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經典名著讀書筆記大全(通用11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1.02W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書筆記了。那麼你會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經典名著讀書筆記大全(通用11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經典名著讀書筆記大全(通用11篇)

經典名著讀書筆記1

要理解《資本論》被稱為“資本主義的血史”,我認為帶着下面這個問題去閲讀,或許能夠初見端倪:還在第四章中,在闡明貨幣之所以成為資本,只是因為貨幣的一部分被轉化為與生產資料相分離並且被自由工人所出賣的勞動力時,就發生過這樣一個問題:這種勞動力究竟是從哪兒取得的呢?個別人手中大量的貨幣量究竟是如何地,通過什麼方法積累起來的呢?

“圈地運動”是我僅能想到的原因,這是高中教育留給我的。閲讀到在第一卷二十四章才發現自己的思考和學識有多狹隘。馬克思説道:“但是,資本積累以剩餘價值為前提,而剩餘價值以資本主義生產為前提,而資本主義生產又以商品生產者握有較大量的資本和勞動力為前提。因此,這一整個運動好像是在一個惡性循環中兜圈子,要脱出這個循環,就只有假定在資本主義積累之前有一種“原始”積累(亞當.斯密稱為“預先積累”),這種積累不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結果,而是它的出發點。”從這裏來理解,所謂“原始”積累是在資本及與其適合的生產方式產生之前的生產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的歷史過程。當“原始”積累達到一定力量和能力的時候,它就辯證地轉化資本,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曾經,在高中的課堂上,老師向我們解讀“資本就是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流着血和骯髒的東西”,本以為這僅是馬克思個人仇資的心理表示,畢竟在當時,我只認為馬克思是站在資本主義對立面的人。讀罷《資本論》,才發現這正是恰如其當的評述,甚至如果還有更貶損的話語,我不介意用它來描述資本積累的原始過程。歷史是被建構出來的,以文字形式表現出來的歷史,總是不可避免地帶有作者的印記,但其前提是存在有那麼一段歷史,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虛構的歷史,遲早會被淹沒在時間的長河中。“事實上,原始積累的方法絕不是田園詩式的東西。”

如果説,資本積累不外是不斷地進行着對僱傭工人的剝奪,對他們的無償勞動的佔有,而這種剝奪又是隱敝的,被掩蓋在物的關係下面,是按照商品流通規律發生的,那麼原始積累就是對生產者生產資料的剝奪,其目的是在於把他們變為僱傭工人,這種剝奪並不為物的關係所掩蓋,它在商品流通規律之外進行,是超經濟的因素。下面我將具體闡述原始積累是如何使大多數人變成無產者而少數人成為資本家的。

對農村居民土地的剝奪是從十五世紀最後三十多年開始演出的。同王室和議會頑強對抗的大封建主,把農民從土地上趕走,奪去他們的公有地,強行拆除農民的住房和公認的小屋,把耕地變成了牧羊場,大量不受法律保護的無產者被投向勞動市場。同時,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和伴隨而來的對教會地產的大規模侵吞,對修道院等的壓迫,把住在裏面的人無情地拋進無產者行列。把人從地產上清掃出去,對“神聖的所有權”進行最無恥的褻瀆,對人身施加最殘暴的暴力,在那個時代,所有這些被視為理所當然,這就是原始積累的各種“田園詩式”的方法。無怪乎托馬斯。莫爾在自己的《烏托邦》一書中就宣稱:“羊在吃人”。所有這些為資本主義農業奪得了地盤,使土地與資本結合,為城市工業造成了大量不受法律保護的無產階級。

我一直用“不受法律保護”來形容那些無地無產者,因為他們確實幾乎沒有受到過任何法律的保護,即使有法律,那也是用來壓迫剝削他們的血腥法律,可以説,他們是時代的犧牲者,同時也是奉獻者,因為他們的非自願地犧牲造就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幾乎一夜間,大量無地無產者被投向勞動市場,但是這個不受法律的無產階級不可能像她誕生那樣快地被新興的工廠手工業所吸收。再者,這些突然被拋出慣常生活軌道的人,也不可能一下子就適應新狀態。他們大批地變成了乞丐、流浪者,其中一部分人是由於習性,但大多數是為環境所迫。我們甚至不曾想過法律可以這樣:它對大多數人為何淪為流浪者在所不問,甚至鼓勵把農民淪為無產者的行為,但它卻對流浪者施加酷刑,並要他們發誓回到原籍或最近三年所居住的地方去“從事勞動”,而沒有人“願意使用”還要被割耳朵。多麼殘酷的諷刺!他們的家園和土地已經被剝奪,勞動市場早已飽和,法律卻要求他們“從事勞動”,否則就對他們施加酷刑。在形式上,血腥立法的目的在於反對流浪者和乞丐,但是轉變為這種人的人恰恰就是被剝奪者。可以這樣説,血腥立法所做的工作並不少於血腥剝奪者的工作。法律還在另一個方面起了大作用:法律雖然規定了工資的最高限度,但從來沒有規定工資的最低限度。“支付高於法定工資的人要被監禁,但接受高工資的人要比支付高工資的人受到更嚴厲的處罰。例如,伊麗莎白的學徒法第十八條和第十九條規定,支付高工資的人,監禁十天,而接受的人,則監禁二十一天”。有關僱主和僱傭工人之間的契約以及解約期限等條款規定,對違約的僱主只提出民事訴訟,而對違約的工人則提出刑事訴訟。工人的狀況極端惡化,貨幣工資提高了,但其提高的程度不及貨幣貶值和物價上升的程度。正如亞。斯密所説:“每當立法機關企圖調解僱主及其工人之間的糾紛時,它的顧問總是僱主。”所有這些在今天看來,都是那麼不可思議,那些法律變成了可笑的反常的東西,但是它確確實實的存在過,並在極大程度上推動了原始積累,造就了大資本家。

