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浮士德》讀書筆記範文(精選6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3.03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書筆記呢?那要怎麼寫好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浮士德》讀書筆記範文(精選6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浮士德》讀書筆記範文(精選6篇)

《浮士德》讀書筆記1

《浮士德》,著名作家歌德的作品。整篇文章充滿着悲劇色彩。以浮士德的思想為線索,圍繞浮士德引發了一件又一件的悲劇。這篇詩劇中,魔鬼魔菲斯特給我的印象最為深刻。浮士德確實為核心,但其影響力遠遠不如魔菲斯特。因為他,所以浮士德更加突出。

魔鬼魔菲斯特認為人類是無法滿足的。他們最終必會墮落於他們的貪婪。而上帝卻認為儘管人類在追求的途中難免會犯錯誤,但最終能夠得到真理。於是魔鬼與上帝打賭,下到人間去誘惑浮士德。

浮士德為了尋求新生活,與魔鬼魔菲斯特簽約,把自己的靈魂抵押給魔鬼,而魔鬼則滿足浮士德的一切要求,如果有一天,浮士德認為自己滿足了,那麼他的靈魂就歸魔鬼所有。

於是魔鬼用自己的魔法,讓浮士德有了一番奇特的經歷,他嘗過了愛情的歡樂與辛酸,在治理國家中顯過身手,在沙場上立過奇功,又在一片沙灘上建立起人間樂園……就在他沉醉在對美好未來的憧憬中時,他不由地説,自己已經得到滿足。就這樣,魔鬼收走了他的靈魂,可就在這時,天使趕來,挽救了浮士德的靈魂。這就是大體的情節。

魔菲斯特,書中的魔鬼,我心中的偶像。

浮士德雖然為本文主人公,具有其獨特的個性,但是性格上的特點卻不如魔菲斯特如此的鮮明。

因為是魔鬼。所以他有着一切人所有的壞品質。我認為,他是人,亦是魔鬼,他將人們內心的邪惡表現在了臉上。而人們只是將其掩藏在心中罷了。

魔菲斯特亦是人的代表。只有他,也只能是他才可以真正的體現一個人的本質。因為他,所以浮士德更加突出。

他的言行舉止,處處符合他——一個魔鬼應有的損人利己行為。

他喜歡突然邪邪地笑,揚起嘴角,造出一個“魔菲斯特式的笑容”這個專有名詞;他喜歡一本正經地整人,不留一絲痕跡;他能見死不救,無論你是官大或權重;他能殺人不眨眼,居高臨下的瞥你一眼,讓你尊嚴盡喪。一切的一切,都因為他是魔菲斯特,是魔鬼。

可即使他是個魔鬼,又能説明什麼呢?他邪惡?他壞?

他可以在夜深人靜時,靜靜地思考別人的事,他能為了自己一族,在上帝面前不卑不亢,他能輕蔑地對人類説:“造孽的不是人類自己嗎?”他能在別人急得團團轉的時候跑出來逗他開心。

真是個奇怪的魔鬼,奇怪到讓你禁不住要愛他一下,相比之下表面上善良、可愛、無私,高尚的人類和上帝卻原形畢露。

野心、政權、陣風麥芒。貪婪財寶,惡狗撲食。表面稱兄道弟,暗地互相猜忌。表面謙和禮讓,暗地私打算盤。遇到苦活累活,推給別人,嘴裏還嚷着要給別人鍛鍊。遇到困難雜事推給別人,嘴裏還嚷着要給別人邀功請賞。

所以,我認為浮士德雖未主人公。但這篇詩劇成功之處在於魔鬼,在於魔鬼個性的鮮明。在於魔鬼邪惡,在於魔鬼躍然紙上,直觸心底黑暗的嘴角一笑。

《浮士德》讀書筆記2

《浮士德》這個故事含有強烈的悲劇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舊時代更迭期的各種衝突:宗教與科學,理智與情感,因循與追求。

