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音樂方面讀書筆記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1.08W

音樂方面讀書筆記1

學習使人進步。在閒暇時看書、廣泛閲讀書籍已經成為都市人的一大休閒方式,自己也不例外。但大多是看報刊雜誌、教育專著、養生保健之類書籍,卻很少看音樂教育理論書籍。一個偶然的機會同學向我推薦了《體驗音樂》這本書籍。 《體驗音樂》由美國音樂教育家格雷珍.希爾尼穆斯.比爾編著的美國音樂教育理念與教學案例的教育專著。讀過之後充分感受到這是一本對音樂教師非常實用的書。書中的音樂知識理論、音樂教學案例及所介紹的的音樂教學技能技巧,不僅開闊了我的專業知識層面,提高了我的音樂技能,更重要的是對我的教學思想產生了更深遠的影響,使我對新課改背景下的音樂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認識。

音樂方面讀書筆記

《體驗音樂》一書中提到“應該讓學生像成年人一樣直接進入音樂體驗,進行音樂思考,由此將他們引入音樂的主題。”而《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音樂教育作為審美教育的一種方式和手段,其主要是通過提供給學生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的機會,使學生獲得音樂審美的體驗和享受成功的愉悦。音樂教學中,只有學生積極感受和鑑賞音樂,培養學生感受、體驗音樂的能力,才能使學生獲得對音樂本質的理解與感悟,進而陶冶情操,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此外,引導學生正確地感受音樂是進行音樂聯想與想象的基礎。

在《體驗音樂》書中,作者對小學各年級學生的音樂學習均給予了明確的指導,律動、歌唱、樂器演奏,尤其指出重點是教會學生學習聽音樂。本學年,自己任教一年級,一年級學生正處於以“娛樂性”為主的幼兒教育向“知識性”為主的小學教育的銜接階段。他們具有好玩、好動、好奇的心理特徵,模仿能力較強,抽象思維有待發展。在教學實踐中,每當讓學生跟着音樂課前律動時,學生普遍出現脱離音樂而無規律的“亂動”。對於一年級孩子體驗音樂的方式而言,確實重點就是要強化良好習慣的培養,即應培養學生良好的“聽音樂”的習慣。在教學實踐中,我通過讓學生“帶着問題聽”,“想着聽”,“動着聽”等多元化的“聽”的形式,使學生變“強迫地聽”為“喜歡地聽”,由“聽而不聞”為“聽而有感”;此外用肢體語言感受,通過舞蹈動作幫助理解音樂,創設具有感染力的情境等,都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音樂,學習起來興趣盎然。

感謝格雷珍.希爾尼穆斯.比爾, 感謝《體驗音樂》,讓我受益匪淺!

音樂方面讀書筆記2

《音樂教育》一個綜合性音樂刊物,所涉及內容包括音樂教育、音樂理論、音樂作品、音樂史料、音樂技術、音樂評論、學術交流、答疑解惑等多方面的內容。《音樂教育》中刊登大部分國外音樂教育理論都是在原著發表後不久就被中國音樂學家譯介的,這些文章開闊了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的專業視野,對我的教學工作和教學理念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而刊載的學術研究文章和對某一主題所展開的討論性文章,則對我的音樂理論與音樂研究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通過閲讀《中小學音樂教育》,使我對新課程背景下音樂教學論的理論觀點又有了新的認識,同時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也明白了許多,下面談談自己讀後所想到的點滴感悟。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發展,是素質則其人教育的靈魂。興趣是學習的情感因素,參與是學習的行動因素。興趣是參與的嚮導,參與是吹遍興趣之花的春風。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把握好興趣和參與這一對孿生的姐妹,其實質就是要確立好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一、激發興趣,引導參與。

一節課的教學效果與學生的心理狀態有着密切的聯繫。生動有趣,引人入勝的教學,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求知興趣,也能促進學生深入思考,使學生自始至終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和旺盛的精力參與活動。興趣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能推動學生不懈地學習。在音樂教學中,激發興趣的導入方法很多,故事法、遊戲法、情境法、討論法、投影法等等,但根據所教的內容做到新穎別緻,豐富多彩,運用得好會使學生產生獲取知識的興奮狀態。發聲練習是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首要環節,讀後感《音樂教育讀後感》。開場的好壞,往往會對學生的後繼學習產生積極和消極的影響。

