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音樂初中讀書筆記(精選6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2.13W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寫一份讀書筆記,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要怎麼寫好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音樂初中讀書筆記(精選6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音樂初中讀書筆記(精選6篇)

音樂初中讀書筆記1

學習使人進步。在閒暇時看書、廣泛閲讀書籍已經成為都市人的一大休閒方式,自己也不例外。但大多是看報刊雜誌、教育專着、養生保健之類書籍,卻很少看音樂教育理論書籍。一個偶然的機會同學向我推薦了《體驗音樂》這本書籍。

《體驗音樂》由美國音樂教育家格雷珍。希爾尼穆斯。比爾編着的美國音樂教育理念與教學案例的教育專着。讀過之後充分感受到這是一本對音樂教師非常實用的書。書中的音樂知識理論、音樂教學案例及所介紹的的音樂教學技能技巧,不僅開闊了我的專業知識層面,提高了我的音樂技能,更重要的是對我的教學思想產生了更深遠的影響,使我對新課改背景下的音樂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認識。

《體驗音樂》一書中提到“應該讓學生像成年人一樣直接進入音樂體驗,進行音樂思考,由此將他們引入音樂的主題。”而《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音樂教育作為審美教育的一種方式與手段,其主要是通過提供給學生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的機會,使學生獲得音樂審美的體驗與享受成功的愉悦。音樂教學中,只有學生積極感受與鑑賞音樂,培養學生感受、體驗音樂的能力,才能使學生獲得對音樂本質的理解與感悟,進而陶冶情操,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此外,引導學生正確地感受音樂是進行音樂聯想與想象的基礎。

在《體驗音樂》書中,作者對小學各年級學生的音樂學習均給予了明確的指導,律動、歌唱、樂器演奏,尤其指出重點是教會學生學習聽音樂。本學年,自己任教一年級,一年級學生正處於以“娛樂性”為主的幼兒教育向“知識性”為主的小學教育的銜接階段。他們具有好玩、好動、好奇的心理特徵,模仿能力較強,抽象思維有待發展。在教學實踐中,每當讓學生跟着音樂課前律動時,學生普遍出現脱離音樂而無規律的“亂動”。對於一年級孩子體驗音樂的方式而言,確實重點就是要強化良好習慣的培養,即應培養學生良好的“聽音樂”的習慣。在教學實踐中,我通過讓學生“帶着問題聽”,“想着聽”,“動着聽”等多元化的“聽”的形式,使學生變“強迫地聽”為“喜歡地聽”,由“聽而不聞”為“聽而有感”;此外用肢體語言感受,通過舞蹈動作幫助理解音樂,創設具有感染力的情境等,都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音樂,學習起來興趣盎然。

感謝格雷珍。希爾尼穆斯。比爾, 感謝《體驗音樂》,讓我受益匪淺!

音樂初中讀書筆記2

音樂學習,就像其他學科的學習一樣,可用一般的學習理論為依據進行考察,從中來看它如何適應兒童學習的總體學習計劃。從學習領域來説一個便利的音樂學習的方法可從三個領域考察發展,即認知領域、技能領域與情感領域。所謂認知領域就是涉及知識與事實的世界以及知識的應用與理解。認知學習可用語言的闡述,它是明顯的與可測量的。而技能領域涉及行動技能的世界,是身體與精神的結合。對情感領域的瞭解與困難頗多。涉及到感情、敏鋭、態度與價值判斷。總體來説,這些對於兒童瞭解生活是很重要的。在發展全面的音樂能力的時候,也要強調認知領域與技能領域的能力。音樂是高度綜合的藝術,它發展人們的全部三個領域,但把它強調情感的發展作為首要作用。

如今藝術得到了普遍的注意與研究,它不僅對人們有益,而且它們引進學校課程後還改善了閲讀、科學等“基礎教學”學科。在學校中,藝術教學計劃的新發展也使得藝術課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過第三章學習理論與音樂學習瞭解到布魯納關於認知理論為我們提供的一個可以用於音樂教育實踐的理論框架。布魯納十分重視認知發展的研究。他強調説:“一個教學理論實際上就是關於怎樣利用各種手段幫助人成長與發展的理論。”在他看來,認知發展是討論教學問題的基礎。在教學時,如果忽視認知發展以及它的各種制約因素與可能利用的機會,那確實是會出餿主意的。由此布魯納提出來三個系統或模式,人們也通過這個三個系統,從內心展示了他們對世界的體驗。這三個系統是表演系統、圖像或意象系統,以及符號系統。以上三種再現表象期是相互聯繫的。人的智力發展始終會沿着這三種表象系統的順序前進。

