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戰爭的意義《血戰鋼鋸嶺》觀後感「薦」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35W

口碑橫掃全球且有望強勢問鼎奧斯卡的二戰史詩鉅製《血戰鋼鋸嶺》即將於12月8日在內地磅礴上映。下面是《血戰鋼鋸嶺》觀後感的範文,也許對你有幫助哦。

戰爭的意義《血戰鋼鋸嶺》觀後感「薦」

  戰爭的意義《血戰鋼鋸嶺》觀後感一:

Hacksaw Ridge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二戰軍醫道斯拒絕攜帶任何武器上戰場,最後在沖繩島戰役一人救出七十五人生命獲得最高國會榮譽,也是首位獲此殊榮的在戰場上拒絕殺戮的醫療兵。

導演老吉通過信仰與它敵面的現實衝突塑造了一非典型英雄人物。厭倦了伊利亞德荷馬史詩中生來偉岸的戰士後,戰爭片將重點逐漸放到刻畫小人物甚至看似弱勢羣體上的史詩般鬥爭。電影有着久違的工整宏大戰場的格局,傳奇色彩的真實故事,還有不令人生厭的美式主旋律。這個不帶一發子彈看似天真愚蠢的理想主義者在首戰部隊撤退後,獨自一人在成堆的屍體中尋找倖存的戰友,雙手被他用來運送受傷戰友下懸崖的粗繩磨得鮮血淋漓,指甲裏全是污垢,他彎着腰揹着衞生包穿梭在冒着硝煙的高低戰壕,口中唸叨讓我再救一個再救一個吧。這時你除了只能蹦出英雄一詞後啞口無言。

有個印象很深的片段,首戰第一晚他與戰友兩人坐在戰壕裏,戰友開了一個罐頭問他怎麼不吃。滿臉黑漆漆戰灰的道斯笑着擺了擺手説:我不吃肉。我突然覺得多麼可敬的人啊,他的信仰無法改變戰爭,而戰爭卻拿他看似最普通的信仰也無可奈何。

想到影評中回憶錄受訪的日本兵説總看到那個作死的衞生兵在前線救人,想打他時槍彈卻總是卡殼。可能當真正信仰者出現時,上帝真的站在他這邊。

  戰爭的意義《血戰鋼鋸嶺》觀後感二:

可以説血戰鋼鋸嶺的宣發做的很差嗎?如果不是捋這個月的片單,都不知道還有這麼一個片子。作為梅爾吉布森導演,安豬加菲爾德主演的電影,賣點還是有的,但是周圍人完全不知道有這麼一個片子。

不知道是因為梅爾吉布森離開主流太遠了還是咋滴,電影的前半段愛情故事就聞到濃濃的土氣味兒,倆人的發展太俗氣,護士和軍人,梅爾吉布森應該看兩眼太陽的後裔。這段愛情故事裏的安豬一直在傻笑,我都懷疑他的演技是怎麼在好萊塢混下去的了,明明蜘蛛俠裏和石頭間的愛情讓人覺得很可愛很甜蜜呀,這裏也是個甜姐兒,就完全沒有和艾瑪一起的甜蜜感。

軍營裏的故事,很多人説就是學習全金屬外殼,又是被隊友各種看不上,各種欺負,然後誰都能猜到欺負他最狠的肯定會被他救……

上了軍事法庭,還上演了一直不想讓兒子參軍的老爹的最後營救,話説老爹是雨果維文主演的,是整部電影裏唯一感覺演技在線的。

電影的後半部是很多人的燃點,戰爭場面真的拍的太真實了,坐在後邊兒的馮小剛導演不知道有沒有把這場戰爭和集結號裏的對比一下。看電影時候還着實被安豬的夢和坑洞裏的日本人嚇了兩跳,據説戰爭場面被剪了一些特別血腥的鏡頭,不知道是啥樣,不過梅爾吉布森連耶穌受難記都能拍出來,還有啥不敢的。

