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有關教學的讀書筆記參考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2.04W

有關教學的讀書筆記參考1

我們把所有的教學方法歸為兩類:一類是使學生除此感知知識和技能的方法;另一類是使知識得到進一步理解、發展和深化的方法。至於的成效取決於對各種教學方法的創造性的運用,取決於許多細節的靈活變換,而這些細節則受着具體環境的制約,無法在教學論理實現加以規定的。實踐之所以是理論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正式因為在實踐裏才能展示出理論的全面的多面性。

有關教學的讀書筆記參考

1.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的運用,決定了學生接受知識的質量。教學方法是: 我是如何運用這些方法的。

2.課後反思的重要性。完備的備課對於調高課堂教學質量至關重要。在課前,明確教學目標,根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環節,提高課堂質量。同時,在課後,要針對在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改正,在同樣的下一節課中,就要極力避免相同問題的發生。在這個學期,我擔任的是二年級的英語教學工作,二年級一共三個班,但是在教學工作中,我並沒有做到,每節課都認真進行反思,在其他班的兩個班及時糾正。在下個學期,我將就這一問題進行改正。發揮理論在實踐過程中展現的多面性,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完善的智育的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教學方法、課的結構以及課的所有的組織因素和教育因素,都應當與教材的教學目的和教育目的相適應,與學生的全面發展的任務相適應。人掌握知識的目的,就是在於把知識通過某種形式在生活中加以運用,並在他與人們的道德的、勞動的、社會的、審美的相互關係中,並在教學過程中所形成的信念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正是在這一點上,即在運用知識的性質上,體現出道德發展和智育發展相統一的真正本質。有經驗的教師在備課的時候,總是要周密地考慮,他所講授的知識將在學生的頭腦裏得到怎樣的理解,並根據這一點來挑選教學方法。

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每個層次的學生對於知識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是存在差異的。在這學期的教學過程中,我出現過設計的教學環節難度過大的問題,學生對知識不理解,完成不了預設的教學目標。出現這樣的情況多數在於,我常常這樣認為,就一個知識點,自己覺得學生“應該”會了,原因可能是我已經講或者這個知識點我已經講過了。但是這樣就存在不確定性,比較優秀的學生會了,但是其他學生其實是有問題的。在對舊知識不熟悉的前提下,接受新知非常困難。語言學習需要不斷的重複出現和練習,所以長期復現一個知識點對於每個學生其實都是有好處的,都是對知識的鞏固。所以在設計教學環節的過程中,就可以為學習困難的學生多鋪一層台階,降低知識難度,幫助他們學習。

我們在低年級和中年級的語言課上所採用的教學方法,主要考慮到學生理解語法規則的長期性和漸進性,使學生對規則的思考跟做練習、獨立地解釋活的語言事實相結合。正因為如此,我們把“解釋事實和現象”作為重要的教學方法之一。

低年級和中年級的在這個年齡階段,比較突出的特徵就是向師性,但與此同時,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給的越多越詳細,學生就會越懶得動腦子,學習主動性降低,處於被動學習的狀態中,產生過於依賴教師的現象。在這個學期的期中考試過後,閲卷時我發現,有不少的學生是因為不會讀題和讀題不清出的錯。通過反思我發現在,課堂做習題時,我都在學生沒做題之前,因為害怕學生因為讀不懂題做錯題,就叫學生來説題意,但是叫起來的學生畢竟是少數,達不到人人動腦、人人都讀題的目的。導致不少學生不會讀題這一問題。在之後,我改變了之一錯誤的做法,讓學生獨立讀題,在做完題之後,再來説題目要求。讓學生先有一個自己動腦讀題的過程,一段時間下來,學生的在讀題審題方面有所提高,期末考試中,只有一個學生因為對錯題的原因被扣分。同時低中年級的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的培養需要在較長時間內,循序漸進的進行培養,不能一蹴而就有,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我就出現了急躁的情緒,在下個學期我將盡力改變。

有關教學的讀書筆記參考2

 第一章 課堂教學評價概論

第一節 課堂教學評價的基本問題

一. 課堂教學評價的含義

(一)測量及其要素

(二)測驗

(三)評價

課堂教學評價是與課堂教學有關的測量與評價的總稱,它是指為促進學生學習、改善教師教學而實施的,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與結果、教師的教學所進行的測量和評價。