浮士德對學十分熱愛:"啊,我孜孜不倦,對哲學,法律連同醫典,遺憾的還有神學,全部都進行了徹底的鑽研。"甚至,他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尋找最高的歡暢。"他為了學,他放棄了自己:"為此,我才想魔發屈服,藉助精靈之口,鬼怪之力,看否能知道一些玄機;這樣,我就不用再汗流浹背,去談自己不知道的東西;……"他對未知的東西感到興奮萬分,書本給了他力量和希望。他對自己的知識感到不足,對無法揭開大自然神祕的面紗感到失望……他對學的熱愛已經到達了不可自拔的地步了。

"誰若不斷努力進取,我們就把他救助。"歌德説過,浮士德得救的祕訣就在這幾行詩裏。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種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純潔化,到臨死,他就獲得了上界永恆之愛的拯救。

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夠被拯救,不止是這樣,還因為他不斷行動,不斷追求,不斷克服迷誤,最終走上了正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這是我們應該學的。還要學習他對學的追求,對學的熱愛,對學的希望。我們要善學,樂學,愛學,才是向上的人。針對我學的不良現象,面對浮士德,我們應當感到慚愧,他是那麼地熱愛學習!

浮士德的肉體毀滅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個行動的人,一個上進的人,一個不斷自省並最終走上正途的人,最終會得到救助。這就是浮士德這個形象上所體現出的不斷追求和人生真諦的探索精神。

《浮士德》讀書筆記3

在年輕時,歌德説他的作品包含着他生活中的全部歡樂和痛苦,而且——完全像靡非斯特一樣——他是在利用自己的藝術,把自己那惡魔般的本性,自己的那顆靈魂轉述給周圍世界。“抱怨人類的命運,我已經厭倦於這麼做了,我只是在實實在在地描繪人,好讓人們從他身上看到自己。如果他們看到以後感到不安,那麼怎麼辦,那就讓他們去更加不安好了。”

生命的整和。浮士德老博士在書齋晚年中,只感到迷茫和空虛,那些脱離現實的知識,又只使他獲得了一副博學的頭腦,卻沒有使他獲得生存的力量,這是生命中的老年。靡非斯特為了獲得與天帝打賭的勝利,步步引誘浮士德,將年老的浮士德變得年輕,讓他經歷了兩次愛情、宮廷、美的幻夢,征服自然,一次又一次的失敗,這是生命中的年輕時代。瓦格納創造的精神世界是完整且智慧還強於常人,只是沒有得到實體的小人,應該算是生命之初。這三部分的整和,創造了一個完整的生命過程。其中的特質內容不盡相同,下面談談自己的淺見:

作品以一個人類普遍關注的問題——人類對自身的迷惘為啟,而這種深省多是人至重重暮年時所發。深思的結果也只能是對生命的無奈。所以,這種自然貼近生活,關於你我的問題讓讀者也將自己的生命融入,一起來思考,共同來關注,發現問題,尋求啟發。人的一生涵蓋了許多,回過頭來想想卻又寥寥。理想中的“我”與現實中的“我”達成協調一致,應該説是人類追求的目標。而理想的“我”越飛越高,讓另一個“我”不停地追趕,永遠不滿足,似乎也永遠不會達到理想中的“我”。人們正是這種不斷的執着的追求中認識自己。生命在哲學意義上的長短應該是由這種追求所帶來的價值決定。生命的意義在於實現理想,證實價值。

老浮在聽到人們擁頌他後,希望以後自己的能力拯救病苦中的人們,他説:“今天即將結束,明天還要開始,假如我有凌霄的翅膀,能去追隨太陽,將眼前的景緻永遠留住,那有多好!可是,太陽不因我的美夢而隱退,肉體不因我的渴求而長出羽翼。精神上的追求和現實中的真實,難求一致呀!”得到美好的東西總想與人分享,看到悲痛的東西總想替人分擔,多麼高尚的情懷,但你的能力有限,有時只能苦苦承受這些自己壓在自己身上的不能讓更多的人體味到的美好,讓痛苦的人不再傷心的重擔。人們苦苦受着精神的煎熬。想行動,卻舉步維艱。生命的力量告訴我們,僅憑頭腦中的所思所想所不能創造一切的,只有行動,才有希望。於是,人們不懈的努力。很多東西,當我們意識到時,已經是時過境遷或者事過境遷,而老浮則算是“幸運”的一個。

