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書筆記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6.5K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書筆記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書筆記,歡迎閲讀與收藏。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書筆記

故事概要:原本活潑開朗的蛤蟆先生突然變得情緒低落,整個人的狀態和以前都不一樣了,他的好朋友河鼠和鼴鼠在報紙上看到諮詢師蒼鷺的介紹,建議蛤蟆先生去和諮詢師蒼鷺交流試試。於是蛤蟆先生每週二上午去蒼鷺的諮詢室聊天,通過和蒼鷺的對話以及對話後的思考,蛤蟆先生漸漸探索自我、改變想法,脱離了抑鬱的情緒,重新振作起來,而且這時候的蛤蟆先生和抑鬱前的蛤蟆先生也大不一樣。

在蛤蟆先生和蒼鷺的諮詢溝通中,涉及了“兒童狀態”、“父母狀態”和“成人狀態”三個名詞。“兒童狀態”是指人對父母或其他人一直產生依賴情感,在面對、處理事務時運用自兒童時代形成的方式方法。兒童狀態還分為“自然型兒童狀態”和“適應型兒童狀態”,後者是在幼小兒童時期為了在強者父母手下生存而形成的一種狀態。處在“父母狀態”的人會經常性以強者、教育者的姿態對待他人,“挑剔型父母狀態”則會用指責、批評教育的方式,我覺得處在這種狀態的男性用現在流行詞來形容就是“爹味十足”;而“養育型父母”是用“我是為你好”的態度對待他人。“成人狀態”相較於前兩者來説,是指能控制情緒、運用思考能力、理智地待人接物。未發生這一切前的蛤蟆先生處在“適應型兒童狀態”中,因為他的父親一直以“挑剔型父母狀態”對待他,而他的父親去世後,蛤蟆先生的朋友獾(huan)也是處在“挑剔型父母狀態”的人,所以蛤蟆先生一直被這種愛挑刺、指責他人的人包圍。在接受了蒼鷺先生諮詢和幫助後的蛤蟆先生,理清自己的過往經歷和情緒,將自己調整到“成人狀態”,改變了從前對工作的看法,喚起了對朋友的關心和興趣。

蒼鷺在諮詢過程中通過詢問、引導蛤蟆先生思考、回顧過往經歷的方式,讓我聯想到Steve(史秀雄)在他的播客裏提及的課業故事。Steve説他有一門學科的考核不是考試,是交一份論文論文主題很特別,要求學生回顧自己出生以後的經歷並將這些經歷寫成論文。我當時聽到這段的時候,就覺得很別緻,也產生了寫寫自己的人生經歷的想法,然後這也就是想法,至今沒有動筆。不過後來我會在發呆的間隙裏回憶回憶之前發生的一些事情,結合當下自己處理事情的態度或方式,發現過往種種經歷對我現在的影響是有跡可循的。弗洛伊德主張的`“原生家庭對人一生的影響”是真實的,但阿德勒提倡的“創造性自我即人可以有目的的生活,有機會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是合理的。從蛤蟆先生的經歷中,讀者可以發現這兩個理論共存且不矛盾。

書的後半段提到“自證預言”,關於這個概念我在《溝通的藝術》這本書裏也看到過。什麼叫“自證預言”呢?蒼鷺舉的例子是:如果蛤蟆先生認為日子過得很糟糕,今天很難過,晚上喝了酒,大醉;第二天早上起來就會頭痛欲裂、全身不得勁,這一天會繼續覺得糟糕。如此往復下去,就會像最初“預言”一樣,日子真的很糟糕。細想之下,“自證預言”帶有一定的心理暗示,潛意識中想法和態度會間接影響到人的行為,這樣就彷佛冥冥之中命有定數一般,預言成真了。如此看來,雞湯文裏提倡的“每天清晨給自己一個微笑”、“對自己説你真棒”這些觀點,還真有一定的效果。

我特別喜歡閲讀過程中發現在讀的書裏內容和以往讀過的書、看過的文章、觀過的影視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關聯。雖然有着種種聯繫是正常且合理的,但當我自己發現這些相似點後會收穫微妙的成就感和喜悦,有一種畫面感:在我的腦海裏,各種亂糟糟記住的東西慢悠悠、顫巍巍地伸出一根細線,鏈接在一起,接着知識地圖一點點的顯露出輪廓。這樣的發現也讓我之前因為“讀過書卻無法寫出滿意的讀後感”、“讀過書後記不住具體語句與內容”、或者“無法向他人介紹我讀過的書籍”這些情況,產生我讀了書卻什麼都無法獲得的焦慮感得到緩解。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的人物設定是沿用英國作家肯尼斯格雷厄姆的童話書《柳林風聲》裏的人物,因為前者在書裏提及了蛤蟆先生一段偷車、入獄、逃獄等驚險刺激的經歷,可都是一筆帶過,於是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準備之後閲讀《柳林風聲》一探究竟。巧的是,在新關注的公眾號裏有一篇文章中,作者曉雪引用了《柳林風聲》中的一段話:“文學、童話,在邏輯上都是寫的另一種生活。尤其是文學裏的童話,是鼓勵着人們不要只在真實的生活中來回徘徊,看盡瑣碎,那實在是很容易日漸狹小,日漸短淺,日漸猥瑣。”我很是喜歡,這不也是閲讀的妙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