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皮囊》讀書筆記札記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1.43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書筆記吧。你想好怎麼寫讀書筆記了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皮囊》讀書筆記札記,歡迎大家分享。

《皮囊》讀書筆記札記

《皮囊》讀書筆記札記1

這本書是在我旅行的途中開始看的。這本書早已有所耳聞,但選擇這本書的原因除了它的名氣以外,還是因為莫名的緣分。書架上的書沒有幾個適合在旅途中閲讀的,但是這個是個例外。

書名,皮囊。正如,努力在尋找旅行的意義的你我。

從前很討厭這種矯情的文字,毫無意義,但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這類文字書籍深深地吸引着我。大概是從偶然決定看了和菜頭的文章開始,我突然開始覺得應該細細的品一品生活中細節,那些文字釘子搬扣入內心,表達出了我體會到卻又迅速遺忘的感觸,才發現,這種感觸,才構成了生活。

讀罷這本書,摧毀了我現在的生活。

我也開始琢磨皮囊以外的意義。我也開始面對慢慢老去的父母,慢慢老去的周圍誠惶誠恐。剛剛大學畢業的我,即將和這個真是的世界迎面相撞,不奢求軟着陸,但我同樣不知道怎樣才能增加一些緩衝。不喜歡現在的工作生活該怎麼辦?就像書中的那些人,在同樣的年紀,不知所措,只能向自己所屬答案。

書讀完了,旅程也結束了。現實生活又迎面而來。旅遊只能暫時掩蓋生活的難,最後還是要邊工作邊思考。自己想要的,先得改變自己,甚至是自己厭惡的那樣,最後才有資格活出真正的自己。

我們都在慢慢的改變,變得和從前面目全非,卻在別人問起來變化這麼大的時候,笑着否認。

《皮囊》讀書筆記札記2

沉!這本書勾勒的父親真實又沉重,包括其他人物。前面九章包括兩個“阿小”扣除一個“神明”共九個人物的故事相互獨立又相互關聯。

父親的形象是“懦弱又可愛,兢兢業業一輩子”;母親的形象有時剛強,有時“慷慨”有時又無比“脆弱”;愛情的得而復失、生活的起起落落直到最後的死亡,“美麗”的形象是吶喊又無助;兩個“阿小”的對比,角色的互換性十足,兩個人物妥協於生活的方式,一個是得到“香港”,一個是得到“香港的幻想”,“阿小”的形象是“香港”;“文展”心門的敞開與閉合,不合時宜的負重前行,文展的形象是“脣”或者蠢;“厚朴”的五音不全,玩性十足,闖爺一枚,把有形無形的“hope”貫徹始終,厚朴的形象是“青春無敵也有敵”。其餘兩位,阿太和“聖誕節”朋友就按下不表吧。

蔡走出一扇門又走進另一扇門,門裏面“拓”出的風景真實的同時又極其淒涼。有對家的記憶,有對兒時的回憶,有對中學和大學的追憶,最後是對自己對命運的不斷追問。這些追問有的答了,有的又沒答,確實幫助讀者發現了自己的內心,內心已經存在的東西。

《皮囊》讀書筆記札記3

閲讀這本書的這段時間,剛好是我作出了第一次重大抉擇的時候。之所以喜歡它,是剛好在這本書裏遇到了我自己——厚朴,那個熱血青年,那個從小被父親灌輸的概念就是世界只有一張地圖那麼大,在作者的影響下執着的嚮往北京奈何家庭條件不允許,直到臨死前還打算去北京治病,其實,這個人除了滿身幹勁行動力極強之外,什麼東西都沒有,全靠誇張的譁眾取寵博取大家眼球,組建的‘世界’樂隊也是雷聲大雨點小,是個半吊子無疑了。

可是這難道不是我嗎?懦弱,膽怯,糾結……曾經我也迷茫過,懷疑過,否定過,總是顧慮太多,父母也總是礙於那副面子而覺得半途而廢是不光彩的事,沒法跟親朋好友交代,但無論怎樣,這一次我終於是真正做了一回抉擇,終於和過去的自己反叛了一次!知心的朋友們也勸過我,作出這樣的決定是否正確?有沒有一天我會後悔?但至少現在,我不後悔,我做的是讓自己快樂的事情,而我,也需要長大,需要學着去生活,而不是永遠以理想和責任為藉口活在他們所想要的世界裏,我,也想要去自己的‘北京’闖闖!

