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人生的智慧》讀書筆記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1.71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書筆記了。現在你是否對讀書筆記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生的智慧》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生的智慧》讀書筆記

《人生的智慧》讀書筆記1

其實,我最開始並沒有打算,長篇寫書評,但是,一筆帶過之後,感覺內心空落寂寥,有些惶恐,於是再一次點了評分,進入書評。

從剛開始接觸説起初讀文章,感覺晦澀難懂,字裏行間説的不知所云。或許是生命的階段還不夠經歷的磨鍊,或許生活的本念並非內心深處求證。所以面對一部生命交響曲的時候,似乎有些茫然不知所措。。不過這並不是在我閲讀是最大的感觸,。

在花一樣的年紀,我曾聽説過,富有才華,年輕激昂的詩人到後來因為茶米油鹽而惶惶不可終日自殺身亡的事。。我曾經在怎麼也是難以理解,為何後來的生活總是要給年輕的夢想挖下一個墳墓的坑穴。漸漸的生活開始變質了,。內心深處的一股清涼也消失不見了,。我們都在講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可是我們最大的難題是,連自己的初心都不知道是什麼,就去講不要忘記它,再次看來它不過只是內心一片陽光下的陰涼。

一個人顯示出和他年齡段不符的神韻,那他就必定要遭受這個年齡段特定的痛苦。現實而又真切的回答,從一開始就註定要背上命運的包裹去遠走他鄉。那怕天涯海角,路遠馬亡。

年輕的時候合適作詩,年老的時候適合思想。而恰恰人在年輕的時候需要思想,需要哲學的基礎來進行精神的奠基。我們都是芸芸眾生之一,而又是獨立於眾人之外的特定一人。

所以,藏一份人情冷暖於心中,我要換一份生命的天地廣闊。

《人生的智慧》讀書筆記2

説心裏話,哲學書對我而言太深奧了,一般情況下我不會購買這類書,因為讀不懂。

人生的智慧,這五個字吸引我決定讀一下,而這是第二次閲讀。第一次泛泛地讀了,毫無收穫。

於是決定再次讀一遍。應該坦誠地説,這一次讀後,有了一點點的感悟。

一、縱觀全書,叔本華的關於人生的智慧的哲學思想充滿了哲理和美,我完全同意他的觀點:真理可以耐心等待,因為真理是永存的。

叔本華在書的開章,就解釋了何為人生的智慧:“如何儘量稱心、愉快地度過一生這樣一門藝術。”也既是人生如何獲得幸福。

書中用六章闡述了人生的基本劃分、人的自身、人所擁有的財產、人所展現的表象、建議和格言

以及人生的各個階段。

作者引用了亞里士多德的哲學觀點,將人生得到的好處分為三個部分——外在之物,人的靈魂,人的身體。作者用這個觀點逐一論述了人的一生中獲得幸福快樂的途徑和關鍵。

二、這本書讓我明白,對人的幸福起着首要和關鍵作用的,是人的主體獲得的好處:高貴的品格、良好的智力、快樂的性情、愉悦的感官和健康良好的體魄。仔細想想,確實有道理。沒有好的身體,談何快樂?沒有愉悦的感官又如何感覺到快樂呢!

所以,我們應該將身體的健康重視起來,而不是年輕時忽略身體、透支身體,年老時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卻沒有機會後悔。

叔本華在論述人的一生如何獲得快樂幸福時,用很多語言和引用否定了財產的多少對人生快樂幸福的作用。即使人的財富可以讓人實現很多願望,但是財富猶如海水:喝得越多越口渴。因為人類是一個貧乏不堪、充滿需求的物種,對財富有更多的尊重和崇拜。而權力可以獲得財富。但是同時,財富和權力不會永恆存在,因此擁有這些的人不會有真正的快樂幸福,而保護財富和對權力的極力維持,讓人充滿了焦慮和疲憊……

所以,作者得出結論~~人獲得幸福快樂的智慧最重要的一點是在關注現在和計劃將來兩者之間達成一個平衡,明白這個世界上或許只有得到教誨才會感到快樂。所以,得到教誨就是學習和接受新知識和新的思想,也只有學習才會讓人感覺到無盡的快樂,也就是精神上的獲得才是永恆的和真正的!