二、誘發感受、調動參與。

從目前音樂教學現狀看,大多數老師都已注意課堂上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但個別還存在着滿堂灌的現象,這樣學生處與機械接受理解的地位,體會不到參與之樂,思維之趣,成功之悦。視唱教學一直是音樂教學的一個薄弱環節,在進行視唱練習時,以往的做法是:教學生認清唱名,視唱前就做一些輔助性的節奏練習等。如介紹歌譜的旋律特點,該注意的某些音樂符號,歌曲中重難點拎出來做預備視唱練習,反覆練習直到學會。這樣做的優點是學生對於歌譜的認識和音樂理論知識由陌生和困難逐步瞭解學會,弊端是學生由於預先知道了教學中的重點,課堂氣氛很不活躍,甚至沒有興趣,建議教師在教學中嘗試引導學生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及時評價,積極參與。

音樂教學中重視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是激勵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催化劑。對素質好的學生,因為它們的成功率比較高、自信心比較強,評價他們的學習可以嚴格一點,有利於促進他們更加勤奮,對於素質較差的學要捕捉他們的閃光點,如個別五音不全的學生,他歌唱得不好,但吹口琴、吹豎笛、敲打擊樂比較好,教師應及時的評價很不錯,以後還要多練。激發了後進生的自信心,促進了後進生的參與意識。在教師的幫助下,使學生們在不同的起跑線上自我完善。

總之,《音樂教育》以豐富的課堂教學形式表達出來,很好地幫助了我們音樂教師整理教學思想,提升了教育理念,並積極探索與實踐的結合,特別注重把教學理論和研究成果運用於實際教學,指導教學工作,同時也注重將教學經驗總結上升到理論層面。讀了此雜誌,讓我感觸很深,留給我思考的也很多,我會繼續將讀書進行到底,活到老學到老。

音樂方面讀書筆記3

隨着世界課程改革的浪潮,我國基礎教育課程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試驗己走過幾年的歷程。在這幾年的時間裏,廣大音樂教師積極參與課程改革實驗,在教學中紮實實踐新課程理念,使音樂課堂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課堂變得豐富多彩,充滿了動感和活力。但是,作為一名音樂教師,課改中出現的一些重形式,輕內容的問題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

第一、重學習評價的外在鼓勵,輕評價功能的內在發揮。

課改提倡多鼓勵學生,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自信心,這樣不少老師便片面認為,課堂教學上鼓勵的力度越大,學生學習積極性便會越高,因而在音樂課堂上頻繁出現了老師“號召”同學們“掌聲鼓勵”,同學們就一起伸出小手拍着,“棒棒,你最棒!”,同學回答問題正確時,老師評價同學也只是僅限於“你真棒!”,“你真勇敢”……這些表揚方式,使得音樂課堂上掌聲不斷,“你真棒”的讚揚聲不絕於耳。這些年的音樂教學經驗告訴我,這種外在激勵,在學生一開始接觸時,都會視為一種動力,一種鞭策,但是長此以往,鼓勵者會變成一種機械動作,被鼓勵者也會習以為常,而起不到鼓勵作用。心理學研究表明,過多的外在鼓勵,不利於培養學生內在的持久的學習興趣,也不利於學生良好品質的發展。《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音樂課程評價應通過科學的課程評價,有效地促進學生髮展,激勵教師進取,完善教學管理,推動音樂課程的建設與發展;應有利於學生了解自己的進步 ,發現和發展音樂的潛能,建立自信,促進音樂感知表現和創造等能力的'發展。”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新課改提倡鼓勵學生,並不意味着就是要在課堂上説幾句簡單的讚揚語,做幾個讚揚的動作,而是要使評價學生的全面發展,特別是要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發展。

