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浮士德的學生讀書筆記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1.62W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書筆記了。到底應如何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浮士德的學生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浮士德的學生讀書筆記

浮士德的學生讀書筆記1

寒假裏,我閲讀了德國文學家歌德的著名詩劇作品——《浮士德》,這本書讓我實在是受益匪淺啊。

詩劇的主要內容是:上帝與魔鬼靡非斯陀打賭:由靡非斯陀引誘浮士德,看他是否會放棄高尚的追求,棄善從惡,成為魔鬼的俘虜。魔鬼幫助浮士德恢復青春,遨遊了人間和神界,經歷了對愛情、宮廷權勢和財富、古希臘藝術之美的追求和享受,但均未能滿足浮士德的心靈。最終,在圍海造田這一事業中,主人公浮士德找到了心靈的家園,説出了決定賭局勝負的那句話,然後便倒地而死……

我印象最深的是故事的結局:浮士德並沒有成為魔鬼靡非斯陀的俘虜,而是升入了天堂。因為他雖然説出了決定賭局勝負的那句話——“真美啊!請停下來”,但最後做的圍海造田屬於上帝當初所規定的“帶領人們走向幸福”這個標準。他享受愛情、財富、權力,只是滿足了自己的慾望,其實並未獲得心靈的滿足。只有最終在圍海造田這一既征服了大自然,又能替大眾謀取福利的公益事業中,百歲高齡、雙目失明的浮士德才真正找到了自己心靈的家園,此時,他死了,死得心滿意足了。

由此我想到:人的一生,如果只是毫無目的地空虛度過,直到死,心靈也就沒有真正充實、滿足過。只有在活着的時候奉獻自己的力量,多做一些利國利民的事情,生命才會顯得有意義。

浮士德的學生讀書筆記2

《浮士德》一書由文學巨匠歌德歷經六十餘年的努力才完成。是一部反映了從文藝復興到十九世紀歐洲歷史的偉大鉅著。在德國傳統文化中有着無可比擬的地位。與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以及《荷馬史詩》並稱“歐洲四大文學名著”。

在“天堂序曲”中天主與魔鬼定下了一個賭約魔鬼認為他可以將善良的浮士德引上魔鬼的大道。而天主則認為“一個善良的人即使在黑暗的衝動中也會覺悟到正確的道路”於是梅菲斯特找到浮士德,表示願意成為他的僕從。代價是當浮士德對他的服務感到滿意時靈魂就會歸魔鬼所有。

於是在梅菲斯特的陪同下,浮士德先後經歷了對愛情、政治以及古典藝術的追求,但都沒有使他感到滿足。最後,在決心為人們造福時他已達百歲高齡,被“憂愁”吹瞎了眼。在聽見魔鬼派遣的死靈在為他掘墓時鐵鍬發出的鏘鏘聲時竟認為自己的事業將要完成。在這幸福的預感中發出了“停留一下吧,你多麼美麗啊!”的感歎。隨後在契約魔力的支配頹然倒地。然而經過天使的拯救與超度後他們將浮士德不朽的那一部分(靈魂)帶走了。魔鬼沒有得到他的賭注。

《浮士德》在作者的'筆下是以悲劇的名稱問世,我們當然有理由認為它是一場悲劇。在第一部中浮士德窮盡一生但卻一無所獲,這是知識的悲劇,同時愛情的毀滅與少女格雷琴的淪陷成為愛情的悲劇。這是浮士德個人所處的“小世界”。

第二部是以政治、經濟、社會為主的大世界,以浮士德幾次重大追求的破滅為主。一是追求功名,卻落得與弄臣為伍;二是追求古典藝術中的理想美,卻讓海倫(古典藝術的化身)輕煙而散。最後,得以兑現的不是為人類造福的雄心壯志,而是與魔鬼的契約。

但浮士德從未滿足於任何個人的享受,而是帶着為人類造福的理想信念倒下的。這也是浮士德能夠得到天使超度的主要原因。所以這裏的“悲劇”也不能按正常的“悲劇”概念加以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浮士德》決不是一個諷刺世人用靈魂換取金錢與權利的淺薄寓言。浮士德臨終時發出的對“那一剎那美麗”的感歎也不是作者所暗示的人生目標。

