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化作文 > 家風作文

精選家庭家風作文3篇

欄目: 家風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52W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敍文、説明文、應用文、議論文。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家庭家風作文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家庭家風作文3篇

家庭家風作文 篇1

我太姥姥今年93歲了,我的姥姥姥爺歲數也很大了,都六十幾歲了。他們身體不好,天天要吃藥,但是他們還是每天去照顧太姥姥,而且,他們照顧太姥姥可仔細了。

姥姥做飯特別好吃,她知道太姥姥牙不好,就給她做軟的東西吃;怕太姥姥營養跟不上,每次都是想方設法調劑好伙食。姥姥做出的飯色香味俱全,太姥姥最愛吃我姥姥做的飯了。

冬天到了,天氣冷了,姥姥姥爺早就給太姥姥準備好了厚厚的衣服,把家裏的暖氣也燒的熱熱的。

不光我的姥姥姥爺特別孝敬太姥姥,姥爺的其他兄弟姐妹也一樣,把太姥姥照顧的無微不至。太姥姥每天都樂呵呵的,心情好身體就好,大家都説太姥姥一定能長命百歲。

媽媽告訴我,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以後也要向他們學習,孝敬老人,讓尊老愛幼的良好家風發揚光大!

家庭家風作文 篇2

閲讀的最大理由是擺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這是爸爸常用來教育我的話。爸爸是個建造師,他非常重視學習。爸爸告訴我他從小在農村長大,家裏很窮,他不想一輩子都在農村種地。為了擺脱貧窮,爸爸説他相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他意識到讀書能夠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因此養成了勤學好讀的好習慣。在我的記憶裏,爸爸的書桌上總是擺放着一摞子的書,他不停地學習,參加各種考試,常常書不離手,而這種好習慣也漸漸地影響了我。

在我剛上一年級的時候,老師要求每天讀書半小時。那時我認字少,我把讀書當成作業,覺得很累,總想看會兒電視休閒一下。爸爸知道了我的想法後,告訴我其實電視裏的人物都來自書中,書中對人物描述的更生動,更有意思,還可以邊看書邊發揮自己的想象。你要換一種態度對待讀書,讀書可以豐富你的詞彙量,可以增長知識。於是隨着識字量的增加,我開始讀一些簡裝本的名著,也常常被故事中的人物所吸引。讀書對我寫作幫助很大,在一次作文課上老師讓寫我的同桌,我想到同桌有一個特點很像《紅樓夢》中的林黛玉,於是我把它運用在我的作文中,也得到老師不少的誇獎。還有一次我參加了華人作文大賽,得了三等獎。現在我感覺讀書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每天回到家我就會拿起我心愛的書讀一會兒,有時讀的入了神,連媽媽叫我吃飯也聽不見。讀書讓我受益匪淺,讓我更自信。

我家的勤勞之風是媽媽樹立的,媽媽就是勤勞使者。她每天早早起牀,把家裏打掃的井井有條、乾乾淨淨。打掃完還要給我做早餐,等我起牀後,吃着包含着愛的早餐。但媽媽自己卻顧不上吃早飯又開始洗衣服。我每天都穿着乾淨的衣服去上學,就連我的鞋子也是一塵不染。媽媽的勤勞潛移默化地影響着我,我也越來越勤快。我每次學習完,不僅把書包收拾好,還會把我的學習桌整理乾淨。每當看到媽媽幹活,我也會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學校我也同樣積極勞動,每次值日時,我都會認認真真打掃衞生,而且總要比別人多幹一些。

爸爸媽媽不經常批評我,但他們用自己的行動指導着我,讓我不禁想起一句詩,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爸爸的勤學好讀,媽媽的勤勞成就了我現在的好習慣。