第二、重現代技術的形式,輕師生自身潛能。

《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努力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利用其視聽結合,聲像一體、形象性強、信息量大、資源寬廣等優點為教學服務。要充分發揮學生在學校、家庭和社區運用電腦網絡方面所藴藏的巨大教育潛力,引導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學習音樂。”因此許多學校甚至上級業務部門評價一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是否實踐了新課程理念,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在教學中是否使用了多媒體課件,以至於出現許多音樂教師都喜歡在電腦上做文章的現象,本來用大歌片、小黑板可以解決的問題,卻不惜一切代價,請人、聘人,動用一切可以動用的力量製作多媒體課件。一個人授課,後面千軍萬馬為其服務。而效果呢?教學實踐表明,如果在條件,設備不具備的情況下,完全可以充分發揮師生的自身潛能,利用自身優勢,創作性的開展教學,同樣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重學習過程,輕“三個維度”的有機整合。

一位教師在執教唱歌課《誰唱歌》時,為了最大限度實際效果地體現以聽為主的教學手段和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便採用了先讓學生聽範唱兩遍,接下來讓學生跟琴模唱兩遍,接下來便是讓學生小組討論創編歌詞、小組討論創編動作、小組討論如何用打擊樂器伴奏、小組合作創作繪畫作品……一節課表現看來學生是能動起來了,氣氛也很活躍,但最後的檢測結果卻令人失望:老師要求同學們用最優美的歌聲演唱歌曲,結果是隻聽見老師的琴聲、老師的歌聲,卻不聞學生優美的歌聲,更談不上準確的唱準時值……造成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不外於老師對如何唱好本歌曲引導少,只注意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的形式表現。《音樂新課程標準》中指出:“音樂課程目標是通過教學及各種生動的音樂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發展音樂感受與鑑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提高音樂文化素養,豐富情感體驗、陶冶高尚情操。”這段話指出了我們過去的課程存在的問題:過分注意知識傳授,忽視了學習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課改就是要改變這一現狀,但這決不意味着我們在教學中可輕視知識的傳授、技能的培養,而是要使“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有機整合,即“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成為學生學習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的過程。”

第四、重學生主體地位,輕教師作用。

據我的觀察和理解,現在周邊許多學校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音樂教師平時上音樂課單憑錄音機、一本音樂課本執教的現象(公開課除外),上課環節不外於老師操縱錄音機學生自己聆聽歌曲,學生自己跟唱歌曲,一遍又一遍,最後是學生自己在錄音帶的伴奏下唱歌曲,表演歌曲,學生唱了整整一節課,至於難點、重點的樂句根本談不上用琴來聽辨、賞析、體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納要(試行)》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由此我們可以説,新課程實際過程中,師生應互為主體,學生與教師的關係應該是互動的、融洽的,在和諧中不斷共同發展。在新課改中,教師己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髮展的促進者、引導者,新課程在各個方面都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的作用應獲得新的提升,而不是下降。作為學生髮展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師應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和知識結構體系,為學生提供實施適當的引導,讓學生找準切入點。只有這樣,教師才能與學生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才能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展,從而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讓我們為達到這一目標而共同努力吧!

音樂方面讀書筆記4

我國自古老師教導學生,重視“因材施教”。近代教育心理學家則更加系統地從學生學習的心理活動中,找出其心理規律,指導教學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這本書就是首都師範大學音樂系曹理教授在北京市城鎮、農村選取典型學校,在三十餘所大中小學,向兩千餘名師生進行了有關音樂學習心理、音樂能力發展及音樂教師素質等多項問卷的調查與測試,取得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在汲取國內外課程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加以分析和研究,編纂而成的,是一本切於實用的教材和參考用書。

全書四個部分共十四章節,分別從音樂基礎心理、師生心理、學習心理、教學心理進行闡述,尤其是第四部分對音樂教學方法的選擇與心理效應及形成的音樂教學模式對於音樂教師的教學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拜讀了曹理老師的著作《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感觸頗深。

在音樂教學中,首先我們應該認識到音樂是怡情悦性的藝術,學生學習音樂,不論是學音樂知識技能、音樂欣賞,還是從事音樂表演和創作,心理活動都很活躍。音樂教師對學生學習的心理狀態,應當密切注意,才能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以提高教學效率。研究表明,在兒童學習音樂的諸多心理中,興趣是兒童主動學習的唯一動機。那麼,音樂興趣產生的途徑有哪些呢?