《皮囊》讀書筆記札記4

放在書架中很久了,不管是電子版還是實體書,也一直沒有拿起來,説實話,以前每一期都會看,一篇文章,一張圖片,一個問答,諸如此類,出版的書是,不知是時代下青年的原因,還是編輯的喜好選擇,表達,描述,中心都説不上不好,但就是不能夠在心裏留下太多痕跡,各種風格的,漫不經意,深沉,散漫,衝動,悲嗆,喜劇性,懷舊等,年齡漸長,也愈來愈難以激起漣漪。在這種個人偏見下,皮囊也遲遲未看。人生來一具皮囊,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從阿太,父母,阿小,張美麗,HOPE(厚朴),生命中經過和相交的一部分人生,各人環境我,各具性格,生命之重,不在於每個人的性格思維,而在於時間時代和冥冥中命運給所有人複雜纏繞的牽扯與遭遇。

一直都很喜歡兩種表述方式,一種是上帝視角的小説,能將一件事情方方面面極盡詳細的敍述出來,從環境到事態發展,作者操控情節又不干涉其中;另一種就是自身經歷與其中想法,也許帶有一些個人觀點,但卻已自己視角看整件事,直指內心。唯一的難度就是不着痕跡,不刻意描寫,也不刻意回憶,不刻意添加

《皮囊》讀書筆記札記5

已經好久沒有看一本書讓我又畫又寫。

讓我這麼血脈噴張。我種文學小説,我是排斥的,我好像不喜歡聽這種故事,總覺得那種心理學,經濟學,如何使人變得聰明,會説話,才是讓自己變強的決勝法寶。我好像在厚朴的身上看到自己欲張狂妄的不可一世的理想,總覺得自己應該是放蕩不羈,活得灑脱,與眾不同的。然而我們最大的不同是那種總是被夢想膨脹撐大的自己心裏有把秤,曾經內心也有一萬種幻想出來的願望和現實也很衝突。

或許正是沒有厚朴那樣對內心慾望強烈的實現所抱有的決心,所以只能弱弱的放棄。在我這個年紀也很通熟的想要強調理想,就是以後怎麼儘量賺到錢怎麼能做出一番大的事情來滿足自己的功利心,但是始終明白自己有多大的能力,也在被現實一步步的磨平稜角,但也明白社會就是這樣的。改變不了世界,所以只能改變自己。唯一覺得慶幸的是,作者想要珍惜的,自己一直都在努力去做。作者説的話讓自己很有共鳴,不管是阿太説的,還是對於母親對於父親的強烈執着的愛,還是病房裏人心與人心之間的隔閡,厚朴被幻想出來的慾望撐破的自己。還是阿小的逐利。張美麗的追求……都讓我覺得生活很現實。

同時也很有血有肉。在各自的皮囊裏無處安放躁動不安的靈魂經過多少次的掙扎才會找到一種與社會現實的相處的模式。你我他都是。很值得自己思考。

《皮囊》讀書筆記札記6

讀到天才阿展哪裏我也沉默了,一個天才擁有一個缺陷兔脣,他通過自己出色的高標準和領導力,讓一幫小朋友臣服與他,但他卻只是把他們當做鍛鍊自己的試驗品,久而久之他的性格也養成了自己自私的個性,他如願遠走他鄉上學,但他卻用扭曲的思想看待自己的故鄉甚至痛恨,一輩子都不願回來,蔡崇達怕被他那些負面的情緒影響,開始遠離他。

但天才阿展最終也沒能如願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是蔡崇達努力過上了。

是啊!我們可以理解他的利用,但不能理解他的自私和對故鄉的仇視,更不能扭曲自己的思想,同時一個人就算是天才,也不能太過於壓迫自己,期間讓我聯想到現在的孩子們,他們生活在這個時代的確有壓力有壓迫,但再大的壓力和壓迫也要一步步來,如果太過於在意和緊繃會讓我們變得功力和自私,最終浮躁。

甚至在出現一些打擊時,心裏的安全防線會全數崩塌,有的心理強大的會再次站起來,不強大的可能會一直消沉下去,甚至有的還會選擇自殺,這也是現在這個時代的通病,為什麼平時很乖很聽話的孩子,不知道什麼原因就自殺了的原因和罪魁禍首。平時父母對他們的要求和自己對自己的要求,把他們壓的太累了,以至出現在一些挫折他們軟弱的內心就承受不住了,所以只有選擇離開。