事實上,浮士德與梅菲斯特的契約決不只是簡單的靈魂與物質的交換而是人類“奮發向上的精神”與“懷疑和挑戰”之間的鬥爭。可以説梅菲斯特是浮士德的另一面。在每一個人的身上,都有兩個靈魂在不停的鬥爭。兩者的鬥爭始終貫穿着一股躁動不安的追求真理的精神力量,不斷抵抗來自滿足與怠惰的誘惑。

對於人類而言,至善至美永遠無法達到。而在作者眼中,人類所能達到的最大目標便是自強不息的創造與不斷進步的道路。一個人只要去追求一個高尚的目標並將實現這一目標的每一步驟也當成一個小目標去加以追求,那他一定可以獲得最廣義的報償,這便是作者。同時也是浮士德的人生價值,也正是這一人生價值拯救了浮士德。

在後來歌德關於兩個靈魂鬥爭的故事在二十世紀得到了進一步的闡述,成為了犬儒主義與奉獻主義間的鬥爭,而當代社會的變化也將證明:《浮士德》一書仍不失為鼓舞人們前行的偉大名著。

浮士德的學生讀書筆記3

《浮士德》的故事中藴含着強烈的悲劇色彩,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舊時代交替的各種衝突:宗教和科學的衝突、理智和情感的衝突、因循和追求的衝突。

浮士德熱愛學習,“啊,我孜孜不倦,對哲學,法律連同醫典,遺憾的還有神學,全部都進行了徹底的鑽研”。除此之外,他還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尋找最高的歡暢”。為了學習,他放棄了自己。“為此,我才想魔發屈服,藉助精靈之口,鬼怪之力,看否能知道一些玄機;這樣,我就不用再汗流浹背,去談自己不知道的東西……”

浮士德對未知事物感到激動,書給了他力量和希望,他感到自己知識不足,對自己不能揭開大自然的奧祕感到失望,他對學習的熱愛已經到了無法自拔的地步。

“誰若不斷努力進取,我們就把他救助”,歌德曾經説過,浮士德得救的祕訣就在這幾行詩裏。浮士德的生活使他變得越來越高尚和純潔,當他死後,他被上層世界永恆的愛所拯救。

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夠得救,不僅是因為這個,還因為他不斷地行動,不斷地追求,不斷地克服錯誤,終於走上了正確的道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我們應該向他學習。

我們應該從浮士德的追求、愛和希望中學習,我們必須善於學習,樂於學習,熱愛學習,做積極向上的人。面對浮士德,我們應該為自己的糟糕表現感到羞愧,他是那麼的喜歡學習。

浮士德的身體被毀了,但他的靈魂得救了。一個行動的人,一個進步的人,一個不斷反省並最終走上正確道路的人,最終會被拯救。這是浮士德形象在不斷追求生命本質和探索精神中的體現。

浮士德的學生讀書筆記4

榮格曾經這樣評價“不是歌德創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創造了歌德”,《浮士德》在世界文學史上有着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它與《荷馬史詩》,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並列為歐洲的四大名著。

《浮士德》是我看的晦澀難懂的幾部書之一。經過讀了三遍原文,查閲了一些解析,我才看明白了一些。《浮士德》是歌德根據16世紀一個民間傳説寫成的詩體悲劇。它描寫了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經歷。主人公經歷了書齋生活、愛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業五個階段。在這些經歷中,我看到了一個為不滿現實而不斷探索人生真理、不斷追求的人,他的形象是18世紀德國先進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他的探索則象徵了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初300年間歐洲資產階級精神發展的歷史。

主人公浮士德被塑造成有血有肉,善良與邪惡的矛盾體。他對學識十分熱愛。“啊,我孜孜不倦,對哲學,法律連同醫典,還有神學,全部都進行了徹底的鑽研。”甚至,他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尋找最高的歡暢。”他為了學,放棄了自己:“為此,我才向魔法屈服,藉助精靈之口,鬼怪之力,看是否能知道一些玄機;這樣我就不用再汗流浹背,去探自己不知道的東西……”他對未知的東西感到興奮萬分,對自己的知識感到不足,對學的熱愛已經不可自拔。

