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化作文 > 民俗作文

實用的民風民俗作文合集八篇

欄目: 民俗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79W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民風民俗作文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的民風民俗作文合集八篇

民風民俗作文 篇1

金風送爽,丹桂飄香,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時節,況且今年的中秋與國慶在同一個假期,更增了不少喜慶的氣氛。不禁零星憶起舊長沙的一些關於月餅的舊事來。

長沙南食坊製作月餅,其實在開春之後就已動手作準備。在那個帶有濃厚的農業味的社會裏,生產的節奏總不會太快。南食坊先要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對月餅的原材料進行加工儲備。諸如果料中的五仁:瓜仁、麻仁、橄仁要去殼,桃仁、花生仁去殼之後還要去皮;及至中秋要來前的一段時節,新鮮豬油要煎好,火腿、瘦肉條要切成丁,還有豆沙、蓮蓉、棗泥都是要煮好或炒制好的。從農曆七月起,在暑熱漸退之時,月餅在長沙就上市了,且眼見着一天比一天生意紅火,一直做到八月十五月圓千里共嬋娟的時分。節後的月餅如同今日一樣是“秋扇見捐,無人問津”在上個世紀30年代前,長沙還只有“油月”、“麻月”、“薄酥月”三種應市,以九如齋的“蘇式”和三吉齋的“紹式”最為有名。月餅花色,也只有“麻仁”、“水晶”、“五仁”、“乾菜”、“火腿”等簡單幾種。

到了上個世紀30年代中期,粵菜館南國酒家在長沙開業,廣式月餅才在長沙大顯身手,因其皮薄餡多,用料獨特,尤以“蓮蓉蛋黃”等品種,滋潤爽口,頗受長沙食客的青睞,外來的“廣月”自此與“油月”在長沙月餅市場中秋色平分。

過中秋長沙除吃月餅之外,還興吃菱角與藕,賞月時也佐以綠豆糕和薄荷餅。

民風民俗作文 篇2

我是土生土長的廣西人,我愛廣西,愛廣西的山、廣西的水。

廣西有許多處山水城市,有桂林、陽朔、北海、賀州……最能代表這個特點的便是全國聞名、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桂林是一座文化古城,兩千多年的歷史,使桂林有了豐富的文化底藴,便形成了其天然的各種溶洞、清澈見底、水平如鏡的灕江、貌似大象的象鼻山。有浩瀚蒼翠的原始森林、雄奇險峻的峯巒幽谷、激流奔騰的溪泉瀑布、天下奇絕的高山梯田……各種天然奇觀盡聚桂林,象鼻山,就是桂林的象徵,它因山形酷似一頭大象。她神奇壯觀、形象兼備,鼻腳之間的水月洞就如同一輪臨水皓月,構成“象山水月”的奇景,瀟瀟灑灑。

桂林的山水也是獨一無二的。人們常説“人間仙境、夢幻灕江。這話一點也不錯。看第一眼灕江,只能有一種感覺,那就是清澈而平靜。山的倒影再倒映下來,美得無與倫比。灕江是美的,它不會被任何天氣影響以至醜陋—晴天,青峯倒影;陰天,漫山雲霧;雨天,漣漪圈圈。

我愛廣西的景色,也愛廣西的食物。

廣西有三大名粉:桂林米粉、柳州螺絲粉、南寧老友粉。桂林米粉以爽滑而聞名,桂林米粉入口香,爽滑,細嫩,容易入味;柳州螺絲粉與南寧老友粉都是以辣聞名,辣讓食客更有胃口,為食客增加了食慾。

我們廣西人,熱情好客,有客人來,他們會唱起山歌,跳起山舞;他們又會拿出最好的食物與客人分享,還會搞一些活動讓客人增添樂趣。

民風民俗作文 篇3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我們迎着歡聲笑語,我們迎着噼裏啪啦鞭炮聲,我們迎着滿心的期待,我們來到了想念已久的祖國大地——湖北.大年初二我們在襄陽觀看了古城牆、米公祠、古隆中。現在我把它們給你們介紹介紹吧!