當安豬將一個又一個傷員送下鋼鋸嶺的時候,很多人都覺得這個是藝術誇張,但是最後,人物原型出來了,再救一個就是他當時自己不斷念叨的話,總共救下75名傷員的事實,讓人不由得肅然起敬。一位堅決不拿武器的人,在敵人的眼皮底下救走這麼多傷員,多麼不可思議,不知道他的故事有沒有寫到美國小朋友的課本里,這就是我國的董存瑞黃繼光呀!而且電影裏還有段炸碉堡的描寫,就讓人想起抗美援朝了……其實鋼鋸嶺在沖繩,美國是為了報珍珠港的仇然後去佔領沖繩,這難道不算侵略嗎?額,歷史不討論了。

同期上映的兩部關於戰爭的片子,在美國,鋼鋸嶺明顯比起比利林恩的口碑高很多。如果説比利林恩赤裸裸的揭開了美國人的戰爭傷痛,鋼鋸嶺就是典型的美國徵兵宣傳片,絕對更合美國人的口味,但是我不知道以後兩部電影都會有什麼樣的歷史地位,只能説我還是更喜歡比利林恩吧。

  戰爭的意義《血戰鋼鋸嶺》觀後感三:

近年來的好萊塢大片裏,戰爭題材的重磅作品並不多見,似乎大家把重頭戲都放到種族歧視和同性題材去了,焦點不再是恐怖主義或者戰爭場面的重現。倒回2014年,學院派有典型的老導演操刀作品《美國狙擊手》,同年還有全明星陣容的坦克大片《狂怒》。到了2015年就更少了,頒獎季裏只能看到《間諜之橋》這樣的故事片。而2016年初,邁克爾·貝的《危機13小時》與英國的《天空之眼》,典型的代表了美國人和英國人,對於當今戰爭題材的不同偏好與視角。

戰爭場面的縱深感

今年梅爾·吉布森的迴歸,似乎預示着傳統題材的電影,又有人回來扛大旗了。實打實的把戰爭場面拍得好看、拍得漂亮、拍得震撼人心,他遊刃有餘。《血戰鋼鋸嶺》呈現給觀眾的視覺衝擊,不得不提其中大量的鏡頭,用於對正面戰場的刻畫。電影開篇,慢鏡頭加上平行移動,像畫卷一樣為我們展開了太平洋戰爭期間,沖繩戰場上,人間煉獄一般的場景。炮火交加,子彈飛馳,肆意的爆裂,與死亡賽跑的士兵,以及遍地的焦土和殘缺的屍體。影片的定調和立意,從導演的第一組鏡頭裏,就被明確的樹立了,戰爭就是人類自己創造的人間地獄,充滿了殺戮和死亡,在其中的每個生命似乎都在劫難逃。

如果説在我們的腦海中,如畫卷一般的戰地鏡頭,還停留在《現代啟示錄》的開篇,那場遠景的熱帶雨林中的連環爆炸,這部《血戰鋼鋸嶺》則用了更加近景的鏡頭,展現了沖繩戰場鋼鋸嶺高地上,無數軍艦高射炮齊發後,密集導彈墜地的威力,方寸之間,遍地綻放着爆裂的黑霧和四濺的火花。這個固定鏡頭放置在影片的`中段,令觀眾與第一次上戰場的士兵們,目睹同樣壯烈的戰場畫面,彷彿立刻凝固在原地,思緒一片空白,預想着自己爬上高地,在戰火中穿梭的情景,能否有命下來,就要看上天的眷顧了。如此正面、直接的去拍攝戰爭場面,在現如今的電影中,並不多見了,這一次的場景還原,彷彿又勾勒起了我們兒時看戰爭大片的記憶,令人倍感震撼,又印象深刻。

