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花未眠的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33W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粧”這是北宋著名詞人蘇軾夜半醒來,面對寂然盛開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無獨有偶,千年以後,一位日本作家發現了凌晨四點海棠的美,心靈有所啟迪,寫下了隨筆散文《花未眠》,這位作家就是1968年諾貝爾文學家獲得者川端康成。

花未眠的讀後感

川端康成的《花未眠》一文的主旨是什麼呢?是像教參上説的“強調自然美是無限的,美是邂逅所得和親近所得,藝術創作應該重視寫實、表現自然美”的嗎?如果是的話,那麼這一篇散文就有了好幾個觀點,就不是一篇好文章了,因為散文貴在“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了,神再散了,那這一篇文章就沒什麼審美價值了。這點道理適用於所有的散文作品,更何況是川端康成的作品。

《花未眠》這一篇文章其實就只有一個意緒(觀點)——“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何以見得?

第一段説旅館中的海棠花一夜未眠(言開放),引發自己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問題”——第二段説,不單是旅館裏的海棠花未眠,其實,眾多的花“差不多都是晝夜綻放的”——第三段,有了疑問:“花未眠這眾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發現花的機緣”(畫線處可能是翻譯的問題,作者此處大概要説的是“成了對花的美進行重新審視的機緣”),何以呢?——第三段自己解答:“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也就是説人不可能無時無刻都在感受美(時刻都感受到美,那美就不叫美了,美是相對於不美而言的),更不可能把世界上所有的美都感受淨驚—第五段在前四段論述的基礎上水到渠成地提出本文觀點“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邂逅和親近是美獲得的的途徑,美的獲得是要有“機緣”的,要有誘因的——正如下面所説的“比如唯一一件的.古美術作品,成了美的啟迪,成了美的開光,這種情況確是很多。所以説,一朵花也是好的”。

接下來的段落都在形象地論述“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

第六段、第七段是説藝術美成了感受、邂逅生活的機緣、誘因:第六段大概意思是平時我們並不怎麼欣賞真的花,插花、畫裏的花能引發人關注真花的美;第七段開頭説李迪等人的畫讓我們領略到真花的美,接下來説自己從羅丹的的青銅像作品中體味到各種的手勢,從瑪伊約爾的青銅像作品領略到女人的肌膚。

第八段、第九段主要是説生活美成了感受、邂逅藝術美的機緣、誘因:第七段是説由自家的小狗的形象體會到宗達水墨畫的寫實美;第九段是説對京都晚霞的觀賞使自己想起長次郎製造的名茶碗,同時又説觀賞茶碗的時候,腦海裏會不由地浮現出阪本繁二郎的畫(後面這一點是説藝術美成了感受、邂逅藝術美的機緣、誘因)。

第十段、第十一段是説特定的時間成了感受美、邂逅美的機緣:第十段説觀賞到京都晚霞的美是由於“歸途正是黃昏”,第一次發現了嵐山的美是由於在冬天;第十一段説自己發現花未眠,“大概也是由於我獨自住在旅館裏,凌晨四時就醒來的緣故”。

綜上所述,我們沒有理由再説這一篇文章除了論述“美是邂逅所得和親近所得”之外,還有“強調自然美是無限的,藝術創作應該重視寫實、表現自然美”的觀點。如果硬要這樣理解的話,就當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篇文章能有多元的解讀,但這決不是最好的解讀,是肢解文章,缺乏整體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