魔鬼靡非斯特讓老浮返回年輕時代。在靡非斯特的誘-惑下,浮士德愛上了瑪甘淚,在他們的美好憧憬中,浮還是失去了她,快樂與享樂不是長久的,人生的終極意義不在吃苦,也不在享樂,而是每一天都比昨天進步。在這個意義上説,就要不斷努力,才能找到至高無上的存在,在經歷了這段刻骨銘心的痛楚之後,浮士德又重新煥發了精神,他認為活着就要不志追求,不懈努力,那種至高無上的存在才是自己的奮鬥目標。這種認識的寬泛性、概念化,不得不説是因為浮士德取得短暫歡樂大受靡非斯特的幫助,沒有自己太多的努力,故而這種認識是理想中的境界。

再往下看,浮以自己的力量為主導,經過很多環節找到的海倫。與海倫過着幸福美滿的生活,卻被兒子搞得完全破碎,這一次的痛苦是一次經歷了千辛萬苦的徹底失敗,他對希臘古典美的追求也以悲劇結束,留給他深深印象的恐怕更多的是自己的奮爭過程,而那些所謂的美,快樂都離他而去。這就是努力後的極短暫的所謂“成功時刻”。

在這裏,我要感謝浮士德,讓我不再為渴求成功所累,過程才是人生價值的關鍵,而成功只能被看作更高價值實現的起點。這樣,你才能不斷汲取力量,不斷提高自己,向至上邁進。生命原來如此美麗,它沒有給你任何所謂的痛苦,而是讓你充分展示自己。

《浮士德》讀書筆記4

《浮士德》這個故事含有強烈的悲劇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舊時代更迭期的各種衝突:宗教與科學,理智與情感,因循與追求。

浮士德對學十分熱愛:“啊,我孜孜不倦,對哲學,法律連同醫典,遺憾的還有神學,全部都進行了徹底的鑽研。”甚至,他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尋找最高的歡暢。”他為了學,他放棄了自己:“為此,我才向魔鬼屈服,藉助精靈之口,鬼怪之力,看能否知道一些玄機,這樣,我就不用再汗流浹背,去談自己不知道的東西……”他對未知的東西感到興奮萬分,書本給了他力量和希望。他對自己的知識感到不足,對無法揭開大自然神祕的面紗感到失望……

“誰若不斷努力進取,我們就把他救助。”歌德説過,浮士德得救的祕訣就在這幾行詩裏。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種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純潔化,臨死,他獲得了上界永恆之愛的拯救。

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夠被拯救,不止是這樣,還因為他不斷行動、不斷追求、不斷克服迷霧,最終走上了正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這是我們應該學習的。還要學習他對學的追求,對學的熱愛,對學的希望。我們要善學、樂學、愛學,才是向上的人。針對我們學習的不良現象,面對浮士德,我們應當感到慚愧,他是那麼地熱愛學習!

浮士德的肉體毀滅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個行動的人,一個上進的人,一個不斷自省並最終走上正途的人,最終會得到救助。這就是在浮士德這個形象上所體現出的不斷追求人生真諦的探索精神。

《浮士德》讀書筆記5

讀了不少書,給我印象最深的,也是我最喜愛的一本書,是歌德的《浮士德》。

《浮士德》是一部悲劇。其悲劇意義不在於從書齋到愛情再到政治和事業的複雜情節,而在於人作為一個無從選擇的生靈,被上帝和魔鬼所控制的近乎宿命式的悲涼。人只是個傀儡而已,繩索一會兒交給上帝,一會兒交給魔鬼。到底控制我們的是上帝還是魔鬼,又有什麼實在意義呢?對於一隻螞蟻來説,死在大象腳下還是人腳下,有什麼分別呢?人理應相信並尊重真理,但是如果真理是像石頭一樣握在誰的手中,那麼它就不再是可敬的.;倘若上帝以慈悲的名義佔有我們的靈魂,那麼我們應該向這位頂禮膜拜並接受它施捨的羽翼飛昇天堂,還是牽着魔鬼的手義無返顧地下地獄呢?我想,這也是《浮士德》留給我們的並不難回答的問題。

