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化作文 > 民風作文

有關民風作文彙編九篇

欄目: 民風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46W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敍方式。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民風作文9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有關民風作文彙編九篇

民風作文 篇1

在茫茫的的大草原上,響徹着蒙古族男兒的聲音。這就是蒙古族的一年一度的那達慕大會。

“那達慕”是蒙古語,“慕”是蒙語的譯音,意為“娛樂、遊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悦之情。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一種傳統體育活動形式。每年六月初四開始。“那達慕”有着久遠的歷史。據銘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記載,那達慕起源於蒙古汗國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舉為蒙古大汗時,他為了檢閲自己的部隊,每年7~8月間舉行“大忽力革台”,將各個部落的首領召集在一起,為表示團結友誼和祈慶豐收。起初只舉行射箭、賽馬或摔跤的某一項比賽。到元、明時,射箭、摔跤比賽結合一起,成為固定形式。後來蒙古族人亦簡稱此三項運動為那達慕。

摔跤是蒙古族特別喜愛的一種體育活動,也是那達慕上必不可少的比賽項目。蒙古語稱摔跤為“博克巴依勒德呼”,稱摔跤手為“博克慶”。摔跤手要身着摔跤服“昭德格”。最引人注目的是,摔跤手的皮坎肩的中央部分飾有精美的圖案,圖案呈龍形、鳥形、花蔓形、怪獸形,給人以古樸莊重之感。

射箭是那達慕最早的活動內容之一。在公元800多年以前,蒙古人分為許多不同的部落,他們的經濟生活大體可分為遊牧經濟和狩獵經濟兩種。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以後,雖然狩獵經濟的部落逐漸轉向了遊牧經濟,但狩獵時期長年積累下的拉弓射箭的本領卻保留了下來,以防外敵侵略和野獸襲擊畜羣。射箭比賽的規則是三輪九箭,以中靶箭數的多少定前三名。

那達慕大會一般舉辦7之9天,蒙古族的男女老少都沉浸在歡樂之中。

民風作文 篇2

除夕之夜,熱鬧非凡,鞭炮爭先恐後地響了起來,一束束火花竄上天空,轟地一聲在天空中綻放,我越來越激動,可我激動的並不是可以拿到大紅包,而是我可以吃到我們老家那兒過年常有的“福餃”。

福餃福餃,顧名思義,那便是有福氣的餃子,這餃子可不是一般的餃子,它分為三種味道、三種外皮。加起來便是六六大順。

首先,餃子的三種外皮十分特別,並且純天然無色素,第一種是胡蘿蔔汁皮,是由今年新磨的小麥粉和新豐收的胡蘿蔔壓榨成汁後又和的麪皮。成品紅通通的,寓意着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第二種是芹菜汁皮。它是由今年新磨的玉米粉和新豐收的芹菜壓榨成汁後又和成的麪皮。成品綠油油的,寓意着身體健康。第三種是艾草糯米皮,它由今年新磨的糯米粉和切得細細的艾草和成的麪皮,又糯又軟,寓意着新的一年裏無病無災,無憂無慮。

其次,餃子裏面包着不同的食材三種味道,也分別寓意着不同的意思,比如第一種包的是蜜棗,寓意着新年天天甜甜蜜蜜;第二種包的是金色小魚,寓意着年年有餘;第三種甚至會包一元硬幣在裏面,寓意着新一年財源滾滾。這三種味道,三種麪皮合在一起便是九種福餃,寓意着我們相處的日子地久天長,真是奇妙!

“終於端上來了!”

我心裏一陣狂喜地叫着,迫不及待地將筷子伸向了那盤福餃,閉着眼睛選了一個,送入口中。一陣艾草的清香在我口中迴盪,“咯噔!”我的牙齒咬到了一個堅硬的金屬,我連忙吐出來,原來是一枚硬幣!我的腦袋一轉,心想:這一年,我肯定會無病無災,無憂無慮,我們家會也會財源滾滾喲!

傳統的民俗風情和美食真是有趣,我們要盡力保護它們,可不能在新世紀的海洋裏沒有了它們的身影……

民風作文 篇3

上個暑假,媽媽帶我去雲南石林旅遊,正好趕上了農曆六月二十四彝族的火把節。

熱情好客的彝族導遊舉着小紅旗對我介紹道:“古時候有個魔王的堡壘久攻不下,於是改為羊羣火攻,在每隻羊的雙角和後退綁上火把,驅羊進攻,果然大獲全勝。人們為了紀念這場戰爭,在每年的農曆二十四日就要耍火把慶祝,因此就有了火把節。

