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書法心得體會1500字(精選5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59W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裏,讓自己銘記於心,這麼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那麼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書法心得體會1500字(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書法心得體會1500字(精選5篇)

書法心得體會1

作為一名年輕的語文教師,我有幸被派遣參加了由西寧市教育局在市少年宮舉辦的首屆西寧市中小學教師書法培訓學習班。此次培訓班旨在促進“書法進課堂”,來自全市五十多所中小學的老師,聆聽了來自於中國書法協會、青海省書法協會、青海書畫院的諸位名師講座,他們就書法與寫字、教學等方面的專業知識進行了精闢的講解與指導。

八天的培訓時光,對於書法學習者來説猶如白駒過隙般短暫,但我卻感觸頗深,受益匪淺。此次培訓不僅使我對書法專業知識有了較系統瞭解和新的認識,而且也認識到教育工作者對書法傳承的重要性所在。

在培訓中,指導老師的耐心講解,讓我對書法藝術有了嶄新的認識。過去一直認為,書法就是寫字,字寫得好,就是書法學得好。我對於書法的愛好,平時也就是憑興趣寫寫畫畫,照貓畫虎。而現在才知道那是狹隘的認識,是單一、片面的認識,是非常好錯誤的認識。

魯訊曾説:“我國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書法是門藝術,書法藝術的形式美是通過有規律的組合線條作用於紙上而形成的。不是簡簡單單地能寫好字就是學好了書法,是需要用“心”去學,花時間去學的藝術。要想在書法上有些成績,首先得會觀察,觀察將直接影響到寫字的準確度,只有全身心的“進入”字帖才能進行細緻的觀察。觀察做到了,要會讀貼,讀貼要讀到字的筆法、字法、墨法、章法,要讀出每一筆畫的特點,讀出筆畫的律動和節奏。讀貼讀準了,就可以臨帖了,當然,這裏的臨帖不是“依葫蘆畫瓢”,而是儘量準確地還原古人的用筆,臨帖的時候要入貼、入骨,這樣寫出來的字才“筋”“骨”“肉”俱在,才不會和古人的字看似兩張皮。觀察、讀貼、臨帖之後進行仿作,仿到一定程度之後,便可進行加進自己的風格進行創作。

書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練就的,需要長時間的堅持不懈,需要花費大量的心思和精力。這是參加此次培訓的老師普遍所達成的共識。所以,作為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平時要堅持練字,掌握這一專業技能,不僅僅是一次對專業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傳遞着一種責任,那就是傳承祖國書法傳統文化的責任。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而書法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又是中國上下五千年來的優秀文化,它與中國文化相表裏,與中華民族精神成一體,有着深厚的文化內涵,是世界藝術之林的奇葩。

而目前隨着電腦、手機的日益普及,傳統的書寫方式面臨着電子商品的空前挑戰,漢字書寫水平的羣體化下降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是新技術的衝擊並非導致人們書寫水平下降的根本原因。在崇尚快節奏和新鮮感的現代文化中,人們開始越來越忽略古老漢字所藴藏的豐富藝術價值,也逐漸鈍化了對漢字獨特美感的審視能力,對傳統漢字文化缺少一種心底的珍視和敬畏。

對中小學生而言,書法課可以陶冶情操、提升文化修養,對於國家而言,書法課不僅提升國民素質的要求,更有着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滋養子孫的現實意義。所以,大家一致認為書法教育從娃娃抓起。學生的書法教育是和老師分不開的,要想“書法進課堂”順利開展,在學校裏開設書法班,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師資不足,市教育局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聯合青海省書法協會開辦了西寧市首屆書法教師培訓班。我想這也許就是開辦此次教師書法培訓班的根源所在。

同時,此次培訓班得到了西寧市中小學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參加培訓的老師的充分肯定。在培訓的最後兩天,一位和我同年參加工作的年輕老師聽説我在培訓書法,放棄自己休息的時間到培訓班旁聽,表示明年果還有培訓一定報名參加。最近幾年,我所在的西區教育局每年對新聘教師進行基本功過關測試,在測試中毛筆字過關率是

比較低的。所以非常希望,市教育局能為我們年輕的、愛好書法的教師多舉辦幾次這樣的書法培訓。總之,此次書法培訓學習不僅提高了我們年輕教師的書法水平,也對傳承民族的文化藝術,修練人的涵養素質,對今後在學校進一步開展書法教育活動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書法作為一門藝術,不是一朝一夕練就的,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在今後一段時間中,要儘量擠出時間,靜下心來認真思考,積極行動,儘快地消化和吸收培訓的知識,儘快達到培訓的目標和要求。努力為書法的傳承做出應有的貢獻。