二. 課堂教學評價的理論基礎

(一) 目標理論

泰勒的行為目標模式 布盧姆的目標分類模式

(二) 多元智力理論

(三) 替代性評價

運用真實的生活或模擬的評價練習來引發最初的反應,由高水平評定者按照一定標準進行直接的觀察、評判,其形式主要包括建構式反應題、書面報告、作文、演説、實驗、操作、資料收集、作品展示等。

(四) 有效教學的理論

伯利納總結的有效的教學行為有:(1)教師建設性地對學生的情緒和態度作出公開的言語或非言語的反應。(2)教師給學生某種指導或警告,並且説到做到。(3)教師對所教的學科充滿信心,並顯示出對此學科的駕馭能力。 (4)教師檢查學生的學習進度,並根據檢查結果調整自己的教學工作。(5)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表現出一種積極的、令人愉快的、樂觀的態度和情緒。(6)教師能夠充分有效地利用課堂上出現的跡象預測意外事件。(7)教師鼓勵學生認真做好課堂作業,並對學生課堂作業負責。

蓋奇等提出了四類課堂教學評價中需要重點關注的教學行為:(1)組織(2)提問(3)探究(4)獎勵

三. 課堂教學評價的原則與功能

(一) 課堂教學評價的原則

1.多維性原則:指的是在課堂教學評價中,應該從多種角度、運用多種方法對課堂教學的過程和課堂教學的結果進行評價。(內容、主體及方法的多維性)

2.過程性原則:指的是改變以往評價中過分重視總結性評價的傾向,要把評價對象當前的善與其發展變化的過程聯繫起來,由一次性評價改變為多次性評價。三個基本特徵:A是把全部有價值的教育教學活動都納入評價的範圍。B在方法論上,量化研究與質性評價相結合。C本質上受“實踐理性”的支配。

3.真實性原則

4.發展性原則

(二)課堂教學評價的功能

1.課堂教學評價與教學過程

教學前評價:確定學生的學習準備情況。內容限定在必備的基本的知識和技能上。

教學過程中的評價:監測學習進步、檢測學習中的錯誤,為學生和教師提供反饋。對於在形成性評價中持續出現困難的學生,必須採用診斷性評價來確定問題之所在,從而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最有價值的建議。

教學結束時的評價:總結性評價。

2. 課堂教學評價與師生的發展。

課堂教學評價能反映教師的專業素養和能力。課堂教學評價能夠促進教師和學生的發展。

 第二節 有關教育目標的基本理論

一. 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理論

分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三個領域。

(一) 認知領域的目標。從低到高分為六級

知識,領會,運用,分析,綜合,評價。

(二) 情感領域的目標。從低到高分為五級

接受,反應,價值化,組織,價值與價值體系的性格化

(三) 動作技能領域的目標。有七級

知覺,定向,有指導的反應,機械動作,複雜的外顯反應,適應,創新。

(四) 對認知領域目標的修訂

安德森的二維結構:知識和認知過程。

1. 知識維度分類: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元認知知識

2. 認知過程維度分類: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造。

 二. 加涅對學習結果的分類

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和態度。

(一) 言語信息的學習。“是什麼”。言語信息學習的內部條件中最重要的是學生的先備知識。學生要先學會概念,然後才能學習規則,有了概念和規則作基礎,才能進一步學習有組織的複雜知識。

(二) 智慧技能的學習。“怎麼做”。辨別——形成概念——規則——高級規則。

辯別學習的外在條件包括兩項:1.對正確反應在,立即給予適度的強化2.讓正確的反應多加幾次練習,以避免遺忘。

具體概念學習的內在條件是學習者的辨別能力,其外在學習條件是由教師提供具體事物讓學生去按屬性進行辨別。

定義性概念學習的內在條件是在給予概念的定義之前,學生必須瞭解定義所涉及的語言信息的含義,其外在學習條件是教師提供具體活動作為示範,使抽象的定義性概念與某項具體活動相聯繫,從而得以理解。

問題解決學習的外在條件是教師在提出問題時,必須針對學生對問題的理解程度,給予適度的解釋説明,使學生的先備知識與問題情境相銜接。

有關教學的讀書筆記參考3

最近讀到一些關於語文教學的文章,學到很多新理念、新方法,但同時也發現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大多與語文教學方法有關,而語文教學方法論是和辯證法分不開的。在這裏我想從辯證法的角度談談小語文教學方法論。