自由自主的幸福生活是每個人心中的嚮往,《浮士德》也至始至終貫穿並隱約流露這個主題。浮士德與魔鬼簽訂契約,在皇宮荒唐地享樂無一不體現着他的追求。就在浮士德即將長逝的時候,還預言着自由自主的幸福生活,呼喊着:“你真美啊,請停留一下:“浮士德也在預言中得到了滿足。依據契約,浮士德被光明聖母帶上了天堂,好像一位為殺戮而生的將軍被送進了養老院——全世界都為之興奮,而他自己卻活得像個小丑。

每個人都向往自由,渴望幸福,但到達的方式不同。但我們應該堅信只有靠自己的拼搏和努力爭取到的才是最長久也是最彌足珍貴的,其他任何方式所帶來的結果註定是一場悲劇。我想《浮士德》之所以成為傳世不朽的原因也正是如此吧。

《浮士德》讀書筆記6

歌德著的《浮士德》,我總算把它看完了,這是我今年讀書計劃的第三本書。看完這本書,我大口大口地喘着氣。這不僅是因為這本書厚得像磚頭一樣,讓人望而生畏,還在於書中有許多我不甚理解的地方。幸虧有郭沫若在翻譯完此書時寫的“‘浮士德’簡論”,讓我稍微有了一點頭緒。現在我就把我的讀後感寫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這部誕生於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初在世界範圍內產生過巨大影響的偉大作品。

《浮士德》的故事情節大致是這樣的:老年歌德在中世紀的書齋中煩悶苦惱,和弟子瓦格訥出外郊遊,遇到一條黑色的尨犬。原來這尨犬是天上降下來的惡魔靡非斯特匪勒斯所變成的,他和上帝打過賭,先做浮士德的僕人,解除浮士德的心中煩悶。如果浮士德感到滿意了,那麼浮士德便不能成為主人,反而為惡魔所有。於是靡非斯特便把黑色外套變成一朵浮雲,載着浮士德和他一起雲遊世界,去完成他精心設計的任務。

他們首先來到了萊普齊市的一家酒店裏,參與了一些無聊大學生的胡鬧。接着被引進“魔女之廚”,嗑了一劑魔湯,於是浮士德便返老還童,變得年青了。接着就是和可憐的瑪甘淚的戀愛,並且生了一個私生子。瑪甘淚把私生子溺死,自己也最終被丟進牢裏。浮士德在經過一段“林窟”的幽居生活,又領略了一次“瓦普幾司之夜”後,終於殺進牢裏,欲救瑪甘淚。瑪甘淚不從,受到審判——死刑。第一部分告一段落。

故事最難解的還是在於第二部分。在現實和虛幻之間,浮士德一覺醒來,來到了一個“風光明媚”的地方,並且感到精神百倍。他去謁見皇帝,皇帝無恥,一天到晚想着尋歡作樂。皇帝想見古代美人海倫,結果海倫真的來了。在“騎士廳”的表演場合,是海倫和巴黎斯的戀愛。浮士德吃醋,把魔術的鑰匙觸到巴黎斯身上。精靈們都爆炸了,化成了煙霧,浮士德暈倒,失去了自覺。

舞台回到了第一部開篇的中世紀的書齋中,一切的陳設原封不動。在這裏,原先受過靡非斯特訓示的“學生”如今變成了“學士”,如今反而把靡非斯特訓斥了一頓。浮士德的弟子瓦格訥守着中世紀的鍊金術,在那兒製造着“人造人”,公然造出了一個小仔仔何蒙古魯士。但他只能蜷縮在一個玻璃瓶裏,在玻璃瓶裏蜕化不出來。在“古典的瓦普幾司”之夜,何蒙古魯士想蜕變,想發育,“希圖放恣情慾”而把玻璃瓶撞破,閃爍,燃燒,然後變成了一團火焰,消失掉!