米公祠,原名寶晉齋,位於樊城內,為北宋著名書畫家米芾所建。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人稱“米襄陽”。米芾很喜歡收藏硯台。他為官清廉,勤政愛民,深受到人們的愛戴。在他離任去世後,建米公祠以示紀念。

古城牆位於襄城區境內,原築於漢初,略呈正方形。其東南隅有仲宣樓、夫人城等。城垣周長7.6公里,平均高8米,寬10米左右。城北以漢水為池,東、南、西三面鑿有城濠,濠寬130米至250米,深2至3米,它雄偉壯觀,真是令人驚歎不已!

其中讓我記憶最深的還是古隆中,談起古隆中大家肯定都想到了神機妙算的諸葛亮。他是三國時期的蜀國的丞相、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字孔明,他17歲-27歲在古隆中隱居。幼年失去了父母,後隨叔父至荊州,17歲叔父亡,便來到襄陽隆中苦讀,被稱為“卧龍”。 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等。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後來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分析了三分天下的局勢,提出了一統天下的謀略,使劉備茅塞頓開。進入隆中以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道路兩旁綠樹成陰的樹木,我們繼續往裏走 ,就看到了雄偉壯觀的古隆中大門,這大門很獨特,由三個門組成,正中間是個大門,大門上印着三個紅豔豔的大字---古隆中;兩旁各有一個小門,三個門中間有兩根柱子,上面寫着一幅對聯,上聯是"三顧頻頻天下計",下聯是"兩朝開濟老臣心"。走着走着我們來到了三顧堂,這可是劉備三請諸葛亮出山的地方。那裏有一塊浮雕:諸葛亮和劉備相對行禮,張飛卻雙眼圓瞪,眉毛倒豎,一副氣鼓鼓的樣子。疑?那邊怎麼有一口六角形的井?原來是諸葛亮在這打水用的,現在它還是那麼清澈見底,被光一照還是那麼波光粼粼,使人歎為觀止。

其實人生下來不是什麼都懂的,就像愛迪生説過天才,百分之一是靈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人不能沒有先天的靈感,也不能沒有後天的努力。讓我知道了做什麼事都要肯下功夫,只有我們先付出,才能得到一定的收穫。

民風民俗作文 篇4

俗話説:“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各具不同的特色,各有不同的習俗。如:西藏的藏戲、雲南的竹竿舞、維吾爾族的賽乃姆……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民風民俗大觀園吧!

藏戲被稱為藏文化的“活化石”,目前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藏戲是藏族戲劇的泛稱,是以民間歌舞形式表現故事為內容的綜合表演藝術。藏戲在歷史上多半隨節慶、廟會、集市、募捐等民俗活動,主要在拉薩、日喀則等地演出,形式與風格具有強烈鮮明的藏民族特點和濃郁突出的雪域神奇色彩。

藏戲最大的特點和優勢:不用戲台,就可以在廣場演出,演出時,貼近觀眾,易於人們接受。演出時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稱為“頓”,是開場白;第二部分稱為“雄”,是正戲;第三部分稱為“扎西”,意為祝福迎祥。藏戲的服裝,從頭到尾只有一套,不用化粧,主要是戴面具。藏戲傳統目具共有十三大本,著名的有《文成公主》、《曲結諾桑》等,大多含有佛教內容。民間藏戲劇團在西藏是十分普遍的。隨時可見農村的廣場上,或大帳篷,或扯大帆布,藏戲班子就地演出,引得方圓十里的羣眾趕來觀看。藏戲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地師傳身授下去。藏戲藝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的舞蹈輕巧、優美,以旋轉快速和多變著稱,反映了維吾爾族人樂觀開朗的性格。賽乃姆(集體舞)是最普遍的民間舞蹈形式。有時獨舞,有時兩個對舞,三五人或十幾人同舞也很常見,大型活動中心還會出現百人共舞的壯觀景象。每逢喜慶場合,維吾爾族人都要唱歌、跳舞、表演節目。其實,除了能歌善舞,維吾爾族還有許多饒有趣味的風俗。同學們如果你想更多地瞭解各地的民風民俗,就和我一起走進民風民俗大觀園吧!