教育過程的核心在於創造條件與提供幫助,使兒童的認知發展從表演式再現表象到映像式再現表象,到象徵式再現表象。布魯納也指出,這三個再現表象期之間是怎樣過渡的,“這仍是一個有爭議的尚難解答的問題。”在他看來,沒有教學理論的認知心理學是元的放矢,忽視兒童認識發展的教學理論也將是一無所得。

布魯納關於動機思想對音樂學習的另一個方面也具有意義,他提出了學習的內在動機理論。布魯納強調,在認知學習過程中要注意兒童學習的心理傾向與動機。這是教學活動成敗的異常重要因素。他認為動機分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好奇心”、“競爭力”、“認同”、 “互惠性”都是促使兒童學習的時間會更長、效果會更好。因此,教師要充分注意促進兒童學習的內在動機,它們比“獎賞”、“競爭”等外在動機更重要。因為內在動機促使兒童學習的內在動機。

兒童的智力、身體與情感發育的一般特點可能是一致的,但是,兒童的認知發展並不是受年齡的絕對限制,在很大程度上,教育條件會影響兒童的認知發展。教師要善於對兒童的能力做出判斷,按個別情況與參考社會的預測標準來估計兒童的需要與能力。隨着年齡的增長,好奇心也隨之增加,我們要把這種好奇心引導到積極的學習中去,一邊是學習達到滿意的程度。兒童加入集體後,開始對其他文化感興趣,也容易選擇成年人做樣板,這就意味着我們也是需要始終保持着對音樂的鑽研精神,起帶頭作用。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要適當的表演與批評,給予支持與關愛。同時要注意兒童在音樂方面生理成長特徵。

音樂初中讀書筆記3

最近看了一本關於音樂理論的書,看看蠻有意思的。

很多概念是民樂的樂理中沒有系統研究或記錄的。很多人有這樣一種錯覺,就是絕對音高辨別能力比相對音高鑑別能力要更重要。事實上,比較音絕對高鑑別能力與相對音高鑑別能力就與比較蘋果與橙子一樣,是沒什麼意義的。絕對音高與相對音高的辨別實際上是兩個不同的,但是卻互補的技術,都是可以通過後天的訓練達到的。 davidlucasburge説過,絕對音高鑑別就與用眼睛分辨顏色一樣,當聽到一個音的時候,具有音高鑑別能力的人不需要調音器就可以告訴你這個音是什麼。甚至有的人可以説出這個音是以什麼頻率的a作為標準音的。

經過觀察,我發現,具有音高鑑別能力的人以學西洋樂器的為主,尤其是學鋼琴的。 而相對音高的鑑別,就是可以通過耳朵,聽出音程關係,也就是説,具有相對音高鑑別能力的人不一定可以聽出一個和絃裏的每個音高,但是可以分辨出和絃的類型,比如説“大三和絃”一類。通常我們在調音的時候,調地一根弦主要是跟標準音對,第二根弦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聽與第一根弦的音程關係來做調整,這就是相對音高鑑別的一個很常見的應用。 那麼,兩樣技術怎麼合作呢?簡單來説,相對音高鑑別可以告訴你和絃的性質,而決對音高鑑別可以告訴你和絃具體的位置是什麼。也許,有的人會有疑問, “如果一個人掌握了絕對音高鑑別,不是可以很輕鬆地找出聽到的音程關係嗎?”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有的人可以聽出不同的音高,卻分辨不出和絃的種類,和絃的類型與其説是一種樂理概念,更多是一種感覺。就好比我們學語言,筆畫構成了一個個我們熟悉的字,就好像音符構成了我們熟悉的音程,可是字只有放在句子裏才會有準確的含義,就好像和絃,只有在樂句裏才有含義。 有的人認為絕對音高辨別比相對音高辨別更為重要與直接,事實上不然,音樂不是由單個的音符組成的,相對音高辨別能力可以讓你在聽到音樂的第一瞬間,分辨出音樂的旋律性。

以《無窮動》為例,能夠辨別決對音高的人聽《無窮動》會聽到很多升升降降的音,而只能夠辨別相對音高的人,可能會發現中間有些部分其實是一個轉調。相信很多人也有這樣一中經歷,聽一首歌,很好聽,很喜歡,然後自己拉着玩,這是因為我們的相對音高辨別關係幫我們確定了旋律,但是當我們找到樂譜一看,似乎我們並沒有找對調,這就是沒有決對音高辨別能力的缺點了。