 一、整體與部分

有人提出“語文教育整體觀”。所謂語文教育整體觀,除了教材內容之外,在教學上,強調閲讀教學的“整體輸入、整體輸出”。

如何理解閲讀教學的“整體輸入、整體輸出”?從閲讀一篇文章來説,如果是強調一篇文章的完整意思,不要過多的分析,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為一篇文章的學習過程,必須處理好整體和部分的關係,因為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一般都是全篇閲讀(整體)——分段閲讀(部分)——全篇整理深化(整體)。因為一篇文章是有結構的,是分段構成的,篇和段是整體和部分的關係;一段之中,是由詞句表達的,段和詞句也是整體和部分的關係。讀文章要一句一句地讀、一段一段地讀。當然,在讀某一段時,必須明確該段在全篇中的地位;在讀某一句話時,必須明確該句在這一段中所表達的意思;最後達到對全篇的理解。從學生的作文來説,一般也要從造句開始練習,再寫片斷,最後寫整篇文章。如果是整體輸出,從一年級就要寫成文章,豈不是要求過高了?

關於閲讀課要“讀整本的書”。讀書和學習閲讀是否有區別?學生的課外閲讀當然要讀整篇、整本書。但是小學的語文課不能強調讀整本的書,整本書也只能節選作為教材。閲讀教學要教學生學習閲讀,就不能一遍一遍地整體讀。不能因為強調整體而忽視了部分,也不能突出部分而忽視了整體,必須是整體——部分——整體地去讀。

二、分析和綜合

有人提出“人的思想具有整體性的特徵,思想的發生是整體的……有機的思想的整體不能真正完全地被分析。”這個問題和前面的問題是相關聯的,認為思想不能分析,因此讀書就要“整體輸入,整體輸出”。這裏將思想與思維方法混為一談。分析與綜合是人的思維方法。分析與綜合是彼此相反又緊密聯繫的過程。學生學習語文離不開分析與綜合的思維過程和方法。

語文教學的分析方法,就是初讀全篇課文之後,分段學習:讀段時要理解段中的詞句。其優點,可以對字、詞、句、段所表達的思想內涵理解得具體深入。但是分析法也存在不足之處,過多運用分析法往往忽視對全篇課文的理解和運用,容易削弱語文教學的整體性、思想性、情感性。前一時期由於語文教學過於提倡分析,造成語文教學出現支離破碎的語言堆砌傾向,這是我們不贊同的。一篇文章是一個整體,如一隻瓷花瓶,整體觀賞十分美麗,一旦把花瓶打碎了,一堆瓷片就會失去花瓶的美。同樣,一篇文章,只有從整體上把握,才能體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和美感。讀一篇文章的目的,從理解的角度講,就是要理解全篇的思想內涵,理解字詞句的目的也是為了能讀懂全篇。從運用的角度講,學了語言就是要會表達,學會説話、作文,學習遣詞造句,也是為了能作文成章。所以小學語文教學必須着眼於整篇,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語文教學的綜合方法,就是着眼在篇章的讀寫和積累上。閲讀中,重視對篇章內容、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感悟;訓練中,重視全篇的朗讀、默讀、背誦;作文中,重視思想內容的正確性、謀篇的完整性。這是其優點。目前在扭轉過多的分析時,強調整體和綜合是正確的,但是又不能不要分析,更不能把思想看成不能分析的。因為語文教學的綜合法,其不足之處,對字詞句的理解和感悟不夠,往往也影響對篇章的理解,如果連一句話都表達不清,也難寫出通順的文章。就如編織器物,如果原材料質地不好,必然會影響編織器物的完美。所以着眼全篇,還要打好字詞句的基礎。不能只見森林,不見樹木。

最完善的辦法是在語文教學中將分析與綜合結合起來運用:既着眼於篇,又要把字詞句基礎打得牢固。語言訓練,並不是只作語言分解性的訓練,對小學生來説,更重要的是要進行綜合性語言訓練;進行讀書、背誦、作文訓練,積累語言。但是讀書也不能囫圇吞棗,作文有了構思也要一句一句地寫。我還是主張:講讀課要從文章的整體入手,經過必要的詞句段的理解和感悟,最後必須落實在篇章上去理解,去感悟,去欣賞,去運用。