第一,對音樂的興趣就產生在追求音樂美的過程中。美的事物不僅使人獲得美感,而且是產生興趣的源泉。比如當你聆聽美妙的歌曲時,你就會被音樂感染,會跟着輕聲哼唱,想去學習它,希望自己也能演唱,這是音樂本身就具有的美,它是激起學生強烈興趣的重要因素。根據學生的這一心理,在教學中我們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體會和感受音樂的美,例如,學習歌曲之前,可以先讓學生聽一聽歌曲或由教師範唱歌曲,感受歌曲優美的旋律,讓學生説説聽後的心情,是高興還是憂傷,感受歌曲的情緒。在學唱歌曲時,還可以啟發學生想象體會,感受歌曲的意境。無論是生動的歌詞還是優美的旋律都可以成為教師激發學生學習歌曲的因素。

第二,興趣就在探索和創造的過程中。興趣和創造是兩個相互作用的因素,動聽的歌聲,美妙的琴聲固然能吸引學生,但是在教學中讓學生加上簡單的律動或嘗試為歌曲編配打擊樂,讓學生參與到音樂實踐中來,更能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

第三,音樂的興趣還在於願望和獲取成功的過程中。如音樂課程的改革,樂器進課堂,豎笛成為首選。在教學時,我先為學生示範演奏了《梁祝》,激起了學生強烈的興趣,然後從最簡單的小曲教起,當他們經過學習能夠演奏一兩首樂曲時,獲得了成功的喜悦。根據兒童的心理,成功使他們得到了滿足,滿足的同時又進一步產生了興趣。從而使得他們在豎笛學習的過程中產生持續不斷的動力。因此,在音樂教學中,不能讓學生感到高不可攀,喪失興趣,而要讓學生經常獲得成功的喜悦,培養興趣。

總之在兒童時期,由於兒童的認知和思維能力有限,不可能對某一事物作出理性的判斷,或像成人那樣為了某種需要去做。他們只憑自己的興趣,並且這種興趣還是不持久的,很容易發生變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始終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放在第一位。

音樂方面讀書筆記5

最近看了一本關於音樂理論的書,看看蠻有意思的。

很多概念是民樂的樂理中沒有系統研究或記錄的。很多人有這樣一種錯覺,就是絕對音高辨別能力比相對音高鑑別能力要更重要。事實上,比較音絕對高鑑別能力與相對音高鑑別能力就和比較蘋果和橙子一樣,是沒什麼意義的。絕對音高和相對音高的辨別實際上是兩個不同的,但是卻互補的技術,都是可以通過後天的訓練達到的。 davidlucasburge説過,絕對音高鑑別就和用眼睛分辨顏色一樣,當聽到一個音的時候,具有音高鑑別能力的人不需要調音器就可以告訴你這個音是什麼。甚至有的人可以説出這個音是以什麼頻率的a作為標準音的。

經過觀察,我發現,具有音高鑑別能力的人以學西洋樂器的為主,尤其是學鋼琴的。 而相對音高的鑑別,就是可以通過耳朵,聽出音程關係,也就是説,具有相對音高鑑別能力的人不一定可以聽出一個和絃裏的每個音高,但是可以分辨出和絃的類型,比如説“大三和絃”一類。通常我們在調音的時候,調地一根弦主要是跟標準音對,第二根弦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聽和第一根弦的音程關係來做調整,這就是相對音高鑑別的一個很常見的應用。 那麼,兩樣技術怎麼合作呢?簡單來説,相對音高鑑別可以告訴你和絃的性質,而決對音高鑑別可以告訴你和絃具體的位置是什麼。也許,有的人會有疑問, “如果一個人掌握了絕對音高鑑別,不是可以很輕鬆地找出聽到的音程關係嗎?”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有的人可以聽出不同的音高,卻分辨不出和絃的種類,和絃的類型與其説是一種樂理概念,更多是一種感覺。就好比我們學語言,筆畫構成了一個個我們熟悉的字,就好像音符構成了我們熟悉的音程,可是字只有放在句子裏才會有準確的含義,就好像和絃,只有在樂句裏才有含義。 有的人認為絕對音高辨別比相對音高辨別更為重要和直接,事實上不然,音樂不是由單個的音符組成的,相對音高辨別能力可以讓你在聽到音樂的第一瞬間,分辨出音樂的旋律性。