書法心得體會2

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漢字的書寫藝術,從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鐘鼎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定型於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等,書法一直散發着藝術的魅力。中國書法是一種很獨特的視覺藝術,漢字是中國書法中的重要因素,因為中國書法是在中國文化裏產生、發展起來的,而漢字是中國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以漢字為依託,是中國書法區別於其他種類書法的主要標誌。

中國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無與倫比的豐富文字記載都已為世人所認可,在這一博大精深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的書畫藝術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藝術語言再現了這一歷時性的嬗變過程。而具有姊妹性質的書畫藝術在歷史的嬗變中又以其互補性和獨立性釋讀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內涵。由於書、畫創作所採用的工具與材料具有一致性。《歷代名畫記》中談論古文字、圖畫的起源時説:“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創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書畫雖然具有同源的可比性,但以後的發展狀況是以互補的獨立性發展變化的。中國書法藝術的形成、發展與漢文字的產生與演進存在着密不可分的連帶關係。那麼究竟什麼是“書法”呢?我們可以從它的性質、美學特徵、源泉、獨特的表現手法方面去理解。書法是以漢字為基礎、用毛筆書寫的、具有四維特徵的抽象符號藝術,它體現了萬事萬物的“對立統一”這個基本規律又反映了人作為主體的精神、氣質、學識和修養。

中國的歷史文明是一個歷時性、線性的過程,中國的書法藝術在這樣大的時代背景下展示着自身的發展面貌。在書法的萌芽時期(殷商至漢末三國),文字經歷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隸(八分)、草書、行書、真書等階段,依次演進。在書法的明朗時期(晉南北朝至隋唐),書法藝術進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隸趨從於簡易的草行和真書,它們成為該時期的主流風格。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出現使書法藝術大放異彩,他的'藝術成就傳至唐朝倍受推崇。同時,唐代一羣書法家蜂擁而起,如:虞世南、歐陽詢、楮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大名家。在書法造詣上各有千秋、風格多樣。經歷宋、元、明、清,中國書法成為一個民族符號,代表了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永恆魅力。

我們雖然只有七週的課程,卻讓我體會到中國書法的博大精深。漢字是中華兒女智慧的結晶。她隨着語言的發展的歷史的推進,越來越有意義,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成熟。她由簡到繁。由偏到全地發展成了一種人們須臾不可或缺的珍珠。所以在這僅僅七週的書法課上,我認真學習着她其中的奧祕。我感覺漢字是個神奇的產物。漢字有其自身的結體規律性,但同時又具有在規律性有限的範圍內的無限可為性和可塑性。人説“字如其人”,這就是人們根據事實作出的一個總結。不過的確,每個人寫的字都不一樣,正如每個人的面孔都不一樣一樣。想想我們每個人都有鼻子、眼睛、嘴巴,但就是因為有那麼一點點的差異,每個人又構成一個獨特的個體,但也有美、有醜。漢字也是一樣,本字的結構是不能任意改變的,而我們所以看到的各種字,有的能臻於心手會歸、神融筆暢的高妙境界,而有的卻困頓疏陋、難於成形。這個事實就説明了漢字的可為性和可塑性。

在書法課上我體會很深,書法是一門關於書寫漢字的學問,但如果只把她侷限在“寫字”上,就把這門學問限制在了“蒙童”小學階段了。我們應該認識到,要想把“字”寫好,需要注意許多方面的問題。首先,我們應該意識到所有漢字都是由最初如圖似畫般的形象各具意態的筆畫、多種形式的穿插組合而成的。所以我們在寫漢字時要了解中國古代漢字的起源與發展。再者,要了解書寫的一般規律,就是在常態情況下,同一個書寫者不管使用什麼樣的書寫工具,寫出來的字的基本面貌是統一的。這也是這個書寫者的“人”。

總之,我最大的收穫不是説學到了那些寫好字的的技巧方法,而是對書法這門藝術有了一個更深層次的認識,它不僅是一門技藝,更是一門學問,一種修養。讓我們在書法中徜徉,來陶冶我們的情操。