三、內容和形式

有人提出語文教學要“淡化形式”。為什麼要“淡化形式”呢?語文的內容和形式是統一的。正如作家老舍先生所講:“思想內容與語言形式是血之於肉,分別不開的,沒有高度的語言藝術,表達不出高深的思想。”從語文的選材來説,除了內容要符合人文性之外,必須要從文章形式着眼。關於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的`區別,葉聖陶先生早就指出:“除了文法、修辭等部分以外,是拿不出獨立固定的材料來的。”他舉例《項羽本紀》,是歷史故事;只有作為文章去學習,理解章句間的法則的時候,才算作語文教材。“所當着眼的不應只是故事的開端、發展和結局,應是生字難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攝取”。從而得出明確的結論:“不論國文、英文,凡是學習語言文字如不着眼形式方面,只在內容上去尋求,結果是勞力多而收穫少。”所以選擇語文教材不能“淡化形式”,必須要內容和形式、思想和語言兼顧。從語文教學來説,也不能“淡化形式”。如果只着重在內容上、思想上的理解,那和思品課、歷史課、社會課等課又有何區別呢?

在《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課標”)中課程目標的設置有明確要求,既要重視“豐富的語言積累”“注重情感體驗”,又要注意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這個目標體現在各學段中,尤其在第三學段,關於閲讀的第5條提出:“在閲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這些要求既説明閲讀和閲讀教學是不同的,又説明注意文章表達方法和過去教師大講文章表達方法知識也是不同的。我們要正確地理解這句話,是“初步領悟基本的表達方法”,也就是説,對於小學生不能要求過高,重點應放在精彩的、邏輯嚴密的詞句表達上;高年級適當指導學生領悟文章結構的合理性,開頭、結尾的生動和深意。要指導學生“感受”作品中的優美語言,“揣摩”文章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就是説,對“文章表達方法”不能由教師去講知識,而是要求學生自己去“感受”、去“揣摩”、去“體會”、去“領悟”,要有“自己的看法”,要“作出自己的判斷”。這些都説明“課標”是非常重視內容和形式的統一,思想和語言的統一的。

四、理解和感悟

自從“課標”制定以後,在語文教學中都很重視學生的語言感悟,這是很正確的。但是大家似乎不願提及“理解”一詞。好像一談理解就給人一種教學的陳舊感。這是有待商榷的。這裏必須明確感悟和理解的關係。

人的認識是由感知——理解——應用構成的過程。理解是人的認知過程中的一箇中心環節。歌德有一句名言:“凡是你未理解的,均不屬於你所有。”學習任何知識,只有理解之後,才能掌握。讀書不理解是毫無意義的。只有在理解語言的基礎上,才能進行語言的感悟、欣賞和運用。因為理解就是將事物內在的聯繫和關係揭示出來,認識事物的本質。語文教學中的理解,就是通過語言來認識事物間、人物間、人與事之間的關係。要明白一段話的意思,就要把一段話中的句子讀通,要讀懂一句話的意思,就要先理解句中的一些關鍵詞語。有的詞聯繫上下文很容易明白,就不必多加解釋。我們反對的是讓學生抄寫辭典上的詞的概念,為了考試去死記硬背那些概念。但是有的詞,尤其是一些成語,就要先把詞的本義弄明白,再結合上下文去理解。 再説,對語文的理解是有不同水平的,一般有:(1)對字面的理解。初步理解字詞句,使重點詞句的內涵具體化為一種情景,能初步理解文章寫的是什麼。(2)對文章內涵的理解。通過分析、綜合、概括、推理,能理解字裏行間的比喻之意、引申之意、含蓄之意;理清文章的脈絡。通過深入讀書,不但能分析、概括全篇內容的要點,還要能綜合地感受思想內涵,創造性地表述課文內容。(3)對作者情感的理解。通過文章的語言所表達的情語,理解作者的情感,達到作者之情、教師之情、學生之情的共鳴。從而看出理解就是思維過程,理解也是和情感分不開的。

如何理解“感悟”一詞呢?“感悟”一詞,《辭海》上的解釋:“受到感動而醒悟。”也就是説,有所感觸之後有所領悟。由此可以看出,感悟是以理解為基礎的。理解達到第三種水平,情感上有所感動,同時在理性上有所醒悟或領悟到一定的道理。還以《飛奪瀘定橋》的第三段來講,只有理解了奪橋時的危急情況,才能被紅軍在那“千鈞一髮”之際,“奮不顧身”的英勇形象所感動,從而才能領悟到紅軍長征的艱難,在情感上感受紅軍的偉大。所以理解和感悟應統一起來,相互促進。

