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實用】民俗民風的作文彙編九篇

欄目: 六年級下冊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3.27W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敍方式。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民俗民風的作文9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民俗民風的作文彙編九篇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1

大家都知道回族,是我們中國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在甘肅、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雲南、山東也有不少聚居區。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其先民主要是13世紀蒙古人3次西征後大批東遷的“回回”人,以及遠在唐宋時期僑居中國東南沿海的林“蕃客”,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並吸收了、漢、蒙古、維吾爾族等生活習俗,逐漸形成了回回民族。漢族為回族的共同語言。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點。在內地,回族主要與漢族雜居;在邊疆,回族主要與當地少數民族雜居;大都分佈於水陸交通線上,因此經濟文化較為發達。

回族主要從事農業,有的兼營牧業,手工業。回族還擅長經商,尤其以經營飲食業突出。回族分佈較廣,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如:寧夏回族偏愛麪食。喜愛麪條、面片,還喜愛吃調和飯。甘肅、青海的回族則以小麥、玉米、青稞、馬鈴薯為日常主食。油香、饊(san)子是各地回族喜愛的特殊食品,是節日饋贈親友不可少的。城市的回族一年四季習慣飲用奶茶。肉食以牛、羊肉為主,有的也食用駱駝肉,食用各種有鱗魚,如北方產的青魚、鰱魚、鰉魚等。

你們知道嗎?鴿子在甘肅區的回族中被認為是聖鳥耶,可以飼養,但不能輕易食用。如果有危重病人,還得徵得伊瑪目,就是宗教職業者的同意,才可以把鴿子作補品食用呢!回族的飲料比較講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潔淨的水就不飲用。更加忌諱人在飲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呢!

還有,回族也很喜歡飲茶和用茶待客,特別是西北地區回族的蓋碗茶很有名和寧夏回族還飲用八寶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哦!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2

在我們這個民族,有許多的節日,而我們小孩總想着過節,因為,每逢過節,學校就會放假,雖然作業比平時多一點,但還是有閒暇、玩耍的時間。

我喜歡過節,最喜歡過中秋節,尤其是家鄉的中秋節。因為八月中秋,正是收穫的季節,我們就可以沉浸在豐收的喜悦中。

在我們這裏可好了,每年臨近中秋節,媽媽和奶奶就會給我們包月餅吃,因為,中秋節是要吃月餅、賞月的。媽媽和奶奶坐下的月餅可漂亮了。做下的月餅你別看表面上像是大餅,但上面的圖案就像是雕刻家刻出來的一樣,其中,我最喜歡桂花瓣的圖案,不僅如此,還是用新鮮的面和陷做成的。主陷是:紅糖或白糖,然後再加上點兒芝麻、果仁、花生豆和葡萄乾什麼的。做出來的月餅,不管是蒸出來的,還是考出來的。只要端在桌子上,就會有一股清香可口的味道,都會讓你的口水垂涎三尺。

我喜歡過中秋節,在院子裏,全家人為主桌子,吃着月餅,喝着桂花茶,賞着天上圓圓的月亮。有時候,外出在外的家人如果不會來,我們就一邊賞月,一邊想他們,看到天上的月亮就想看到自己的親人一樣,俗話説得好:“每逢佳節倍思親”。

雖然現在街市上有琳琅滿目的月餅,但我還是喜歡吃家裏的,因為吃着家裏的月餅,覺得好香好甜。

我喜歡過節,但我更喜歡咋家鄉的中秋節。因為中秋節代表團圓,全家人坐在一起吃着團圓飯多麼好啊!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3

提起陝南安康農村喝的酒,好多人都知道,這一帶的農村喜歡喝一種自家燒的酒,這種純糧食或者純果酒,喝起來酒勁兒柔和,不上頭,不傷身,同時還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原來農村條件差,一般招待人只有用自己燒的酒來招待,後來招待貴客一定要用瓶裝酒,顯得氣派有檔次,現在隨着人民飲食結構發生變化,無論走到那裏,高度酒接受的人越來越少,人們都喜歡喝一口農村燒的酒,尤其是縣城的人,有機會就去農家樂遊玩,順便來上一罐苞谷酒或者柿子酒等,而農村人則以自家燒的酒拿出來招待貴客,一是珍貴和尊敬。