夜幕降臨了,天上剛剛出現幾顆星星。我看見年輕人們迫不及待地抱着一捆一捆的柴火,架在空地上,準備篝火。

晚會開始了,幾個小女孩唱了一首民歌的開頭,一唱完,全部的人都唱了起來:“咿咿娜給喲喲——哦都麗娜。”在場的彝族人民和我都穿着充滿花紋的名族傳統衣裳:一些壯漢和小夥子們普遍穿着顏色深沉的衣裙,寬大的衣袖上有着斜線和紋路;美麗的少女和婦女通常在頭上圍一塊頭巾,衣服的顏色豔麗,花紋是許多個月亮。男女老少們唱着歡快的民歌兒,一齊翩翩起舞,像紛飛的彩蝶。旁邊的遊客,也隨着他們的音樂手舞足蹈,我也不列外,跟着音樂的節奏跳了起來,“咿咿呀呀”地跟着他們唱起來。隨着歡樂的歌聲,大家都點燃了手中的火把,我也好不膽怯地將火把點燃了。在歌聲中,一個粗壯的聲音叫起來:“大家一起把火把聚攏在一起!”所有人都將火把舉起來,這個火團極其刺眼,黑夜被照的如同白天,火光找的每個人的臉上笑嘻嘻的。

火把熄滅了,這片空地在一起沸騰器來——人們把手在火把上的灰燼塗抹,再塗抹在自己、好朋友、家人的臉上,意思是讓他人健康平安。一陣塗抹後,我和媽媽都變成了“包青天”。整個空地都充滿了笑聲。

多麼快活的節日啊!雲南的民風民俗就是這麼有趣。望着那一團團跳動的火苗,心裏樂滋滋的!

“火把節”是彝族人的一個傳統節日。這裏有一個美麗的故事,讓我來講講吧!關於“火把節”的傳説,奶奶是這樣説的:古時有個魔王殘酷迫害百姓,羣眾無可忍受,便羣起而攻之。但魔王堡壘久攻不克,於是改為用羊羣火攻,即在每隻羊的雙角和後腿綁上火把,驅羊進攻,結果獲勝,人們為了紀念這次鬥爭勝利,於每年夏曆六月二十四日耍火把相慶,由此形成了“火把節”。但姐姐是這樣説的:在農曆6月24日這天用火把焚燒了害蟲,戰勝了天神,於是彝族人民把這天定為“火把節”,代代相傳。

“火把節”的節目特別有意思,男人們參加摔跤、鬥牛、鬥羊、鬥雞、賽馬、爬杆等項目;婦女則唱歌,吹口弦,彈月琴。最美的要數選美了。你看那一個個美麗的彝族姑娘手裏拿着黃傘,牽着美麗的鑲包,還有一個個帥氣十足的美男。

“火把節”那天家家殺牲以祭祖先,飲酒、吃坨坨肉。當夜幕降臨時又集中到一處點燃篝火,打着火把,唱歌、跳着美麗的達體舞,一直玩到天亮才結束。

吃過飯以後,差不多天黑了,火把節歡慶開始了,一位吹笛子的長者站在所有人的中間,這位長者可以算是村裏比較有本事的人,因為吹笛子的手藝只傳授給他的兒子沒有兒子就傳授給他信賴的人,在這位長者的旁邊有一堆篝火,大家圍成了一個圈在一起跳“踢腳舞”跳了好一會兒舞,人們拿起了火把在篝火上把火把點燃了,人們舉者火把在田野上跑,我看見點點星光和點點火光,火把每到一個人身旁都要圍着火把繞代表着吉祥、平安,大家都盼望秋天能有好收成,從他們的笑容中看見了他們秋收時的樣子。

在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大小涼山,關於火把節由來的傳説很多。

其中影響最大,流傳最廣,最具代表性的是彝族英雄鬥敗天神惡魔,團結民眾與邪惡和災害抗爭的故事。

相傳在遠古的時候,天上有六個太陽和七個月亮,白天有烈日的暴曬,晚上有強光照耀,土地荒蕪,妖魔橫行,世間萬物面臨着滅頂之災。就在這個時刻,彝族英雄支格阿龍射死了灼熱的五個太陽和六個月亮,馴服了剩下的最後一個太陽和最後一個月亮,治服了肆虐的洪水,消滅了殘害人間的各種妖魔。

但是,統治天地萬物的天神恩體古孜看到人間如此繁榮富足,心懷不滿,於是年年派他的兒子大力神斯熱阿比率天兵到人間徵收苛捐雜税。後來支格阿龍的故鄉出了個彝族英雄叫黑體拉巴,他力大無窮,智慧超人。一天,黑體拉巴上山打獵,高亢的歌喉引來了另一座山上牧羊的姑娘妮璋阿芝悠揚婉轉的歌聲。