語文教學中的理解很重要,但是不能停留在理解階段,還要引導學生有所感悟。要觸動學生的感情,使之動情,才能有所悟。學生的感悟具有一定的個性特點,同一件事情,每個學生的感悟不同,所以感悟可以促進學生語文學習個性化發展。

有關教學的讀書筆記參考4

我利用工作閒暇時間讀了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肖川的《教師的幸福人生與專業成長》一書,認真閲讀後,感觸頗深。全書分緒論和七個章節,介紹了教師的幸福人生和教師在日常工作中追求的幸福人生,書中有很多意藴深長的人生哲理。

幸福是人生的主題,只有感到幸福的人生才是陽光和快樂的人生。20xx年8月,我真正踏上了工作崗位,孩子的一句問候,一個電話,一封信,一張卡片,一朵花,一個稱讚,無一不給我帶來了幸福;家長對我的禮貌,社會對老師的尊重,無一不給我帶來幸福。

書中提到,從事一項很有建設性的工作,而感到快樂,是人生所能獲取的最大快樂之一。其實老師的心願很小,也很容易滿足,在甘當平凡的人、默默地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守望着自己面前的三尺講台的同時,也需要愛護與關注。我有一個堅定的信念——那就是無論何時何地自己一定要做一個幸福的老師:課堂上,面對幾個調皮搗蛋鬼,覺得自己按捺不住要發火,但想到自己要做一個幸福的老師時,我會試着重新用另一種温柔的眼光看面前的孩子;當我批改一些一錯再錯的作業而心灰意冷時,想到自己要做一個幸福的老師,我就不再用刻薄的目光去審視自己的所付所得??

我始終保持一顆平常的心、感恩的心。我感謝我的學生,因為只有他們,才可以使我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當我學會做一名幸福的老師的時候,碰到不公平的事情,只是暫時的,於是,自己心胸也變得更為開闊。和諧的課堂是教師幸福感的基本源泉,是教師教學

的主要陣地。教師都有這樣的感覺:當一堂課和學生處得和諧時,這堂課就上得非常成功,心情會格外舒暢。可以細細咀嚼品味一番:有時,幾十雙明亮純潔的眼睛注視着你,這是他們在聽你引導啊!有時,學生們的精妙回答、認真思索、熱烈討論、激動心情、歡喜神情令你欣慰,因為這是你的傑作啊!況且每個教師的課堂教學風格是不一樣的,是獨一無二的,是任何人都無法代替和複製的。而每天,我們都有這樣的課堂。

同時,《教師的幸福人生與專業成長》還告訴我們,處於人類社會中知識分子的教師所必須的要隨着時代的發展不斷學習,不斷自我完善,只有讀書。讀書是教師幸福感的催化劑。客觀地説,教師的壓力很大、待遇不高,課餘適當地發發牢騷、娛樂娛樂也未嘗不可,但切莫讓它們佔去太多的時間,不然的話就會逐漸消磨掉自己的意志、消磨掉自己的幸福感。課餘讀書讓我們增長了知識,開闊了眼界,明晰了哲理,提高了教師的幸福指數。

教育寫作是教師幸福感的真實記錄。一是寫對教育教學的反思、課堂實錄、教育教學論文,經過思考積累經驗,加速專業成長的步伐,如能被報刊採用,還能享受發表文章的幸福。二是真正地進行個人或學校的課題研究,解決教育教學熱點問題、難點問題,培養我們主動探究的能力,這種積極進取中也孕育着幸福。一個人只有選擇了自己熱愛的事業才會有幸福感,只有熱愛一項工作,才能樂於為之付出,為之喜悦。有人常對自己適合什麼職業把握不準,所以經常看到一些名師在撰寫自己的成長經歷時,寫道自己原本是想做某某職業的,結

果偶然機緣做了教師,後來又經過自身努力成為一名優秀教師的事例。我不否認有些人很出色,無論讓他做什麼都會很優秀,但可以確定的是如果他對教育事業不熱愛,是不可能做得出色,不可能有持久的幸福感的。“愛”一直是現代師德的永恆主題,然而“愛”不應只是一個空洞的口號,更應化為實際的行動。