除了單獨的大全景戰場畫面的表現,影片中,對於戰場上氣氛的烘托也是十分的到位。梅爾·吉布森不僅僅單純的用爆炸和鮮血去表現慘烈,而是完美的把影片宗教的主題,滲透到鏡頭的氛圍當中。電影開篇長幅畫卷一樣展開的殺戮場景,堪稱地獄的投射。這組畫面作為倒敍的開篇,到了影片中段,再一次上演了這段地獄殺場的鏡頭,變得更加宂長繁複,之後還有更多屍橫遍野的悲慘畫面,為觀眾勾勒出戰場上最黑暗的一面。

有地獄就要有天堂,在影片尾聲的最後一組鏡頭裏,男主角手握聖經,奄奄一息的躺在擔架裏,在空中的索道里飄蕩,成為了雲霧之間,那個彷彿置身天堂的人。他在槍林彈雨裏穿梭,總計營救了75名傷員,竟然沒有受到任何的致命傷,簡直就是一個奇蹟,你説他沒有神的庇佑,現實又是那麼的令人難以置信。更多的儀式感鏡頭,還有男主角從戰場回來後,站在户外淋浴下,沖洗滿是鮮血的身體,仰視的鏡頭角度,讓觀眾充滿了觀看英雄洗禮的莊重感。

西方人的信仰與暴力,常常被拿來當做戲劇衝突的重點。而在戰爭時期,人們已經無力再談及信仰了,價值觀將立刻轉化為保衞國家,守護親人,以及自我防衞,讓自己、戰友、以及更多的人活下去,無論用什麼的手段。欺騙、謀殺,都成為了間諜和行刺等特殊時期的偉大任務,但實質上人們還是進行着人騙人、人殺人的粗暴舉動。如果從宗教的角度來看,在上帝的眼裏,這些都是一樣的劣行。在《血戰鋼鋸嶺》中,男主角:Desmond T. Doss,也許是這個世界上,唯一一個可以秉承訓誡,無論在世間經歷什麼,都不曾妥協、不違背自己信仰的人。

在2014年的影片《狂怒》裏,同樣也沒有離開信仰這個話題。在坦克小隊迎來新成員時,老兵炮彈填裝手第一句問向他的,就是他信哪一種基督教。而新兵諾曼則是典型的還遊離在信仰與現實間的孩子,高射炮手博德干脆外號就叫做“聖經”,而布拉德·皮特飾演的隊長“戰爸”,最後也不再掩飾自己深知每一句禱告在聖經裏的出處。他不是沒有信仰,也不放棄了信仰,而是把一切情感都隱藏起來,偽裝堅強。作為隊長,他從不參與士兵之間的信仰爭論,在戰場上他只相信武力,他的考慮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當炮彈打來時,祈禱並沒有任何的作用,你需要依靠的是你的反應和你的戰友。影片給我們看了一系列真實的個案,面對戰爭時,有人更加需要信仰的寄託,有人則可以隱藏自己的信仰,因為在戰場上,不需要柔軟的個人,要想活下來,你只能把自己變成戰爭機器,也就是殺人機器。

而在《血戰鋼鋸嶺》中,男主角Doss一直堅持做一位戰地急救人員,而不是持槍殺人的士兵。救人和殺人,還是有很大區別的。難得的是他有機會堅持自己的信仰,就算在一個看似無法堅持的時代和環境下,他用行動為自己創造出一條,在戰場上同樣雙手佔滿鮮血,但是卻可以拯救他人的光輝道路。於是Doss變成了一個特別的存在,更加人性化的存在,他甚至是冷酷戰場上,唯一的暖流和眾人回家的希望。當士兵們看清戰場上的現實,無數人的生命都只是鋪路石,無數個倒下,又會有無數個跟上,直到攻佔高地成功,剩下最後一人為止,他們微弱的生命,都只會掩埋在焦土之下,無人問津。

