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牡丹亭》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43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牡丹亭》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牡丹亭》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牡丹亭》讀後感1

《牡丹亭》是湯顯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國戲曲史上浪漫主義的巔峯之作。此劇通過對杜麗娘和柳夢梅之間至死不渝的愛情的展示,表達了飽受封建教條束縛的人們突破封建思想與禮教的束縛,追求自由與解放的朦朧願望。

從劇情上來看,《牡丹亭》表達的是一個“古老”的主題,那就是愛情與現實的矛盾。不過在此劇中,它所反映的現實具有特殊的意義,即是為明代統治階所極力倡導的宋明理學中的思想枷鎖和封建禮教制度。杜麗娘對美好愛情的嚮往是一種天性,儘管她身居閨閣,但仍會不自覺地產生強烈的思春情愫,並最終獲得了自己的愛情。此劇的意義就在於用形象化的説法肯定了人之愛的合理性,並對理學枷鎖和禮教制度提出了批判,並特別突出了人之情與教之禮之間的衝突,表現出了理學枷鎖和禮教制度的不合理性。

從思想性上來看,《牡丹亭》一劇表現出了以往戲劇所無法匹及的思想高度和社會特徵,它不再侷限於反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範疇之內,而是明確地提出了要求思想解放和個性解放的口號。所以劇中的男女主人公可以為愛而生,也可以為愛而死,這便賦予了愛情不可戰勝的力量,可以超越生死。因此,劇中的杜麗娘才成為我國文學史上一個光輝奪目的人物形象。她的死即是當時社會男女道求愛情的結果,同時也是當時社會青年男女擺脱理學、禮教束縛的方式。

藝術特色上來看,《牡丹亭》表現出了典型的浪漫主義特徵,它通過“因夢而死”、“死而復生”的誇張情節表現出了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杜麗娘因讀《詩經》中的愛情篇章,而激發了自己對美好愛情的嚮往。但是在現實的環境中,她的情感理想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於是,作者虛構情節,讓她在夢中或以魂遊的方式實現了這一切。比如她耳聽母親的嘮叨,卻在夢中幽會柳夢梅。又如她在鬼差面前訴衷腸,並打動了鬼差讓她尋情郎,但在還魂之後,他的父親卻竭力阻撓她與柳夢梅的結合。作者通過現實與虛幻的強烈對比,突出了現實與理想之間的矛盾,同時也反映了封建社會女性對自由幸福的嚮往。

《牡丹亭》全劇多用抒情手法表現人物情感,所以品讀此劇更如品讀一首首抒情詩。儘管以詩入戲的手法在我國戲曲中由來已久,但《牡丹亭》在這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此外,劇中的賓白也饒有趣味,不僅有着北曲的潑辣沉重,同時也有着南詞的清雋秀麗。劇中男女主人公傾訴情愫多用南詞,而描寫鬥爭、鬼怪則常用北曲。

《牡丹亭》辭藻奢華、浪漫馳騁,但也未能從本質上跳出“發乎情、止乎禮”的傳統。尤其是杜麗娘還魂之後的情節,更是遵理從禮,沒有表現出徹底的以情代理的思想。但總體而言,它敢於對抗封建保守思想,倡導自由、解放,有着積極的進步意義,在我國戲劇史上佔據着先行者的地位。

《牡丹亭》讀後感2

清代戲曲家李漁説是《牡丹亭》之作才使湯顯祖得以傳名;在崑曲已被聯合國宣佈為全人類文化遺產的今日看來,作為“崑劇之母”的《牡丹亭》也使中國戲劇得以世界揚名,然而,是什麼原因造成《牡丹亭》如此跨時跨代的轟動奇蹟,邀致跨國跨文化的專寵殊榮?《牡丹亭》的魔力究竟在哪裏?湯顯祖透過《牡丹亭》到底傳達了什麼重要的訊息,足使世世代代的人為之動心動容?