以《無窮動》為例,能夠辨別決對音高的人聽《無窮動》會聽到很多升升降降的音,而只能夠辨別相對音高的人,可能會發現中間有些部分其實是一個轉調。相信很多人也有這樣一中經歷,聽一首歌,很好聽,很喜歡,然後自己拉着玩,這是因為我們的相對音高辨別關係幫我們確定了旋律,但是當我們找到樂譜一看,似乎我們並沒有找對調,這就是沒有決對音高辨別能力的缺點了。

這兩種能力,聽起來很高深,但是都是可以通過訓練達到的。

音樂方面讀書筆記6

近期,我閲讀了《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與匈牙利音樂教育》一書, 本書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由楊立梅編著的從事學校藝術教育研究的書籍,

柯達伊·左爾坦(1882~1967)是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民族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從1905年開始,他一直致力於推動學校音樂教育改革。柯達伊創作的具有高度藝術水平的練習教材和有關音樂教育的文章、評論、講話,以及同眾多優秀作曲家、教育家共同努力創造的教學方法,被國際教育界統稱為“柯達伊音樂教學法”。這是當今世界上影響最深遠、最有名的四大音樂教育體系之一。在新課改背景下,柯達伊音樂教育體系的很多內容值得我們借鑑。

一、重視音樂教育:從幼兒開始

柯達伊認為音樂教育應該從幼兒園就開始。這是因為對兒童而言,音樂最符合他們的天性,最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也最能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所以柯達伊説:“音樂必定是學校課程中唯一最自然的部分。”

要為幼兒提供正確的早期訓練,喚起其對音樂的興趣,使其獲得音樂的體驗,形成好的音樂品質和趣味。當孩子們對音樂形成了好的趣味,將一生都不會被輕易地改變。同樣的道理,那些沒有接受過正確的早期訓練的人,就不會獲得實際體驗音樂的機會,漸漸地,對音樂的感覺就會變得麻木。正如柯達伊所説:“對成人採取任何行動幾乎是不可能,成人壞的品味是無法被改進提高的,而另一方面一個從早期就被髮展出的好品味,也是不可能輕易地被破壞的。”

二、關注音樂教材選擇:通過民歌培養民族情感

柯達伊認為兒童的接受能力很強,對一切事物都容易產生興趣,但兒童的判斷能力畢竟有限。所以,對教材的選擇就要謹慎,因為這將直接影響兒童音樂趣味的形成。只有那些能夠經得住考驗的好的作品,才能用來教育兒童。而民歌正是這種最適合於學校教學的音樂教材。

“一首好的民歌本身就是一部完美的傑作。”柯達伊這樣説道。因為民間歌曲凝聚了多少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是人們通過口口相傳流傳下來的,在流傳的過程中,那些不好的,不易被人們接受的就逐漸消失,而流傳下來的,都是經過千錘百煉的。同時,民歌中藴含着豐富的知識,歌曲樸實、有趣,易於孩子接受,通過民間歌曲的教學,還可以培養孩子對民間音樂文化的熱愛,找到民族的根基,喚醒兒童“我是誰”的民族情感。

當然,僅僅學習本民族的民歌是不夠的,對其他民族民間音樂的學習也十分重要。這樣做一方面可以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熟悉其他國家的民族音樂是熟悉其他民族的最好方法”。另一方面可以教會學生進行比較,知道什麼樣的音樂是好音樂,“如果我們不教會孩子什麼是好的音樂,那麼説再多的反對壞音樂的話都是徒勞無功的”。

