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議論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議論文

欄目: 議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83W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論文了吧,論文是對某些學術問題進行研究的手段。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論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議論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議論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議論文1

古人的確十分聰明,説的許多話是富有哲理的。孟子的一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不僅適用於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而且對於現如今這樣比戰國時代更加殘酷百倍的社會,更顯得恰到好處。“生”“死”不僅僅是實質意義上的生存或死亡,更是一個人的成長與發展,墮落或者是失敗。

“憂患”不單單是威脅,也可以説是一種心理,一種現狀。有了對手才能更加強烈地去激發你的潛能,提升你的能力,這是沒有極限,抑或是一種不斷成長的姿態。反之,如若沒有那樣強烈的競爭意識與強勁的對手,一味地安於現狀,不思進取,一時不會走到死亡的那種地步,也會在當今社會的底層中不斷掙扎,直至疲倦,最終淪為社會的垃圾。

“安樂”或許更加容易理解。它泛指良好的環境,但更深層次的卻是內心深處的不思進取。美國作家海明威曾在《老人與海》中説過:“那些打不敗你的必定會使你更強大。"試想,如果一個從小出生在優越環境中的人,思想安逸,未曾體驗社會底層的艱辛與不易,社會上層的冷血與殘酷。那麼,向長遠處設想一下,如若有意外提前而至,那他又能用多長時間才能認清這個社會呢?估計不會太短。可假如他能提早適應,體驗這個社會的複雜性,能有着一種對社會的敬畏心的話,結果恐怕就是另外一番樣子了。

往遠了説,“憂患”與“安樂”是個人乃至國家層面的兩項重要的思想代表;可往小了説,便是我們每個人的學習了。在我們班上有許多這樣的例子。比如初一分班時,聽老師説前45名才是按小升初的成績排的。有人分班排名在班上前十名,可是一旦經過幾次考試的歷練,成績竟然落到了二、三十名的地步。這便是經過了一個沒有任何“憂患",幾乎盡是享受“安樂”暑假的結果,從而使得這些人喪失了競爭的心理,為他們敲響了一次極其沉重的警鐘。再比如班上的一位同學,在初一時名不見經傳,甚至是不起眼的。可到了初二,他便像變了個人似的,學習成績幾乎可以説是飛速提升。於是在這次期中考試中,他大放異彩,從原先的二十多名一下子飛躍到了班級十四名,年級第九十的成績,這便是“憂患″的魅力。它能使你崩潰,也能使你成功;而“安樂”呢?也只是讓你享受到短暫的快樂罷了。

任何一個人沒有經歷過“憂患”,就無法抵達更加高遠的境界。如果是正處於“安樂”中的你,那麼你便可走出“舒適區”,挑戰不可能,立下高遠的目標,去腳踏實地,頑強向上。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議論文2

生死存亡之道一直以來是人們所探討的熱門話題,從古時的諸子百家,先賢們的精髓思想,到今天我們的偉大哲學理論。隨處可見存亡之道的探討,足可見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我們迄今為止得出的結論,這個經典的結論沿用千年,為什麼這條道理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呢?當然是因為有着無數的真實例子來證明了,古人們總是在教訓中吸取經驗,這也是前輩們為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啊。

古時候有一户人家,家中的兒子明年就要去參加科舉考試了,附近村裏的秀才們都天天飲酒作詩好不逍遙。他也想着天天在有文采的人身邊飲酒作詩,是不是自己也能得到質的飛躍呢?他帶着自己的決心去追尋秀才們的腳步,經常和他們一起開懷暢飲,順便和他們一起舞文弄墨。漸漸的,自己文學造詣高了起來,回到家也得到了家人的認可,大家為他的文采驚歎不已。都認為,明年的考試是勢在必得,但是他卻漸漸得高傲起來。和秀才們飲酒作詩時,自己三言兩語駁倒眾人,不屑地整日喝酒更是讓他忘乎所以。終於,他甚至不去和秀才們見面了,在家裏成天享受着,自己漸漸忘記了學習。終於,到了下一年科舉考試了,大家認為今年的狀元肯定非他莫屬。他自己也是胸有成竹,但是一到了考場,他曾經的文采,飽腹詩書的經綸都無影無蹤。只剩下他呆呆地坐在考場上……當然他最後還是沒能考中。