在《牡丹亭》前言裏,作者如此説道:“天下女子有情,寧有如杜麗娘者乎!夢其人即病,病即彌連,至手畫形容,傳於世而後死。死三年矣,復能溟莫中求得其所夢者而生。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於豈少夢中之人耶!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盡。自非通人,恆以理相格耳!第雲理之所必無,安知情之所必有邪!”所以她的真情穿破夢幻,她的深情滲透地獄,她的至情征服人間。不僅終在一起的結局感動世界,為情執著,勇敢的冒險更讓人動容。一,杜家有女初長成

《牡丹亭》讀後感3

有一本書最好是在靜晚上讀,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是在高閣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愛情最好是在生離死別中吟,那還是《牡丹亭》。

偷偷然折起最後一頁的書角,我詢問自身:夢究竟是什麼?于丹説,夢只事關情結,只事關一個人心裏的體會。湯顯祖卻道:夢裏之情,何苦非真?天地豈少夢中之人耶?而我想説:夢非常簡單,便是擺脱深閨大院,恍然間,見到哪個真實的自身,撿起那份遺落的本真。直言不諱罷,原先奼紫嫣紅開遍,似如此附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哪家院!這便是我對《牡丹亭》深刻的懷想。

杜麗娘,這位生在官宦之家的深閨女眷,被《詩經》中《關雎》一章所敍述的愛情小故事所觸動。樑夢裏,見一書生柳夢梅持柳求愛,此後歡度良辰,幽會牡丹亭畔。殊不知天妒佳眷,杜麗娘因夜有所思,情無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終身。人死之後,其媽媽將她葬在花苑的梅樹下,後移至梅花庵觀,丫鬟春香將麗孃的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當柳夢梅赴京趕考,留宿庵觀中,拾得那幅畫軸,憶起夢裏佳人。他不管不顧開棺處死的風險,掘開杜麗娘的墓葬,讓她起死回生。幾經曲折,兩個人最後興得皇上賜予婚緣,此後相隨相伴,相識恩愛。假若緣定三生,就算穿越重生存亡,教人惜得一繾綣。

《牡丹亭》與《長恨歌》不一樣,它沒有皇家宮苑,沒有金盆玉石,僅有那芍藥花開,杏花雨落,青橋青石板,滿園春色,也有那一段夢迴千轉,相思不相負的.愛情。也許假如麗娘不擺脱那深閨大院,沒有看到裊晴絲吹來閒院落,搖漾春如線的風景,這一段愛情是否會鎖進封塵中,不容易出現呢?不,它會出現。因為它的身後有二顆脱去凡俗的心。這便是《牡丹亭》交給我非常幸福的美好。在哪個宋明理學抑制,封建社會脅迫的時代裏,杜麗娘釋放個性化,追求幸福,是福還是禍?我講,是福。封建思想讓她從唯唯諾諾越來越固執英勇,勇於為愛情捨棄性命,敢於在朝堂以上據理辯駁,慷慨陳詞。僅有為隨意,為信心拼搏的優秀人才會越來越至情至理。我想這至情至理便是本真,《詩經》中關關雎鳩便是麗娘找尋本真的剛開始。實際上,每一個人心中有缺少不上本真,缺少不上真實的自身。麗娘不應該甘於禮教,因此她超越自我,尋找幸福;林逋不應該求生在污穢的官場,因此它隱於湖畔,梅妻鶴子;嚴子陵不應該安於榮華富貴因此他逐夢青山綠水,無拘無束。請相信,人有時候會很微不足道,微不足道到眼瞳在清亮也會被別人當做冰穹,光輝立在身旁,卻沒法被庇佑,但人有時候會因為微不足道而強勁,要是他堅信自身,超越自我,實際上人的本真很強勁。

我想,我該再次打開第一頁,由於愛情的小故事沒有終點,自身的完成沒有終點站。今夜,也是一靜夜。

《牡丹亭》讀後感4

倘若要感受真摯浪漫的愛情,那必然要品讀牡丹亭這部作品了。它於1598年創作,是明朝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細膩華美的語句和主人公之間美好執着的感情讓人沉迷其中,感歎萬千。其全名《牡丹亭還魂記》,與《紫釵記》、《邯鄲記》和《南柯記》合稱"玉茗堂四夢",足見其成就之高,並且流傳於後世,特別是當中的經典名句即便在今日也是膾炙人口,讓人津津樂道。