“誰若不斷努力進取,我們就把他救助。”歌德説過,浮士德得救的祕訣就在這幾行詩裏。他還不斷行動、不斷追求、不斷克服迷誤,所以他日益高尚化和純潔化,到臨死,他就獲得了上界永恆之愛的拯救。他的精神是向上的,對學的追求和熱愛還有希望,都是我們學生應該學習的,我們要和他一樣,善學、樂學、愛學。

浮士德的肉體毀滅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個行動的人,上進的人,不斷自省並最終走上正途的人,最終會得到救助。這就是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不斷追求人生真諦的探索精神。

浮士德的形象反映了歌德對人性、對人的精神內涵與境界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他塑造的浮士德性格中兩重性使他處在上帝和魔鬼之間。歌德認為,沉淪和進取的雙重引力在浮士德身上並不對等,他的神性要強過魔性,他本質的、主導性的一面是自強不息、發奮進取、永不滿足、積極向上,這就是所謂“浮士德精神”。

善良與惡相生相剋,當我們認識到自己的罪惡時,其實我們已經變成了天使。

浮士德的學生讀書筆記5

善良人在追求中縱然迷惘,卻終將意識到有一條正途。——《浮士德》

這就是《浮土德》觸動了我的一句話,也是浮士德性格“肯定”、“善”、“否定”、“惡”的發展歷程的概括。

《浮士德》被稱為歐洲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部詩劇,分上下兩部,共一萬二千餘行。浮士德本是十六世紀德國民間故事中的人物。在傳説中,浮士德是一個追求世俗享受而把靈魂賣給魔鬼的術士。歌德借用這一題材,把浮土德塑造成一個德國先進知識分子的形象。作品寫浮士德一生從書齋、市民社會小世界走向政治、歷史大舞台的過程,其中經歷了求知生活、感情生活、政治生活、藝術生活、改造大自然這五個階段,從而總結了詩人自己一生的生活經驗,也概括了文藝復興以來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精神探索的歷史。

浮士德是一個虛構的象徵性形象。但是他有鮮明的個性,那就是永不滿足、不斷追求,不斷探索的精神。他的內心充滿矛盾:一方面滿足現狀,享受現世幸福,另一方面不斷追求更高的理想。他一生中有過迷惘,有過錯誤,但是由於他的自強不息,所以能夠不斷前進,最後能夠找到人生真理的答案,要做一個“每天爭取上進和生存的人”,並被天使接到天堂,見到了聖母。魔鬼在詩劇中作惡造孽,引誘浮士德墮落,但實際上卻促進了浮士德的前進與成長。套用蘇格拉底的話説,如果浮士德是一匹馬,那麼魔鬼被派遣到這個世上來,好比是馬身上的一隻牛虻,職責就是刺激它趕快前進。正是他幫助浮士德走出書齋,投身於實際生活,也是他促使浮士德在克服自身錯誤的同時摸索前進,魔鬼其實成為了浮士德在前進道路上不可分離的伴侶。

歌德的創作過程長達六十年。他從青年時代起即構思此詩,直到臨死前不久才告完成。可以説,這本身即是一種追求,對文學的一種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正是這種追求,使歌德在晚年仍不斷地學習新事物,探索新問題。而《浮士德》正是這種追求所帶來結果的最好驗證,可以説,是這種追求造就了《浮士德》幾百年來的經久不衰。

生命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追求的過程,使目己的人生高度在不斷追求的過程中得到提升。每個人在人生追求中都會遇到各種無法逃避的問題,必須選擇,而不斷追求,自強不息,勇於實踐和自我否定的性格,將使其免遭沉淪的厄運,實現了人生的價值和理想。

也許不是每一個人都是浮士德,但每一個人都不能缺少浮士德頑強向上、熱愛生活、尋找屬於自己的人生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