自己的剛愎自釀成了大禍,這是誰也幫助不了的,本來文采異稟的他最後還是落得個如此境地。這與他驕傲,沉迷安樂是分不開的,過度的驕傲和放縱毀了自己的一生,悲哉。

春秋時期,大家都知道南方有個越國,越國在與吳國的對抗中戰敗。國君勾踐被夫差百般羞辱,勾踐卻從未放棄東山再起的決心。他不斷地向吳國送去金銀財寶,以麻木對方,使其對自己放下警惕。果然,吳國不久便把勾踐放還,勾踐趕緊回到國家,重整旗鼓。卧薪嚐膽的決心最終感動了天地,最終一戰成名,一舉滅掉吳國嗎,一雪前恥,好不快哉!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經歷過古人們的不懈探索,我們懂得了只有在憂患中才能更加強大,一味的安樂反而是自取滅亡。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議論文3

古往今來,英雄人物往往出身與亂世,而在安樂世界,英雄卻很少出現。這就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重要原因。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出自《孟子·告子下》,它的意思原本是“因憂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樂而衰亡。”不錯,憂患確實是人們得以更好地生存的原因;安樂,也是人們逐漸頹廢衰亡的原因,俯拾皆是的事例都説明了這一點。

在三國鼎立時,佔據西南一帶的劉備,就是出自充滿憂患的亂世,這為他開創一片江山打下了基礎。而他的兒子劉禪,在他的父親為他創造好基礎,就等他來接班的情況下,卻因他生長在一個安樂的環境中,從未有過一絲憂患感,最終將蜀國的江山拱手送給別人,自己也落下了一個“扶不起的阿斗”的千古罵名。

著名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經歷過無數的憂患,這才使他懂得老百姓的疾苦,明白“水能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所以將唐朝的江山治理得非常好,社會安定,百姓豐衣足食,開創了被後世讚譽的“貞觀之治”。可他的後代就不同了,唐玄宗李隆基從小生活在宮廷,養尊處優,未經歷過磨礪,晚年一味貪圖享樂,導致了安史之亂,使大唐由盛而衰,也給當時的百姓帶來了無窮的災難。

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在憂患中出身,帶領部下反抗明朝統治,佔據了大明半壁江山,是何等的豪邁奮發啊!但是,當他佔領北京後,忘記了憂患,和他的部下一味沉醉在奢靡享樂中,天天在“過年”,結果在僅僅過了八十多天,就被清軍趕出北京,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頓時土崩瓦解,這是多麼沉痛的教訓啊!

憂患是必不可少的,在憂患中,人們會感到有一種壓力,這種壓力可以激勵人們的鬥志,可以磨礪人們的品格,可以吸取失敗的教訓,可以積累成功的經驗。這種壓力,可以轉化為動力,促使人們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還可以使人有一種緊迫感,不輕易放過每一次機會,從這個意義上講,憂患是成功的催化劑。而貪圖安樂卻能消磨意志,渙散人心,瓦解士氣,它是成功的腐蝕劑。

我們的社會在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空前提高,但我們一定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識,一定要牢記住“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古聖先賢的遺訓,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進步,創造更大的成功。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議論文4

孟子説:“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千百年來被人們視為警世格言。其實,這句話是具有極大的片面性的。

不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例子舉不勝舉。譬如:越王勾踐若不是在吳國受盡屈辱,他回國怎能卧薪嚐膽呢?不卧薪嚐膽,又怎會強盛起來而一舉滅吳呢?中國女排如果不是在同世界強手對壘中受盡窩囊氣,又怎會一躍而起創造出“五連冠”的奇蹟呢?這些事實説明,人確實能在憂患中生存發展。