説到酒,不能不提醪糟,一種米酒,家裏來了人,好客的主人趕緊走進廚房,先給客人煮上一碗雞蛋醪糟,所謂“燒喝的”,然後才收拾做飯,把好菜和燒酒拿出來敬奉客人。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4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炎黃子孫歷來都重視。離過年還有半個多月,大家便開始緊落密鼓的籌劃準備。

在着生活節奏加快的時代裏,親人、朋友相聚一堂似乎很困難了,而過年正是天涯海角的遊子與親人團聚的大好時機。在外工作的友人也可以再次相聚,雖然我體會不到遊子的心情,但過年時親朋好友聚在一塊玩,卻也其樂無窮。

作為小孩子,當然最愛玩了,平日忙於學習,過年終於可以痛痛快快的放送了。你們不妨與我分享我得大年吧!

除夕晚上剛吃完水餃,全家人便迫不及待的等待晚會的開始,儘管每年都有晚會,但每次晚會同樣能夠被小品、相聲逗得捧腹大笑,時而陶醉於美妙的歌聲中,時而驚歎於神氣的魔術……

放鞭炮。今年過年,我買了許多鞭炮,除夕夜十二點整時,我點燃了一大串鞭炮,新年的鐘聲與鞭炮聲同時響起,場面十分壯觀。閒來無事,還可以與弟弟放些小擦炮。在大人眼中雖無意思,但這些鞭炮聲在我們的記憶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過年時,把長輩給的壓歲錢攢起來,買些自己需要的東西,感覺真不錯!今年,我還學會了一項新本事―――包湯圓。吃着自己包的湯圓,真甜!

過年是熱鬧的,但姐姐告訴我:“年的背後也寄託着厚重的責任,我們又長大了一歲,對於人生應該又多了一份思考。”面對新的一年,如何調整自己,以新的自我面對新的一年。

我想:這就是過年的意義吧!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5

在永定土樓的客家習俗中,最具地方特色的當屬每隔三年一次的湖坑“作大福”。據説這種習俗在永定湖坑已流傳二百多年了。

回想起三年前“作大福”的情景,至今還歷歷在目。那時我剛讀一年級,記得爸爸對我説:“鵬兒,這次‘作大福’,你去裝‘福星’好嗎?”我高興得跳了起來,摟住爸爸説:“好啊!好啊!我要裝‘故事’,我要當‘福星’嘍。爸,您真好!耶!”於是,我日日盼望着“作大福”早日來到。

農曆九月十一日湖坑“作大福”開幕了,重頭戲是迎神踩街。一大早,父母精心地把我裝扮成“福星”模樣,與裝“故事”的小朋友們穩當地坐在早備好的彩車鐵架上。父母們陪護左右,在保證安全地緩慢地轉動鐵架。我們高坐在鐵架上,看着熱鬧場景,心裏甭提有多高興了。

上午九時許,隨着三聲銃響,迎神的隊伍終於從神宮出發了。長龍般的隊伍浩浩蕩蕩地向大福場走去,走在最前面的是“三眼”銃隊,銃聲震耳欲聾。接着是一村一隊敲鑼打鼓迎神抬神轎的隊伍,抬神轎的小夥子黃衣藍褲,裹紅頭巾,扎紅腰帶,走起路來左搖右擺,神轎裏的“神仙”顯得悠哉遊哉。緊跟其後的是扛大龍旗的和擎彩旗的隊伍,那大龍旗可真壯觀,旗杆是碗口粗的大竹,足有二三丈高,得七八個後生才能扛得起來。裝扮靚麗的舞蹈隊漸行漸舞,腰鼓隊邊走邊打,她們緊跟在旗隊後面。我們裝“故事”的隊伍也不甘落後,瞧,“福祿壽”、“八仙”和“西遊記”在向恭候兩旁的羣眾招手……

迎神隊伍經過近兩個小時的踩街遊行,到了大福場,各路神仙在大福場的“神壇”裏各就其位。我們也結束了“作大福”中裝“故事”的特殊身份。

迎神結束後,人們紛紛上供,先是各村照例輪流“齋供”,接着農曆十五集中“葷供”,然後“開齋”,各家各户大擺筵席宴請親朋好友,最後在十六日上午“送神”,把“作大福”期間請來的各路神仙恭送還原處。湖坑“作大福”這才算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每隔三年一次的湖坑“作大福”,真可謂是熱鬧非凡,地方特色濃郁。“作大福”給我帶來了無窮的樂趣,我愛“作大福”。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6