《皮囊》讀書筆記札記7

是順着李敬澤的序開始讀的。序寫得好,尤其是捕捉到的失父的傷心,竟然也成了我全書閲讀的惟一淚點。我知道,共鳴應歸功於作者的喚醒,這是一部不想讓人們遺忘過去的書,它也許達到了本應的目的,其暢銷程度或許堪比對岸的吳念真,二者有某些的共通,比如都是生者對逝者的追述,但也有明顯的不同:吳念真的文字感受不到價值評判,但《皮囊》有,讀罷會覺得心裏的那種不好受,不是因為情節的,而是因為人性的。它只是在重複着每個人都有的人性的弱點,不僅是人性的,還有文化的。

它理所當然地接受了中國文化中剿滅人之快樂的“無物之陣”,魯迅在創造這個概念的時候,描摹了一個想衝出鐵屋的人,他把投槍擲向了所有他能看到的“敵人”,然而他所看到的不過是幻像,他一個也殺不死,最後倒下的只是他自己。然而那些敢拿起投槍的人是錯的嗎?如果世間給他一點温暖,又會是怎樣的一種可能。可惜這本書的意義表達比“死”還冰冷,起碼給我的是這種感受。於是回想起路遙為什麼偉大?因為他描摹的人生再悲傷,還是能夠感覺到他那顆暖的心。

《皮囊》讀書筆記札記8

六小時看完這本書,一開始看完一篇故事總要停下來休息一會,因為故事內容太過真摯和殘忍,讓我感慨良多。看到一半,我還不知道作者所謂的皮囊是什麼,只是有着“軀殼”這層理解。到後半部分,越來越多的文章直指作者本身的內心活動,就像剝洋葱一樣,一層一層地撕開,也把自己薰得滿眼淚光。我不再想給皮囊下一個明確的定義,我慢慢明白作者要表達的內容“皮囊只是人體的一個軀殼,終有一天,時光會把它帶走,但我們還有心,通過心去温暖彼此照亮彼此”這本書不僅有着心靈的陳述,更有關於沒有表達卻無比偉大的愛情,有着城市化發展的變遷,有着鄉下人的偏見和純樸,有些濃濃的故鄉情……有些許多許多東西,但是,正如書的最後一段所説,

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於他內心的東西。書籍只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內心。

所以,在我們不同的人生階段再讀這本書,定會有別的感受。但此刻,?它照亮了我內心小小的一部分,也願他能去照亮更多人的內心,讓我們懂得所謂的“理解”。好書!

《皮囊》讀書筆記札記9

生活遠不止眼睛所及看到的這一副樣子……

我們的皮囊裹夾着我們的靈魂,靈魂揹着這副皮囊在行走,

這是一本適合在深夜一個人獨自閲讀的好書,而我利用一個零散時間堆砌而成的時間內閲讀完,無疑有太多浮躁,故而我想這是一些需要重讀一遍的好故事

那個最終湮沒在別人甚至自己父母口水中的張美麗;那個家境遭遇變故的香港阿小以及總在模仿渴望中的漁村阿小;所謂‘別人家孩子’的楷模人物天才文展;還有肆意張揚要過不一樣生活的厚朴……

曾經表面的繁華與光鮮往往最後只是換來一片唏噓,然而卻是我們普通人所希望皮囊能夠一直呈現的美麗樣子,而一時的失意與悲憤卻讓我們去經歷風吹雨打,打造的堅毅的皮囊往往更適宜我們靈魂的安放……

或許什麼樣的生活方式並不重要,痛苦或美滿,而靈魂的厚重與清澈才能給予我們最大的安心。太在意去膨脹這副臭皮囊生活往往越走越遠,而靈魂的酣暢淋漓與滿足往往才更容易遇見最真實的生活。

因為,或許,是我們強加賦予了生活太多的意義,而生活原本的樣子就是平淡,一如朝陽的東昇西落,一如柳暗花明又一村……

《皮囊》讀書筆記札記10

初見書名是帶了有色眼鏡的。然而讀完前幾篇,就着實理解了“皮囊”二字的內在含義,也明白了序中所説“不要在公共場合讀它”的建議,因為是真的會控制不住,已經記不清多少次流淚。

