民間口味的基礎上逐步發展為有特色的地區性的菜餚類型,最後發展成為較有代表性的菜系。匯成漢族飲食文化的洋洋大觀。

八大菜系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的多民族國家。由於氣候、物產和風俗習慣的差異,各地區、各民族人民的飲食原料、烹飪方法、口味愛好也不同,因而形成很多各具特色的地方菜系。

地方菜系是在地方菜的基礎上逐步發展形成的。每個菜系都融合了很多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菜餚特色。如北京菜,就是融合滿、蒙、回、漢等民族菜餚發展起來的菜系。一個主要的菜系,往往又派生出幾個分支,如粵菜就有廣州、潮州、東江等地方菜。中國的大菜系究竟有多少?至今仍眾説紛紜,莫衷一是。有四大菜系説、八大菜系説,也有十大、十二大菜系説。其中公認的有四大菜系,即川菜、魯菜、粵菜和蘇菜,其他比較著名的還有京菜、滬菜、閩菜、湘菜、浙菜、徽菜等。

“川菜”是四川菜系的簡稱,以成都風味為正宗,還包括重慶、樂山、江津、合川等地方菜。川菜選料講究,操作精細,品種繁多,風味獨特,雞、鴨、肉類多,魚類較少。素以豆瓣醬、糟辣椒、花椒、紅油、蒜泥、陳皮、香醋為主要調味品。口味的基本特點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濃,具有濃厚的四川鄉土氣息。主要調味方法有乾燒、乾煸、魚香、酸辣、椒麻、怪味、紅油等。傳統名菜有樟茶鴨子、香酥雞、麻婆豆腐、宮保雞丁、怪味雞、乾燒魚翅、乾煸鱔魚、魚香肉絲、回鍋肉等。

“魯”是山東菜系的簡稱,主要由濟南和膠東兩地的地方菜發展而成。其特點是選料考究,刀工精細,調味適中,工於火候。烹調技法以爆、炒、燒、炸、熘、燜、扒等見長。調味中多鹹、鮮、酸、辣、五香、醬香、葱香、蒜香等味。色澤上講究明汁亮芡,擅長用糖色調色,故菜餚色彩鮮豔,多呈金黃色或棗紅色。傳統名菜有九轉大腸、湯爆雙脆、德州扒雞、奶湯魚肚等。

“粵菜”是廣東菜系的簡稱,由廣州、潮州、東江等地方菜發展而成。其基本特點是選料精細,原料和調味品種類繁多。動物性原料除雞鴨魚蝦外,還擅長使用蛇、狸、狗、猴等野生動物。烹調技法上吸取了西方菜餚之特長,擅長煎、炸、炒、焗、燉等。口味以清淡、生脆、爽口著稱。傳統名菜:烤乳豬、鹽焗雞、脆皮雞、蠔油牛肉、生炆狗肉、豹燴三蛇等。

“蘇菜”是江蘇菜系的簡稱,是由揚州、南京、蘇州等地的地方菜發展形成的。其特點是選料嚴謹,做工精細,配色協調,造型美觀逼真。以烹製河鮮、湖蟹、菜蔬見長。烹調方法擅長燉、燜、蒸、燒、炒等,着重用湯,講究原汁原味。風味特點是清鮮、滑嫩、爽脆,肥而不膩,淡而不薄。傳統名菜有蟹粉獅子頭、松鼠桂魚、荷包鯽魚、拆燴鰱魚頭、脆鱔、鳳雞、煮乾絲等。

民俗作文 篇2

壺鎮鎮地處麗水、金華、台州三市的交界處,位於縉雲、永康、磐安仙居四縣市腹地,自古有“浙南北窗”之稱。傳統飲食以“粥撈飯”為主體,配以五穀雜糧。番蒔、洋芋為主要副食。特色風味食品主要有:土索麪、橡塗、千層糕、榛子豆腐、敲肉羹、燒餅、米炮糖……在傳統民間娛樂中有演戲、迎燈、迎案,其中規模最大是迎案,隊伍多、表演形式五花八門、內容豐富。此外,還擁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富有特色的縉雲壺鎮話!

一、 我的發現

1、從家鄉的特色小吃中發現我們壺鎮有哪些獨特的民俗風情?

2、説説我們家鄉話的語言特色在哪裏?