“56個民族,56朵花”。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飲食,這就應了一句話“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而滿族,就是這56 朵花中豔麗的一朵,滿族的服飾特別有特色,下面,我就來簡單的介紹一下。

滿族婦女不纏腳,所有鞋子繡有漂亮的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滿族婦女穿着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

旗袍是滿族婦女的傳統服飾。她們喜歡穿長及腳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點是立領、右大襟、緊腰身、擺開衩。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滾邊或鑲邊等。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後,經改進,腰身寬鬆,袖口寬大,長度適中,便於行走。已成為中國婦女較通行的服裝。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高衩。四十年代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後,衣片前後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東方色彩,能充分顯示依態雍容文雅,被認為是表現女性美的 典型民族服裝。稱譽世界。

滿族,是我國56個民族中的一個少數民族,是一朵豔麗的奇葩。它有與其他民族不同的風俗,不同的特色,需要我們去慢慢了解,慢慢的認識。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7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年一度的“畲鄉三月三”又在我們景寧人民廣場拉開了序幕,這次大會的主題是,《詩畫畲山》。

這天晚上,廣場門前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人們都十分期待這次演出,來的人可謂是“各種各樣”。有年邁的老人;有挺着大肚皮的孕婦;有還揹着書包的小夥子;還有頑皮可愛的小孩子。

這裏擺小攤的也很多:有賣牛角燈的,為了吸引顧客自己頭上也帶了一個,樣子挺滑稽的;有買氣球的,一大團飄在空中,像一朵七彩的雲;還有賣火炬燈的,那些彩光在夜晚的襯托下顯得十分美麗。

我隨着媽媽走進人民廣場,裏面也非常熱鬧。演出在主持人的話語中開始了。“太陽月亮醒着唔?大山鳥兒醒着唔?”再一束淡藍色燈光下,畲家後生面對着眼前的世界,充滿了驚奇和疑慮;剎那間,鳳凰鼓齊鳴,聲聲震天,舞台上燈光正在舞蹈,幻化出多彩多姿的美麗圖畫。頓時,台下掀起一陣陣掌聲。

一眨眼,燈全熄了,又是一陣鳳凰鼓聲,一束綠色八爪燈直射出來,接着兩束綠燈從一個燈口冒出,鼓聲越來越響,越來越快,燈也越來越快,讓人眼花繚亂。

鼓不再響了,停留在八爪綠燈上,八爪綠燈開始動了,在天空直射,像一個碧玉做的屏障;接着又豎着很快掃過現場,天空上的綠燈卻像流星掠過天空,台下又爆發出一陣又一陣熱烈的掌聲。接下去又表演了許多精彩的節目,觀眾都十分歡迎。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8

每到過年,最高興的事莫過於在自家院子裏觀看舞龍了!舞龍是要預約的,過完小年,家人就早早地把貢品準備好,在家裏激動地等待龍燈的到來。經過漫長的等待後,大年初一終於到來了。舞龍的人一到,我們就高高興興地跑到院子裏觀看,龍還沒開始舞,院子裏的人就激動的不得了。鞭炮響起了,龍也開始飛騰,鞭炮放得越響,龍也舞得越歡!

“喲呵·……”只聽領隊一聲吆喝,龍頭抬起來寓意龍醒了。然後身子也一點點地動了起來,隨着噼裏啪啦的鞭聲,龍開始飛騰了。鞭炮燃起縷縷輕煙,巨龍在這雲間飛騰。周圍的小孩們都高興地跳了起來,大人們臉上也都洋溢着快樂。爺爺拉着我的手,在龍的身體下鑽來鑽去,此刻好像自己也飛起來了一樣。