三、改進教學方法:重視實踐,加強聽覺和節奏訓練

1.實踐。柯達伊教學法強調學生對音樂的體驗,實踐是獲得真切體驗的重要途徑。正如柯達伊所説:“只有實踐能夠讓人真正的理解和欣賞音樂。僅僅靠聽音樂是不夠的。”兒童只有積極參與到音樂實踐活動中,才能獲得音樂的體驗。

2.歌唱。柯達伊音樂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以歌唱為音樂教育手段。歌喉是每個人都有的樂器,唱歌是任何人都能參與的,所以説普及音樂教育是切實可行的;同時,歌唱能給人最直接、真實的音樂體驗;歌唱訓練具有豐富的學習內容,音準、節奏、速度、音樂表現形式、曲式分析、和聲功能等等,都能對學生音樂綜合能力的培養起到有效的作用。如果兒童在學習器樂前先學習了歌唱,這對他的器樂學習會有很大幫助。

柯達伊歌唱教學尤為重視合唱。在合唱中,學生學會彼此傾聽,形成與人合作的觀念,增強了團隊意識,進而培養了他們的個人責任感。合唱課還使他們習慣於注意指揮,這對培養兒童的注意力和紀律性也是十分有用的。

特別要提到的是,在柯達伊歌唱教學中,強調儘量少用器樂伴奏。歌唱時如果有器樂持續地做伴奏,學生會因為有器樂的引導,而依賴器樂,不再有意識地去關注自己的聲音,自己的音準,長此以往,學生在無伴奏歌唱時,音準就會出現問題,對音樂的感受力會逐漸減弱,而歌唱就變成了簡單的機械運動。

3.聽覺訓練。要讓兒童進入到音樂中去,就要培養他們的音樂讀寫能力,掌握音樂的基本知識。如果不對音樂的各要素進行學習,就不能夠理解音樂。而讀寫的教學,需要通過聽覺和歌唱訓練來進行。具有良好的聽覺是音樂記憶的基礎,它會促進對音樂的理解,因為所有的音樂的理解和表現都需要聽覺的引導。

4.相對關係唱名法,也稱首調唱名法。在首調唱名法中,Do是可以移動改變的,但調式音級卻有着固定不變的唱名,簡單地説就是移動的Do。

教學中使用首調唱名法有以下三點益處:首先,鍛鍊了固定音程。比如在C大調中,1級和3級的Do、Mi兩音的音程關係是大3度,在G大調中,1級和3級的Sol、Ti因為固定了調式音級的關係,就要唱Do、Mi,那麼它們的音程關係也就是大3度。其次,鍛鍊了固定功能。同樣是因為調式音級的固定關係,所以不論在那個調,看到1級就是主,看到4級就是下屬,看到5級就是屬,如此等等。第三,易於看譜(識譜),提高視唱的準確性。對於專業音樂學習者而言,首調唱名法可以讓調號多的樂譜變簡易,加快視唱速度,提高準確性。對於非專業者和兒童來説,它可以幫助他們快速地學會讀譜。

5.節奏訓練。節奏在音樂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旋律的骨架,其本身甚至就可以單獨形成句式和結構。通過節奏訓練可以發展聽覺、音樂能力。節奏名的使用,使節奏時值“符號化”,具有可讀性,訓練時通過口讀、手拍強化學生對節奏的印象。教學中配合單聲部、多聲部的訓練形式,使學生不會覺得節奏訓練枯燥乏味。

音樂方面讀書筆記7

《音樂教學新視角》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個系列叢書,是《中國特級教師文庫》中的一本,由教育部師範教育司組編,可見其後面強大的師資陣容隊伍,這套系列從書。特級教師是國家為了表彰特別優秀的中小學教師而特設的一種既具先進性,又有專業性的稱號,多年來許多特級教師把他們對教育教學的思考和實踐經驗整理成文或撰寫成專著發表,出版,為推動我國中小學教育教學水平提供很好的材料。本書的作者吳文漪,系江蘇吳江人,1994年評為特級教師,北京市東城區燈市口小學音樂教師,音樂課程標準課題組成員,中國音樂家協會和中國音樂心理學學會會員。20xx年被聘為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音樂實驗教材(小學)的副主編。在四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中,他潛心音樂教育的實踐與研究,逐步形成了“以欣賞中中心的綜合音樂教學”和“文化中的音樂教學”的教學特色,在我翻 看了幾頁後立即意識到這位特級教師這個稱號絕不是“水”的,含金量極高。從心理學,教育學,文學,史學等各個方面對本書進行了深入淺出地闡述,生動詳實地講解,給人以意猶未盡的暢快。