鏈接:

一、壺鎮米炮糖製法:糯谷浸泡於水,數日後撈起,置飯甑內蒸熟、灑幹脱殼即成“發米”,大火將“發米”炒成“米炮”。冷卻後加入花生米等和食用彩絲,以煎好的麥芽糖攪拌,經壓制、芝麻敷面,切片包裝。技師專門加工製作最佳。

二、索麪卵:家來客人,或家人生日,以索麪卵招待。索麪即土製麪條。大碗底墊肉片,索麪堆成"丘",上封炒肉條,雞蛋餅蓋頂,或置剝殼白蛋一雙。

三、迎燈:大多在元宵節進行。種類以龍燈為主,有板龍、鞠龍、布龍等,另有獅燈、台閣、轉車以及花樣繁多的花燈。板龍少則數十洞,多則數百洞,長達數百米。迎前由各家自行糊制,迎時點炮拼接,鳴鑼開道,所到之處,鞭炮相迎,外村設飯茶招待,並以糖果,粉乾等相贈。其時春苗初秀,龍燈出村,進入麥田,稱"龍踏麥",謂日後必定豐收。結束之夜,非鬧個燈破龍斷,精疲力盡,決不罷休,俗稱"掰龍肉"。

四、重陽廟會:每逢重陽節(今老人節)即農曆九月初九,全鎮各村組織“扭秧歌”、“銅錢鞭”、“唱聯歡”、“羅漢”、“打腰鼓”、“十八狐狸”等民間藝術表演隊到赤巖山“會案”表演,然後到各村遊行,沿街演唱,以表達豐收喜悦。活動一般持續10余天,參加人員不分男女老少。據記載,這個傳統廟會已沿襲數百年。

民俗作文 篇3

木製的隋圓型的窗户,高高胖胖的門檻,長方條的琴桌,八仙方桌兩邊擺着太師椅,琴桌上的木質燈架,燈架上圓圓的燈窩,點亮了漫長的鄉村歲月,燈下母親納鞋底發出的“嗤啦”聲依然在腦海裏閃過。熟悉的場景勾起對兒時鄉村生活的追憶。這是我最初走進河西民俗村最初的體驗,彷彿時空倒轉,我又走進那温馨的鄉村歲月裏。穿過長長的丹霞大道,走進紅山口,感悟臨澤鄉村千百年來濃濃的民間民俗文化氛圍,就從河西民俗村起始。

催人的鑼鼓點子從雲霧裏落下來,從曠野隨山風穿越樹林飄了過來,密集的鑼鼓聲催得我們還在丹霞大道上就腳步匆忙起來。車輪飛轉,眼前飛檐翹角掛着大紅燈籠的民俗村彩門映入眼簾,彩門口不是很大的小廣場,滿溢的人潮已經漫到周圍的渠旁和裸露的土地上。