書法心得體會3

我有幸參加了“國培計劃”鄉村中小學教師書法傳統文化專項培訓,培訓匆匆而過,回顧這幾天的培訓,並且收穫頗多。這次培訓對於我們鄉村教師來説,無疑是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作為美術教師,能參加這樣的書法培訓對我來説是多麼好的學習機會。這次培訓中,我學到了不少東西。這次培訓還使我意識到了書法對於教師的重要性,教師的字體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字體。

本次培訓通過聽老師的講座,我深深認識到做為一位書法老師,不但要有紮實的基本功,而且還需要更多的文學知識才能更好的引導學生學習書法,學習書法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生活常規,而且可以使學生了解我國的經典文學,讓學生從小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傳承了中國文化,陶冶了人的情操,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增進他們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加深了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增進了學生的學識修養。

通過聽老師的示範課,我感覺到練字的過程首先培養提高孩子的學習品質,同時又是瞭解我國的經典文學的過程,而做好一件事情是不容易的,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恆,沒有隨隨便便就成功的。其次,培養孩子的耐性和注意力,從開始時的十分鐘、二十分鐘到現在的三十分鐘甚至四十分鐘。再者,臨摹的過程,也鍛鍊孩子的觀察能力。因為他必須仔細觀察,才能發現這個字的結構特點,才能發現自己的字和字帖的字的差異,該怎樣改進。還有,我覺得,練字還能讓孩子體驗成功,在學習中形成良性循環。我相信,受到讚揚,孩子的學習勁頭就大,學習成績也會不錯,也會激勵他更加刻苦練字,好好學習!我相信練字與學習是一種相互促進的關係,會形成良性循環。

在聽老師的講座,讓我認識了書法的發展及怎樣進行書法教學和寫好楷書方法。在楷書教學中教師必須從學生的習慣、執筆、坐姿等嚴格要求。字的結構,字的筆順,落筆的輕重變化,結構的安排,筆畫的長短不一,原來都是有講究的。學習時,臨練結合,摸索規律。臨帖是學習書法的不二法則。斷斷續續臨了幾十遍,受益匪淺。在臨帖時,先讀帖,掌握帖的神采特點,運筆特點,臨帖時不求數量,注重質量。勤學苦練,便會逐步寫出一手自己滿意的字來。

我作為一名普通教師,上班事務繁多,練筆和學習機會極少,自己的專業和理論水平及文學修養無法上去,又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教研型的書法專業教師呢?這次培訓老師為我敲響了警鐘,也教給我不少解決這些困難的方法。我想,我一定會擠出時間,學會取捨,多練字、多讀書、多研究等等,終身學習,提升自己,爭做一名全面的、優秀的書法教師。

在學校裏我主要是一名美術專業教師,對於毫無書法教學經驗的我來説,真是一頭霧水、困難重重。老師的課無疑給了我極大的幫助。讓我知道原來還有書法教學的指導綱要,這就給我指明瞭方向。老師詳細的講解分析極具可操作性,對我很有幫助,回校後我會再認真體會。

參加這次書法培訓,收穫很大,明白了很多道理,更新了理念,我會把我學到的東西在學校推廣,更會銘記老師們的話,提升自己,提筆即是練字時,爭做一流的教師。人品有多高,書品就有多高。我會一直朝着書法藝術殿堂的方向不懈的努力。光聽老師講可不管用,只有自己靜下心來練一練才能體會到練字的技巧與快樂,練得不只是字,也是一種心境。意識到自己字體中的不足,今後我將會在空閒時間練練字,作為一名教師,寫一手好字也是必不可少的。

總之,短短几天緊張而又快樂的培訓中,既有名家名師和一線老師的講座、又有參觀和筆會等活動,既有理論又有實踐,內容充實而豐富,形式嚴謹又不失活潑,尤如秋日的陽光温暖,明晰着我們書法教學的方向,讓我受益匪淺,使我在思想、理念、方法等不同方面都得到了洗禮和提高。要是能天天這樣學習充實,這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我又是一個多麼幸福的人!