“資本是天使?資本是魔鬼?資本能讓我們一步登天,也能讓我們落入萬丈深淵。人人心中都有一個資本的模樣,你心中的資本模樣如何?”通過《資本論》,我瞭解到原始積累的殘酷性以及後續資本的積累,一方面使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資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則是相對過剩人口大量存在,從而擴大品貧富差距。而越來越多相對過剩人口對在業人員造成極大的壓力,迫使在業人員不得不過度勞動和忍受資本家的擺佈。發達的生產力不能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以個人勞動為基礎的、分散的私有制轉化為資本主義私有制,同事實上已經在社會生產為基礎的資本主義所有制轉化為社會公有制比較起來,社會公有制自然是一個長久的多,艱苦的多,困難的多的過程。資本主義私有制是少數掠奪者剝奪人民羣眾,而社會公有制則是人民羣眾剝奪少數掠奪者。《共產黨宣言》最後呼籲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並不只是出於階級鬥爭的考慮,更是提高大多數人的生活質量的必然要求。

經典名著讀書筆記2

今天中午沒睡着,腦子裏模模糊糊地全是昨天晚上看的《百年孤獨》結尾的場景。奧雷里亞諾坐在案台前,有昏黃的燈光,他急迫地想破譯羊皮卷,最後所有的一切被颶風颳走,這百年孤獨的家族永遠地消失了,好像一個王朝的消失,看着一場盛宴最後的狼藉。

好難以想象最後時刻,奧雷里亞諾跟應該是他姨媽輩分的阿瑪蘭妲。烏爾蘇拉在那個陰濕的百年房屋中擁抱着,互相安慰彼此對於孤獨的恐懼。

起牀的時候覺得腦子昏昏沉沉的,好像也是被颶風颳過,思維混沌,而感到有那麼一種難以描述地孤獨。

回過頭來看書評,很多人説這本書很難啃,説讀不懂,我卻是越看越喜歡,我覺得至少今年內我再也不會找到比這本更讓我覺得喜歡的小説了(也許好幾年都如此),甚至想看原文著作。

布恩迪亞家族史簡直就是一部微縮人類發展史。從最早的布恩迪亞家族一代帶領同齡的青年們來到加勒比海臨近的土地,建立起馬孔多小村。那個時候的人們是自由平和而熱情的。那個時候的馬孔多沒有政府控制,可以説是原始社會。我反過頭來思考政府的控制手段是如何形成的,人們的哲學思維,隨着小村的發展有了什麼變化(跟破解羊皮卷的奧義如出一轍),對無政府主義感到些許困惑,但很快就有了一個初步的豁然開朗。其實那個時候布恩迪亞一代家長就像村長(原始社會的族長那般),是一個人治社會。只不過村長是個很有思想遠見的人,他一輩子都在跟自己的思維作鬥爭,跟吉普賽人先知談話,甚至老年時被當成瘋子。我非常崇拜他,尤其是他那麼早就開始想證明無神論,面對神甫想説服他成為基督徒時,他只是一個勁反問,你想讓我相信上帝存在,你能拿出一張上帝的照片嗎?(他當時瘋狂迷戀照相術)我覺得這人可愛透了。那個時候的人還沒有被權力衝昏頭腦,因為他們的故鄉是他們親手打造的,懷有深厚的感情而不至於用個人權力去毀滅它。

還值得去了解的一方面是裏面的女性形象。除了被奧雷里亞諾上校説是娶進門後讓家族衰敗的費爾南達,其他的每一位女性都有其自由、獨立的一面,尤其是貫穿整一個家族史的一代祖母烏爾蘇拉,還有那個與家族密切相關卻未入門的庇拉爾。特爾內拉。雖然裏面費爾南達是最讓人感到突兀的角色,在我看來,確實是她,最初的導火索毀了這個自由狂放而註定不凡的家族,但是她也是最可憐的女人,一輩子也沒做出一個自然人該有的生活姿態,更遑論作為一個女人的姿態。當然,這不能怪她,恐怕這是他們那個時代共有的特徵,被宗教文化深深套牢,深深束縛,更可怕的是他們並不知道那是束縛,還愛上了束縛(這是從《娛樂至死》裏談到“人們最終會愛上壓迫”得來的啟發,想一想,其實自古以來不都是這樣嘛,要不然還要什麼政府控制手段)。