浮士德追求海倫,在靡非斯特的誘導下,終於成功,並且生了一個兒子叫歐福良。他是一個“天才兒”,放蕩不羈,追逐“少女”,飛求戰爭,結果是“縱身於空中”,墜地毀滅。海倫也因悲苦而消逝,同時把浮士德帶到了空中。

在空中浮士德和靡非斯特對談,表示他想填海。浮士德因為幫助了那位驕奢淫逸的皇帝,皇帝給了他一帶沿海的地面,讓他去填海,結果填海成功。在填海成功的土地上有一對老夫婦,但浮士德因為不滿他們坐在這老式的小禮拜堂裏,於是便想用新的房子和土地和他們交換,但兩位老人不從。浮士德便讓靡非斯特去把他們趕走,因為態度驕橫把兩位駭死兩位老人。浮士德不免為此“憂愁”,被“憂愁”對着他的眼睛一吹,使得浮士德雙目成盲。在倒下去的那一刻,因為有了開拓疆土的行為,使得他感到了滿足,並且喊出了“你真美呀,請停留一下!”按照契約的規定他不得不為靡非斯特所有,但天界的仙使們卻把浮士德救出。在天上,遇到了那位瑪甘淚,她要用心把他指導。天上的至尊者是一位光明聖母,歌德在最後喊出了:“永恆之女性,領導我們走。”全劇結束。

這就是《浮士德》大致的故事經過,看完全劇,我不得不為歌德那高超的寫作技法而嘖嘖欽佩。他把現實和虛幻,古代和現代,如此巧妙地摻雜在一起,確實讓人歎而觀之。其次,歌德寫作此劇前後用了整整六十年的時間,從1773年歌德25歲時的“原浮士德”開始寫起,一直到1806年歌德“浮士德第一部”完成,那時正是青年歌德的“狂飆突進”時期。歌德寫作第二部是在1797年歌德49歲開始寫作的,一直到1831年,也就是歌德逝世前一年時才完成第二部的寫作。從25歲一直到83歲,這部作品伴隨着歌德從青年時代一直到壯年、老年時代,這期間的時代跨度,是我不得不歎而觀之的第二個原因。因為有了這部偉大、宏大的作品,才確立了歌德在世界文藝界中的不朽地位。

同時我也對這部作品的翻譯者郭沫若先生懷着深深的敬意。郭老是在1919年中國的“五四”愛國學生運動期間開始翻譯此作品的,那時郭老28歲,當時中國的社會現狀又恰好和歌德的“狂飆突進”運動非常相似,一直到1928年郭老譯完《浮士德》的第一部。再過二十年,也就是在1947年郭老56歲時翻譯完《浮士德》中的第二部。從28歲一直到56歲,時間跨度差不多三十年。翻譯一部作品,前前後後竟然化了差不多三十年的光陰,這是我對郭沫若先生懷着深深敬意的第一個原因。其次,在翻譯這部作品的過程中,為了和原文的意思更加接近,有時為了一、兩行詩句的正確翻譯,竟然要花費郭老大半天的時間,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怪不得郭老在翻譯完此書時會生一場大病。搞翻譯工作的人,其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不是我們一般人能夠想象到的。這也是我對郭老懷着深深敬意的第二個原因。

看完《浮士德》如此恢弘的鉅作,顯然有些地方還有我不甚瞭解的地方。郭老建議會德文的朋友最好是原版的和中文的對照一起來讀。可惜我對德文一竅不通,同時對西方的歷史以及古希臘的神話故事等方面的知識,顯然我掌握得還不是十分豐富。雖然有這麼多的缺陷,但並不妨礙我對這部偉大作品的熱愛,因為這確確實實是一個偉大的人寫出來的一部偉大的作品,再經過郭沫若這樣的文學大家的翻譯,使得我備加珍惜我現在的閲讀時機和動機。我也相信,即使再過幾十年,到了我年老的時候,也會和歌德、郭沫若一樣,隨時翻出這本書,在現實和浪漫中,找到自己的精神支柱。

讓我們懷着朝聖般的熱情,用心體會這部偉大作品帶給我們心靈上的震撼吧!不僅是現在,而且是在將來當我們都年老了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