然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有條件的。這條件是什麼呢?那就是看你有無理想,有無毅力,有無奮鬥的精神。只要有理想,有毅力,有一股拼命奮鬥的精神。那麼處在憂患之中,自會求得生存和發展;同樣,有理想,有毅力,有了不斷進取的精神,即使處在安逸的環境中,也決不會走向死亡的墳墓。

一個人,為憂患所困擾,不能掙脱憂患的泥潭,索性破罐子破摔,消極沉淪,不與劣境抗爭,那麼就不能在“憂患”之中求生。是“生”還是“亡”,關鍵在於人“為”還是“不為”。“為”,無論是處在憂患之中,還是處在安樂之中,都可以“求生”。“不為”,無論是處在逆境中還是順境中,都難免一“死”。

時代前進了,人民正在向小康邁進,處在憂患之中的人越來越少了,多數的人處在順境之中。在強調“憂患之中”求生的同時,也應當講講“在安樂之中求發展”。只要我們正確對待“安樂”,把順境當作起飛的寬廣跑道,那麼,我們就能主宰“生”和“死”,就能把握成功的鑰匙。

有甲、乙、丙三個工廠,甲、乙兩個廠都瀕於倒閉,主管部門向甲、乙廠出示了黃牌。甲廠接到黃牌,幹羣一心,進行企業改革,大膽任用人才,加強縱向和橫向的聯繫,加強企業管理,結果,第一年扭虧為盈,第二年就獲純利10萬元。而乙廠接到黃牌後,領導辭職,職工各自尋門路去了,終於閉門關廠了。乙廠並沒有在憂患中求生。丙廠是個鄉鎮企業,原先固定資產只有3000元,工人8個。幹了兩年,其產品衝向了全省,年產值達21萬,工人50人。第四年,全廠職工已有100多人了,年產值達百萬元。現在,丙廠的產品已暢銷亞洲了。丙廠越辦越紅火,並沒有在順境中卻步。可見,“為”字是多麼重要啊!歷史表明,無論是一個國家,一個單位,或者是一個人,只要“為”,只要奮鬥不息,就可以“弱變強”“強更強”;如果“不為”,坐等幸福或享清福,那麼,“強”必轉“弱”,“弱”則趨於“亡”。

所以説,“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只説對了一半,還不能算作完美的警世之言。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議論文5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的,我們總是痛苦中一次又一次的成長,鳳凰涅槃,可只要有了快樂輕鬆的生活,總會讓我們忘卻曾經自己努力過的事情。可沒有努力,哪來的安樂呢?不要以為你現在因為有你的父母一直庇護着你,你現在還能過上幸福快樂的日子,卻忘了以後……

現在的你有依靠的人,可總有一天,你的父母也會離你而去,讓你失去你可以依靠的所有之後,你自己沒有本事,那麼也將再也享受不到曾經的安樂,或許就是這樣吧,你想要在這個世界上憑藉自己的本領,一直生活,沒有一點危機意識,沒有一些憂患意識,被自己父母衝昏了頭的小女孩也總不會知道天高地厚。沒有本事的人不應該在這個世界上面有發言權,有本事的人,才能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是的,現在的你暫時還是幸福又快樂的,可十年之後呢?你還能保證自己能有現在這樣純潔乾淨的笑容嗎?你早就被這個社會的世俗衝昏了頭腦,你不會再是一個象牙塔上什麼都不知道的小公主了。當你失去你所有的後盾,就會發現這個世界上其實只剩下你自己,而真正可以依靠的也只有你自己。如果一個人成天只知道玩樂,一點危機意識都沒有,在安靜快樂的環境下,就永遠不會得到成長。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不能總在快樂中享受,這個世界上每天含着金鑰匙出生的人同樣也有很多,可有些人輝煌一世,有些人卻最終流浪街頭。越好的環境裏,我們越要奮鬥,暫時的歡樂不是永恆的,你自己努力得到的,那才是屬於你自己的東西,其他的都不屬於你,不過你暫時有使用權罷了。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議論文6