歡騰的鑼鼓打着激越的節奏,從外地趕來的攝影愛好者已經讓航拍器騰空升起,退休的民俗學者黨校老校長正在人羣裏宣佈驚牛表演的次序。

我剛找到一個高處作為拍攝的視角,驚牛的前奏表演就拉開了序幕。三支舞獅的社火隊從紅山口丹霞大道開始先來的接後來的,直到三支社火隊到齊匯合在一起,迎接驚牛。驚牛在前,社火隊在後,在驚牛的帶領下一路敲鑼打鼓來到民俗村前的小廣場,掀開民間民俗活動驚牛的高潮,迎蒸牛娃子,兩個穿着漢唐服飾一紅一黑的宮廷衞士,高舉高杆燈籠編制的福結杆在前引路,九個穿着牛頭服飾的青年,拉起三輛河西鄉村常見的大軲轆牛車裝扮的花車前往路口迎接臨澤鄉村十二户家庭婦女蒸好的牛娃子。車把式檢查了車轂,拿起膏油瓶往車轂上鎬了些油,拿起釘錘敲打了敲打,圓車的議程也已完結。車隊在前,驚牛其次,社火隊敲鑼打鼓緊隨其後,緊接着民間獻牛娃子儀式把活動推向新的浪潮。戲劇驚牛的演出燃爆了觀眾的激情,台上表演,台下歡聲雷動,演出廣場記着無處下腳,直好把飛行航拍器放飛在空中。丹霞大道紅山口段人山人海,交通一度中斷。台上緊鑼密鼓的節奏像是驚醒了七彩丹霞,也驚動了祁連羣山,驚醒了沉睡的梨園河,驚醒了河西的雲天,整個表演場上開始沸騰。那是一個能讓時間靜止的晴朗的天氣,驚牛表演着把自身放置於歡聲雷動的海洋裏,讓曾經農家的生活細節演繹成民俗藝術的氣場,撼動千萬莊稼人喜悦的心靈。 民俗村四合院,院落瓦房飛檐翹角,全是明清的古宅,沒有摻雜一絲現代建築。燈籠和春聯紅得耀眼,映紅了街門也映紅了宅院翹翹的屋檐。念寶卷活動正在這裏舉行,念者聲情並茂,聽者鴉雀無聲。生動感人的故事情節波瀾壯闊,跌宕起伏,把人引入無我兩忘的境界。四合院門外的大院裏石碾石磨古香古色,白玉珠一般的元宵在十幾口大鐵鍋翻滾,熱氣騰騰的元宵沽熬得蜜一樣香甜,六千多人圍到大鐵鍋前竟然井然有序,啖元宵,看驚牛、聽寶卷、觀秦腔,整個紅山口,不,應該是整個梨園堡、七彩鎮一帶沸騰起來。夜晚,華燈綻放,幾千條謎語引來了無數猜謎愛好者,猜燈謎成了臨澤民間文化人一年一度歡度元宵佳節的盛大聚會……從一踏進民俗村開始,隨便你抬腳走進哪座古老的宅院,你都會感受到濃得化不開的過年氣氛。

在紅山口,在梨園堡,在七彩鎮元宵節是過年的收尾,元宵節是一種鄉村的希望,是一種鄉村的信仰,是一種鄉村的習俗,是一種鄉村的情感,更是一面鄉村生活照古照今的鏡子。對着這面鄉村民俗生活的鏡子,你可以在臨澤人的臉上真切地讀到今天這個有夢的日子。

民俗作文 篇4

我在介紹傣族民居之前,我來説一下我們的民居。現代的房子連傳統的都沒有,都是什麼高樓大廈,連一 點特色都沒有。有一些古老房子都被那些開發商給建成高樓大廈。有一些可惡的開發商為了錢,竟然不管別人 的死活,強行霸佔。

傣族在氣候變化較大,平壩少山地多,依山麓而居的地區,代之而起的是厚重、結實的平頂土掌房。土掌 房系土木結構,一般為兩層,一樓住人,二樓堆放糧食和雜物,牲畜單獨建圈。土牆有兩層,厚達三尺,對防 熱保涼防寒保暖起到了獨特的功效。土木夯實的平面屋頂厚達五至十寸,夏夜可在平頂上納涼,秋收時又可在 頂上翻曬穀物,有效地利用了空間。

佛寺建築是信仰小乘佛教的傣族地區建築的一大特色,以落地重檐多坡面平瓦建築為主。由大殿、僧舍和 鼓房組成,中心佛寺外加一座戒堂、一座藏經樓、一座佛塔。主殿外觀一般是單檐或重檐歇山式屋頂,或懸山 式頂、多角或亞字形重檐歇山式頂。

民俗作文 篇5

“哎,要不然讓她兩個弟弟壓轎吧。”今天我表姐出嫁,姑姑想讓我和表哥做表姐的“左右護法”。既有紅包拿,又能坐豪車,我們自然一口答應。

經過四十多分鐘的車程,我們駛進了一個村莊,突然司機大叔將車停下,我透過前擋風玻璃向外望去,呀!好大的“鞭炮陣”,一條條亮紅色的長鞭婉若游龍盤旋於天際,一桶桶煙花像火箭發射器似的,矗立於道路的兩側,“放”只聽一聲令下,巨龍開始了震天動地的咆哮,一支支“小火箭”猶如一個個等待放學的小學生一般,衝出束縛,接二連三直衝雲霄。現在雖然是早上看不到煙花綻放出的燦爛笑容,但從一聲聲清脆、嘹亮、高亢的“咚咚”聲中,我感受到了它們體內儲備的無窮能量,在一瞬間釋放,一個個迫不及待地飛翔、綻放,它們的笑容多麼美麗璀璨,多麼無與倫比!