一本好書,但是我不知道如何把它的精髓寫出來,拋磚引玉,希望大家靜下心來讀一讀,用哲理來讓我們獲得人生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讀書筆記3

對叔本華的哲學瞭解不多,不敢妄加評論。這本書告訴你怎樣能活得更幸福,是本比較通俗易懂的人生指南。

人們被自己的意欲支配,追求外在的快樂,金錢財富地位榮耀。這些外在的快樂與幸福,只有取得了人們才得到滿足。但是,這滿足不會長久,內心的意欲又會叫囂着想要得到更多。

於是,人們就深陷在這樣奔波忙碌中去滿足自己的慾望。慾望得不到實現就痛苦,沒有慾望實現時就迷茫無聊。叔本華告訴你,要擺脱這種在痛苦和無聊二者之間像鐘擺一樣的過程,就要去尋求自己的內心與精神世界。

同樣一件事情,有的人就會悲觀看待,有的則是樂觀面對。這是出於每個人個性的不同,而個人自身的內在素質,直接決定了這個人是否能得到內心的幸福。一個人在精神思想上越是豐富多彩,越有可能得到快樂,沉迷於感官上的滿足只會陷入慾望陷阱。

感官的滿足簡單舉個例就是現在的碎片化閲讀,獲取短時的快樂,最終卻只剩空虛與無聊。叔本華總結了三類人們獲得快樂的方式,值得參考與學習。一是吃飯睡覺等基本生理需求。二是肌肉力量帶來的快樂,例如運動、舞蹈等體育活動。三是感覺能力方面的樂趣,包括觀察、思考、閲讀、創作、演奏音樂等。

在滿足基本需求後,發展第二第三類樂趣會給人們帶了更大的幸福。叔本華在書中還闡釋了很多人生的智慧值得學習,我的敍述只是其中一個小小的片段。有人認為叔本華是悲觀主義者,覺得他認為人們不是在痛苦就是在無聊中轉換是悲觀認識,這本書卻是在教人們在認清自己後在這樣的人生中也能得到自己的樂趣。

和叔本華一樣不喜社交,選擇獨處思考自己人生哲學的人大有人在,那些有着思想樂趣的人會在他這裏找到共鳴。

叔本華説過:“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麼選擇獨處,要麼選擇庸俗,除此以外,在沒有更多別的選擇了”。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個庸俗的人,但我也在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

《人生的智慧》讀書筆記4

最近讀了一位哲學家的書,作者叫叔本華。説起哲學家,腦袋裏總是會充斥着各種繁奧晦澀的辯證道理,看名字有時候都會讓人望而卻步。所以叔本華的這本《人生的智慧》就顯得那麼的親切了.......叔本華將自己這一輩子的哲思,用最直白的方式告訴人們,什麼是幸福,人應該怎麼做才會幸福。

痛苦和無聊是幸福的兩大死敵,每當我們脱離其中的一個時,我們也就在接近另一個。而讓這兩大死敵減小影響的方式就是儘量地充實自己,讓自己在面對痛苦的時候能看得通透,在面對無聊時有事可做。這樣就不會在時間地流逝中慢慢地遺忘了自己真正的初心,徒增無數煩惱。

我們出生到這世上的那一刻起,一直都是在扮演不同的角色,每個人相貌各異,性格迥異,財富地位,身體健康,個性品質都給我們畫下了不同的人生。我們或許孤步獨行,或許萬眾矚目,無一例外,我們還是我們,我們最關注的還是自己。在這一生中,我們會感到憂慮,也會感到快樂,會為自己身上的不幸遭遇而悲傷,也會為得到了什麼而感到短暫的幸福。

如果人感到空虛,藉以身外之物來填補,或酒精,或感情,這些都只是海市蜃樓,等到下次填補空虛時,只會需要更多,久而久之,就會慢慢地麻木掉,形如行屍走肉一般。正確的解決方法就是充實自己,健康自己的身體,不斷的瞭解自己,正所謂愛自己才能愛別人。我們應該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自己身上,把少部分精力放在外面,儘可能充分利用我們既定的個性,符合這個方向,努力爭取適合個性的發展,培養成業餘愛好,持久地幸福下去。

