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敍事作文

記敍文寫作

欄目: 敍事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67W

一、記敍文知識概要

記敍文寫作

以記敍和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章叫記敍文。記敍文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記敍文既包括記敍性的文學作品,如散文、小説等,又包括一般的記敍性文章。狹義的記敍文是指以記人、敍事、寫景、狀物為主,對社會生活中的人、串、景、物的情態變化和發展進行敍述和描寫的一類文章,常見的如消息、通訊、特寫、報告文學、遊記、日記、參觀記、回憶錄,以及一部分書信等。

記敍文的六"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記敍文的線索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以人物為線索,以事件為線索,以行蹤為線索,以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或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為線索,等等。分析線索有助於把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結構。

記敍文要注意研究分析各種描寫方法,並理解不同方法對不同主題的表達作用。特別要注意人物描寫、景物描寫對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理解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的作用,進而分析把握文章的寫作特色。

議論和抒情均有直接與間接之分,它們都是記敍文中的關鍵部分,分析它們的作用對把握全文的中心大有裨益。

記敍文一般運用敍述、描寫、抒情等表達方式。

敍述是事物動態(如人物的經歷、事件的進行、空間的轉換等)的述説,重在過程性,時間這一要素是十分突出的。敍述有第一人稱敍述和第三人稱敍述之分。第一人稱敍述有“我”和“我們”,在文章中有的指作者自己(散文最多),有的指文中人物如主人公(如《狂人日記》)、見證人(如《孔乙己》)和線索人物(如《祝福》)。好處是便於作者直接充分地表達思想感情,讓人感到親切自然,不利之處是受到侷限,特別是他人的心理不好表達。第三人稱敍述有“他(她)”和“他們”,作者以局外人的身份來敍述他人,這就自由客觀,但缺乏可信度和親切感。有的文章,出現第二人稱的地方很多,如果全部是第二人稱在敍述,這其實是第三人稱敍述,如果在眾多第二人稱中出現一個“我”來敍述,其實還是第一人稱敍述。

敍述有多種方式:

(1)順序。常見。從前到後,線索清楚,但易於寫成流水賬。這就需要詳略得當,重點突出。

(2)倒敍。將結局或突出點放在開頭,然後再從前到後。在新聞消息中已經成為套路,叫做“倒金字塔”。事件最好是時間跨度大的。偵破和武打的影劇常用。好處是有懸念,但容易使人反感。

(3)插敍。在本事敍述中插進另外一件僅僅有關的小事,然後再按原來的本事來寫。如《水滸》中林沖遇到店小二時插敍了店小二在東京的事。不可喧賓奪主。

(4)補敍。對本事前面未敍述的一部分在作文後面給以補充。

敍述要定好基調,要有起伏跌宕,場面不宜多,語言要生動形象有個性最好口語化。

描寫是事物狀貌的描繪,重在形象性。中國小説敍述成分多,而外國小説反之。

(1)人物描寫。A肖像描寫。描寫外形——容貌、神情、姿態、服飾等,要抓住特徵,以形傳神即透過外形揭示出身份、性格和內心。B語言描寫。要透露內心祕密並顯示個性特徵。C行動描寫。古典小説中有許多典型的行動描寫,如黛玉焚稿、范進發瘋、大鬧天宮和單刀赴會等。行動描寫要反映人物心理並顯示個性特徵。D心理描寫。要注意下意識的心理如幻覺。還要注意藉助外在事物的間接描寫。

(2)環境描寫。A自然景物描寫,包括時序節令、自然氣候、山川湖海、動物植物等描寫。作用:交代時間、地點,烘托作者或人物的感情心境,為人物活動提供背景,推動情節發展。B社會環境描寫,一是某種社會生活情景的展示如《子夜》的開頭,二是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的陳設、格局、氣度、色調等描寫,來烘托人物的志趣、氣質和情操等,如《紅樓夢》中女兒們的居室小院。

(3)場面描寫。對有中心人物活動的生活畫面的描寫。如《藥》中的殺人場面。

(4)細節描寫。對有典型意義的細枝末節的描寫。如阿Q畫押、嚴監生豎起兩根指頭。起着描繪人物性格、安排線索(如《百合花》中的被子)、推動故事發展的作用。細節延伸開來就是一篇微型小説。

描寫法又可以分為:白描(無比喻修飾,以敍述代替,重在傳神)、細描(細膩深刻、修飾較多);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通過旁人的眼睛或者周圍事物來描寫);主觀描寫(帶感情色彩)和客觀描寫(不帶感情的準確的,如在説明文中)。

抒情是抒發和表現感情。其中直接抒情多是帶有感情的.判斷句,並有感歎詞;間接抒情是指在敍述、描寫和議論中帶有感情色彩。

 二、記敍文寫作的技巧

1.巧設懸念

把文章後面將要表現的內容,先在前面作一個提示,但不馬上解答,以引起讀者的好奇興趣,產生急於看下去的迫切心情,這樣文章的開頭,我們稱為巧設懸念。它的好處是能避免結構上的單調,使文章的情節波瀾起伏,引人入勝。