“鞭炮陣”正熱鬧着,盡頭的“鑼鼓陣”也開始了表演。只見鼓手們個個戴着色彩鮮豔的紅頭巾,在風中飄搖着,手持一對短小結實的木鼓槌,高仰着頭,手中的鼓槌上下翻飛,大鼓也繫上了光鮮亮麗、喜慶紅火的腰帶,舒服地趴在一個結實的手推車上,跟着歡快的旋律,伴隨着擊鼓大爺的節拍,鼓面上下浮動着,好似跳起了“肚皮舞”。鼓的深沉加之鑼的響亮,還有場邊雷鳴般的掌聲作伴,真是好不熱鬧!

“鑼鼓陣”的表演還沒結束,“啦啦隊”就急不可耐的上場了!他們都身穿亮紅色的大衣,身披喜慶的“大紅袍”,手裏拿着鑼或者鏜,像一隻只翩翩起舞的蝴蝶,邁着輕盈的步伐,“嘡嘡”“咣咣”地邊敲着手中的樂器,邊對旁邊聞聲趕來湊熱鬧的人們説:“鄉親們,今天我們家有喜事,都來吃個喜糖、喜饃!”説着她便開始繞着花車轉了起來。這時有人遞過來一個盛有喜糖、喜饃的大紅瓷盤,瞬間她身邊就被圍得水泄不通,她一會像天女散花般向空中撒着喜糖,一會兒又抓起一個拳頭大小的白膜隨手一拋“喜饃啦!”她大聲喊着,笑逐顏開,鄉親們更是喜不自勝。

“迎新娘下轎了!”嘹亮的'一聲喊道。我深知“買賣上門了”。新郎打開車門笑臉盈盈地對我説“該下車了!”“嘿嘿,不行。我使盡全力拽着車門。新郎搖了搖頭,高聲喊道:“紅包伺候!”身旁便有兩名大帥哥送來紅包:“紅包在此,請壓轎查看!”我“撲哧”笑出聲來,在確認了紅包金額後,我將一個紅包分給了表哥,然後歡天喜地,蹦蹦跳跳地下了車。“左右護法”就這樣被兩個紅包快快樂樂地“收買”了。

今天的迎親真熱鬧啊!我不僅滿心歡喜,還體會到了特別的關中民俗風情!

民俗作文 篇6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個個民族都具有獨特的風俗習慣。不僅僅是民族,就連每個地區的習俗都是與眾不同的,傣族熱鬧非凡的潑水節,東北的民間藝術—大秧歌等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風俗。每個風俗都代表着每個地區的民俗特色,所以我們也應該尊重這些歷史悠久的民族文化。

在我美麗的家鄉,也流傳着這樣的一個習俗:每當辦喜事時,都要放最響亮的鞭炮。喜家會誠心誠意地給村民們遞上請帖,收到請帖的村民便會準備好彩禮上門祝福。喜家還會請來許多親朋好友共同來喝喜酒。大夥兒歡聚一堂,人們坐在結實的長板凳上,聽着屋子裏延續不斷的笑聲,心裏也跟着樂開了花。人們面前放着一袋喜糖和一杯熱乎的香茶。據説,這是喜家為了感謝遠道而來的親朋好友特意精心準備的,希望來喝喜酒的人家也沾沾喜氣。到了最重要的環節:放鞭炮!喜家的男人提着一大摞鞭炮大步走向前,到了大門中間後,從褲袋裏掏出一把打火機,將鞭炮小心翼翼地輕放在平坦的地面上。隨後,男人輕鬆地按動着手中的打火機,火苗便快速地豎立在火機上,隨着微風輕輕搖曳着,好像隨時有可能熄滅。男人將躍躍欲墜的火苗逐漸對準大紅色的鞭炮。頓時!“噼哩啪啦”的炮聲響徹雲霄,驚動了在大樹上棲息着小鳥,它驚恐地飛走了。正在嬉戲的孩童們紛紛被可怖的炮聲嚇得魂飛魄散,個個像老鼠見了貓似的拼命衝進裏屋。炮聲的威力太大,地面上有時會輕輕震動,令人毛骨悚然。但是炮聲越大,代表以後的日子會更加紅火幸福,所以這也是一個好兆頭。

各個地區都有着自己獨特的民俗文化!希望大家能多多體驗一下這些頗有趣味的民族呢!