故事的女主人公是南安太守杜寶的女兒杜麗娘,她遊園的時候觸景生情,回來後在睡夢中與男主人公書生柳夢梅在牡丹亭幽會,從此一病不起,與世長辭,其埋葬的墓地建為梅花觀。書生柳夢梅機緣巧合借宿觀中,偶然拾得杜麗娘殉葬的自畫像,才驚覺這就是自己在夢中夢見與自己牡丹亭幽會的女子。夜裏杜麗娘的魂魄向書生説明原委,於是柳夢梅掘開墳墓,杜麗娘得以起死回生。倆人結為夫婦,相伴前往臨安。後來雖然兩人遇到重重困難險阻,但他們克服難關,感情堅定,得到終成眷屬的圓滿結局。

讀完此文,我不僅為他們感情得以圓滿而欣慰,同時特別欽佩杜麗娘追求真愛的勇氣。

她為追求理想的婚姻所作的捨身忘死的鬥爭,反映了女子對愛情的嚮往,更具有反封建的意義與價值。我們知道,杜麗娘所處的正是封建思想嚴重的家庭,父親希望杜麗娘成為一位淑女,也就是在家相夫教子,做賢妻良母,遵守相應的道德規範,一切都被人為的教條所束縛,沒有思想的自由,與世隔絕,壓抑自己的心願。確實如此,古代的女性在男權社會裏個性無法解放,只能將失去自由的苦悶與抑鬱埋藏在心底,久而久之也就麻木了,不知是可恨還是可悲。但杜麗娘則不同,即使周圍佈滿了封建的枷鎖,她仍然頑強的抵抗,特別是在夢中與書生幽會的心理願望就反應她渴望自由的強烈訴求,最後寧願死亡都要追求自己心中的愛情,值得人們歌頌。也正是她堅持的精神和執着的態度,才讓她能克服世俗建起的重重障礙,最終獲得她想要的幸福。這部作品正是反映了封建禮教對人們思想的摧殘,鼓勵女性思想解放,具有很強的時代魅力。

不得不説,這動人心絃的愛情故事與湯顯祖華美的詞藻是分不開的,我尤其喜歡裏面的幾句經典話語。其中一句就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愛情就是生死相依、生死相隨,情之所至,刻骨銘心。為愛情飛蛾撲火,即使可能沒有好的結局也要奮勇一搏,這才是人間的真情。

牡丹亭用圓滿的大結局激勵着無數真愛的人們,"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愛情就是這般奇妙,又這般動人心魄。也許愛情的前方道路有着許多不為人知的因素阻撓着我們,但如果我們有着杜麗娘這般不畏生死,堅強勇敢的決心,那麼有情人終將突破阻礙,終成眷屬。

《牡丹亭》讀後感5

《牡丹亭》主要講的是貧寒書生柳夢梅夢見一位佳人立在一座花園的梅樹下,跟他説他倆之間有姻緣之分,從此之後柳夢梅經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寶又一女名麗娘,才貌出眾,知書達理,喜歡讀書。她讀了《詩經·關雎》後傷春尋春,從花園回來後在睡夢中見到一書生持半枝垂柳前來求愛,兩人在牡丹亭畔幽會。杜麗娘從此相思成疾,一病不起。她在死前要求她的母親把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並囑咐丫環春香將她的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陽安撫使,委託陳最良葬女並修建“梅花庵觀”。三年後,柳夢梅赴京應試,借宿梅花庵觀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麗娘畫像,發現杜麗娘就是他夢中見到的佳人。杜麗娘魂遊後園,和柳夢梅再度幽會。後來柳夢梅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結為夫妻,前往臨安。杜麗娘的老師陳最良看到杜麗娘的墳墓被髮掘,就告發柳夢梅盜墓之罪。柳夢梅在臨安應試後,受杜麗娘之託,送家信傳報還魂喜訊,結果被杜寶囚禁。發榜後,柳夢梅由階下囚一變而為狀元,但杜寶拒不承認女兒的婚事,強迫她離異,糾紛鬧到皇帝面前,杜麗娘和柳夢梅二人終成眷屬。

《牡丹亭》的愛情描寫,具有過去一些愛情劇所無法比擬的思想高度和時代特色。作者明確地把這種叛逆愛情當作思想解放、個性解放的一個突破口來表現,不再是停留在反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一狹隘含義之內。作者讓劇中的青年男女為了愛情,出生入死,除了濃厚浪漫主義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賦予了愛情能戰勝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戲劇的嶄新思想是通過嶄新的人物形象來表現的,《牡丹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無疑是塑造了杜麗娘這一人物形象,為中國文學人物畫廊提供了一個光輝的形象。杜麗娘性格中最大的特點是在追求愛情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堅定執着。她為情而死,為情而生。她的死,既是當時現實社會中青年女子追求愛情的真實結果,同時也是她的一種超越現實束縛的手段。