2.一線串珠

記敍文的線索是貫穿全文、將材料串連起來的一條主線,它把文章的各個部分聯結成一個統一、和諧的有機體。如果説豐富而生動的材料是一顆顆珍珠,那麼線索就是將這些珍珠串連起來的一條線。

記敍文的線索主要有實物、人物、事件、時間、地點以及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無論採取哪種線索,都必須從表現文章的中心思想和體現各種材料之間的內在聯繫出發,靈活巧妙地確定。

3.以小見大

以小見大,就是以小題材表現大主題的方法。生活中有些材料看起來似乎很平常,但卻包含了深刻的意義。“一滴水也可以反映太陽的光輝”。只要善於透過現象發現本質,小材料同樣能反映深刻的主題。如《一件珍貴的襯衫》。

4.穿插流動

在敍述過程中,插入一些與情節相關的內容,使文章的內容更加豐富,這種用在謀篇上的手法,叫穿插流動。穿插流動的手法,是插敍的一種特殊用法。如吳伯蕭的《難老泉》和翦伯讚的《內蒙訪古》,前者記敍山西晉祠難老泉的景物時,不時穿插文史資料、傳説故事;後者描寫內蒙風光和古蹟時,插入文獻和歷史事實。這些插入,不僅能使文章的內容豐富,而且增加可讀性。王安憶的《雨,沙沙沙》記敍一位姑娘在雨夜沒搭上末班車而走回家,一路上思緒流動,文章就多次插入這位姑娘心靈深處的意識活動,反映了姑娘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和追求,這篇文章也是運用了這種手法。 當然,一篇文章中的穿插也不宜大多,過多的穿插也會影響文章本身的連貫性。

5.粗筆勾勒

粗筆勾勒法就是用寥寥的幾筆重點勾勒出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徵。採用粗筆勾勒法描寫人物肖像,可以對人物的身材、體型、衣着、容貌、神情、姿態、風度的某一方面或幾個方面作簡要的勾勒。

運用粗筆勾勒法描寫人物肖像要抓住人物的最主要的特徵,用樸實的文字簡略地寫出來,不宜用過多的形容詞、過多的比喻。其次要簡練傳神,通過寥寥幾筆勾勒出人物的大致形象。

6.烘托藝術

烘托藝術原是中國畫的技法名稱,是指渲染某一部分,襯托出另一主要部分來。把這種手法運用到文章的構思中來,就是從側面通過描繪某件事、景或人的方法來襯托出主要人或事物,又稱“襯托法”。襯托,也叫映襯。用類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意思更加鮮明突出,從而達到強烈的表達效果。如“紅花還須綠葉扶”。有了陪襯的事物,被陪襯的事物才會顯得突出,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説明。

1、襯托,可分正襯和反襯。

正襯,就是用類似的事物,從正面去陪襯。烘托主要事物。如“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用冷風寒水來襯托壯士此行的悲壯。又如“藍天襯着矗立的巨大雪峯”,用藍天襯雪峯,使雪峯更高大

反襯,就是利用同主要事物相反或相異的事物作陪襯。如上例中的藍天的藍,來襯托雪峯的白,使雪峯更潔白。又 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以有聲襯無聲。

2、運用襯托要愛憎分明,要賓主分明,陪襯事物與被陪襯事物,要讓人一看便清楚,不能喧賓奪主。

3、襯托和對比的區別:

對比,是把兩種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它與反襯有些相似,但不同。對比,意在比,突出的對象是雙方的,對立兩事物無主賓之分。

襯托,意在襯,兩事物有主賓之分,突出的是主要一方。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與“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前句是對比,後句是反襯。

7.畫龍點睛

畫龍點睛是指在適當的時候以一二句議論,點明事物、人物、景物的意義之所在,或揭示作品主題,醒人之耳目,給人以啟迪。點睛之處可以是在篇中,也可在篇末。

8.前後照應

前後照應法可以使文章嚴謹連貫,渾然一體,又突出內容和結構上的內在聯繫。照應一般有以下幾種:

1、內容和標題相照應。這種照應方法常常是內容安排多處和題目照應,或在恰當的地方直接、間接地點明題意。如《背影》,文中多次描寫“背影”,既與標題“背影”相照應,又進一步點明題旨,充分表達了作者對父親深深的思念之情。

2、行文中間照應。這種照應方法就是在文章前面寫事,後面行文交代前面所寫事的結果,使內容相互補充,層層深入。

3、結尾與開頭照應法。在文章的結尾處對開頭交代的事情作必要的提及,使文章首尾一致,成為有機的整體。如《白楊禮讚》一文,開頭和結尾照應,不但使文章結構顯得非常完整,而且使作者的讚美之情得到了淋漓盡致的抒發。