民俗作文 篇7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爸爸媽媽總要帶我來到外婆家過節。一進門,我就看到了外婆家桌子上放了好多包好的粽子。

看到外婆包的粽子好漂亮,我頓時新血來潮,自告奮勇地跟外婆説:“外婆,我可以幫你包粽子嗎?”外婆開心地説:“好的,當然可以了。”

説幹就幹,我洗了個手,跑到外婆身旁,先看外婆是怎麼包的。只見桌子上有好幾種餡料,有紅豆,紅棗,還我最愛的鮮肉餡料,看了都忍不住嚥了一口口水。我學着外婆的樣子,拿起兩張用水浸泡過的粽葉,放在手上轉了幾圈,粽葉就變成了一個三角形圓筒的形狀,只見外婆用勺子放了一大勺糯米拌好的餡料,然後用手按平整,再把多餘的粽葉給它包起來,最後用繩子給它系起來,一個漂亮的粽子就出來了。我也開始學外婆放糯米了,可是放了好多卻總是放不滿,這是怎麼回事?我納悶的看看外婆,外婆正在看着我笑呢,外婆説:“小冕,你看你的粽葉下面有一個洞一直在漏糯米呢。”我一看,原來我把下面口子沒疊緊,所以糯米有些漏了出來。唉,我真是個馬大哈,自己也忍不住笑了起來。外婆又教我怎樣才能把粽葉包緊一點,再裝米進去,最後再把繩子繫好。我按照外婆交的方法包了好幾個粽子,雖然粽子形狀怪異,但我卻很開心,因為我終於學會了包粽子。

粽子包好後,外婆把粽子放入鍋裏開始煮了,我們耐心地等待着。過了好一會,空氣中瀰漫着迷人的粽子香味。粽子熟了,我迫不及待地讓外婆趕緊把我包的粽子撈出鍋,雖然有些已經裂開糯米也冒了出來,但絲毫不影響它的美味,我一下子吃了好幾個。

端午節吃粽子是我們家鄉眾多風俗中的一種,我的家鄉還有好多別的風俗,這裏我就不一一道來了,願我的家鄉越來越好!

民俗作文 篇8

雪愈下愈大,望海樓裏的氣氛越來越高漲,人們迫切地期待着第一屆“老行當,新玩法”的演出,我們小記者也是如此。

趁演出還沒開始,我四下看了看,表演台的周圍佈滿了各式各樣的泰州民間文化特色。你看那做糖人的中年人,雙手靈活的翻轉,不一會兒一條游龍就做好了,那栩栩如生的樣子彷彿真的要騰飛而去,所謂的畫龍點睛的效果也不過如此吧。再看那邊賣的是什麼呀?各種的動物,各式的囊包,小巧又可愛,我拿起最前面的蝴蝶問道:“老闆這個多少錢哪?”“四塊。這裏面是加香料的,你買的話我給你加上去。”老闆爽聲回答。我這才明白這就是香囊,古人常用的香囊。我久聞這香囊的大名,便拿起一個心形的,説:“老闆我要這個。”老闆把香料裝好遞給了我。頓時,一股清新的味道竄入我的鼻腔,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啊!

咚—咚—咚,鑼鼓聲響了起來。民俗演出開始了,我急忙跑過去看節目,不料,人太多了,早已把整個舞台圍得水泄不通,我在人羣中擠來擠去,好不容易謀得了一席之地,可那時已過了好幾個節目,真遺憾!不過,接下來的海派秧歌舞還是讓我忘卻了暫時的不快。姑娘們長袖舞起了花,水藍色的絹扇異常華美。天上的雪花似與這舞蹈融為了一體,雪舞紛揚,和諧曼妙。

民俗表演結束了,人們紛紛散去。手中的香囊依然散發着幽幽的清香,好像在訴説不忍離去的心情。我又一次徘徊在望海樓前,思緒萬千。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在不久的將來,中華民族的民俗文化一定會在全世界的大舞台上散發璀璨的光芒。

民俗作文 篇9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在中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

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幾個月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全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據説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孃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如寧波、台州、舟山,這與方國珍佔據温、台、明三州時,為防範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襲擊而改“正月十四為元宵、八月十六為中秋”有關。此外在香港,過了中秋興猶未盡,還要在十六夜再狂歡一次,名為“追月”。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説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意。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着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