早就對妮璋阿芝垂涎三尺的大力神斯熱阿比聽説了兩人的戀情,心裏交織着憤恨和嫉妒。沒過多久,忍耐不住嫉恨的斯熱阿比便下凡挑戰,想與黑體拉巴摔跤決鬥。結果在摔跤決鬥中,被彝族民間英雄黑體拉巴摔死,天神為此大怒,便放出鋪天蓋地的天蟲(蝗蟲)到人間毀滅成熟的莊稼。

妮璋阿芝翻山越嶺,找到了天邊的一位德高望重的大畢摩(祭司),畢摩翻看了天書,告訴妮璋阿芝:消滅蝗蟲,要用火把。妮璋阿芝和黑體拉巴帶領民眾上山扎蒿杆火把,紮了三天三夜的火把,燒了三天三夜的火把,終於燒死了所有的天蟲,保住了莊稼。看到這情景,體古孜使用法力將勞累過度的黑體拉巴變成了一座高山。妮璋阿芝看着這一切,傷心欲絕,痛不欲生,在大畢摩的祈禱聲中捨身化作滿山遍野美麗的索瑪花盛開在黑體拉巴變成的那座高山上。這一天,正好是農曆的六月二十四。

從此,彝族人為了紀念這一天,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四這天便要以傳統方式擊打燧石點燃聖火,燃起火把,走向田野,以祈求風調雨順、來年豐收。

民風作文 篇4

我的家鄉有很多的風俗,每個節日都有着不同的風俗習慣。如: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等等。其實在這些節日裏我最喜歡的還是過春節。

在我的家鄉,春節是一年中最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因為它是新的一年中的開始,所以春節我們就會辦的很熱鬧。一般春節的前幾天我們一家人就會老家,然後,再去買一些過年用的東西。

我們一家共有十幾口人,所以幹起活來很快,也很熱鬧,一點也不感覺累。還不到一天的功夫,我們就把所有的是都安排妥當了。第二天,我們幾個小孩一起去街上買煙花,我們逛了一天買了很多的煙花。距離過年還有兩天,我們總覺得時間過的太慢。終於,打了大年三十,我們都懷着激動的心情,包起了餃子,有好多種口味的。我奶奶包的餃子是最好吃的。到了傍晚該下餃子了,但是小餃子之前要先放鞭炮,這是我們老家的風俗。一會餃子熟了我們就開吃了,我們吃這自己親手包的餃子真香。到了晚上我們全家人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開開心心的。

到了大年初一早晨就會起得很早,四、五點就得起牀,然後還得吃餃子,吃完餃子就去拜年了。我們挨家挨户的去拜年,當然我們也可以拿到壓歲錢。不知不覺中一上午就過去,在中午我們一家人還要在一起吃一個團圓飯。大家在一起很開心,難的在一起一次。新的一年我們都該更加努力的做好自己的事。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春節。

民風作文 篇5

當地人稱之為羊羔兒饃,古時的“羊”同“祥”,取吉祥的`寓意。春節來臨前,農家婦女會捏製小貓、小狗、小虎、玉兔、雞、鴨、魚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等形象的麪塑製品,以象徵吉祥如意、福壽榮華。在寒食節時,上墳祭祖用的麪塑造型是“蛇盤盤”。據説,吃掉“蛇頭”便能“減毒頭,免災禍”。

農曆七月十五,霍縣境內麪塑種類最多,有豬頭、羊頭、麥秸集、針線籮筐、頂針、剪子、針線、坐餑餑、獅、虎、狐狸等等造型。農曆七月七日“乞巧節”,傳説在這一天婦女吃了“針線”、“頂針”之類的麪塑就心靈手巧。新媳婦過門第一年,孃家要給女兒送“羊羔兒饅頭”。嬰兒滿月,姥姥家制作直徑達尺餘的“囫圇”,即在面圈上塑出十二屬相的麪塑。賓客來祝賀,便把“囫圇”切一塊送給來人享用。

絳州麪塑 降州即今日新絳縣。逢年過節,這裏的家家户户都要用麪粉捏製出千姿百態的麪塑歡度節日。由於這裏的麪塑注重彩色點染,花色絢麗,所以當地人稱之為“花饃”。花饃造型比較誇張,尤其以“走獸花饃”最為出色。五寨面魚 晉西北五寨縣的老百姓,有一種捏面魚的習俗。捏面魚就是用麪粉捏成魚的形狀。捏製的面魚經過着色加彩,然後用文火烘乾,便可當工藝品收藏了。面魚可用來贈送親友或外出時作乾糧。除了捏面魚外,還捏製瓜果類,花草類、動物類、禽獸類、人物類等多種類型的製品,也習慣稱之為面魚兒。