9.卒章顯志

在文章結尾時,用一兩句話點明中心、主題的手法就叫卒章顯志,也叫“篇末點題”,“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題、中心。恰當運用這種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結構美,有“畫龍點睛”的藝術效果。

10.一波三折

記敍性文章要避免平鋪直敍,記流水賬,如能寫得波瀾起伏,就能引人入勝,耐看。

俄國作家柯羅連科的寫景小品《火光》通篇運用了象徵手法,但從字面上看,數百字的短文,由作者的感受引發了一波三折的景物變化,黑夜泛舟,火光又明又亮,好像就在眼前,這是開頭展示的基本景象;船伕不以為然,認為還遠着呢,興起一波;自己從不相信到信服,又興起一波;由“非常遙遠”到“畢竟就在前頭”,重要的是“必須加勁划槳”再興一波

“一波三折”,“波折”要入情入理,讓讀者產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覺,方能做到引人入勝。而脱離生活,故弄玄虛的“波折”非但不能吸引讀者,還會適得其反。

11.欲揚先抑

“欲揚先抑”與“欲抑先揚”是相反的兩種佈局方法。 採用這種寫作手法,要自然合理,切不可牽強生硬。

三、優秀例文一:

路是月的痕

湖北考生

依稀想來,已有幾年未踏上這一條灑滿月光的小路了。小路是父親親手用鵝卵石鋪成,在月光下泛着朦朧柔和的光。路的那頭,連着那河邊的小屋,連着我的父親。父親啊,你是否依然執着地坐在岸邊,哀怨地吹着笛子,等着兒子的歸來?

父親愛好吹笛。小的時候,父親的笛聲載滿了我童年的樂趣,像那條絲帶一樣的小河,牽引着我的童心在父親愛的港灣裏一晃一悠。父親很疼我這個唯一的兒子,老喜歡用粗糙的雙手捏我的臉蛋,不顧我疼得哭起來,還兀自傻呵呵地笑。每天的日暮,父親帶我到河邊的草地上放牛。父親常常放開牛繩讓牛自己吃草,自己便從背後的草簍裏摸出笛子,鼓起腮,吹出世間最美妙的音樂。我就靠在父親腿上,看着天邊的夕陽將父親的頭髮染上點點金色。我愛父親,父親的笛聲最美。

隨着年齡的增長,我開始討厭起父親,討厭他滿嘴煙味,討厭他的黃牙,討厭他背個草簍到學校找我,還從窗外傻傻地盯着我看,我還討厭他沒有本事,只知侍弄幾畝薄地,連我的學費也沒能賺回。我和父親逐漸隔膜了。在被我吼了幾次後,父親不再打着赤腳去學校看我,不再嘮叨着讓我好好學習。他保持沉默,而打破沉默的唯一方式就是吹笛,如怨如慕,而在我看來,這又成了不務正業的標誌。

我到外地上學去了。離去前一天晚上,我走上那條熟悉的小路,感覺到一絲眷戀與不捨。路像是月光在地上劃過的痕,也劃過我的心,幾年時間裏,我未回過一次家。母親在電話裏告訴我,我走後,父親整日像掉了魂似的,茶飯不思,只知去河邊吹笛子。最終,我應母親的請求回到了家。回家裏已是夜晚,月剛升起,當我懷着無盡的思緒在小路上行走時,遇到了等我的父親。我忽地一下子哭出來,緊緊抱住了父親。我請求父親給我吹笛,父親答應了。哽咽的笛聲又在耳畔響起,響在灑滿月光的小路,勾起我的回憶。我感覺到父親眷眷的愛子之心,感到愧對父親的笛聲,父親愛我,愛着自己的兒子。他為我吹了十八年的笛子,而我此刻才發現它和我的心竟產生如此強烈的共鳴。

路很美,很美,是月劃過的痕。月是路的魂,父親的笛聲是我的心魂!

本文是一篇非常出色的記敍文,以我對父親的感情變化為主線,展示了我讀懂父愛的過程:小時候,我愛父親,父親的笛聲很美;隨着年齡的增長,我開始討厭父親,父親的笛聲如怨如慕;到外地求學幾年後,我才真正地讀懂父愛。笛聲,是“我”選定的作為父愛的一種載體。笛聲的變化(從最美到如怨如慕到哽咽)載着我對父愛的認識過程,緊扣作文要求。本文語言優美,佳句迭出;構思精巧,僅取三個片斷和“幾點”笛聲,就把凝重的父愛和我感受父愛的心理歷程,表達得淋漓盡致,情真意切,是一篇難得的考場佳作。

四、思考與問題

通過對記敍文的學習,你是否掌握了記敍文寫作的技法。讀以上的例文,對你的寫作有哪些啟示?

 五、本次作文題和要求

題目:《那人,那事》

要求:寫成記敍性文體,適當運用寫作技巧,8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