《音樂教學新視角》全書共有十個章節。在前言部分,作者就直面主題:音樂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的音樂才能,更重要的通過音樂教育培養具有綜合文化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他借用管建華在《世紀之交:中國音樂教育與世界音樂教育》一書中指出的那樣,“從當前發達國家的音樂教育來看,已經不把美育,技術作為音樂的目標,音樂教育的目標主要放在人的發展上”。這一觀點打破了音樂作為教育的附屬這一不全面的觀點,把音樂提升到了一個更為重要而具體的位置之上。作者提出人的情感與豐富的文化知識有着密切的聯繫,文化知識越豐富,情感也越豐富,人的素養也就越高,音樂教師不能僅滿足於專業知識的提高,還要重視文化知識的提高,特別是文學知識,因為文學與音樂的聯繫十分密切。另外如美術,歷史,哲學,政治,自然科學等知識都應該懂一些,這樣才能豐富自己的情感。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説過:“受過良好音樂教育的人,可以敏捷地看出一切藝術作品和宇宙事物的醜陋,很正確地加以厭惡;而一旦瞧見美的事物,就一定會讚賞它們,很快樂地把他們吸收到心靈中,作為息的滋養,因此也變成了高尚和優美的性格。”可見藝術文化對塑造人格有着重要的意義,以上這些觀點給予每一位愛樂者都有很大的啟發。 書中的一些觀點解開了我心中多年的疑惑,也許是自己認識太淺薄了一直沒有搞明白什麼是審美,認為審美只不過是人們口頭上高喊的優雅的口號,真正做起來其實是很抽象的,在本書中第10頁處作者就 “音樂審美到底怎樣來提升音樂的價值”?

這個問題解開了我多年的疑惑: “音樂是聽覺藝術的另一個含義是,只有把音樂的音響轉化為人的審美過程,才能實現音樂的全部意義”的確如些,很多人説自己對音樂沒有感覺,不來電,那是因為在音樂中,人是一種客觀的形式,如果沒有審美主體人去接受她,音樂也就失去了他自身存在的意思與價值,這需要欣賞者具備必須的音樂知識和欣賞能力,這樣才能將物質的聲音轉化為具有內在精神表現力的音樂。作者尤其提到了,聽覺表象積累,社會實踐和豐富的文化知識是音樂思維的基礎,音樂思維對激發情感,豐富想象力,提高智力和記憶力有着重要的意義。這些讓我們意識到音樂對人自身的更深層成長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這本書在細細品讀後,感受到了此書不同其它以往的音樂類書籍:他擺脱了以往純粹的案例教學,投入了更多的人文理念來充實書的內涵,在閲讀的過程中給人以更深層次地文化思索,對於那些喜愛文學的音樂教師會更容易產生共鳴。以往的著作基本上從理論到理論,從技術到綜合地編寫,過於抽象,平庸;那些以案例為主的教材則缺乏理論性,經驗大於與科學,無法讓人產生深刻的反思;而《音樂教學新視角》這本書則更多地從音樂與文學方面來闡述,對於喜愛文學的教師來説更能激起共鳴,同時給重視音樂技能忽視審美教學的老師來説有給予了深刻的啟示,無論從理論層面還是實踐教學來説都是非常值得推薦的音樂人文類書籍。