越到後面也越讓我感到震驚和無奈。比如説,那一場在火車站瘋狂的大屠殺,以及之後我們看到書裏寫的,政府不承認,政府將這一天從馬孔多的歷史中抹去,而後來的人談論起來還真的會説“那一天什麼都沒發生”,只有布恩迪亞家族的人守着相信,還有看着那本書的你。那個時候你就能將這個家族的孤獨深深植入你自己的身體裏,就好像那些祕密只有讀着書的你和書中還沒破解羊皮卷的主人翁知道了。大屠殺之後下了三年零四個月的雨,更是讓人深深感覺到,這是對一段歷史即將死亡的徵兆,這也是對人類藐視生命的一種控訴。

當最後那場颶風吹來,這段歷史就真的隨風飄去了。再也沒有人會知道真相。就像今天的我們,再也無法瞭解歷史上有過什麼樣的輝煌,有過什麼樣的偉人沒有被記載,被孤獨侵蝕,死在時間的長河裏。

經典名著讀書筆記3

《偷影子的人》是由法國作家馬克。李維寫的,書的封面上印着這樣一行字“一部令整個法國為之動容的温情療愈小説”,許是太久沒看過這樣的小説了,就拿起書看了起來,沒想到自己一氣呵成把整本書都看完了。看完後心情很是愉悦歡快。大概講一下主要的內容:一個在班上經常被欺凌的男孩有一天發現自己擁有別人所不具備的特異功能——能偷別人的影子,當他的影子和別人的影子重疊的時候,男孩就能夠知道他人心中的真實想法。當他發現自己有這樣的一種奇異的能力後,他慢慢地成為幫助身邊的人的心靈夥伴,為偷來的影子帶去了生命中的一點點光芒,這種能力從童年伴隨他到長大成人,在這個過程中,所記述男孩與媽媽之間的親情為人動容,媽媽的老去也讓人落淚;男孩與自己從小的玩伴之間的友情,至真至誠;最後,男孩在蘇菲與克蕾兒的愛情抉擇,告訴了我,選擇自己心中最放不下的那個,不要被暫時的假象的愛迷惑了自己的心。而這種選擇付出的代價是痛心的,慶幸的是,最後故事是個美好的結局。

整本書,所有的事件,作者娓娓道來,在描寫男孩童年的那段內容中,充滿着童年的歡快和天真,讓我不知不覺中也跟隨這樣的描述想起那些童年的歡樂時光。男孩擁有的超然的能力,其實也是透過“偷影子”這一特別的功能來告訴讀者,不管在你面前的人顯得多麼的跋扈囂張,就像欺負男孩的馬格,一個高大打籃球很厲害喜歡着自己也喜歡的伊麗莎白的大男孩,也有自己心中的痛楚,他內心真實的世界並非像在大家面前的那麼強大。記得柴靜《看見》書中也提到類似的這個道理,我們看到的很多事情其實僅僅是事件的表面,今天我們看到的是弱者被欺凌,但在被欺凌的背後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隱情。這也讓我明白,在這個世界存活着,少點計較,要多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懷着理解、寬容的心去諒解他人的缺點、過失。而不是用自己定下的標準去指責抱怨對方。在這個越來越強調“自我”的年代,作者能通過這些小細節告訴我們這樣的道理,實屬不易,也點中了點。

書中讓我印象頗深刻的是男孩長大後的愛情。在男孩小的時候曾經在一個海灘上認識一個聾啞女孩,他們在那裏渡過了一段美好的日子,但隨着假期的結束,男孩不得不回去,女孩告訴他她會等着他。隨着時間的飛逝,男孩沒在想起這個女孩,而與另一個漂亮能力又強的女孩蘇菲在一起,他相信自己是愛蘇菲的,當然蘇菲也是愛他的,只是最後男孩並沒有選擇和蘇菲在一起,而是回去實現他那個小時候的約定,最後男孩與克蕾兒終成眷屬,而蘇菲則與呂克結成一對。這個事件其實和呂克選擇做回麪包師有異曲同工之妙,不管工作是否體面,是否高薪,其實最適合自己的才是對的。愛情也是一樣,不是你很愛很愛他,或者説他很愛很愛你,你們就可以幸福的,要獲得幸福,要選擇合適的那個人。尋找真正屬於自己人生中的另一半,確定你真正想要的,而不要將時間浪費在不對的人身上。

至今我還想不透的一件事是,男孩的父親在男孩小的時候就離開了自己和媽媽,男孩總是希望父親能夠回來看看他或者給他寫寫信,他多麼的渴望見到自己的父親,當他受欺凌的時候,當他捱罵的時候。但是日子一天一天過去,父親始終都沒有任何音訊。直到男孩的母親去世後,男孩回到自己的小閣樓上發現了一封封信,是父親寫給自己的信,信中寫着他對兒子的思念,而母親卻隱瞞了他這麼多年。看到這裏的時候,心挺疼的`,對一個孩子而言,家庭的美滿是最基礎的,所以選擇與如何的一個男人做自己的人生伴侶,有多了一份重要。不明白,為何母親要瞞着自己的兒子讓自己的兒子以為父親就這麼其他於不顧了,是恨麼?還是怕男孩受到傷害?