作為寫過260萬+字報道的記者,作者有着嫻熟的寫作技巧,但是在我看來絲毫不虛偽做作,相反卻總是直擊內心最柔軟最脆弱的部分。如果説前半部分是帶給我對親情的回憶,後半部分則帶給我更多的思考。説實話,在一口氣讀完《皮囊》的某篇文章後,我真的沉在那個世界裏了。跑去廁所,靠着門,不願出來,不願見光,也不願説話。心想:活着到底是要追求什麼樣的生活呢?自己究竟想要什麼呢?當然,我自己也説不清楚。或許我像作者一樣,用“制高點”的眼光來審視身邊的人、身邊的世界,用一切可能的價值標準給他們一個評判;又或許我像文中的厚朴一樣,對這個世界有着無限的憧憬和仰望,但卻最終沒敢放出自己的光芒。更多的,我應該是遊走在這個世界的靈魂,瞭解人類的七情六慾和虛偽做作,不願與任何一種所謂“流派”有一樣的觀點或瓜葛,只願飄在半空,觀察、嘲笑、羨慕和悲傷,然後轉場離開。

《皮囊》讀書筆記札記11

我所説的渾厚有個最簡單的解釋,從一個小鎮的生活再到一個縣城一個地級市一個大城市,這條鏈條下來,每一個層次的生活都不一樣,你經過對比對以往得更能理解而且吸收對現在的也更能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而比起一生下來就在城市的孩子們,我們有太多他們覺得奇特和不可思議的故事了。之前小時候就這麼想過,小學在鄉鎮中學讀,中學在縣城讀,大學在省會讀,研究生來到了一線城市。想來,這便就是人生的軌跡吧,一步一步,慢慢晉升。內心的一點小目標終於得到滿足。其實,活着,有些目標是挺好的。

在我看來北京不是城市,而是“世界上最大的農村”,我現在住的地方是王府井旁邊的小衚衕,從大路走過來還是可以嚇唬人的流光溢彩,突然一拐就是吊嗓子的老大爺,開做茶館的四合院,蹲着吃東西的大媽,在路邊擺棋的老人,我會覺得這樣的地方有驚喜,因為你不知道你拐得下一個彎會有什麼——因為層次太多東西太雜。

其實,作者説的這樣的感覺我很有感觸,因為作為一個北方人,這樣的經歷還是很熟悉的,小時候的記憶仍然還是存在的吧。上海作為一個金融中心,是一個年輕的城市,並不如北京那樣具有歷史厚重感,城市規劃好的,各種便利性,大大小小的商鋪和娛樂設施是吸引我們的地方。不過確實有機會想去北京去一下的。喜歡那裏的生活氣息吧。

再走幾步看看

當你拿不定主意的時候,就再等等,讓時間給予最合適的選擇。

《皮囊》讀書筆記札記12

沒想到這本書給能讓我有感而發這麼多,昨天的文章主要側重於個人看法,今天則更多情感的抒發吧。

除了這些文章,觸動我的還有什麼呢,我想,還有阿太對作者説的那些話,關於人不過是一具皮囊的言論;還有作者不時發出的對故鄉的戀戀不捨和更深的連接;還有久別後的朋友之間的疏離與扼腕。

談到故鄉,我始終沒有那麼大的情懷,想起有一次,爸爸喝醉酒,照例開始教育我,念念叨叨故鄉之於自身的重要性,我沒有他期望的那麼多對故鄉的眷戀,但是也不是他口中那副急於擺脱故鄉的形象。可能更多的是因為從未真正背井離鄉過,學生時代每年逢假期就會興沖沖地趕回家,那不是故鄉,那只是我的家鄉,那只是印在火車站優惠區間上的站點,那是可以用74.5的硬座、117.5的二等座、121的巴士、4個小時的車程來衡量的地方。

我真正奔赴的,只是個我父母親所在的地方。

然後,只要被爸爸瞪一眼就會眼淚汪汪的我,委屈地辯駁:“對我來説,故鄉就是有我爸媽的地方。”

然而今年開始忙碌着找工作,當承載我希冀的簡歷紛紛奔向天南地北各個陌生的城市的時候,當它最終落户在杭州之後,我想到的第一件事,是查一查回家的航班,而後也開始想,以後興許一年只有一次回家的機會了。

這時候看到《皮囊》,突然對故鄉,有了更深的一層體會。

泉州是一個海濱城市,而我的故鄉沒有那片波光粼粼,但是有層層疊疊的綠,還有特定季節是漫山遍野的杜鵑花。我的故鄉沒有熱鬧的出海打漁,甚至沒有讓我能明確説出來的活動,只是每每到了某個節日,而我不得不留在學校過節的時候,談起家鄉的習俗,我卻是話最多的那個。