鍛鍊自己的身體自不必多説,一個輕鬆的身體給你帶來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就像我之前的智齒蛀了,牙的神經暴露出來的那一晚上猶如在刀割火燒,一吸氣,涼風就會順着管道衝到我智齒的神經上,在那一刻我可能真正的才明白,當時在抗日年代的英雄們被拷打時,忍受了多少痛苦。第二天醫院一上班我就拔掉了它,從此更加愛惜自己的牙齒。現在的工作大都是長期久坐,久而久之對於頸椎和腰都有造成負擔,休息的時候多活動活動,放鬆放鬆才是正經的。

而另一方面就是要正視自己,因為痛苦和虛無是伴隨自己一生的,並沒有什麼幸福的終點,生活的環境可能就得取決於你的態度。提高自己的獲取感,為每一件值得高興的事而開心愉悦,一輩子的時間很短,應該珍惜當下的時光,認真地對待每一次情緒的變化,開心和悲傷都能創造出珍貴的記憶。

每個人的際遇都是不一樣的,從小到大的經歷,造就了獨一無二的你,而你的每一次選擇,每一次行動,都在不斷的塑造一個新的自我,就像“忒休斯之船”,反過來也正是這些經歷影響着你的下一次的選擇,如果想要擺脱現在的痛苦生活,就需要從中做出改變,不斷地做出正向的反饋這樣才會導致一個好的結果。不過不管好的還是壞的經歷,這都是活在這個世界的.證明,證明你存在過的烙印,因此不管怎麼説都希望你可以保持一顆愉悦平和的心,堅定地走下去。(宋學昊)

《人生的智慧》讀書筆記5

《人生的智慧》內容簡介:叔本華哲學思想被認為是柏拉圖的觀念論康德的認識論、吠陀的泛神論及厭世觀四者的融合。其中討論的話題眾多,內容樸素深刻,十九世紀末的很多大思想者,大都從中汲取了營養,尤其是尼采,對叔本華的理論一直情有獨鍾。更有好事者認為,尼采某種程度上是繼承了叔本華的衣缽,雖然二者哲學的最終結果不一樣,但都是唯意志論的大哲人,都認為意志才是世界的本質。同時,叔本華的生存空虛學説也奠定了其悲觀主義哲學的基礎。

《人生的智慧》一書取自《附錄和補遺》,它其實是獨立成書的。這本書討論的事情與我們的世俗生活至為接近,諸如健康、財富、名聲、榮譽、養生和待人接物所應遵守的原則等。正如叔本華所説的,在這本書裏他儘量從世俗、實用的角度考慮問題。因此,這本書尤其適合大眾閲讀。

《人生的智慧》讀書筆記6

我很慶幸能夠在徘徊在痛苦與無聊時讀到叔本華《人生的智慧》這本書,這給我這段生活帶來了無窮的慰藉,叔本華認為痛苦和無聊是人類幸福的兩個死敵,但人們總在它們之間搖來擺去——脱離了痛苦,便開始無聊;不無聊時,多半痛苦着,程度輕重而已。

“世界上,除了極少數的特例外,我們的選擇實際上只有兩個,要麼庸俗,要麼孤獨。”

與別人交流是無聊的,特別是這個人與你的差別很大的時候,開口不是眾所周知的真確就是無窮無盡的日常。這點在多人的交流中更加明顯,越多人蔘與的團體,它的內部就越無趣,越枯燥。但一個人也是痛苦的,生理的社交動機在不斷的抓撓你的內心,所處環境的對象越少,越能感受到孤獨的痛苦。無論如何,都讓人難以持久的生活地的心如意,最終都只能在學習和讀書,當時間和注意力被這些極度耗費精力的行動中消磨殆盡,才能得到最後的放鬆。於是,某種程度上説理想的幸福是伴隨着孤獨的。

把部分的孤獨帶進社會人羣中去,學會在人羣中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孤獨。這樣,他就要學會不要把自己隨時隨地的想法馬上告訴別人;另外,對他人所説的話千萬不要太過當真。他不能對別人有太多的期待,無論在道德上抑或在思想上。對於別人的看法,他應鍛煉出一副淡漠、無動於衷的態度,因為這是培養值得稱道的寬容的一個最切實可行的手段。

孤獨並不是一種被主流聲音肯定的行為,我們更倡導與他人交流,於是我常常在不想找人交流和不想孤獨中徘徊。這樣的徘徊的折中,便是叔本華所説的在人羣中保持一定的孤獨,很遺憾,時至今日我很少能做到這個恰當的度。我認為我更多的時候會感到孤獨而不是無聊,在沒有足夠動機的時候,我寧可在孤獨中度過。而這份孤獨才是促使我不斷去尋求更多替代社交的物品的動機。我才有機會接觸這些心理學,哲學的論述。

叔本華的論述給了我足夠的代入感,讓我沉迷其中,但隨着讀書的深入,一些問題也愈發凸顯。人生的幸福是否真的需要孤獨呢?