經典名著讀書筆記4

這本書講的是一個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回家,發現了神祕的一封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就這樣,在一位神祕導師的指導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與此同時,蘇菲不斷接到了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跡團一般在她眼底展開。蘇菲開始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後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跡團,然而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怪異,更離奇……

在開始接觸這本書以前,覺得哲學並不是人人都能理解的,它是一種很飄渺,離我們很遠的一種東西,並覺得哲學很枯躁,很無味。但事實證明我錯了,哲學不是一般人能夠學到的,但我們可以學習如何以哲學的方式思考。剛開始讀這本書時,很不理解裏面的內容。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我想不會有人會思考這兩個問題吧,至少我沒有。但隨即我被裏面的哲學理所吸引了。看着看着,有時甚至會懷疑我是否真的存在,從而努力去證明自己的存在,在世界上留下我曾經存在過的痕跡。

這本書改變了我對哲學,對世界的看法。哲學本是枯燥的東西,但《蘇菲的世界》卻全然不同,它在向讀者講述哲學的同時,用生動的語言和奈人尋味的故事,使讀者在閲讀的同時產生了一種閲讀懸疑小説的心情。

與其説在看篇哲學史,倒不如説人類文明的通史縱收眼底。柏拉圖以理性主義為特色,沉迷於永恆的形式,亞里斯多德希望用感官親身體驗世界的決心。許多哲學學派始祖蘇格拉底。書中説的人常把不能理解的一些現象歸於神論,等到哲學發展到一定程度,人們開始相信無神論!接着,哲學繼續發展,宗教出現了分裂,基督教開始深入人心!大部分西方人開始接受基督教的洗禮,可是在新舊交替的時候,戰爭避免不了!紅十字軍為了耶路撒冷那稱為基督教發源地的地方,組織了教徒開始征戰,開始他們也許為了教義,可後面他們虐寺路過所有的城市!所以我覺得沒有什麼宗教是可以洗滌人類的心靈,只有人的自我覺悟才能改變一切,因為只要人願意,本原本是博愛的教義會被人曲解!我想哲學是可以讓人們瞭解自己,改變自己,讓人頓悟的學問。

書的開始幾章,不覺得有什麼異常,但越往下讀越覺得詭異,彷彿作者也有預料不到的結尾似的。尤其是那個哲學宴氣,真是個悲慘的結局,也真是個奇怪的想法。這奇怪的是蘇菲和艾伯特竟然漸漸察覺到了少校和席德的存在,而這種察覺又是通過少校的筆寫出來的,這種角色的反抗,一邊是虛幻的,因為它和角色一樣,存在於少校的內心,一邊又是真實的,因為它是蘇菲和艾伯特的真實情感。脱離了少校的控制,最終獲得了成功。被創造者的安排下逃出了創造出的世界,同時也逃出了創造者的安排。這個小小的扭結,使人有一種糊塗的感覺。真實其實就是虛幻,二者無法分開。小説原本就是虛幻的,必須用心去承認小説裏所謂的現實世界。唯有這樣去讀,才能把自己融入到小説中,體會書中人物的喜怒哀樂,激起共鳴,最大限度地去體會作者的原創動機。可是當我把小説中的世界當成是真實的時候,作者筆鋒一轉,竟然搞出了原來的世界也是虛幻的現實。在那一刻,衝擊在心間的感覺竟是昨天已成虛幻,一切事情在我腦海中好像都變得千奇百怪,一個又一個版本在腦海中浮現,到底哪個版本是真?

《蘇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它喚醒了每個人的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讚歎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和好奇。掩卷思索,真實的我們真的應該好好地去看這個世界了。不要覺得凡事都理所當然,這個世界什麼東西都有它的根源,都有它的道理,我們要抱着好奇心去探索,去發掘。

經典名著讀書筆記5

我時常幻想自己是來自未來的,這樣,有一天我面對未來某一時刻的突然變化,就會更從容,面對陳年往事也會更慷慨。但,我更適合平庸,如尋常人一樣瑣碎繁雜的生活,對時間的細枝末節斤斤計較。

既然無法預知未來,那麼人更多的開始依賴回憶,甚至靠那些零星瑣碎的回憶支撐往後的日子,有些回憶很美好,有些回憶很心酸,有些回憶讓人長大,有些回憶讓人顯得很無知,有些回憶慢慢泛黃,有些回憶彷彿就在昨天。有些故事也總是從兒時的回憶展開。