無疑,杜麗娘是作者的光輝創造,而《牡丹亭》主題的基本傾向也就從中體現出來。杜麗娘的形象告訴我們,情愛決不僅僅是要一個稱心如意的丈夫。她之所以愛柳夢梅,並不像崔鶯鶯愛張君瑞那樣,僅僅因為他“年少多情”、“一品人才”,而是因為兩個人對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杜麗娘的父母反對他們相愛,也恰恰因為他們要求天然本性的自然發展。也就是説,在她父母看來,作為一個姑娘,自己想男人,有情愛要求,本身就犯了天條。鶯鶯的母親並沒有這種思想,只認為她找的女婿應門當户對。所以,杜麗娘追求的是人的自然要求,“天然之情”,也就是“欲”:性慾、情慾,而不僅僅是男歡女愛的美滿婚姻。她父母恰恰不允許她有這種“欲”,不准她有人性、人的權利。雙方發生衝突,杜麗娘於是要反抗,甚至以生命來抗爭。這一衝突,矛頭直指封建禮教和程朱理學,直指壓制人性的封建意識,所以,《牡丹亭》所寫的愛情,遠遠超出了愛情的範圍,它公然倡導人性的復甦與迴歸,表現出追求人性,要求個性解放的傾向,即:滅天理,頌人慾,大聲疾呼衝破理學禁錮的枷鎖,以求得對活生生的自然的人的體認與尊重。

杜麗娘令人感動,不但因為她吐露了內心的情懷與對幸福的憧憬,還敢於起而行,走入夢的世界,去追求夢中情人,去實現她對幸福與快樂的嚮往。夢醒之後,她並不甘心放棄理想,還要去“尋夢”,還把自己的生命投入理想愛情的追索,為“情”而死,而且“雖九死而未悔”,在冥界也不曾忘情,終能因情痴而衝破生死界限,還魂復生,實現了理想的幸福,與夢中情人結合。杜麗娘的執著與百折不撓的信念,跨越千年,跨過地域,與所有等愛的人發生共鳴。縱使社會環境不容納,道德不允許,但在我們的內心世界裏,幸福的想像卻可以翱翔,可以像湯顯祖筆下的杜麗娘那樣去經歷美好的憧憬。“但是相思莫相負,牡丹亭上三生路”,就算此生無法得到,或許,還有來生吧?

《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外,其藝術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一是把浪漫主義手法引入傳奇創作。首先,貫穿整個作品的是杜麗娘對理想的強烈追求。其次,藝術構思具有離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節離奇,曲折多變。再次,從“情”的理想高度來觀察生活和表現人物。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發掘人物內心幽微細密的情感,使之形神畢露,從而賦予人物形象以鮮明的性格特徵和深刻的文化內涵。三是語言濃麗華豔,意境深遠。全劇採用抒情詩,傾瀉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纖細的語言風格。這些特點向來深受肯定。一些唱詞直至今日,仍然膾炙人口。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水準。

《牡丹亭》的主題在於一個“情”字,以“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來發展:第一本啟蒙於“夢中情”,第二本轉折為“人鬼情”,第三本歸結到“人間情”。《牡丹亭》可以説是一部有史詩格局的“尋情記”,上承《西廂》,下啟《紅樓》,是中國浪漫文學傳統中一座巍巍高峯。《牡丹亭》的意義在於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愛慾的客觀性與合理性,並對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強烈批判。《牡丹亭》在思想上與《西廂記》有類似之處,但是,《西廂記》是先情後欲,《牡丹亭》則是先欲後情;《西廂記》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發展,更多的是表達“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美好願望,而《牡丹亭》則特別突出了情(欲)與理(禮)的衝突,強調了情的客觀性與合理性。這種不同,是時代的差異造成的。

其實在文學作品裏頭,死而復生,生而復死,神神鬼鬼是不足為奇的,且放開心胸去關照。湯顯祖説得好,“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真情到了,愛得死去活來,那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看過《牡丹亭》之後開始對元代戲曲產生了興趣,尤其是優美的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