我並不喜歡這樣的觀點,動機理論認為交流的動機是人生來具有的,是人在自我實現的路途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偶然的孤獨是我們所排斥的,不是因為我們都是沒有思想的“庸人”,而是我們生而如此。在人本主義的觀點中,人生的幸福,是可以在需求的滿足中,一步步地得到,在這個過程中,並沒有孤獨的地位,也許我們可以從外表認為部分自我實現者在某些時候是孤獨的,但他本人卻不可能是這樣想的。一個人感到孤獨的最好解決方式,還是找個朋友聊聊天,而不是自我慰藉。

儘管我很感謝這本書給我無趣的生活帶來了幾道明光,但我想我要暫時告別這本書了,不希望有朝一日的重逢。

《人生的智慧》讀書筆記7

一直以來,我以為幸福是因為外在的環境,例如財富,名聲,威望,名譽,讀了《人生的智慧》,我才知道幸福來源於我們個體,個體的差異顯示出幸福的度,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認知不一樣,感受不一樣,所謂財富等的一切只是一種媒介。我們從我們自己那裏汲取的幸福遠比從我們周遭所獲得的要多更多。最高級的、最多樣的、最持久的幸福是那些思想上的快樂。而思想上的快樂,主要源於思想的力量。來源於個體。

需求越少,要求越低,幸福感指數越高。

同時,有很多新的見解:書中寫到痛苦和無聊是人生幸福的兩個死敵。每當人們遠離其中的一個,就靠近了另外一個;一個人對痛苦的感受能力與對無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一個人對與人交往的熱衷程度,與他智力的平庸和思想的貧乏成正比,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麼選擇痛苦,要麼選擇庸俗和無聊,確始終只能選擇其一。

最後,金錢才是年老後唯一的需求,這一説法的確如此,我的父母都是80多歲,我們五兄妹給她們拿錢和買東西,相對拿錢她們更開心,讀了《人生的智慧》很有體會,所以為了父母開心幸福,除了買東西可以多給她們錢。

《人生的智慧》讀書筆記8

《人生的智慧》是德國著名哲學家叔本華的晚期著作,該書能幫助我們在漫漫人生道路上儘快成長,幸福生活。230年前的叔本華,從本真的維度,闡釋了人生本原的面目和最智慧的活法,這也是叔本華《人生的智慧》一書的寫作目的。

亞里士多德在《倫理學》中寫到“理性的人尋求的不是快樂,而只是沒有痛苦”,叔本華將這句話解讀為“所有的快樂,其本質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質卻是肯定的”。正如生活中不是缺少美,不是缺少發現,而是缺少想去發現美的心境。當煩憂、焦慮和痛苦縈繞心間時,我們的注意力始終只會聚焦在痛苦之上而無暇顧及其它。我們感受到的痛苦越強烈,自身存在感也越真實,而快樂轉瞬即逝,像夢一般不真實。伏爾泰也曾有過類似的表述:“快樂只不過是一場幻夢,但痛苦卻是真正實在的”。

叔本華認為要儘量避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痛苦,就要過一種深思熟慮的生活,比如我們不應該以痛苦為代價或者冒着遭受痛苦的風險,去追求氾濫的物質慾望滿足和感官快樂,那樣只會為了否定、虛幻的東西而遭受真實的痛苦。對於已經發生的痛苦,要從生活經驗中汲取一切有益的教訓,勤於反省,經常回顧做過的事情和曾經有過的感覺和體驗。降低對生活的期望,生活並不是讓我們享受的,我們必須忍受和克服它。增加生活閲歷不失為應對良策,洞察世間百態才可做到平常之中安然自得,處亂之時榮辱不驚。叔本華還從對人自身的剖析、對待自己、他人及命運的態度、人生的各個階段等方面闡釋他認定為人生真理的感悟。