我對阿富汗以及周邊連年征戰的國家和他們的歷史毫無興趣,對我而言,那裏的人民是可憐的,那裏的政府是可悲的,所以當《追風箏的人》這個故事一點一點展現在我面前的時候,我並沒準備好接受一個平靜的,也曾春暖花開,羊肉串香飄整條街的畫面,更沒想到那裏的孩子也可以無憂無慮的追逐風箏。

所以當身為少爺的阿米爾和他的僕人哈桑情同手足的畫面一出現,所有讀者不禁感歎,少年時的友誼是那麼充滿力量,乾淨而持久的。他們總是並肩而行,每當阿米爾被人欺負的時候,哈桑總是義無反顧的站出來保護,很多人説這是哈桑天生的奴性,這種觀點我不贊同,我看見他們之間分明有一道友誼的光芒在閃耀。

當阿米爾問哈桑為什麼確定自己一定會知道被切斷繩線的風箏的掉落地的時候,哈桑肯定的對阿米爾説,我就是知道,然後反問,我什麼時候騙過你。阿米爾輕聲説,我怎麼知道有沒有騙過我。哈桑發誓,為了你,我寧可啃爛泥。阿米爾進一步確定,你真的會為我啃爛泥?哈桑堅定的説,我肯定,然後又説,但是你又怎麼能忍心讓我啃爛泥。所以讀者心中所向往的也就是我們每個人心中那個潮濕的童年印象,總是和自己最親密的夥伴,席地而坐,互相盟誓,發誓為對方,甘願上刀山下火海。就如同哈桑洋溢着笑臉對阿米爾説的那樣:為你,千千萬萬遍。

然而事實上卻是這樣的:他是主人,他是僕人;他是普什圖,他是哈扎拉;他是遜尼派,他是什葉派,從他們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們的命運就被這些他們所不能理解的標籤所分隔開來,儘管他們是親密無間的朋友,儘管他們事實上擁有同一位父親。無論是平凡的阿米爾和哈桑,還是高高在上的查希爾國王或者卡爾扎伊,都不得不接受社會為他們預定的座位——阿米爾不再是阿米爾,哈桑也不再是哈桑,他們必須戴上社會分給他們的面具。

哈桑總是説“為你,千千萬萬遍”,而生性懦弱的阿米爾卻選擇沉默冷酷的逃避,這樣的悲劇性結果並不單單是個性差異所造成的,在這些年少無知的孩子的潛意識裏早已被灌輸了相應於自身社會地位的“應該”與“不應該”,一個哈扎拉僕人理應為主人盡忠,而高貴的普什圖少爺不值得為一個卑賤的哈扎拉僕人冒任何風險。

“阿米爾和哈桑,喀布爾的統治者”,這樣的誓言只能是石榴樹下的童話,“王子與貧兒”不可能成為兄弟,因為他們命中註定不平等。包括二十年後,阿米爾重返阿富汗的自我救贖行為,也只不過是在獲知自己與哈桑的同父異母兄弟關係之後對身世的無奈認可,也就是説,他仍然沒有證明自己已經找到了“重新成為好人的路”。

我們少年的時候,總是意氣風發,三五結伴,促膝長談。那是在我們其樂融融的環境中構建的虛擬場景,屬於物理學講究的理想狀態,然而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在微弱的友誼遇到挑戰的時刻,只要有一方露出破綻,友誼的橋樑必然坍塌。

於是當阿米爾在看到哈桑被大一些的孩子欺負甚至猥褻的時候,他選擇沉默和逃避;與此同時,哈桑卻為了阿米爾的風箏堅定不動搖的和對手較量,對手殘忍的揭示阿米爾和哈桑之間的主僕關係,哈桑大聲反駁説兩個人是朋友。躲在角落裏不敢出現的阿米爾聽到這句話不但沒有一點激勵也沒有絲毫感動,他心底裏的怯懦終於將他的靈魂吞噬,於是悲劇發生。

這就是我們對友誼最大的誤解,認為它是萬能的。

作者對種種苦難和暴行毫不諱言,在寫作中有一種博大寬廣的悲憫之心承載了這片土地和這片土地上人們的所有歡笑和悲傷。沒有因為對故土的愛而回避了阿富汗社會的種種不公和鄙陋,卻也沒有刻意嘲諷,只是去還原並且理解在這種環境下每個人的選擇,他們的恐懼,他們的快樂。這使得整本小説有了37度2的體温,甚至能聽到書頁裏的心跳。如同流水,故事徐徐展開。然後奔騰或是嗚咽,越過急灘,衝出峽谷,最後變成寬廣的河流,沉靜而包容。

即使是存在這樣的問題,《追風箏的人》也還是一本出色的小説。主和僕、貴族和賤民、朋友和兄弟,歷史和現實,種種轉變都被刻畫得生動而細膩。放在歷史的宏大背景下,更洞見人生和人性的複雜。