教師的工作雖然煩瑣,但又有挑戰性,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發展、進步,同時,還要面臨着付出與回報不平衡的境況。那麼,教師如何實現身心和諧,獲得幸福感呢?我覺得要做好以下兩點: 首先,教師必須要有淡薄名利的心境。教師本身就是個奉獻的職業,為社會發展培養人才,為國家建設做“嫁衣”。如果你老是拿自己和其他高薪職業做比較,肯定會覺得很累、很苦,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倦怠感。教師要多想想和孩子在一起的快樂,想想受到他人的尊重,想想自己人生價值的體現,漸漸地你的心境便會豁然開朗了。所謂幸福感就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覺,不同於物質的東西。作為一種個體化的感覺,幸福感應該是植根於自身的一種心理感受。如果我們把教書當作一種職業,可以享受課堂帶來的親切感,感知學生目光中的求知慾,體會童心未泯的快樂;如果我們把教育當作一種事業,可以感受學生成才的光榮感,體驗教書育人的成就感,實現自我價值的升級。就如同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而作為教師的我們就擁有了一種安全的幸福感、一種舒適生活的幸福感、一種自我成就的幸福感。

像作者所説的那樣,教師的幸福人生無論是對教師個人,還是對優質教育,都有着積極地重要的意義,教師的專業成長有助於教師幸福人生的營造,讓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都在快樂中教育,在幸福中教育吧!

有關教學的讀書筆記參考5

假期生活已經結束,老師們除了完成假期的學習任務外,都在積極參加教育局開展的教師讀書活動,並且都根據學校要求,完成了關於《做最好的老師》和《把教學目標落實到位——名師優質課堂的效率管理》二書的閲讀。現將教師們假期讀書活動做一個總結:

一、明確目標,積極宣傳發動,營造讀書氛圍。

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宣傳 “讀書活動”的精神實質,使每一位教師都切實領會活動目的、要求達到的具體目標。學校召開教師會議,商討制定活動的計劃和具體實施步驟,初步選定閲讀的書籍名稱和活動的場所地點及各項活動的具體負責人,做到了分工細緻,責任明確,便於操作。在制定科學完善的讀書活動方案後,召開教師會,宣傳活動的內容和要求,明確各項活動和各個環節的具體目標,並對獎懲措施也進行充分的研討。學校以《武漢名師叢書》為源頭,鼓舞教師大量閲讀經典使教師素質得到昇華,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

二、制定措施,保障活動開展,建立學習體系。

為了保障讀書活動的正常開展和可持續性延伸發展,我校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措施,每個環節都有相應的制度和獎罰細則,確保活動持續有效地開展,防止“一陣風”刮過的不良傾向。建立學校、教導處、教師三級網絡。學校負責整個活動的資料、資金、場所保障;教導處負責組織教師參與、實施;各位教師積極響應,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搞好閲讀、研究、講座、撰寫論文等各項工作。有活動制度的約束和指導,使教師普遍感到目標明確、任務具體、做起來易行。

三、認真組織,開展多樣活動,促進整體提高 。

針對教師的教學和教育工作的需要,學校精心挑選了不同種類的書籍,包括一些教育專著、各種教育期刊雜誌以及課程標準、專業知識方面的書籍,使教師能夠從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功底、瞭解教改動態,學習新的教育方法、增強教學的本領。在讀書的基礎上,學校定期組織的讀書心得交流和研討活動,使教師們能夠在短時間內學習、解惑。從而使教師們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感受教育大師的風範,領悟素質教育的真諦,整體提高文化知識素養,增強教育管理的水平,對科學研究的認識越來越深入,教學研究的水平逐步提高。

四、結合實際,聯繫課堂教學,理論聯繫實際。

為了真正體現讀書活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校將教師讀書活動與創建高效課堂,切實減輕學生負擔活動緊密結合。在理論聯繫實際的過程中切身體會到讀書的益處,真切感受教育的激情,汲取成長的力量,提高教學教育的藝術水平,促進教學質量穩步上升。教師讀書活動在我校的順利開展,得益者——教師,受益者——學生,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我們一定要把這項活動持續有效地開展下去,使校園充滿書香,成為學習型的校園;使教師熱愛讀書,成為智慧型教師,切實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