經過培訓,我感覺自己書寫水平、文學功底的欠缺,字的用筆、結構、筆畫的質感等方面還要苦練基本功,還有很多需要提高學習的知識,我還有很遠很艱難的路要跋涉,要制定一個詳細的的自學計劃。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組織,加大自身修養,基於這種認識,確定楷書為我的主攻方向,在主攻楷書的同時,加強了對草書和隸書的臨帖和練習。

書法心得體會4

學習“書法藝術鑑賞”這門課程的時間不長,但在我所上過的幾堂課中,我依然感受到這門課程的獨特魅力——中國書法藝術的悠久歷史和精神內藴。我就像翻開了一本瀰漫着濃郁油墨香氣的書,欲罷不能的沉浸在書法藝術的世界裏。

曾經只懂得“篆書,隸書,楷書,行草,草書”,“柳體,顏體”的我並不瞭解整個書法藝術發展的歷史過程和書法藝術的賞析。從前的我覺得書法就是寫大字,但上了課之後,我明白,書法不僅僅是寫字,它是一種藝術,是一種文化,它利用了最平淡無奇的生活實用工具——文字,負載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能透露出寫字人的性格和氣質,也是大千世界的抽象和濃縮。

其實,我覺得,書法和繪畫一樣,是一門跨民族,跨時代,跨文化,跨國界的藝術。繪畫是以色彩為媒介,以畫面為形式;書法是以線條為媒介,以筆墨為形式。它們都是抽象的,有細膩精微的外在形式和深沉豐厚的精神內藴。當摩爾的雕塑在美術館展出人頭攢動的景象出現,當人們爭相去博物館看凡高的《向日葵》,我們想到什麼了嗎?每年有許多學子留洋學畫,但又多少高中生會在家練書法呢?既然繪畫藝術能向全世界覆蓋,書法藝術要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是有可能的,那需要我們炎黃子孫共同努力,先從我們自己做起,重視先輩留下的寶貴文化財富——書法藝術,向世界詮釋其精髓,將其發揚光大。學習書法也有一段時間了,現在將學習書法的心得體會總結如下:

1、最基本的就是可以讓自己的字變漂亮起來;

2、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書法需要的是耐心和持久的堅持,因此在練習書法的同時,可以修心養性,這對於提高自己的素養,很有幫助。有人説“字如其人”,我想可能指的就是這個方面的意思。

我想學習書法的好處最主要的就是以上兩點。

那我一直以來是如何學習書法的呢?

首先,在平時的工作和學習中,注意養成良好的習慣,在需要寫字的時候,我認真對待,絕不馬虎,從一筆一劃練起,因此漸漸地我的字也就好起來了。

然後,我在工作之餘,抽取一定的時間學習名家書法。比如每個星期總要抽出一定的時間來練習毛筆字,在練習的同時,陶冶了自己的情操了,也讓自己工作之餘的生活更加充實。名家書法有很多,顏真卿的,柳公權的,趙之謙的,等等我都挺喜歡,不管是哪個書法家,不管是哪種字體,我都會加以練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從楷書到隸書,再到行書,草書等等,我都在學習之中。我覺得草書最能體現人的性格了,因而草書最難以練習的,也許只有書法大家才能揮毫成草書。

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練習,我覺得學習書法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學習書法要勤奮,貴在堅持練習,書法是沒有捷徑可走的,字都是一筆一劃寫出來的,只有堅持練習下去,一定的時間之後才能有所成績,不要想着立竿見影和一步登天。

第二,學習書法要勤于思考,最好能找個老師。書法是一種藝術,而要進入藝術之門,最好是能有一個引導者。如果能找到一個名家大師作為自己的老師,那麼對於學習書法的效果將會事半功倍。若是找不到老師,可以經常看看字帖和歷代名家大家的作品,在看作品的時候思考這字的結構、形體、筆畫、用力、佈局等等方面,思考如何才能讓一個字能夠具有藝術感,即既漂亮美觀,又具有神韻。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日積月累的觀察和體會的,我想這也是我要到達的境界。

第三,書法應該有自己的特色。當然這指的是書法一個比較高的境界。當書法到達一個

比較高境界的時候,我們應該考慮加上自己的特色,加上自己對書法的理解和領悟,將自己的這種想法在書法中體現出來,真正做到字不僅有形,形美,而且要做到有神,神形俱備,這才是好的書法。

有句話説的對,要想練好字,功夫在字外。當書法練習感覺枯燥的時候或者説沒有進展的時候,可以做一些其他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比如體操、武術、舞蹈、垂釣等活動,這將有助於書法的練習和水平的提高。

總而言之,書法作為一門藝術,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能夠練就的,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和心血。需要提到的一點是,我們平時應該培養對學習書法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對書法有較大的興趣,我們才能練就一筆好的書法。