經典名著讀書筆記6

這個暑假裏,我閲讀了一本名為《羊脂球》的短篇小説,他的作者是世界的著名文學家莫泊桑。他的短篇小説側重描寫人間事態充分顯示出他的社會風俗畫家的才能。構思佈局別具匠心,細節描寫、人物語言和故事結尾都有獨到之處。文字簡潔、質樸,卻又犀利準確。

這篇小説描繪了一八七零年普法戰爭期間,有一輛法國的驛車在離開敵戰區時,被一名普魯士軍官扣留。軍官一定要車上一個綽號叫羊指球的妓女陪他過夜,否則驛車就不能通過。羊脂球出於愛國心斷然拒絕,可是和他同車的有身份的乘客為了各自私利,逼她為了大家而犧牲自己,羊脂球出於無奈而作了讓步。可當第二天早上驛車出發時,那些昨天還苦苦哀求的乘客們卻突然換了一幅嘴臉,個個疏遠她,不屑再與她講話。

在現在的社會中有何嘗沒有這種事情,在現在的社會中,反臉不認人事情多得很。在需要的時候,往往把自己認為很下等的人當作上帝,希望能從他身上得到需要的東西,無論對方是乞丐還是紳士,都會彎下"尊貴"的腰,漏出難得的笑臉。就像羊脂球中那些所謂的上流人士,起初覺得與羊脂球這個妓女坐同一輛馬車非常恥辱,到了要瓜分羊脂球的食物時,他們就成了一條哈巴狗,不住地向羊脂球點頭哈腰,不住的讚美她的美麗和善良,從這裏看來好像是對方的地位提高了,但實際上是他們自己的地位降低了。

莫泊桑的這則故事恰恰以羊脂球的悲慘遭遇反襯了資本主義下的醜惡骯髒的靈魂。他們虛偽的面具下藏的都是腐朽的內臟和骯髒的思想。羊脂球的身份雖然卑微,但卻有着堅定的愛國信念以及善良的心。讀完這本小説,我受益匪淺,感悟良多。

經典名著讀書筆記7

《駱駝祥子》真實地描繪了北京一個人力車伕的悲慘命運。祥子來自農村,拼命的賺錢,經過三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換來了一輛洋車。但是沒有多久,軍閥的亂兵搶走了他的車;接着反動政府的偵探又詐去了他僅有的積蓄,主人躲避特務追蹤還使他丟了比較安定的工作,迎着這一個又一個的打擊,他作過掙扎,仍然執拗地想用更大的努力來實現自己夢寐以求的生活願望。但一切都是徒然:用虎妞的積蓄買了一輛車,很快又不得不賣掉以料理虎妞的喪事。他的這一願望終於完全破滅。他所喜愛的小福子的自殺,吹熄了心中最後一朵希望的火花,他喪失了對於生活任何企求和信心,從上進好強而淪為自甘墮落:原來那個正直善良的祥子,被生活的磨盤輾得粉碎。

祥子善良純樸,熱愛勞動,對生活具有駱駝一般的積極和堅韌的精神。他一貫要強和奮鬥,不願聽從高媽的話放,不想貪圖劉四的六十輛車,不願聽虎妞的話去做小買賣,都説明他所認為的“有了自己的車就有了一切”,並不是想借此往上爬。他所夢想的不過是以自己的勞動求得一種獨立自主的生活。作品描寫了他在曹宅被偵探敲去了自己辛苦攢來的積蓄以後,最關心的卻是曹先生的委託,就因為曹先生在他看來是一個好人;還描寫了他對於老馬和小馬祖孫兩代的關切,表現出他的善良和正直。他的悲劇之所以能夠激起讀者強烈的同情,除了他的社會地位和不公平的遭遇外,這些性格特點也起了無法磨滅的作用。象這樣勤儉和要強的人最後也終於變成了頭等的“刺兒頭”,走上了墮落的道路,就格外清楚地暴露出不合理的社會腐蝕人們心靈的罪惡。作品寫道:“苦人的懶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結果,苦人的耍刺兒含有一些公理。”又説:“人把自己從野獸中提拔出,可是到現在人還把自己的同類驅到野獸裏去。祥子還在那文化之城,可是變成了走獸。一點也不是他自己的過錯。”老舍正是從這樣一種認識出發,懷着對於被侮辱與被損害者的深切同情,寫下這個悲劇的。這就使這部作品具有激憤的控訴力量和強烈的批判精神,深深地烙上讀者的心坎。