老師經常給我們講《孟子》裏的一句話:“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番話説的是:承擔重任的人,之所以受盡苦難,是“天“授之以重任之前,先要磨練他的意志和身心,藉以提高他的競爭能力。做一個人,一個發奮圖強,頑強拼搏,意志堅定,勇往直前的人,必須要用“憂患“做為一切成就的先決條件。講得一點也不錯,堅強的人是在憂患中成長的。巴爾扎克曾説過:“不幸,是天才的進步階梯,信徒的洗禮水,能人的無價之寶,弱者的無底深淵”我們要把不幸,災難當作我們成功的又一塊基石,不被它打到,反而利用它來與成功拉近距離。

我不知是在哪,曾看過一個故事,名字叫《鹿和狼的故事》,講的是20世紀初葉,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為了讓凱巴伯森林裏的鹿得到有效的保護,大量的捕殺鹿的兇殘敵人——狼。經過25年的殘忍捕殺,有先後六千多的狼被殺害。然而,羅斯福萬萬沒有想到,在他的極度保護下,鹿羣是有一段時間大量增加,但不久,鹿羣的數量開始急劇下降,鹿羣的總量由十萬只鋭減到四萬只。很快,整個凱巴伯森林中只剩下八千隻病鹿在苟延殘喘。這個故事中,鹿為什麼在過度保護下,數量變得更加少呢?在我看來,正是因為給它們的過度保護使他們缺少了憂患,只顧自由自在的'生活。原來有狼追鹿,鹿就會奔跑,現在,狼沒有了,鹿的體質也必然下降,直至死亡。可見,憂患的作用不僅對人,對社會,對整個自然界也是有極大好處的。

因此,我們心中要有“憂患”做支撐,在心中時時為國家着想,這樣,我們才會免於被社會淘汰!

請大家勿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議論文7

想必大家都有聽説過“温水煮青蛙”這個故事,當舒適的環境麻痺了青蛙的警惕,在危險來臨時,再逃離險境已來不及了。這告訴我們需時刻保持憂患的意識。

時刻保持一顆憂患的心,不讓自己身陷危機而不知。古時,齊國君主想收服楚國,齊國的謀士管子就讓齊桓公花大價錢去購買楚國的鹿,楚王聽聞了,喜出望外,絲毫沒有警惕之心,結果,齊國花了幾年,不費一兵一卒就把楚國收服了。為什麼呢,是因為楚王在面對這個天上掉下的餡餅時,沒有憂患意識,當他反應過來時,已為時已晚。所以,保持一顆憂患的心。

時刻有着憂患的意識,可使自己在這種意識中不斷進步。在學校,需要有憂患意識,才能不斷激勵自己,獲得下一次考試的進步。就例如孫楊,這位家喻户曉的游泳冠軍,如果沒有憂患意識,而是沾沾自喜,不努力訓練,他就不會再一次次超越自我;中國,如果在清朝時期,君主有着憂患意識,就不會一再衰落,而落得被捱打的下場。

時刻保持憂患的意識,不讓自己在安逸的環境逐漸消亡。曾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曾有一些漁民出海打魚,但是當他們回到陸地,魚就已經死,賣不了好價錢,唯有一個老漁夫,打回來的魚都是活蹦亂跳的,這讓眾人都不免疑惑:“為什麼我們的魚回到陸地後就死了,而你的魚卻都還活着?”老漁夫笑了笑,打開了裝魚的箱子,發現了這裏面除了老漁夫打的沙丁魚,還有幾隻鮎魚。老漁夫説:“鮎魚是沙丁魚的天敵,沙丁魚時時刻刻都在躲避天敵,自然會比較有活力。”正是因為有天敵的存在,沙丁魚一直保持着警惕,沒有在舒適安逸的空間死去。

就像現在實行的企業兼併和企業破產製度,這樣的制度,有利於強化企業的風險意識,在這種憂患的意識下,不斷提升自己。而如果沒了憂患的意識,只享受着安逸,就像那被温水麻痺的青蛙,就像那被餡餅砸的忘乎所以的楚王,就像一百多年前被捱打的中國。