一座茅山,一方風水,拉動一方經濟,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交融。這就是民風民俗,你是否走進了民風民俗的大觀園呢?

民風民俗作文 篇5

我的家鄉是在荊州,我相信每個人應該都很熟悉吧,我的家鄉是一座歷史悠久充滿文化底藴的古城,家鄉有很多民風民俗,像關帝廟會、荊河戲、荊州花鼓……但是我最喜歡的還是要數“採蓮船”啦。

“採蓮船”又稱旱船,是荊州市民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傳統民間習俗舞蹈,以採蓮船為道具,多在春節和元宵節期間表演。民間傳説,採蓮船是為了紀念蔡狀元和觀音娘娘坐船籌款的善舉而表演採蓮船的。

傳説,有一個叫蔡狀元的人,想為鄉親們做點好事。他覺得鄉親們過河沒有橋,就動了修橋的念頭。哪知道,橋只修了一半,蔡狀元的家產就賣光了,他無可奈何,只好到處乞討。正月初一這天,家家户户都在過年。蔡狀元打着蓮花鬧,一邊拜年,一邊乞討,想討些錢來修橋。可是,一些有錢的人家看他像個叫花子,不想讓他在自己家門前乞討,老遠就把門關上了。蔡狀元一分錢也沒討到,就來到河邊,望着半截橋哭了起來。一會兒,河裏漂來一隻花花綠綠的綵船。人們哪見過這種船,就都趕來看綵船。只見划船的是一位老漢,打着赤腳,船上坐着一位漂亮的姑娘。這時,老漢向圍觀的人邊拱手,邊説:“哪位公子能用銀子拋中姑娘,就把她許配哪位為妻。”話音剛落,一些公子少爺就都跑回家,抱着大包小包的銀子,朝姑娘身上拋。可拋了半天,誰都沒有拋中。拋去的銀子也都落在了船艙裏,險些把船壓沉了。原來,船裏坐的是觀音娘娘,划槳的老漢是赤腳大仙。觀音娘娘看蔡狀元很善良,才想這個辦法幫他募捐修橋。那些公子怎麼可能拋得中觀音娘娘呢?後來,人們為了紀念蔡狀元和觀音娘娘的善舉,就玩起了“採蓮船”。

採蓮船一般用竹篾做龍骨,紮成船狀,外用各色布塊和彩紙糊成,船頂猶如樓閣,底部成船形,船中可容一人站立,當鑼鼓響起時,採蓮船便開始舞動起來,一名漂亮的姑娘站立在船內,做出採蓮船行進的各種姿態,船外,男的化裝成花臉做丑角,手搖大蒲扇,扮成滑稽的'樣子趕艄,逗趣取樂,女的手持竹槳在旁撐船並表演各種唱詞,鑼歇歌起,歌詞多是自己臨場即興自編的,盡是恭喜發財、心想事成、健康長壽、家庭和睦、五穀豐登和大吉大利等方面的吉慶內容,而採蓮船玩到哪家,哪家就得給點東西呀!因為觀音娘娘坐綵船時,為的是募捐,如果不給點東西,就會顯得主人太小氣!

採蓮船是荊州特有的風俗,怎麼樣,是不是很有趣呢?如果你到荊州來,一定要好好玩一下“採蓮船”哦!

民風民俗作文 篇6

一到12月27日,母親就帶我上街買鞭炮和對聯。

我們來到街上,母親拉着我走啊,走啊。我看到了許許多多整整齊齊的鞭炮和對聯,一轉頭,看見我去年買的幾種對聯,我拉拉母親的手説:“母親買。”母親就帶我來到那一問店中,我挑了幾種説:“母親,這些各買一盒。”母親親切地對我説:“好!”然後我們付了錢,我們拿着東西,又來到裏面買白菜、花菜、空心菜、雞、鴨、魚、肉等主食,我們跑了好幾趟,終於把年貨全買齊了。

大年三十下午,爸爸已經準備好漿糊貼對聯了,我就和爸爸拿着對聯來到大門下,爸爸把漿糊塗在門牆上,我們急忙把對聯貼了上去。

除夕家家户户都要吃團圓飯,我們也不例外,我們一家子團聚在桌子邊,一起吃團圓飯,喝團圓湯,歡迎新的一年到來,母親一邊吃一邊吩咐我説:“不能打破東西,也不能説”壞話,呀!