鞭炮聲越來越響,我害怕地捂住耳朵,卻又止不住那種興奮的感覺。只見一位身穿黃袍、手持龍棒的老先生走到龍頭前,雙手作揖,嘴裏唸唸有詞,雖然一些句子沒聽懂,但他那莊嚴鄭重的樣子讓我大氣都不敢出。接下來,只聽他身後的一羣人“嘿"的一聲,鞭炮越發地響了,滿天都是煙花。龍也舞得更歡了,龍頭跟隨着“龍珠”的人,旋出一個又一個優美的弧線,龍身隨着鑼鼓的節奏,一圈圈地旋轉,時而俯衝,時而昂首,場面甚是壯觀。

當龍尾和龍頭相對時,也就是高潮時,我們紛紛拿出煙、肉、魚、雞、鴨這些準備已久的貢品,莊重地放到前面那張大的'黃色桌子前擺好。聽姥姥説,人們之所以這樣敬龍、愛龍,是因為傳説龍是神,有替天行道、降災賜福和支配乾坤的巨大力量和權勢。所以它可以讓天下有九年水災,七年旱災。但是我們如果敬重它的話,它也可以保佑我們幸福平安。所以人們覺得龍有威可敬,有德可懷,便着意求龍祛禍布福。大人們紛紛領着小孩子們虔誠地磕頭作揖,心裏默默地祈禱着新年新氣象。

“砰!”隨着一聲巨響,一朵巨大的煙花散開,金色的陽光映襯着,彷彿化成了千萬條新的希望墜落下來。剛才的那位老先生拿出了一大堆紅布條,説是能保平安。平安誰不想要啊!大人小孩便一窩蜂地擁了過去。

那條黃色的龍圍着院子游走了一圈,又遊向別處了,我們當然是不會善罷甘休,於是也跟着那條可以保平安的龍走到另一個地方。但不論走到哪裏,人們對它的喜愛是不變的,對生活的美好期待也是永遠不變的。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9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啊,那裏有漫山遍野,大豆高粱……”回想起這首有趣、通俗的民歌,我也不禁發笑。想起來,這首歌和我還真有點相似呢!我的家鄉在東北,現在生活在大連,不管去怎麼理論,我也應該是個東北人了吧!

有句俗話説的好: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不過話説回來,東北那裏和其它地方還真是有點不一樣吧!首先,東北地區民居就與其它部分地有所不同。在東北那裏,住的絕大部分都是平房。東北人在住房上從不拮拘,從不去認認真真地分什麼卧室、什麼客廳、什麼廚房的。他們所做的,僅是一牆之隔而已。東北的廚房有一口地窯,不太大,用來存放土豆之類的食物。東北的廚房還有一口生活的爐子,燒出的熱氣通過一根鐵管子給輸送到卧室,用來取暖。

再看,就是兩口鑲在大水泥中的鍋,當然,要一個通口來生火用。中間56個民族,恐怕百分之七十水的都是軟軟的牀(我現在也是!)而東北那,睡得卻是“炕”,所謂“炕”其實是一種又長又硬的牀而已(我老家的炕足足有兩三米呢!)。牀下有一條空洞,是用來連接廚炊的。這樣一來,當外面在做飯時,你做在熱炕頭上,如果是冬天,該是多麼愜意的一件事呀!東北民居可以説根本就沒有客廳,從正門進去,先是廚房,再就是有炕的卧室了。富裕一點的人家,還會有一間小屋子。如果有客人來了,他們就會毫無拮拘地坐在人家的炕上,倍顯親切!其次,東北人家的口味也與其它地方的口味有所不同。東北人尤其愛吃燉菜。什麼豬肉燉粉條什麼小雞燉蘑菇什麼土豆燉排骨,都是東北人的最愛。

再説,東北哪裏的文化習俗也與其它地方的文化習俗有所不同。其它的地方唱的幾乎都是哼哼呀呀的歌的舞。而東北的二人轉卻是不同凡響,清新脱俗。二人轉在當地可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啊!小到十幾歲的孩子,大到七八十歲的老人,都能隨時隨地那麼來上一段,既不需要舞台,又不需要服飾。可以一邊哼哼歌曲,一邊載歌載舞,又養眼有養心,不開心時來上一段,説不定心情會多雲轉晴呢!最後,東北人的性格也與其它民族有些不同。

東北人爽朗、大方、不拘小節,表現出中華民族的特樣風情,讓人頓生親近之意。有句俗話説的好: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也許就是東北這些獨特的民風、習俗養育了像東北人這樣大方、豪爽、不拘小節的民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