所以,保持一顆憂患的心,不要到了最後才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那時,再後悔,已晚矣。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議論文8

夜晚,我坐在書桌前,專心致志地寫着語文作業。回想:這一星期,我們學習了孟子的三大名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貴不可淫》,以及《生於優患,死於安樂》,其中第三篇帶給我的印象比較為深刻。

在上這節課之前,我有看過這篇文章,當我看到“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這句話時,我就在想什麼是憂,什麼是樂?為什麼在憂患中能夠生存,在安逸中卻會滅亡?。比較終,在老師的講解下,我明白了這句話的一個依證。

俗話説亂世出英雄,時勢造英雄,這雖不一定正確,但卻能很好地證明這句話——人在一個平穩安逸的環境下就會產生一種惰性,就會認為這天下如此太平,我的生活如此美好,何需努力?這正如一艘船在順風順水的河流中飄蕩,任意東西。但這看似平靜的河流其實暗藏危險,水底下有着令人害怕的暗礁,有着複雜的水文環境,可謂危險重重,一個不小心船隻就會觸礁,比較後沉眠於水底。這就是所謂的死於安樂吧。

但如若這個駕船的人始終處於一個緊張的壓迫狀態下,無時無刻不保持着清醒的頭腦,認真小心地駕駛着船隻的話,我想他就不會觸碰到平靜水面下的暗礁,就可以安全行駛到目的地,這不也正是生於憂患嗎?有時候向死而生更能顯示出人的偉大。

現在的我,又是否是生於憂患?又是否會死於安樂呢?

生於憂患,肯定是的。只不過並不是在性患之中生存,而是生活在憂患之中。可又會不會死於安樂呢?我不清楚。此時的我,只知道有努力,努力,再努力,使自己有能力在憂患之中生存下去。正如孟子所説的“死於安樂”,我認為是不可能會發生在我的身上。但也並不,畢竟未來的事誰又有誰知道呢?

總之不要在吃苦的年紀選擇安逸,因為你若不努力,誰也給不了你想要的生活。我始終堅信着這句話。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議論文9

孟子曾説:“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事實也確實如此,人必定經受種種磨難才能成功。

憂患常常磨鍊性格,使其變得堅韌起來,會有一種巨大的`力量隱藏着,等待爆發。春秋時期,越王勾踐對吳國屈服求和,卑身事吳,卻時刻牢記大仇,整日睡在柴草之上,在屋內掛苦膽。受盡了屈辱與磨難。經“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轉弱為強,起兵伐吳取得勝利,逼得吳王自殺而死,勾踐成為一代霸主,這是亡國之辱使他發奮,催他奮起的結果。

憂患常常磨礪心智,使其變得自強不息,使其靈魂更加高尚,使其勇敢向前,變得堅強。海倫凱勒是19世紀美國的盲聾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而卻是她一生的痛苦造就了她的成功。她十九個月時因猩紅熱導致雙目失明、雙耳失聰,對於她悲慘的命運她並沒有放棄,而是倍加努力,使她在憂患之中得以生存。海倫凱勒享年88年,雖87年生活在無聲無光的世界中,可她卻致力於為殘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機構,主要著作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再塑生命》等。這是命運的磨難使她努力的結果。

只有在憂患面前昂首挺胸,勇敢面對,才能成才,反之,則只會失敗。如果海倫凱勒在困難面前一蹶不振,那何來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優秀的文學作品,如果勾踐在吳國的強悍之下苟活於世,哪來的打敗吳國的雄心壯志。

可見,憂患促使人成功,可在憂患面前不放棄更為重要。因此,讓我們乘着憂患的小船,用奮進做槳,用盡全力,駛向成功的彼岸吧!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議論文10

温室裏的花朵固然嬌豔,然而纖系的根莖卻經不住風雨的考驗;傲立在崖壁上的松柏處境惡劣,卻以盤根錯節牢牢攀住山巖,努力從縫隙中吸取養料,長成一片蓊綠,成就生命的尊嚴。孟子云:“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意思是説在憂愁與痛苦之中才能更好地發展。反之,則會因為不發展而慢慢衰亡。