書法心得體會5

書法是門博大精深的奇特藝術,它充滿了各種形象的美,各種風格的美,以及人們從世間萬物中提煉出來的美等等。它的內涵很豐富,讓人捉摸不透,至今還有許多問題在等待着我們。它既看形,又重意,説白了就是要有精、氣、神,要感悟所寫的情境,融入其中,有神韻、有美感的字,才是優秀的書法。書法是中國上下五千年來的優秀文化傳統,早在5000年—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時期”,就已經有了文字。當時的文字已經可以明顯清楚地表現其中的含義了。其實,早在8000年前,在黃河一帶的陶器上,有較多的符號,這是先民們的交際功能、記事功能與圖案裝飾的混沌結合,是漢字的雛形,也就是最早的文字,再後來的賈湖遺址更是把中國的文明向前推進2000年。

我覺得學習書法有很多益處,它可以培養我們的藝術修養,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文化素質;可以逐步養成細緻耐心、自覺認真的良好習慣,同時還有益於意志的鍛鍊;可以學到文字、文學、歷史等各種知識;可以受到民族精神、傳統美德的潛移默化的薰陶;可以……所以,作為中國人,我們有責任繼承書法這一傳統,我們有責任將它向全世界傳播,讓大家都瞭解這門優秀的藝術。

一、以臨為先;會寫字不等於掌握了書法藝術,只有熟練地掌握了書法的技法和知識,才能從一般實用寫字提高到以觀賞為主的書法藝術創作高度。在實踐中體會到,學習書法首先是從臨帖開始。既要臨古人帖,拜古人為師,也要臨現代人的帖。但是,為主的應臨古帖、名帖。這就是人們常説的“縱向取古,橫向取今”。在這方面先賢和當代大師們都論述得很清楚,我們只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照着做就行了。例如,明代倪蘇門在《書法論》中説:“必須取古之大家一人為宗主,門庭一定,腳跟牢把,朝夕沈酣其中,務使筆筆俏似,使人望之即知是此種嫡派。”啟功大師在給書法愛好者的信中説:“?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取法乎中,斯為下矣。?也不知道是誰的話,因為他有理,就得聽他的。因為咱們如果共同學習一些古代高手,豈不更好。學現在人最容易象,但一象了,一輩子脱不掉,以後悔之晚矣。“寫帖主要抓結構,結構對了,點劃的姿態即使全都刪除,人家也會説象某家、似某帖。”啟功先生對臨古、臨今説得再清楚不過了。臨帖還有個“入帖”和“出帖”的問題。《小倉山房詩文集》中説:“不學古人,法無一可;競似古人,何處着我。”應該説,臨帖只是學習書法的前提和方法,是過河的“橋”和“船”,一旦過了河,就得走自己的路,不能老停留在“橋”和“船”上。帖臨的象了,即“入帖”了,怎樣才能“出帖”呢?個人體會到,在“入帖”的基礎上,多選幾家名帖進行臨習研究,取其長去其短,為我所用,通過不斷地實踐和探索,慢慢形成自己的特點和風格,這就是“出帖”了。可惜我學的時間不長還沒有出貼。

二、以勤為徑;學習書法有“苦”、有“樂”,是苦中求樂。清人“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詩句,比較形象深刻地説出了勤學苦練的道理。傳統寶庫裏的外財最豐富,這個寶庫對誰都是敞開大門的,就看你去不去拿,是拿一件還是許多件,是拿一次還是經常拿。人,不從別人那裏拿來寶物是富不了的!由此看來,只有把人的天賦和好學、善學的刻苦鑽研精神結合起來,做到有才華而不淺嘗輒止,以全身心的投入,廢寢忘食的苦練,“退筆成山”的毅力,博學深思的悟性,才能在書法藝術方面才思敏捷,得心應手,剛柔相濟,創作出氣勢恢弘,瀟灑神飛,具有自己特點和風格的好作品來。

三、以情為基;對書法藝術的喜歡和愛好,是學好書法的前提和基礎。對於一種好的書法碑帖、一幅好的書法作品,常常是百看不厭,百練不厭,愛不釋手,看一次有一次的收穫,練一次有一次的提高。這就是感情所繫,這就是藝術的魅力。沒有這種愛好和感情,是無法學好書法藝術的。我從開始練字一直看的是褚遂良貼覺得喜歡他的字所以百寫不厭,只有自己喜歡才有耐心,心靜坐下來仔細寫,由於我學的時間短字體不太好,以後我多加練習希望更進一步。同時也感謝老師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