他不喝酒,不吸煙,沒有沾染上一點點地惡習,可上天對這個可憐的老實人還是沒有半點的憐憫。無數的打擊、挫折,終於把祥子這個“鐵打的”人的“鐵打的”精神給碾壓得粉身碎骨。他不再那麼拼命的拉車,不再煙酒不沾,以前善良正直的祥子不見了,只剩下學會了吃喝嫖賭,可以為金錢出賣朋友的行屍走肉。可就像作品中寫的那樣:“苦人的懶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結果,苦人的耍刺兒含有一些公理。”祥子的墮落不是祥子的錯,而是整個社會中的烏煙瘴氣使原本善良正直的祥子變了質。

祥子是一個悲劇,他盡了所有的力,也吃了所有的痛苦,但卻依然落了個兩手空空。如果祥子生活在我們這個年代,也許他就不會變成那樣的“刺兒頭”了。因為他是那樣的要強、那樣的善良、那樣的正直,為了自己的理想可以放下一切!我們也應當學習祥子的那種“吃得苦中苦”的精神,雖然未必“方為人上人”,但只要努力了,奮鬥過了,便能問心無愧。

經典名著讀書筆記8

《圍城》是錢鍾書所著的長篇小説。第一版於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故事主要寫抗戰初期知識分子的羣相。《圍城》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説。被譽為“新儒林外史”。

圍城》一書是錢鍾書“錙銖積累”而寫成的,小説沒有明確的故事線索,只是一些由作者瑣碎的見識和經歷”拼湊”成的瑣碎的情節。就一般而言,情節瑣碎的書必然要有絕佳的言語表達才能成為一本成功的作品。錢鍾書的《圍城》果真是把語言運用到了登峯造極的境界。因此,讀《圍城》不能像讀一般小説那樣只注重情節而忽視語言了,如果那樣的話(忽略其言語),《圍城》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圍城》裏面的精言妙語是這部小説的最成功之處,也是最值得賞析的地方。

錢鍾書善用比喻。《圍城》中的妙喻有兩種,一是真實的寫景寫事物的形象比喻,讀來令人舒暢,感覺恰到好處。二是抽象的思維和感覺運用具體的物象來比喻,或者反行之,讀來讓人覺得新奇,玄妙。

開篇一段中“夜彷彿紙浸了油,變成半透明體,它給太陽擁抱住了,分不出身來,也許是給太陽陶醉了,所以夕陽晚霞隱褪後的夜色也帶着酡紅。”這一句話比喻與擬人混用了,整體流暢自然而不帶任何矯飾,這也是我説的第一種比喻,書中很是常見,又如五人赴三閭途中描寫“這雨愈下愈老成,水點貫串作絲,河面上像出了痘,無數麻瘢似的水渦,隨生隨滅息息不停,到雨線更密,又彷彿光滑的水面上在長毛。”“老成”用在雨上,可謂唯錢先生一人,用的好!雨絲密説水面上在“長毛”,更是形象新奇,但卻又恰到好處!

更常見的是第二種比喻,也是全書中的亮點。偶爾我重拾起《圍城》就是為了“把玩”這些妙喻的。

第一章中“孩子不足兩歲,塌鼻子,眼睛兩條斜縫,眉毛高高在上,眼睛遠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離得遠了害相思病,竟然能夠這樣運用,真是妙極,使人不不得不佩服稱奇。

鴻漸學無所成,為了回鄉有個交代,只好買張假x憑,“這一張文憑,彷彿有亞當夏娃下身那片樹葉的功用,可以遮羞包恥”。一張文憑,聯想到《聖經》裏的亞當夏娃,可真謂思慮深遠啊!

鴻漸對鮑小姐的好象不經意地説的一句“咱們今天都是一個人睡”產生了念頭,直回到船艙,“打消已起的念頭彷彿跟女人懷孕要打胎一樣的難受”,男人要打消那種念頭確實困難,要跟女人打胎一樣,那可當真難受!

在縣省立中學作失稿演講時,鴻漸説只有x片和梅毒在中國社會裏長存不滅,使記錄的女生“漲紅臉停筆不寫,彷彿聽了鴻漸的最後一句,處女的耳朵已經當眾失去貞操”。耳朵失去貞操是因為耳朵裏進了污穢之言,這種移形換位的運用錢先生是多麼爐火純青啊!

有意招鴻漸為婿的張先生,喜歡中國語裏夾無謂的英文字,錢先生稱其“説話裏嵌的英文字還比不得嘴裏嵌的金牙,因為金牙不僅粧點,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縫裏嵌的肉屑,表示飯菜吃得好,此外全無用處”。這一比,比的既準確又生動,一個虛榮的假洋鬼子的嘴臉經這一比,原形畢露!

