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老師校本培訓心得體會(通用5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55W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通常就可以寫一篇心得體會將其記下來,這麼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一起來學習心得體會是如何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老師校本培訓心得體會(通用5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老師校本培訓心得體會(通用5篇)

老師校本培訓心得體會1

理想與現實很矛盾。江湖上有句傳得很遠的話: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理想和現實,真的很矛盾嗎?

第一天培訓的下午,是新教師的論壇會。所謂論壇會,就是新教師剛參加工作一年,這一年裏是怎麼成長成熟起來的,自己有什麼樣的感悟,做了哪些工作,有什麼樣的思考,對自己有沒有一個未來的規劃等等之類的總結和發言。

小傅老師的温柔發言和周文浩老師的幽默發言都帶給我們不一樣的感受。理想和現實,真的很矛盾?

當週文浩老師談及理想和現實這個話題時,台下不止一次的傳來了會心的笑聲,大家都理解,大家都曾經經歷過這樣的歲月和年代,甚至心境。周老師説還未畢業,覺得自己有滿懷的激情和雄心壯志,但是來上班了才發現,現實有時為免太過於凋零。不過即便如此,還是很熱愛教師這份職業。

他的帶教老師閻老師的發言還要精彩,説及職業和事業。若是一個人很熱愛這份工作,做了還想做,那就是事業;若是一個人只是完成這項工作,那就是職業。我們很多人擁有的,其實是一份職業。説到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他説,其實不矛盾,只是需要時間。我卻認為,這個時間涵蓋的意義太深了。説得簡單點,就是學會如何與自己相處。

季羨林老先生曾經説過,三種相處模式。

第一,是人和社會的相處;

第二,人和別人的相處;

第三,人和自己的相處。

這是某個時候,記者採訪他時,他的發言,只是可惜了,記者發到報刊上的時候,只寫了前兩條。其實,最重要的就是第三條,人和自己的相處。

我曾經寫過一篇小文《人總要和最難堪的自己相處》,因為什麼而有感而發的衍生物。的確,我們每個人,不是每時每刻都是那麼的喜歡自己的。有一次在班上無意中問起同學們,你們喜歡自己嗎?讓我大為驚訝的是,竟然有三分之二的同學説不喜歡自己,少部分的學生説喜歡自己的。這個結果嚇了我一大跳。後來究其根源,我終於明白,不喜歡自己是因為沒有找到一個更好的自己。

如何找到一個更好的自己?這是一個難題,卻也是個簡單的事情。世間萬物一體兩面嘛,找到一個平衡點就可以解決一切難題。那麼,如何縮短理想和現實中的差距呢?

讓自己多幹點活兒,勤動手,勤動腦;多思考,注意方法和策略;想辦法在課堂上如何提高效率。這三點,是閻老師在講台上侃侃而談的,大概就是這個意思,我概括了一下,以自己的理解去組合文字。的確是,努力很重要,比努力更重要的是方向的正確性。策略和方法就是方向,努力,除了勤動手,還要勤動腦。這一點,放諸四海皆準的真理,其實就是這麼樸實。

理想太豐滿,現實太骨感,如何縮短其中的差距,就是這麼轉化過來的,除了努力,沒有捷徑。我如是理解。

老師校本培訓心得體會2

我認為,做一名現代化不落伍的教師,應當進取適應素質教育要求下的主角轉換,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學生,同時,不斷的充實和提高自我的本事,實現自身的持續發展,終身學習,不斷提高,這是新時期對教師的要求,也是為人教師的重要資料.

以前我的認識就是“春蠶到死絲方盡”,教師的工作的確需要奉獻。經過這學年的校本培訓後,我又認為新課程中有愛心,有創意,能夠擴展教學資源,對學生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產生影響的具有注重人文關懷的教師。如關於真才實學的教師。也許“給學生一杯水,自我首先得有一桶水”的説法已經有些過時,但若將自我擁有的那桶水變成不斷更新的“活水”,又有何不可同時,隨着信息時代的到來,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也越來越廣泛,以學生為友,甚至以學生為師都是必然趨勢。僅有這樣,才能感染學生勤學善思。也僅有這樣才能更和諧地與學生相處,才能成為學生心目中的好教師。