所以故鄉到底是什麼呢。

因為現代高科技發展帶來便利的交通,帶來四通八達的媒體資訊,我們從未真正遠離,所以我們沒有濃濃的思鄉之情,更或者是因為,故鄉早已經具體化到某一個地方、某一種食物、某一個人身上了。

她説不定是某種食物:

一羣在外的朋友湊在一起時,聊起小連城,無非思念學校門口的爛粉和兜湯、南門頭的捆粄、大橋下的大扁食、四角井的燈盞糕,或者只是媽媽做的菜,我們對故鄉的思念,全都化作跟隨我們走南闖北的肚子裏的饞蟲。

她説不定是我家門前的小溪流,也説不定是培養教育我的母校,更説不定是從小到大春遊秋遊的目的地冠豸山。然而,奶奶曾在那洗菜的小溪流已被柏油馬路覆蓋,小學的母校已經化為居民樓的工地,冠豸山在售出協商買回的過程中開始向本地人索取門票......

每次回家看到又一片新的施工地,或者只是一塊又被開墾然而尚未動工的農田時,我總是會感到可惜,甚至是鄙夷,好好的小鎮,本來就應該是一幅接地氣的模樣,偏要硬凹造型向現代化大都市看齊。

於是我想起我的另一個故鄉,那個離開更久我更願意稱作故鄉的地方——一個更加偏僻的鄉鎮,那裏曾經是我的伊甸園,是最初在我心中播撒美好種子的地方,然而這幾年回去時,看見四處橫躺的木材,看見我嬉鬧的涼亭都是木屑,我根本沒有再往裏面走的'慾望。

於是我的心情就跟作者説的這樣一段話產生了共鳴:

“我知道,其實自己的內心也如同這小鎮一樣:以發展、以未來、以更美好的名義,內心的各種秩序被太倉促太輕易地重新規劃,銷燬,重新建起,然後我再也回不去,無論是現實的小鎮,還是內心裏以前曾認定的各種美好。”

這種不可挽回不可避免的遺憾,也同樣產生在每一次和朋友分別的時候。

我曾經做過一個電影畫面感極強的夢,夢到我一個人搭乘着日本電影裏常見的火車,窗外是一閃而過熟悉而陌生的風景,車廂內是熟悉的朋友。久別的朋友突然主動問候我,我還一臉詫異地回:“你怎麼會跟我説話。”然後,這麼些時日的隔閡就像不曾存在一般,聊得很熱火朝天。

不知不覺,火車到站,友人A下車,友人B登場。留下我一臉錯愕,追問着友人A的去向。

這個夢境與現實太相似,醒來後的我一直空落落的。

前些日子見到一些故人,外界因素推動下能夠自然而然地像彼此認識但不熟的朋友一樣聊天,分開時也不像更小的時候所期望的那樣,非要執着地把過去的一些困惑和誤解解釋清楚,因為突然覺得,那是另一個時間段的事了,對待過去的事,最好的做法是——既往不咎。

因為我們總是活在當下的,所以,對未來,也不要搶抓不放。

就像突然想聯繫很久沒互相通信的朋友,毫無疑問彼此都想展現出曾經的熱絡,然而幾分鐘的問候之後,空氣裏只剩難忍的尷尬。那時我哈哈一笑,説:“相見不如懷念,就這樣吧!”然後逃離一般匆匆掛了電話,並長舒一口氣。

就像畢業許久總想組織一次聚會,也許這件事的難度不是各自都忙,而是怕見了面已不復年少的模樣,讓彼此和自己都失望。

作者的一席話是很好的解釋:

“每個人都已過上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生活讓許多人在這個時空裏沒法相處在共同的狀態中,除非等彼此都老了,年邁再次抹去其他,構成我們每個人最重要的標誌,或許那時候聚會才能成真。”

動筆之前,沒想到《皮囊》的讀後感會變成這麼長的侃侃而談,或許真的是平常人的生活裏也折射了我的影子,而作者又沒有難懂的故作深沉,從而激起了我許多的共鳴。如果讓我寫,我好像還能繼續寫下去,只是怕演變成了 懶婆娘的裹腳布,反而沒有了趣味。