而Doss成為了那個,當個士兵們被戰爭、被集體拋棄後,躺在地獄的邊緣無人理會時,他選擇上去拉你一把,只要你還想堅持活下去,他就會把你送回家的那個存在。你前一秒還在英勇的拼殺,下一秒你可能就需要Doss的救助。而他會對你説:“你要相信我,我會帶你回家。”,他還對上帝説:“請再讓我再多救一個。”。他就像得到了神的旨意,瘋狂的穿梭在敵軍佔領的高地上,撿回一條又一條殘缺的生命。以至於,第二天的衝鋒前夕,大家都要等着Doss禱告結束才能出發,因為每個人都知道,自己下一秒的生命,可能就要靠他來挽救了。畢竟大多數人,在這一刻,選擇了放下信仰,拿起武器,而只有令人羨慕的Doss,堅持不碰武器,手握聖經。只能説,用信仰做武器的人,不想

影片131分鐘的長度,給了導演相當大的空間去控制情節的發展。以至於故事的前半部分,有着充裕的時間交代男主角:Doss的成長經歷,家庭環境,以及戀愛過程。只有把這些都交代清楚,一個人何以有那麼強烈的信仰根基,才能被人們所理解。Doss堅持不碰武器的原因究竟是什麼?這個想法是從哪裏來的?影片從Doss的童年開始,講述了他與哥哥的兄弟之情,他父親的酗酒與家暴,以及他在童年時期的一場打鬥中,知道了暴力與死亡的關係。在成年之後,又在一次救人的經歷中,認識到了生命的重量。

緊接着,他就在醫院遇到了自己的摯愛,美麗的護士:Dorothy Schutte。同時,他也找到了自己想做醫護人員的志向,並向女友索要相關的知識書籍,在哥哥參軍後,自己也決定加入戰地醫療隊。直到他發現自己被錯分部隊為止,導演用了大量的時間去塑造Doss的童年陰影,單純的兄弟情,以及同父親之間的隔膜等等。當Doss一個人在堅持信仰和體制抗爭時,家庭永遠是他背後的支柱,善解人意的未婚妻,重整旗鼓的父親,一向柔弱的母親,但每個人都是站在他那一方的,一家子虔誠的教徒,讓Doss最終得以堅持了自己的信仰。

當Doss進入了軍營,影片又呈現了一套完整的視覺語言去講述軍旅生活,教官與戰友,排擠與欺凌。老牌導演:梅爾.吉布森,可以用幾個場景,就刻畫出嚴厲的教官排場,痛苦的軍事訓練,以及新兵宿舍裏的明爭暗鬥等等。影片從幾個角度,顯示出Doss優秀的體能和聰明的頭腦,他對於武器與眾不同的態度更是很快就被展現了出來。從他拒絕碰槍開始,劇情就轉入了緊張壓抑的階段,飽經虐待也沒有選擇退出的Doss最終獲得了大家的尊重。而那一本夾有未婚妻相片的袖珍聖經,也成為了他的象徵,一直陪伴他走到最後。

這部《血戰鋼鋸嶺》在信仰的主題下,兼顧了戰爭片的全部要素,完成的超級漂亮,戰地大小場景一個都不少,大場面和小空間的追逐戲並重,人物性格與情感戲表現十足,期間還不乏對於敵軍,也就是日本人的刻畫。吊死的士兵,無助的逃兵,切腹的將軍等等,滿足了大家對日本人在戰場上的各種想象。雖然Doss在槍林彈雨中,主角光環加身,無論是跪地祈禱、逃入敵人堡壘,還是腳踢手榴彈,都可以全身而退。但是這個真實的故事,還是令人感動,影片的尾聲字幕,是Doss晚年,以及當年被他救助的老兵訪談,這樣的故事真的太適合梅爾.吉布森來拍攝。

今年幾位老導演:奧利佛·斯通的《斯諾登》、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薩利機長》都是正常水平發揮,作品完成度都很高,而梅爾.吉布森的這部新片《血戰鋼鋸嶺》,令人感覺更加的飽滿,血脈噴張,又十足的煽情,讓人又找回了十年前,觀看老派美國大片的感受。而下一個值得期待的戰爭題材電影,可能要等到2017年7月,克里斯托弗·諾蘭即將為我們帶來的《敦刻爾克》大撤退了,相信那又會是另一番,對於戰爭片的新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