方鴻漸把信還給了唐小姐,“他個人的天地忽然從世人公共生活的天地裏分出來,宛如與活人幽明隔絕的孤鬼瞧着陽世的樂事,自己插不進,瞧着陽世的太陽,自己曬不到”。失戀的世界是幽暗孤寂的,是抽象的感覺,可在這裏,它成了具體的事物,讓人看得見摸得着。

來看這一出更妙的,鴻漸去趙辛楣的洋式公寓,“沒進門就聽見公寓裏好象正在開無線電,播送風行一時的《春之戀歌》,空氣給那位萬眾傾倒的國產女明星的尖聲撕割得七零八落——那女明星的嬌聲尖鋭裏含着渾濁,一大半像鼻子裏哼出來的,又膩又粘又軟弱無力,和鼻子的主產品鼻涕具有同樣品性”。哈哈,女明星被這一比,真是體無完膚香消玉殞了。錢先生慣用這種裸露的不留情面的如剛針一般的諷刺。

經典名著讀書筆記9

現代社會,女性人數越來越多,學位也大多被女性獲取。可在遙遠的封建時代,卻恰恰與之相反:女性被男性踩在腳下,不見天日!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也正是怒斥這一現象的鴻篇鉅製。

《紅樓夢》的作者是曹雪芹。全書講的是一塊被女媧娘娘補天的一塊奇石落入人間,世間便多出了一個銜玉出生的男孩,取名賈寶玉。寶玉出生在封建社會的貴族賈府,裏面男人甚多,妻妾成羣,卻只有寶玉一人疼惜每一個女孩,把她們一視同仁。有了寶玉,女孩們的心裏也有一絲安慰;有了寶玉,冰冷的賈府才添一時温暖。可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最後因為眾姐妹的死於非命,悲傷過度的寶玉出家為僧。

有人會説:“紅樓夢是女性的頌歌。”頌的是女兒的美麗聰慧,頌的是女兒的才華橫溢,頌的是女兒的情韻雅潔,更頌的是女兒的志行高卓……

也有人會説:“紅樓夢是女性的悲歌。”悲的是女兒的“咎由自取”,悲的是女兒的“命中註定”,悲的是女兒的“偶然事件”,更悲的是女兒的“絕望悲觀”!

賈寶玉小時後便説過一句話“女兒是水做的,男兒是泥做的。”我認為,大地的誕生是由水與泥構成的,是平等的。男性沒有權利看不起女性,剝奪她們在這人世間應有的權利。是的,泥必不可少,沒了泥,就種不出可口的食物;沒了泥,人也就沒有賴以生存的家園。可是水也必不可少,沒了水,莊稼也就生長不了,沒了水,人就生活不下去。所以,一切生命平等,男性更要學習賈寶玉的平等相待。

《紅樓夢》,可歌可歎!

經典名著讀書筆記10

讀完厚厚的一本《三國演義》,使我受益匪淺,我不禁感慨道:“真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的小説,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蜀、魏、吳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大概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羣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瀾起伏,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成功刻畫了近四百個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周瑜、關羽、張飛等等人物形象膾炙人口,不以敵我敍述方式對待各方的歷史描述,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編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匯融於字裏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三國演義》中主要人物被稱為“三絕”的分別是:“奸絕”——曹操,“智絕”——諸葛亮,“義絕”——關羽。

奸絕——曹操。曹操有一句話十分耐人尋味,那便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由於這句話,曹操惹來了殺身之禍,若不是他運氣好,早就命喪黃泉了。所以,曹操給我的啟示是:做人不能太狡詐,否則會遭到報應的。

智絕——諸葛亮。要説諸葛亮才智過人,非得數草船借箭和借東風這倆件事了。從這兩件事足以看出他的雄才過人。

義絕——關羽。關羽是《三國演義》這本書中最講義氣的人。他對劉備講義氣,他降漢不降曹、屯土山約三事、過五關,斬六將等等事例足證明。他對敵人也講義氣,華容道義釋曹操、義釋黃漢升、為曹操報恩斬顏良、誅文丑等等,可見他十分講義氣。

《三國演義》真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令我受益匪淺。

經典名著讀書筆記11

最近,我迷上了名著《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是一本飽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義的鴻篇鉅作。讓我對裏面的人物有了深刻的認識:如神機妙算、才華橫溢的諸葛亮,求賢若渴的劉備,武藝高強的關羽……

諸葛亮並非神仙,他在兒時就巧讀兵書,非常愛學習,所以才會這麼巧用兵力,履次獲勝。但他也有失手的時候,如他讓馬謖去守街亭,導致丟失了街亭、柳列城兩個軍事重陣,一出祁山失敗,自己也被降職。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況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們沒有理由苛求別人和自己不犯錯誤,不應該因為別人的一點過失而橫加指責,也不應該因為自己的一次比賽失敗而灰心氣餒,更不該為自己取得的一點成績而沾沾自喜,人無完人,我們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實改進的地方。在這本名著中,我最喜歡的是張飛,他是一名猛將,長坡橋單騎救主,智奪瓦口,義釋嚴顏,可謂功不可沒,只可惜他因為痛失兄長關羽而失去理智,無故鞭打士兵,導致被手下刺殺而亡。

一曲逐鹿中原的男兒頌歌,一篇金戈鐵馬,豪氣縱橫的鴻篇鉅作。英勇無比的人物,氣勢磅礴的場面,這是一本古典文學書,我建議大家也去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