這兩種能力,聽起來很高深,但是都是可以通過訓練達到的。

音樂初中讀書筆記4

按照慣例,每年假期,學校都要佈置一項作業就是要寫一篇讀書筆記,所以就想選一本跟音樂有關的書籍。很早就聽説過,前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不僅是一名政治家,也是一位學者和藝術家。他興趣廣泛,有着深厚的學養,對文化藝術也有着誠摯的熱愛和執著的追求,先後被國外數所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從領導崗位退休以後,他還身體力行,積極推進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讀書創作,致力於文化藝術尤其是高雅音樂的普及推廣。於是,我就去百度搜了一下李嵐清的在多所大學的講話視頻,一看就是兩個小時,引人入勝。他説,人一定要有愛好,這樣的生活才能夠豐富,人活着也就比較快樂,從他的講座裏感到李嵐清的音樂修養極高。

想不到,他老人家在過去的一年半中,跑遍中國20多個省市,300多所中小學,與超過10萬名年輕人,齊聚一堂,讓歌聲、掌聲和笑聲連成一片海洋。他的講座已成了視覺、聽覺和心靈的盛宴。看過視頻,異常激動,特意跑到圖書大廈買了一本《音樂·藝術·人生》仔細研讀,並做了摘錄筆記,同時我也建議大家有時間都去看看他寫的書。

摘錄筆記:

1、音樂在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一直髮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國傳統文化裏,“樂”具有很高的地位,常常與“禮”一起,並稱“禮樂”。“禮”的功能是規範人的外在行為,“樂”的功能則是調節人的內在精神,使之平和中正。孔子説的“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就體現了這種禮樂觀,同時強調了“樂”的教化功能。“樂”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禮樂並重,才能使整個社會具有和諧的秩序。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説中國古代文化就是“禮樂文化”。

2、科學上的創新思維光靠嚴密的邏輯思維不行,創新的思想往往開始於形象思維。所以,我認為音樂的知識和修養,對培養人的創新思維能力是有幫助作用的。在這裏,我主要強調音樂教育對於培養高素質人才的作用。有很多事例表明,要想成為一名高素質的知識分子,就必須接受一定的藝術教育,具備一定的藝術修養;若要成為某一方面的大師級人物,就更應如此。

3、最近有一些現代認知科學研究表明,音樂訓練不僅有助於提高音樂認知能力本身,而且對記憶能力、手部運動能力的提高等都頗有好處;音樂還可以調節人的情緒,影響人的心理狀態。如果在兒童時期就對孩子進行包括音樂在內的各種訓練,這不僅能提升他們的樂感,而且會有益於他們的運動控制、記憶能力和思維發展,即使腦的功能得到更多的開發。

4、人們對音樂的喜好雖然有主觀因素,但音樂本身也有高雅和低俗、好聽與不好聽的區別。那麼到底什麼是好的音樂呢?我們通常把經過人們的長期欣

賞而篩選、保留下來的,能夠“久盛不衰,百聽不厭”的,古今中外的優秀音樂稱為“經典音樂”。這種音樂通常藝術語言豐富,表現技法精湛,具有較高的文化內涵和純正的藝術品質,以及持久的藝術生命力。欣賞這樣的音樂,能夠提高人的審美品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培養人的思維能力,特別是形象思維能力,有助於培養高素質人才。

5、音樂和其他藝術一樣,能幫助我們所有、開發大腦的功能,從而提高形象思維能力。其實,還可以進而提高創新思維能力。愛因斯坦曾經説過:“我的科學成就,許多是受音樂啟發得來的。”在他的科學創造過程中,音樂確實給了他許多啟發,從而激發了他的創造熱情和靈感。

6、好的音樂,在給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時,還可以陶冶人珍惜美好事物的情操,激勵人們去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好的音樂,我們都能從中獲得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思想上的提升。我們不要太介意“懂不懂”音樂,更不要讓它成為享受和感受音樂的障礙。

7、音樂是人類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經典音樂的內容往往深刻而豐厚,是人生體驗的昇華和思想情感的流露,能夠滿足個人乃至整個人類深層次的精神需求。而流行音樂的內容一般較為淺顯,有追求外在形式美的傾向,往往滿足的是人的淺層次的精神需求。因此,我認為,“經典音樂”這一課,青年朋友們遲早要補上,要提高音樂審美的修養,否則就會影響身心的健康發展和成長。

8、音樂不僅有助於長久記憶,而且對於當下的工作和學習效率的提高也有直接的作用。很多人可能都有這樣的體會,在工作和學習的環境中輕輕播放適合自己的優美音樂,能提高思維的敏捷性。