羅曼羅蘭在《米開朗琪羅》中寫到:“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本質之後依然熱愛生活”。在明白人生的殘酷,遭受生活的苦難後,依然選擇不放棄,併為人生構建意義,便是我所理解的對生活最真摯的熱愛,也是讀《人生的智慧》一書獲得的最大智慧。

《人生的智慧》讀書筆記9

第一章,將人生劃分為三個部分:

(1)人的自身;

(2)人所能控制的財產;

(3)人所展示於外的形象,也即他人的看法。

人生的幸福最重要的在於第一點,人自身內在的素質。擁有不同內在素質的人看待對於同一客觀事物的角度與內涵就不同,由此人幸福與否關鍵在於主觀意識。

第二章,人類幸福的兩個死敵是無聊和痛苦。痛苦是由於外在的匱乏所造成的;無聊是由於內在的空虛所造成的,因此無聊也一般是生活富裕、安定的人所面臨的,因為他們不需要被生活匱乏所苦惱,但內在素質不豐富的人容易感到無聊,從而需要尋求外部刺激來排解無聊。人之一生都在追求閒暇時刻,只有在閒暇之時能夠享受到自我意識與自由,而除閒暇之外,人的一生都在忙碌與勞作中度過,所以不要為了掙錢而放棄了閒暇,這是本末倒置。產生快樂的有三種生理能力:

(1)滿足機體帶來產生的快樂,比如吃飽、休息;

(2)發揮肌肉力量帶來的快樂,比如運動;

(3)施展感覺方面帶來的快樂,包括閲讀、觀察、寫作、學習、冥想等。而第三層次由感覺帶來的快樂是最幸福與長久的。

第三章,不要揮霍財產,學會儲備財產,保護財產。

第四章,對幸福至關重要的是平和心境與獨立自主,要減低對待別人意見的敏感度,否則只能成為別人看法和意見的奴隸。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只有在他們的看法影響到他們對待我們的行為的時候,才會對我們產生直接影響。因為人是生活在羣體社會之中,需要與其他人進行合作,而他人對我們的看法決定了他們對待我們的態度,從而決定了他們是否會與我們展開合作。由此,在前述這個角度上,看重他人的看法本質上仍是從自我出發。所以,如果因為過分奴性地看重他人的看法,而放棄了自我則本末倒置。(我們喜愛比人的敬重並非因為敬重本身,而只是因為人們的敬重給我們的好處。)

第五章:

(1)對待自己的態度,學會獨處,享受獨處,每一天都是獨立的一生;勤於反省;知足常樂,不要有太多的慾望,人生的幸福在於沒有痛苦,而不是獲得享樂的機會;另外,不要追求太多、計劃太多,事事常處於變化之中,並且想法也隨着環境在改變,也就是説我們未雨綢繆的計劃也許到未來並不會用上,而我們為此付出的損失可能過大。

(2)對待他人的態度,人的性格無法改變,學會容忍;對待朋友,不要太多遷就與熱情,要保持一定的傲氣與疏忽,與人交往的優勢在於在任何方面都不需要對方,並且讓他認識到這一點;注意到他人的缺點是認識我們自身不足的機會;與人交談時,要學會沉默,不要訴説太多自己的東西,否則容易成為他人手中的利劍。

(3)對待命運的態度,精明、時運和力量是人生中重要的因素,而運氣是至關重要的;對人生不要太過執念,一切事物都存在不確定性,任何事物都沒有永恆不變的理由,只有轉化變化才是永恆的;時間的力量是強大的,遵循事物的客觀發展規律,不要透支時間否則會嚐到惡果;人之一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痛苦與困難,對於人際關係中的瑣碎煩惱,學會放寬心,勇敢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坎坷,當做鍛鍊的機會,並且對不幸的事物要有預判與防範,以減少不幸帶來的損失與痛苦。

第六章,童年時期是一個認知的過程,不是在意欲的驅動下去行事,所以兒童看待客觀事物總是十分專注,心無旁騖;教育兒童,要讓他們通過直觀體驗去感受這個世界,而不是直接告知其概念,並且要儘可能在小範圍內給予他們準確清晰的認知,以此不斷地拓寬,而避免以後需要糾正重新認知的過程。但與對青年人,更多是在意欲驅動下,所以追求與慾望也更多。而到了老年時期,認清了人生的幸福不過在於減少痛苦,而不是尋求歡愉,也更能擁有閒適與平靜的心態。因為對於青年人來説未來是漫長充滿無限可能性的,而對於老年人來説未來則是死亡。