音樂方面讀書筆記8

音樂是人類文化之一,它遠在人類語言文字之前就產生了。音樂藝術的發展歷史幾乎同人類發展的歷史同行,無論是東方音樂,還是西方音樂,都藴涵着悠久與美妙的歷史之音。特別是在西方的文化長河中,音樂更是其中一朵燦爛異美的浪花,它歷史悠久,光彩奪目。西方音樂是人類重要的文化現象,歷經了漫長的歲月,伴隨着人類社會的發展,西方音樂也在不斷的法杖變化着,當人們面對這樣一個複雜龐大的歷史性文化現象時,總會讓我們產生許多思索。我國許多音樂學家投入到這一文化的探索和研究中,其結果造就了許多的音樂史鉅著,而本書正是其中之一。

《西方音樂史》立足於文化史、藝術史的大背景下闡述西方音樂的發展過程,概述從古希臘、古羅馬時代到二十世紀的種種音樂藝術風格,介紹各種音樂流派以及其代表人物與代表作品。使讀者在認識到一眾舉足輕重的音樂家之餘,更能瞭解到產生不同音樂風格與流派的社會背景和該歷史時期的人文精神、審美特徵,從而提升對音樂的鑑賞能力。本書是一堂深入淺出的音樂歷史課,對所有學習音樂的學生和音樂愛好者也甚具參考價值。

本書共分十六章,一至四章分別論述了古代和中世紀音樂的主要現象,包括古希臘和羅馬的音樂;中世紀宗教與世俗音樂;復調的誕生和發展,以及14世紀"新藝術"蓬勃興起。五至七章,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論述了勃艮弟樂派、弗蘭德樂派、以及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的各種音樂。八至十章,涉及巴羅克時期,重點在於歌劇的誕生和早期發展、器樂的狀況和晚期巴羅克的兩位音樂巨人----巴赫與亨德爾。十一至十二章,論述了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首先對古典前期有所論述,然後分別討論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三位大師,特別是貝多芬給予了較多的篇幅。十三至十六章,對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進行了比較細緻的討論,不僅涉及了眾多的音樂大師,也對重要的音樂體裁的發展線索進行了梳理。勿需質疑,這本音樂史概述全面而詳細。

整本書注重風格研究這一音樂發展中的重要因素,把音樂風格演變作為音樂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過程,描述西方從古代文明到20世紀這一過程中,不同時期出現的不同音樂現象,把風格作為重要話題。誦讀這本書,對於理解不同時期的風格及演變,乃至更多地去理解西方音樂,有很大的幫助。作者已闡述了自己編史的目的是為了力求在闡明作品意味前提下,概要的勾畫出西方音樂史的過程。作者在描述西方音樂的同時,也告訴大家一定要重視音樂作品風格在音樂歷史發展這一歷程的重要作用。 看西方音樂史必須從音樂的起源看起,回顧西方音樂史學的發展過程,可以知道它是由資料收集和故事記錄開始的。從對西方音樂史的相關資料我知道,許多音樂史都史以故事的形式記載音樂起源、發展以及偉大的作曲家。而音樂史至今也是一個撲朔迷離的問題,早期音樂史料少,且不能提供一個有效的研究基礎,只能憑極少量的記載,輔以一些雕刻、建築來追溯古代音樂,當然這是難以令人信服的。

直至今天,在人們陸續發掘出的約40 件古希臘樂譜中,大多還都是些殘缺的片段。因此有人認為,把中世紀作為西方音樂的開端更為合適,因為這時才有較多的音樂作品以樂譜的方式記錄下來,直接傳演影響後人。然而,從古至今大多數的音樂家們都要把西方音樂的源頭追溯到古希臘、古羅馬。這是因為音樂是一種文化,而不是一種技藝。古希臘音樂作品雖然沒有直接流傳下來,但是古希臘音樂的文化精神卻深深地影響着西方音樂的發展。西方音樂經過多年的研究,書中把它劃分為七個時期:古代時期、中世紀時期、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古典時期、浪漫主義時期、20世紀現代時期。這樣劃分,對於把握每一時期的音樂家和音樂家作品,有很大的幫助。

西方音樂作為人類特有的文化現象,它的藝術的美決定了它的價值之所在,這種價值是可以使全人類接受的。當然也可以為中國人接受,因此西方音樂史研究必將在中國長期開展下去。也對我們中國音樂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