9、在看書、寫作、休息時,輕輕的播放一些背景音樂特別是輕音樂,不但可以提高效率,也可以培養我們對音樂的興趣。

10、我認為,任何人都離不開音樂。沒有音樂的生活是無法想象的。音樂與語言一樣是人類所不可或缺的;音樂可以培養人們廣闊的胸襟,調整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培養羣體意識;同時,好的音樂有助於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我在職的時候,音樂是我業餘生活的一部分,除在辦公室等公共場合不聽音樂之外,我在家無論是辦公、學習,還是休息,總是喜歡輕輕地放些音樂。現在退休了,音樂則成了我整個生活的一部分了。

最後,李嵐清將自己對音樂的愛好與理解以及音樂對工作的幫助、對人生的啟悟,以深厚的音樂素養和睿智的語言,為我們打開了嶄新的視野:我想送給大家的幾句話是:音樂的魅力在於它能使學習更有實效,思維更有創意,工作更有效率,領導更有藝術,生活更有情趣,人生更加豐厚!我希望大家都能成為音樂愛好者!

音樂的修養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通過讀了這本書,再加上平時自己的音樂積累,我現在感覺聽一些經典的曲子,如果真正能夠深入進去,就好比在讀書,只不過是靠耳朵來“讀”,那些有明的作曲家無不有着坎坷的經歷,通過聽他 們的曲子,通常能給我們以鼓舞。有時間就來聽聽音樂吧?音樂讓你的生活更精彩!

音樂初中讀書筆記5

隨着世界課程改革的浪潮,我國基礎教育課程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試驗己走過幾年的歷程。在這幾年的時間裏,廣大音樂教師積極參與課程改革實驗,在教學中紮實實踐新課程理念,使音樂課堂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課堂變得豐富多彩,充滿了動感和活力。但是,作為一名音樂教師,課改中出現的一些重形式,輕內容的問題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

第一、重學習評價的外在鼓勵,輕評價功能的內在發揮。

課改提倡多鼓勵學生,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自信心,這樣不少老師便片面認為,課堂教學上鼓勵的力度越大,學生學習積極性便會越高,因而在音樂課堂上頻繁出現了老師“號召”同學們“掌聲鼓勵”,同學們就一起伸出小手拍着,“棒棒,你最棒!”,同學回答問題正確時,老師評價同學也只是僅限於“你真棒!”,“你真勇敢”……這些表揚方式,使得音樂課堂上掌聲不斷,“你真棒”的讚揚聲不絕於耳。這些年的音樂教學經驗告訴我,這種外在激勵,在學生一開始接觸時,都會視為一種動力,一種鞭策,但是長此以往,鼓勵者會變成一種機械動作,被鼓勵者也會習以為常,而起不到鼓勵作用。心理學研究表明,過多的外在鼓勵,不利於培養學生內在的持久的學習興趣,也不利於學生良好品質的發展。《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音樂課程評價應通過科學的課程評價,有效地促進學生髮展,激勵教師進取,完善教學管理,推動音樂課程的建設與發展;應有利於學生了解自己的進步 ,發現和發展音樂的潛能,建立自信,促進音樂感知表現和創造等能力的發展。”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新課改提倡鼓勵學生,並不意味着就是要在課堂上説幾句簡單的讚揚語,做幾個讚揚的動作,而是要使評價學生的全面發展,特別是要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發展。

第二、重現代技術的形式,輕師生自身潛能。

《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努力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利用其視聽結合,聲像一體、形象性強、信息量大、資源寬廣等優點為教學服務。要充分發揮學生在學校、家庭和

社區運用電腦網絡方面所藴藏的巨大教育潛力,引導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學習音樂。”因此許多學校甚至上級業務部門評價一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是否實踐了新課程理念,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在教學中是否使用了多媒體課件,以至於出現許多音樂教師都喜歡在電腦上做文章的現象,本來用大歌片、小黑板可以解決的問題,卻不惜一切代價,請人、聘人,動用一切可以動用的力量製作多媒體課件。一個人授課,後面千軍萬馬為其服務。而效果呢?教學實踐表明,如果在條件,設備不具備的情況下,完全可以充分發揮師生的自身潛能,利用自身優勢,創作性的開展教學,同樣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重學習過程,輕“三個維度”的有機整合。