民風作文 篇6

又逢端午節,家家户户都包粽子吃。我家也不例外。端午節的前一天,爺爺奶奶就包好了粽子,那一個個粽子可謂大小不一,形狀各異:三角體,長方體。聽奶奶説,這些粽子的餡有許多種:白糖餡、黑芝麻餡、蜜棗餡、菜餡。聽了奶奶的一番介紹,我的口水都快流出來了,忙讓奶奶煮粽子。

等呀等呀,大概過了幾個小時,粽子終於煮好了,開鍋。

粽子剛盛上來,我就拿起了一個粽子,剪開了線,又解開了粽葉,把粽葉裏的糯米糰放到碗裏,拿來了一雙筷吃了起來。我手裏的那雙筷子不停地在碗與嘴中間揮舞。不一會兒,一塊粽子便進入了我的肚皮,真好吃。這粽子裏有糯米的飯香;粽葉的清香;花生的香甜以及蜜棗的蜜甜。這些味道交織混合在一起,讓人回味無窮。

吃着吃着,我實在忍不住了,一下子在碗裏放了五個粽子。大口大口的吃了起來,一邊吃還一邊咕噥道:“好吃,真好吃。”不一會兒,五個粽子便進入了我的肚子。我的臉上也粘了不少飯。可我卻樂不亦乎。

沒想到這小小的粽子竟那麼好吃!我也知道:“這每個粽子都代表着長輩們對子女的愛呀!”將來長大了,我也要為長輩們包粽子。

民風作文 篇7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因此春節的習俗也多種多樣;因為相傳年獸怕紅色,怕火光和怕響聲,所以人們便有貼春聯、放鞭炮、敲鑼打鼓等習俗;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習俗都不相同。

在浙江的春節中,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在農曆臘月二十三日,傳説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因此家家要祭灶神。人們認為灶王爺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便會給家裏帶來幸福,可保佑來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臘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請求他上天后多説好話、吉利話;民間傳説,灶王爺上天專門告人間善惡,一旦那家被告有惡行,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

農曆臘月二十四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户户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過了十二點就是大了一歲。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裏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裏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

這就是浙江的春節習俗。

民風作文 篇8

花腰傣族是傣族的一種,居住在雲南玉溪地區。"秧籮"是花腰傣族婦女的一種生活用品和身上的裝飾物,是婦女用各色細竹條編織的一種小竹籮。一般高約30釐米,口為圓形,微向外成弧狀展開。

編織"秧籮"比較自由,可隨意採用各色竹條相間,從而編織出各種圖案。花腰傣族的婦女們,簡直把編織"秧籮"作為一種享受。在風和日麗的天氣,她們一有空就席地而坐,手指輕柔地翻動着,彩色的竹條上下翻飛。讓人懷疑她們到底是在編織,還是在起舞。

"秧籮"非常實用,花腰傣族的婦女身上沒有衣袋,"秧籮"就起衣袋的作用。在外出勞作、趕街上集、走親串戚等場合,可以盛裝食物和針線織物等。她們隨身帶的錢、票證都可以裝在"秧籮"裏。上山幹活時,還可以裝食品,盛果子,裝黃鱔。

"秧籮"不僅實用,同時又是一種裝飾物。編織的"秧籮"或小巧玲瓏,或秀美大方。上面的圖案不論是花蟲鳥獸還是人物山水都簡明大方、栩栩如生。具有民族特色。花腰傣族的人,以"秧籮"的造型和上面的圖案來展示姑娘的美麗。它是一種受人喜愛、頗具特色的裝飾物。

因為"秧籮"有裝飾和實用的價值,所以花腰傣族的婦女們無不為之費盡心思。使"秧籮"更加美麗。在明媚的春光裏姑娘們輕快地走着,身上的"秧籮"在微風中隨意擺動。上面的飾物發出悦耳的聲音,姑娘們猶如仙女一樣,風姿綽約,真是太美了。

"秧籮"不但是文化界的瑰寶,"秧籮"還非常精巧別緻,同時還具有花腰傣族智慧與勤勞的象徵。

民風作文 篇9

現在最近的節日就是清明節,就説説它的風俗吧。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這一天裏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要忌使針,忌洗衣,有一些地區婦女忌行路。而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水果、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的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而清明節又名踏青節的原因是,那時正好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季節,也正好是人們春遊又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在這個節日裏,有些人擁有了親人在身邊的那種親切感,有些人擁有了春遊時接近大自然的那種歡悦感,讓我們祝福所有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