有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很善良的獵人,每次打獵回來都會將自己的獵物分給那些窮人。有一次他看到一隻老鷹正在懸崖邊訓練小鷹飛行他先把小鷹推到懸崖邊,然後把小鷹的骨頭打折,把小鷹推下懸崖。一開始獵人還懷疑老鷹是在害自己的孩子嗎?小鷹能飛上來麼?可是令他震驚的事情發生了,被打斷骨頭的小鷹奇蹟般的飛了起來。不過獵人覺得這樣太殘忍了,於是他趁老鷹不在把那隻沒被打折骨頭的小鷹帶回了家,和自己的雞一起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小鷹長成了大鷹可是它連自己家的欄杆都飛不過去。獵人就把它帶到懸崖邊上。獵人看到了另一種鷹,但他快要死了,可是它卻用嘴啄石頭直到把嘴外面的那層外殼磨沒為止,再把自己的羽毛拔沒等到長出新的外殼和羽毛就可以比上次飛得更高,外殼更硬。獵人明白了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成長。於是,他把小鷹推下懸崖,對下面喊:“你是一隻鷹,一隻雄鷹,一隻鳥中王者,不是一隻雞。”隨後山澗下傳來了一個鷹的聲音。突然一個黑影“嗖”的一下竄了上來飛到了蔚藍的天空上。

然而在戰國時期有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秦朝統一七國就是因為秦朝在憂患中發展,同時也是在安樂中滅亡的。

而我們現在中學生不也如此嗎,我們的困難就是學習,我們要懂得逆境會激發無窮的鬥志。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議論文11

雛鷹經過無數次被扔下懸崖的險境才擁有了展翅飛翔的雄姿;海蚌歷經無數海浪的打擊才藴育了珍珠的璀璨;松柏因為無數次風雨的吹打才展現葱綠的枝葉……好的境況固然令人羨慕,但更因為這些逆境才展現了獨特,才築就了品格。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澳大利亞的桉樹,本是棟樑之材,何以到了美國竟成了造成工廠倒閉的禍害?因為美國的水土太好了,桉樹生活得太安逸了。失去澳大利亞那些天敵的制約,它過度生長,終究也導致了它廢材的命運。

桉樹的命運引人深思,但這何嘗又不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類的發展史上,何嘗又不是滲透着這一哲理?

商朝的紂王,提起他,人們就會想到他的暴力、驕奢、淫逸。其實,在稱王前,他天資聰穎,有能力擔當君主。可是他忘了稱王的艱辛,稱王后那一呼百應,那安逸享受的生活讓他迷失了自我,讓他失去了民心,一切將他的才華掩蓋,代之以民怨暴政。可悲!生活的安逸竟讓他落得最終如此的敗相與落魄。

紂王是死於安樂的典範,而歷史上生於憂患的氣概令人欽佩。這當中,也許司馬遷是最好的例證了。

他的生活雖談不上富貴安逸,但也曾安穩可樂。可是命運都是愛捉弄人的。他的仗義竟成了他苦難的開端。遭受了宮刑的他,沒有被打敗,卻更有了專心於《史記》的動力,他排除了一切干擾,將恥辱藏於心而著就了《史記》的光輝。

生於憂患,司馬遷做到了,史鐵生也做到了。他在地壇的思考,足以證明在遭受人生的苦難,命運的逆境之後,他有了更強的意志,更深邃的思想——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它是一個必會降臨的節日。所以他坦然面對了一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們往往憧憬那安逸享受的生活,而許多人也同澳大利亞的桉樹般在那生活中有了在美國式桉樹的悲劇。苦難是人生的營養,歷經暴風雨,我們才會有珍珠的璀璨,雄鷹的英姿,蒼柏的挺拔,才能坦然面對一切,才有望成為國之棟樑。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心牢記之,才有人生之絢麗。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議論文12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繁榮富昌的國家。