一位教師在執教唱歌課《誰唱歌》時,為了最大限度實際效果地體現以聽為主的教學手段和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便採用了先讓學生聽範唱兩遍,接下來讓學生跟琴模唱兩遍,接下來便是讓學生小組討論創編歌詞、小組討論創編動作、小組討論如何用打擊樂器伴奏、小組合作創作繪畫作品……一節課表現看來學生是能動起來了,氣氛也很活躍,但最後的檢測結果卻令人失望:老師要求同學們用最優美的歌聲演唱歌曲,結果是隻聽見老師的琴聲、老師的歌聲,卻不聞學生優美的歌聲,更談不上準確的`唱準時值……造成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不外於老師對如何唱好本歌曲引導少,只注意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的形式表現。《音樂新課程標準》中指出:“音樂課程目標是通過教學及各種生動的音樂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發展音樂感受與鑑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提高音樂文化素養,豐富情感體驗、陶冶高尚情操。”這段話指出了我們過去的課程存在的問題:過分注意知識傳授,忽視了學習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課改就是要改變這一現狀,但這決不意味着我們在教學中可輕視知識的傳授、技能的培養,而是要使“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有機整合,即“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成為學生學習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的過程。”

第四、重學生主體地位,輕教師作用。

據我的觀察和理解,現在周邊許多學校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音樂教師平時上音樂課單憑錄音機、一本音樂課本執教的現象(公開課除外),上課環節不外於老師操縱錄音機學生

自己聆聽歌曲,學生自己跟唱歌曲,一遍又一遍,最後是學生自己在錄音帶的伴奏下唱歌曲,表演歌曲,學生唱了整整一節課,至於難點、重點的樂句根本談不上用琴來聽辨、賞析、體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納要(試行)》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由此我們可以説,新課程實際過程中,師生應互為主體,學生與教師的關係應該是互動的、融洽的,在和諧中不斷共同發展。在新課改中,教師己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髮展的促進者、引導者,新課程在各個方面都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的作用應獲得新的提升,而不是下降。作為學生髮展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師應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和知識結構體系,為學生提供實施適當的引導,讓學生找準切入點。只有這樣,教師才能與學生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才能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展,從而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讓我們為達到這一目標而共同努力吧!

音樂初中讀書筆記6

學習使人進步。在閒暇時看書、廣泛閲讀書籍已經成為都市人的一大休閒方式,自己也不例外。但大多是看報刊雜誌、教育專着、養生保健之類書籍,卻很少看音樂教育理論書籍。一個偶然的機會同學向我推薦了《指間下的音樂》這本書籍。

《指間下的音樂》由美國音樂教育家格雷珍。希爾尼穆斯。比爾編着的美國音樂教育理念與教學案例的教育專着。讀過之後充分感受到這是一本對音樂教師非常實用的書。書中的音樂知識理論、音樂教學案例及所介紹的的音樂教學技能技巧,不僅開闊了我的專業知識層面,提高了我的音樂技能,更重要的是對我的教學思想產生了更深遠的影響,使我對新課改背景下的音樂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認識。

《指間下的音樂》一書中提到“應該讓學生像成年人一樣直接進入音樂體驗,進行音樂思考,由此將他們引入音樂的主題。”而《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音樂教育作為審美教育的一種方式和手段,其主要是通過提供給學生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的機會,使學生獲得音樂審美的體驗和享受成功的愉悦。音樂教學中,只有學生積極感受和鑑賞音樂,培養學生感受、指間下的音樂的能力,才能使學生獲得對音樂本質的理解與感悟,進而陶冶情操,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此外,引導學生正確地感受音樂是進行音樂聯想與想象的基礎。

在《指間下的音樂》書中,作者對小學各年級學生的音樂學習均給予了明確的指導,律動、歌唱、樂器演奏,尤其指出重點是教會學生學習聽音樂。本學年,自己任教一年級,一年級學生正處於以“娛樂性”為主的幼兒教育向“知識性”為主的小學教育的銜接階段。他們具有好玩、好動、好奇的心理特徵,模仿能力較強,抽象思維有待發展。在教學實踐中,每當讓學生跟着音樂課前律動時,學生普遍出現脱離音樂而無規律的“亂動”。對於一年級孩子指間下的音樂的方式而言,確實重點就是要強化良好習慣的培養,即應培養學生良好的“聽音樂”的習慣。在教學實踐中,我通過讓學生“帶着問題聽”,“想着聽”,“動着聽”等多元化的“聽”的形式,使學生變“強迫地聽”為“喜歡地聽”,由“聽而不聞”為“聽而有感”;此外用肢體語言感受,通過舞蹈動作幫助理解音樂,創設具有感染力的情境等,都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音樂,學習起來興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