首先,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性的,影響不是一時的,而是長遠的,所以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思想、行為和品質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學生都喜歡模仿,將會給學生帶來一生的影響,所以,教師必須要時時處處為學生做出榜樣,凡是教師要求學生要做到的,自我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學生不能做的,自我堅決不做。嚴於律已,以身作則,才能讓學生心服口服,把你當成良師益友。

其次,對學生胸懷要博大,情感的體驗要細微,“沒有理由要求每個學生喜歡我,但我必須喜歡每個學生”。師生關係和諧、融洽,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我的肯定,便會主動親近教師,樂於理解教師的教誨,使師生心靈溝通,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進取性和創造性。

總之,經過這學年的教師校本培訓學習,使我深深地體會到做一名讓領導放心、學生滿意、家長信任的好教師就是要以熱愛事業為核心,把熱愛學生視為靈魂,在構建師生和諧關係的基礎上不斷進取。

老師校本培訓心得體會3

20xx年xx月25日上午,我們全體教師開啟了“校本培訓”的課程,在這次培訓中,有了一下的收穫和感悟。

(一)“五個一”的倡議的啟迪。

學校領導提出了“五個一”的倡議,即學習一個教育名家,研讀一本教育教學名著,訂閲一份教育教學期刊,學習一個教育教學網站和建立一個自我的微信公眾號。其實每一個倡議都是一個目標,也是一個對自我成長的督促。

學習一個名家,能夠給自我的教育教學定一個理念,或者説是一個範本。先模仿,再創新。名家之所以成名,那是因為人家多年教育教學的潛心研究,是經驗的積累,是智慧的結晶,裏面總有我們認同和讚賞的部分。有了學習才會有提高。實踐需要理論的指導,理論需要實踐的認證。二者相輔相成,站在教育的第一線,尤其是在這個信息快速傳播,知識飛速更新換代的時代背景下,學習應當成為常態。

研讀一本教育教學名著。更能夠很好地為自我的教育教學供給理論基礎。既然是研讀,就應當細緻入微。我最近讀的《傅雷家書》,感觸很多,作者點點滴滴的育兒經驗堪稱育兒寶典,大到夢想事業,小到生活的細枝末節。一本名著之所以流傳,之所以不朽,之所以稱為名著,它裏面都藴藏着耐人尋味的精華。大文豪培根説:“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所以多讀書,讀好書,是一個人提高的最佳捷徑。讀書充實我們的頭腦,豐富我們的生活,拓寬我們的視野,增加我們思維的深度。在閲讀中,也能夠獲得更多的靈感。還能夠更好地影響孩子們的學習態度。

對於訂閲一份教育教學期刊。我認為,這是我們接觸教育教學新理念的一個好窗口。教學改革創新,每一天都有新的故事在發生。多閲讀別人的教育教學故事,對我們會是一個不斷的激勵和鞭策。同一個故事,同一個理念,視角不一樣,理解就不一樣,得到的結果也不盡相同。很多教育前沿的專家學者,對問題的剖析和見解都十分的獨到和一針見血。他們的觀點和看法確實有着指引和指導的作用。多讀讀,多學學,會對我們自我的教育教學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至於建立自我的個人微信公眾號。我覺得這是一個人自我教育教學經驗積累的途徑和方法。也是一種正能量的傳播渠道。作為一名一線教育工作者,應對的是孩子,孩子的父母。期間有很多感人的,正能量的故事,我們自我也可能有很多教育教學的看法和想法。而微信公眾號就像是筆記本一樣,能夠記錄我們記憶中所有“火花”。有些資料會在記憶深處永久的停留。多數想法都會轉瞬即逝,曇花一現,倘若記錄下來。也將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再者,利用微信公眾號向家長傳播一些有關教育教學的“育兒寶典”,也是一項善事啊。説不定某篇文章的某個觀點就能改變某個家長的教育理念呢。就能夠更好地培養一個孩子呢。

(二)“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的學習。

“不忘初心,愛崗敬業,教書育人,改革創新,服務社會”是對一名人師的基本要求。時代的不斷提高,物慾橫流的生活中,教師應當“不忘初心”“堅持真心”。守好教育這方淨土,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踏踏實實做事,認認真真教書。善於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嚴慈相濟,誨人不倦。真心關愛學生,嚴格要求自我。堅持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勤勉敬業,樂於奉獻。