到了初一,早上吃了一碗熱呼呼的面線糊和甜雞蛋,爸爸母親和我來到爸爸母親、叔叔阿姨、外公外婆家拜年,人人都説我“長高了,懂事了,學習進步了。”

每個人都給我紅包,我對他們説:“恭喜發財,新年快樂。”

正月十五的時候,我們這裏就不像北方那麼熱鬧了,只是吃“狀元圓”而已,可是,聽説世紀公園、泉州公園晚上卻是燈火通明,一眼望去,都能看見幾百盞燈來,要是我能親眼一見,那就太好了。

民風民俗作文 篇7

泱泱夏日,盛開着56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

我的家鄉在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那是個有趣的地方。每逢除夕早上,店鋪早早的開了門,並放着喜慶的樂曲,人們也早早地出門逛街。但最有趣的還是我們這的集會,老師説我們這的集會原來叫做廟會,集會開3天。

在農曆三月十七,集會前一天。小販們在家就把自己的商品放在車上,開到自己的指定位置,然後在空地上搭個棚,把商品擺在棚裏,再把棚的四周用布圍上,這時準備工作就做好了。集會前一天就在人們迫不及待的心情中過去了。

農曆三月十八,集會第一天,早上7點,小販把棚上的布拉開,準備開張。半小時後,一些老人家就來了,他們都在給自己的子女買什麼。八點半了,人漸漸多了起來,那叫個人山人海啊!我最喜歡逛集會,為的是有機會買到那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兒。從北往南,最北邊是賣各個地方的食物—香氣撲鼻!往南一點,是小孩子們喜歡的娛樂遊戲,再往南走,就是賣日常用品與衣服的了,最南邊是賣杯子、碗的。十一點人還是那麼多,原來5分鐘走的路,現在15分鐘也走不完!小販們在攤位上吆喝:“看一看了,我的鍋炒菜不冒煙、不粘鍋、不費油,買一個吧!”另一邊就是買主與賣主為了價錢在爭吵着什麼。

農曆十九、二十,人就沒有第一天那麼多了,可還是很熱鬧,每逢這3天,如果是假日的話,我就會在這呆一整天,我真希望每一天都有集會。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無不體現出豐富多彩的地域特色,無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獨特特色。

民風民俗作文 篇8

泱泱華夏,盛開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節日風俗。也許大家還不瞭解傣族的潑水節,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傣族,瞭解傣族的潑水節。

潑水節源於印度,曾是婆羅門教的一種宗教儀式,其後為佛教所吸收,經緬甸傳入雲南傣族地區。潑水節是傣族新年,也是傣族最重大的傳統節日。潑水節是在傣歷3月舉行,共舉行三天,前兩天送舊,其中第一天,傣語稱為"麥日",第二天,傣語稱為"惱日"。最後一天迎新。

節日一大早,男女老少就沐浴更衣,家家户户的門框,窗户上,都貼着各式各樣的剪紙,城鎮的主要街道搭起了牌坊,頂端站立着象徵幸福吉祥的金孔雀。傣族的男女老少穿上了節日的盛裝成羣結隊地上山去採摘野花做花房。中午,婦女則各挑一擔清水潑到佛像上,為佛洗塵。然後,青年男女提着木桶,一時間水花四濺。他們要借這飛濺的水花,表示真誠的祝福,據説這樣可以不生疾病,四季平安,被別人潑到越多水,就越高興。因為説明他受到的祝福也很多。

在節日期間潑水節另一項最引人注目的活動是划龍舟,跳象腳鼓舞和孔雀舞,那是傣族新年的第三天,傣語稱為"麥帕雅晚瑪"。節日的氣氛到此時被推倒了高潮,穿着節日盛裝的觀眾歡聚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紛紛沉浸在喜氣洋洋的熱烈氣氛中。

在節日期間,到處充滿歡聲笑語,處處洋溢着祥和的節日氣氛中。

經過我的解説,你對傣族的潑水節是不是瞭解了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