家庭家風作文 篇3

我們每一個人,從脱離母體呱呱落地,降臨人世,作為一個社會成員,首先進入家庭生活。家庭是每一個小孩子的第一個生活環境,家長,其中特別是父母,是小孩子不可任意選擇的首任教師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接受教育的開端。嬰幼兒的頭腦象一張白紙,很容易塗上各種顏色。在小孩子生活的早期,家長和家庭生活對他們實施着各種各樣的影響,這些影響在他們的心靈上留下極為深刻的烙印,很難消失。家長實施的各種教育,他們終生不忘,成為他們一生成長的基石。

最初的言語是從父母那裏學會的,最初的感情是受父母感染的,小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接受着家長的影響和教育,是父母手拉手教小孩子邁出人生的第一步,是在父母指導下進入社會生活,瞭解社會的。小孩子小時候,是形成習慣的最佳時間,良好習慣的形成在人的一生成長中起着打基礎的作用。孔子説:“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是説早期形成的習慣象是與生俱來的一樣穩固。

在兒童階段,小孩子們的思想尚未定型,“心知未有所主”,有很強的可塑性。他們興趣廣泛,對於周圍的一切都感興趣,善於模仿,有很強的感受能力,有驚人的學習和記憶能力。

兒童時期,小孩子們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衣食住行都離不開父母的照料,在生活上和心理上對家長有極大的依賴性,他們的活動能力和活動範圍有限,主要是在家庭,在父母身邊同家長朝夕相處,家長的影響和教育幾乎天天都在強化。由於父母和子女有天然的血統關係,在朝夕相處的生活中建立了十分真摯深厚的感情,家長在小孩子心目中很有威信,小孩子十分信賴家長。因此,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自然成為小孩子們效仿的榜樣。家長的教育成為小孩子生活的準則,家長對周圍人和事的評價標準,成為小孩子道德評價的'標準,甚至父母的作風、習慣、氣質、興趣、愛好、個性特徵等,都深深地影響着小孩子。

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對於每一個人的德、智、體的發展起着奠基的作用,特別是對人的思想品德和個性品質的形成,甚至可以説是起着型塑的作用。有人説:“小孩子是家長的影子”,“小孩子是家長的翻版”,這種説法,都説明早期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家庭教育對子女身心的發展水平有決定作用,馬克思説過:“法官的行業是法律,傳教士的行業是宗教,家長的行業是教育子女。”革命導師的教導十分深刻。作為法官,必須執行法律,否則就是失職;作為傳教士,必須以傳播宗教為本分,否則就是不虔誠;同樣,作為家長,必須以教育子女為天職,否則就是不稱職的家長。做父母的,必須象法官傳教士那樣忠於職守。

小孩子們在入學之前,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家庭裏渡過的。入學以後,每天仍有三分之二的時間生活在家庭裏,在父母身邊的時間遠遠超過在學校的時間,再加上雙休日、寒暑假,小孩子接觸家長的時間、機會要比接觸教師多得多。因此,儘管小孩子在入學後學校教育起着主導作用,但家庭教育仍然是經常起作用的重要因素

小孩子在入學之前所受到的家庭教育起着打基礎的作用。但學齡前家庭教育並不是家庭教育的全過程,而是家庭教育全過程的一個重要階段。應當承認,小孩子入學以後,隨着年齡的不斷增長,知識的增加,社會經驗的日漸豐富,他們遇事有了一定的獨立見解,

不象小時候那樣聽話了。但家庭教育還在繼續發揮作用。以到小孩子們長大成人,走上社會,獨立生活,仍然直接或間接地接受着家庭教育的影響。

小孩子到了初中,就進入了青春發育期。他們獨立活動能力增強,社會活動範圍擴大,要接受來自各個方面的影響。周圍環境的影響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這一時期,正是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小孩子在思想和學習上開始分化。同時,這一時期,也正是小孩子和家長重新調整關係的時期。調整好了,家長就可以繼續保持教育的主動權;如果調整不好,把關係搞僵了,就要喪失教育的主動權。因此,小孩子進入學校以後,家庭教育不但不能放鬆,反而更應當抓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