(三)做一名有愛,有志,有識,有味,有情,有品的教師。

午時的學習中,領導的學習標題是“做一名有愛,有志,有識,有味,有情,有品的教師。”深刻地反映了新時代背景下社會對教師的新要求。教師的職業素養不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而有了更深更廣更多的要求。畢竟時代在提高,我們也要與時俱進,才不至於落伍。

愛心是教師開展一切教育教學任務的前提。僅有真心實意地去關心愛護學生,才能夠更好的去影響和感染學生。“親其師,”方能夠“信其道”。教師和學生本身就是一個戰壕裏的“戰友”。彼此尊敬和愛護,教學相長理應是生活的一種常態。作為教師,在學習上當嚴師,指引學生敬畏科學,敬畏制度,嚴謹治學,端正態度,踏實勤奮。在生活上當慈母,我校孩子多為留守兒童。關心學生的心靈健康成長和關心學生的身體健康成長同等重要。給予學生必要的'安全感,幸福感能夠更好地培養他們樂觀,進取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愛學生就要遵循學生健康成長的教育教學規律,用愛心去喚醒和啟迪他們的心智。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魅力。開啟他們幸福的未來。點點滴滴都在細節中,教師要用愛的眼睛多發現,多指導。

有志,有識的教師會放眼未來,不斷給自我樹立目標,勤於耕耘,樂於學習。在閲讀中提升自我,在實踐中豐富自我。有正確的價值觀和使命感,能夠孜孜不倦的工作,勤奮不懈,有追求完美生活的堅持,有樂於服務學生的精神,有體桖關心貧困和弱者的愛心,也有理解挑戰的勇氣。

每一個學生都渴望温暖的愛,每一個學生都渴望被關注和指導,每一個學生都有可塑的一面。一個正襟危坐,滿臉嚴肅的教師總會讓學生望而生畏,一個滿臉微笑平易近人的教師常常會讓學生慢慢親近。一個有情趣,有品位的教師則會影響學生更好的成就自我。因為潛移默化的力量更巨大。教育教學除了課堂,還有課外,教師的言行舉止都會被學生無限制的放大和模仿。做一名有愛,有志,有識,有味,有情,有品的教師。是對新時代教師的新要求,也是一名教師完善自我的新目標。

(四)學做孩子生命中的貴人。

“讀懂孩子是教育的起點!””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教育的本質意味着,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這是本節培訓的智慧結晶。學做孩子生命中的貴人,教師就要樹立這樣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情懷。對於每一個孩子,我們都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多去關注孩子的優點,多去強化孩子的優勢,對於孩子的成長多一點耐心和愛心,再多一點耐心和愛心。瞭解,理解,尊重和賞識他們,陪伴,激勵和鼓勵他們。成為孩子成長的真正引路人,成長孩子成長的真正良師益友。成為孩子成長和出彩的關注者和見證者。讓每一個孩子因為這份“不一樣”的愛而更加精彩。

(五)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後勤是所有工作的保障,當鄭主任把近幾年的後勤工作羅列出來的時候,我們才發現,龐大的數字背後是多少辛勤汗水的累積。人生沒有捷徑,每一份收穫的背後都是敬業精神的付出。生活不易,我們要且行且珍惜。所有生活的光鮮亮麗,所有的生活完美,都是因為有其他人正在替你忍辱負重。生活中,彼此多一些理解,包容和鼓勵。團結就是力量,為了更完美的明天,相互支持,相互鼓勵。

老師校本培訓心得體會4

緊張而有意義的xx之行結束之後,我們又投入到了校本培訓中,經過兩週的培訓,我們聽課評課,參加研討講座,備課上公開課。總之收穫滿滿,感想頗多。

一、要熱愛教師這份職業。

教師是太陽下最光輝的職業,既然選擇了這一份光榮的職業,那麼就要把它當做自我的事業去做。這就要求我們要甘於平凡和等待,用自我的付出和奉獻去獲得職業的幸福感,同時要有敬業的精神和態度,做有夢想,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和有仁愛之心的四有教師。在語言上行為上,處處對學生關愛,要有耐心,傾入自我的關愛與活力,尊重每一位學生,做到因材施教,看到每一位學生的提高與成長。