這個國家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每5年舉行一場賽馬會,最終的優勝者,會與親自與國王攀比馬術。如果優勝者贏了,國王就會把王位傳給他。優勝者如果輸了,就會被殺頭。

在這個國家的第11帶帝王的馬術簡直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因為10年來挑戰他得人都輸了,已經有5年沒人敢挑戰他了。所以他目中無人,覺得自己的馬術天下無敵,他昭告全國:只要有人敢與國王攀比馬術,並且贏了國王,國王不僅把王位傳給他,,還會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可仍然沒有人來挑戰國王。

有一個人叫哈里,他為了替一個窮人翻案,冒險參加了馬術比賽。他一路過關斬將,,就要跟國王比賽了。哈里的心裏真是沒底。

國王也問了宰相,自己會輸會贏?”宰相答曰,國王的馬吃得好,住得好,精神充沛,國王一定會贏!

第二天,比賽開始了,國王親自選了一匹膘肥體壯的千里馬,可是哈利隨便選了一匹馬就開始了比賽,大家想:這下哈利完了,肯定要被國王砍頭了。誰知道,最終的結果卻出乎了大家的預料,哈利居然贏得了比賽!

因為國王輸了,所以,他就把王位集成給了哈里。

國王很是不解:為什麼10年沒人贏他,今天卻輸給了一介草民?自己的一直寵愛的千里馬沒贏過一匹普普通通的馬?是馬吃的不好,還是住的不好?哈里的馬那麼瘦,怎可能跑的那麼快?

失魂落魄的國王帶着滿腹的疑問找到了一位老前輩,老前輩卻説:“一隻被你寵愛的千里馬馬吃得好,住得好,活在一種安逸放鬆的環境裏,您又太輕敵,所以,您必輸無疑!”

國王終於似有所悟!正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沒有了對手和較量,沒有了危機和競爭,任何一種事物,都會走向頹廢甚至滅亡!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議論文13

是努力奮鬥充實度過一生,抑或是在田間優哉遊哉,過神仙般休閒的日子,雖然無名無利,卻衣食無憂自由自在。這兩者間的選擇,怕是對於我們這代人來説,只有前者才是人生的出路,而後者,不過是桃花源一般夢境的存在。

還記得自打幼兒園開始懂事起,我就有個休閒的願望——退休。這似乎將要成為我的人生目標。一直到現在,我相信我的內心還是始終堅持着,所有的奮鬥都是為了將來的退休生活,否則就得在年老後收破爛去了。有些扯遠了,不過這至少可以説明,我從小就深深地嚮往着“安樂”。

然而父親堅持地認為我總有一天會“死於安樂”。對於這一點我深表贊同。

對於選擇憂患與安樂,我覺得答案已有些顯而易見了。記得在一本書的封面上看到過:“你以為的時光靜好,不過是在虛度光陰罷了。”這也不難引起我的共鳴,畢竟小時候總想着要退休,可能僅僅是因為小時候太喜歡看《喜羊羊與灰太狼》了。要真是退休了,那真的是虛度了一生。

不過雖然這樣説,但至少對於我來説,既然已經處在了這樣的“憂患”中,就得好好得“生存”下去。畢竟這幾乎是沒有可以選擇的餘地了。當然,這句話這麼説也不是沒有道理的。由於我的那顆可憐的自尊心,本來沒有什麼樂趣的學習,倒也稍稍給了我一個努力的理由。很簡單的例子,我相信把我扔到西方式的輕鬆課堂中,我照樣同他們一樣鬆鬆散散。要我想到説要多花些時間學點知識,還是免了吧。從普高考入重點大學的事也一定不會發生在我的身上,除非是在“憂患”中,我才能緊張起來,為了不被瞧不起什麼的好好努力。一嚐到甜頭,便又馬上選擇了“安樂”——鬆散下去了。

或許,真如這句古話説的這樣,像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各種亂世出英雄。保持緊張的狀態才是最該有的生活節奏,至少在退休前是該這樣。能夠堅定地選擇在憂患中摸爬滾打,才是到人間走這一遭的真正樂趣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