能讓讀者寫出這麼長的感慨,大概真達到了作者的期許吧,因為人的本質是一致的,而我們有心,從而達到了共同的部分,最終看見了彼此,映照出彼此,温暖了彼此。

今天其實寫了兩篇文章,但是對另一篇不滿意,沒有飽和的情感,沒有滿滿的觸動,打算好好寫再發出來了。

另,今天在學習日語時,發現慢慢地,積累的知識也不少了,打算一週要騰一兩天出來整理之前學過的內容,否則會消化不良吧。

《皮囊》讀書筆記札記13

生而為人是每一副皮囊的共通點,每一副皮囊下的靈魂又讓你我各不相同,靈魂折磨着皮囊,也正中了那句皮囊就是用來折磨的,而不是用來伺候的。

處於浮世,常常覺得忙、茫、盲,人生這份答卷不是單選題也更非多選題,有時候可能只是一份連問題都沒有的綜合分析題,但即使這樣,我們也不敢停下,跌跌撞撞與現實對抗無數回合,因為我們都不甘於交一份空空如也的白卷,又或許我們只是用忙在逃避我們必須要回答的那個問題,一旦停下來,會不斷的拷問自己,我要怎麼生活?我真正喜歡的是什麼?我真正享受什麼?有時候又因為太過忙碌,越是忙碌越是空,空的只剩一副被靈魂折磨得殘破不堪的皮囊,一副皮囊在盲目的拼搏着...

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靈魂囚禁着皮囊,讓生命變得厚重,而這份厚重感常常壓的我們快要窒息,也因這份厚重感,我們變得更加成熟,甚至到後來,會發現不是真的可以不care得失,只是越來越會安慰自己,成熟,大概就是變得越來越會自欺欺人。

我一直不理解,也一直像個任性的孩子接受不了,為什麼時光這列車一定要開得這麼快,為什麼還要有各自那麼多分岔,我不知道我們這麼急匆匆地到底要去向何方?但我知道,或許不僅是我一個人在大呼小叫,那些靜默的人,內心裏肯定和我一樣地潮汐...

《皮囊》讀書筆記札記14

好的作品總是能夠引起別人的共鳴,讓人深陷其中,正如作者所説的那樣,看見自己,看見讀者,看見更多人的心。我們總是把別人當成界限,去發現去尋找自己的不足,但是回過頭來,最喜歡的可能還是自己。

在書裏我很喜歡的一句話肉體是用來用的,而不是伺候的。就如同書名那樣,所有的市儈,世俗,人生百態都藏在人的皮囊之下,但是人為了生存,還得努力的用肉體去支撐,去活着。為了個人,為了家庭,為了活着的各種意義。不過從作者在父親病中所描寫的日子,真的讓人覺得生命無常,很是脆弱。且行且珍惜,珍惜身邊的每個親人和朋友,不做後悔之事!

讓我還能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厚積薄發的力量。雖然生活也並沒有故事裏的那樣慘烈,但是厚積薄發,思考過,實踐過,努力過才是真切實際,學到的東西在任何時候都會是自己的武器。與其説機會運氣缺一不可,但是前提能走到這一步的時候,還是要有料,有底氣,有談資,更多的,我會鼓勵自己付諸實踐,因為為了讓我自己更好地展望未來,更大程度的發出光芒。

《皮囊》讀書筆記札記15

《皮囊》像是紀實文學,寫作者和周圍比較親近的人,讀的過程還是很震撼和感慨的。蔡崇達善於觀察人,挖掘和思考皮囊表面背後的人心,下筆比較狠,不虛偽,不做作,用最準確鋒利的詞彙去形容人性最本質的美麗與醜陋。這種深挖也包括對他自己。這裏有非常冷酷,不近人情,話糙理不糙的阿太;有面子勝於一切的母親的“從沒表達過,也不可能説出口的愛情”;有文弱書生的作者和滿口髒話,江湖老大,後癱瘓任性如孩子的父親之間細膩柔情的父子情深;有重症病房裏渴望生命,與死神角力的凝重,與機智幽默輕鬆(讀的時候笑出聲)的反差,以及聖誕節夜空綻放的最温情的禮花;有作者發小、同學的故事,各種為夢想的期許,與命運的抗爭…… 這些普普通通的人物都烙刻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題目是《皮囊》,作者更多的是在寫皮囊裏偶爾發出亮光的靈魂(心)。—小青龜

蔡崇達的《皮囊》,讓我看到了一副似變而非變的皮囊和在皮囊下那些活脱脱的現實中的人和心。看到了那些為生計而掙扎的那代人(父親、母親為代表),以及為前途而奮鬥的年輕人(蔡本人),他們的生活狀況,愛恨離愁,生死觀想,喜怒哀樂,幸福時光,怏怏不悦,夭矯婆娑,日夜罔替,點滴接連。真實,切身,肯綮,刻骨,銘心……—老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