二、要樹立主人翁意識和增強團隊精神。

來到洪洞二中便成為其中的一員,所以要樹立主人翁意識,要有認同感和歸屬感,適應現有的環境,要主動融入並適應到新的環境中來,同時與新的同事友好相處,要提高團隊意識與各科教師之間合作協調,並且互相尊重,互相學習。要增強工作的執行本事,工作細緻化、精準化,不斷加強自身學習,充分利用可利用的資源,與時俱進,不斷掌握變化中的情景。

三、迅速成長,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

站在新的起點,要有新的目標。作為一名新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這一寶貴資源,要進取聽課、評課,認真備課、上課,參與公開課、彙報課,這樣才能不斷提升自我。要多讀書學習,不僅僅要讀本學科的專業書籍,同時也要涉獵其他領域的書籍和陶冶情操的書籍,豐富自我的智慧。要提高自身的專業化水平,做到每個教學環節都不放鬆,認真研讀“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方法,努力運用於實踐,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成就成功的課堂。

總之,經過兩週的培訓,我意識到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經過不斷地堅持和努力才能夠實現的,所以我要充分發揮自我的主觀能動性,努力工作,成就一份輝煌的事業。

老師校本培訓心得體會5

為期三天的校本培訓落下了帷幕,但那些觸動心絃的的話語一向在腦海裏迴響。擷取一二共振共生。

杜威説:教育即生長,教師的所有努力都是為了學生的生長,真正有意義的學習必須體現共振共生的的特徵。僅有師生互動起來,才能提高教學效率,收到最佳效果。黃厚江教師的“共生教學”主張和吳祖陽教師説到的“教學共振效應”就是要求師生既是教材的研發者,又是學習的合作者,在課堂上要一唱一和,產生情感的共鳴,使語文課堂成為師生感情共振的磁場、享受生活的舞台。

教學是教師教,學生學,師生共同參與、互相配合的一個雙邊腦力勞動的過程。課堂就是學生學習的地方,就是學生享受學習歡樂,獲得學習成長的地方。那一次去學習,學生沒有教材,肖培東教師呈現了一堂有味、有情的《雨巷》,在讀中感受情感,在讀中想象畫面,在讀中品味生活,將別人的詩讀成自我的詩。賈玲教師評價説:本課經過文字感受美,經過誦讀體驗美,而語文課的美麗正是由這些細節來生髮,讓學生開出燦爛的花朵,讓他們長出幾片鮮綠的葉子。“生髮”“生長”就是學生的共振與共生。同樣,肖教師在講《外國詩兩首》時,從《未選擇的路》到《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在讀《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的時候,肖教師讓同學們把“你”改成“我”再大聲朗讀,當時外面下着劈里啪啦的大雨,雨奮力敲打報告廳房頂的聲音快要掩蓋學生的誦讀似的,肖教師靈機一動,立馬讓學生就環境現場改編詩句:相信吧,歡樂的日子將會來臨。學生受肖教師啟發,答案一個個從嘴裏跳出來:相信吧,暴雨過後彩虹將會來臨……一節精彩愉快的課在雨聲結束了,在暴雨中將課堂推向高潮。我想這就是“共振效應”,經過這樣的學習,學生將會終身難忘那堂語文課。

共振與共生也是強調以生為本,以生為本就是要以學生的體驗為本,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應強調學生的體驗,強調學生對文本的主動感悟,品味和理解,僅有讓學生自我去體驗,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成為建構新知識的主體。我在《活着》整本書閲讀過程中,設置的幾個閲讀任務,其目的就是為了驅動學生去思考,充分調動學生的閲讀進取性,促進學生的認知、情感、態度與技能方面的和諧發展。

把深度學習設計出來,讓真實的學習真正發生。“深度學習”經過對教學資料的情感處理,設置情境來增強教學資料的情感因素,以教師進取的主導情緒來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產生情感共鳴,讓每一個學生在場,感受課堂的美,當霍軍教師用高亢渾厚的北方方言強調讀“噫籲唏,危乎高哉!”時,眼前彷佛呈現出了高不可攀的蜀道,這就是共振,亦是共鳴,還原了場景,強化了體驗。

作為一個語文教師,不僅僅是觀文者,更是講文者,把一篇作品講好,讓學生和作者產生心靈上的共鳴,的確是不容易的。若在語文教學中能借鑑共振效應,把握學生的“特定頻率”,因勢利導,使師生同步、和諧,課堂教學自然會提高到一個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