《人生的智慧》讀書筆記10

三個因素決定人的命運具有根本差別。

1.人的自身(個人屬性):健康、力量、外貌、氣質、品格、智力等。

這是人是否能夠獲得幸福的關鍵,它能對人的幸福感產生最根本、最徹底、最直接的影響。

最高級、最豐富多彩的,以及維持最久的樂趣就是精神思想上的樂趣。

一個精神富有的人會尋求一種沒有煩惱和痛苦的狀態,追求平靜和閒暇;一個人對同他人交往的愛好程度,跟他智力水平的平庸、思想的貧乏程度成正比。

2.人擁有的身外之物:財物及其他佔有物。

3.人向他人所顯示的樣子(別人的看法):名譽、地位、名聲。

我們的快樂或憂傷,實際上不來自於客觀,真實的事物,而來自於我們對這些事物的理解和把握。

確保自己幸福的內在源泉暢通無阻的條件是閒暇和獨處。

虛榮和驕傲

虛榮:把別人的看法看得比自己意識中的活動更為重要,把別人的看法當成了現實,把這種派生的、次要的東西看成了首要的事情。虛榮來自外在,讓別人相信自己有某方面的突出價值。

驕傲:自己擁有某方面突出的價值,因此驕傲是來自內在的,是一種直接的自我尊重。

驕傲和虛榮都屬於人的本性的愚蠢。

名譽

名譽和良心互為表裏,即良心是名譽的內在呈現,而名譽則是良心的外在表達。

名譽和名聲不同,名譽會死亡,而名聲不會。

名譽包含客觀性和主觀性兩個方面:從客觀上來説,名譽是別人對我們的價值的看法;從主觀上來説,名譽是我們對別人的看法和顧及。

·若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分為你我之間,履行承諾和兩性之間,他們對應的名譽關係為:

公民名譽和公職名譽

公民名譽範圍最廣,其前提在於我們必須無條件尊重每個人的權利。(適用於所有社會階層,一旦失去難以恢復)

公職名譽指人們對公職有所敬意,它要求擔任公職的人也對其職位保持尊敬。

女性名譽和男性名譽

其他還有騎士名譽等

幸福論

判斷一個人幸福與否,不是看他享受了多少歡愉,而是看他承受了多少痛苦。因為所有的快樂,其本質都是否定的,而所有的痛苦,其本質都是肯定的。

幸福的生活就是避免了諸多不幸的生活。

獲得幸福生活的方法:

1.明確生活的目標——盡最大可能避免痛苦,而不是追求歡愉。

2.降低對幸福的要求。(更好是好的敵人)

過分地為生活做準備,其實都是極大的愚蠢。

1.人們未雨綢繆,卻沒有考慮這些計劃實施所需要的時間。

2.計劃會遇到的阻礙是難以預料的。

3.一個人未必有預言時代發展的智慧。

4.自己也會被時間改變。

態度

對自己的態度

宏觀上來講,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生命總體發展的大致脈絡有所把握,並且有自己的計劃。

微觀上來講,我們每個人既要觀照未來,也要對照過去,但人生最重要的是當下。

珍惜當下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過深思熟慮的生活。

對他人的態度(與人相處)

1.學會寬恕(為了達到生存目的,避免各種人事紛爭和吵鬧)

2.保持禮貌

3.不要駁斥別人的看法(即使出於美德)

大部分人不願意承認別人精神上的優勢,因為大部分人都脱離不了主體的“我”,根本上他們只對自己感興趣。這一特性產生的結果就是人們總會把別人説的話和自己聯繫起來。

對大多數人而言,一個人表現出聰明和思想,只會激起人們對他的憎恨和反感。

對命運的態度

人生無論以何種面目出現,構成人生的要素都是相同的。

運氣在人的一生中扮演者極其重要的角色(人生是一連串的外來事件和我們不斷做出的決定相互作用的結果)。

勇氣於人,無比重要(不提倡過猶不及的勇氣:冒失),但人不能只有勇氣,還要有所畏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