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10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09W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10篇)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1

《送東陽馬生序》這篇文章講述了宋濂為激勵後生馬君則而現身説法自己年幼時求學的經歷與環境。

我看到文中的宋濂有很多美好的品質,比如尊師重道,即使面對老師的訓斥,並沒有感到難堪,而是表現的更加尊重老師,禮節更加周到;信守承諾,借了別人的書,就算是冬天,硯台裏的墨汁凍成堅冰,手指不能屈伸,仍不放鬆,抄錄完後就趕緊給人家還回去,不敢稍有越過約定的期限。

在文中我特別注意到一點,他並沒有因為自己衣着破舊而同學者衣着華麗就感到自己低人一等。相反,他並不覺得吃穿享受不如別人,絲毫也沒有表現出羨慕的意思。我覺得這在現代社會是很珍貴的品質。快節奏時代中,人人都講究時尚,要跟隨潮流,甚至稍有一點落後,就會被別人所恥笑。社會上充斥着攀比的壞風氣,這在學生之間尤為突出。所以學校才會統一製做校服,從而杜絕了攀比的壞風氣,但是在同學之間並不能夠徹底杜絕。有的學生甚至為了一條小小的髮帶不吃不喝幾天,只為買到和別人相同的一款,只為滿足自己的那點虛榮心。甚至在某些同學眼裏,這居然是一種常態。長此以往,就算有的同學並不攀比,但當自己沒有和他人相同的東西時心中不免也會有一種自卑感,甚至感覺自己低人一等。循環反覆,這就成了一種惡性循環,也形成了社會上的攀比風氣。

面對物質上的匱乏,宋濂卻沒有覺得自己低人一等,他更注重的是精神上的追求,而不是物質上的攀比。我覺得現代人更應該學學古代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氣質吧!物質的確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但是卻也不是生活的全部。我們不應將目光全部着重於物質生活,還要去追求我們的精神方面的滿足,去做一個知世俗而不世俗的人吧!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2

古人云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做舟至今我都沒有真正讀懂勤苦的真實含義,我自詡聰明絕頂,任何老師講的東西,只需稍稍意會就能學透,於是乎對學習很不用心,幸得遇到了幾位良師,成績才沒有下滑。但當讀了《東陽馬生序》之後,我才發覺我錯了。

宋濂,明初着名詩文家、政治家,官之副宰相,年幼家境貧寒,但勤勉勵學,終成一代文豪、政治。是什麼讓這個窮小子取得如此之成就呢?是勤奮,是信念,是執着。

小時候,宋濂就十分好學,但因家貧,無錢買書,只得向別人借,親手抄錄,並在規定時限歸還,在酷冬時節也不例外。試問你不要説在酷冬抄書,就算在初秋時節叫你在一定時間內讀完一本書,恐怕也很困難吧!更何況在寒冬天氣親手抄錄了,你想想手指僵硬,寒風撲面的情景也應該十分心悸吧!到底是什麼讓他這麼執着呢?

成年後的宋濂外出求學,在求學途中的艱苦,校舍生活的簡陋,老師態度的惡劣與嚴厲。在一次次衝擊着宋濂,假如他向前邁一步,那迎接他的將是成功,但這一步卻是理智和理性的廝殺,而向後一步,同樣,迎接他的只是水月鏡花下的火海,這一步到底應該如何抉擇,宋濂選擇了前者,到底是什麼讓他這麼執着呢?

是信念,是勤奮。之所以他會成功,是因為他堅信只有勤奮才有成功的資本,只有刻苦才有美好的明天!

再次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倍感羞愧,宋濂在物質生活短缺、無師諮詢的艱苦條件下自學成才,在優越的今天,我們竟連其千分都比不上,是否我們該反思呢?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3

《送東陽馬生序》講述的是現代的那些為科舉考試而讀書人,講述他們的恆心。他們把四書五經讀了上百遍上千遍,但是他們度不會感到膩煩,他們認為想要為國家做貢獻,做這點致力是必須付出的,這是一個必經的過程。在宋濂的這篇贈序中就向世人展示了一代大文豪艱苦的求學歷程。

讀過這篇文章,我的第一感想就是我太僥倖了。

從時間上,我慶幸我沒有生在封建社會,而是生在了二十世紀,不必被當時的制度所壓着,我喜愛我如今的自由。

從家庭條件和生活上,我非常地同情他。他小時候由於家貧以致於買不起書,他只好把從他人家借來的書抄一遍再還給人家。即便是在冬天,墨汁都結成了冰,手指都很難蜿蜒,他照舊會按照商定的時間抄完後送還給人家。他怕沒有名師指點,經常跑幾百里路去請教成績。冬天在深山巨谷中行走,皮膚都龜裂了也渾然不知。他總是穿得破襤褸爛,但他素來都不豔羨那些身穿綾羅綢緞的人。

看看咱們如今的條件,你如果想看書,父母就會給你買;你如果有成績不會,父母就會給你請家教;你的衣服破了舊了,就會給你買新的衣服。咱們的任何條件都不比他差,但是學習卻沒有他那種用功刻苦的精神。

作為90後的咱們,的確要好好的反思一下,是不是咱們的條件太好了,讓咱們只懂得享用,卻不懂得利用。咱們總是在叫苦叫累,可是細心的想一下,中國現代時的人為什麼能受得了,而咱們去受不了呢?缺少一種想要刻苦學習的信心而已。如今的咱們很僥倖,咱們要懂得身在福中要知福。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4

前些時候,我又預習了一篇名叫《送東陽馬生序》的古文,讓我獲益良多。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例子,使同為學生的我感到這似乎不是幾百年前的故事,而是我的身邊事,更使我知道求學路上一路坎坎坷坷,我們應不畏艱辛,勇於探索,才能業有所精,德有所成。

從文中我們知道,古人因家境貧寒而借書親手抄寫,雖然辛苦卻一點也不放鬆,抄完便跑去送還,不敢超過約定的期限,終於有機會看到各類書籍。而面對着父母為我買的一大堆書,我卻很少細心地讀過,真不敢與古人相比。古人向先生請教問題時畢恭畢敬,遇到先生訓斥、呵責時,他的態度變得更加恭順,禮節更加周到,不敢説一句話來辯解,直到先生高興了,才再次請教。面對古人在如此艱難的求學條件下,對知識的渴望與決心,我羞愧得無地自容。古人為了求學,不畏天氣寒冷,即使四肢都凍得動彈不得,一日只吃兩餐,穿戴不如他人也全都不在乎,而我們豐衣足食從不為受凍捱餓擔憂,也沒有奔走的勞累,更不必親手抄書,但仍學業不精通,那隻能怪我們用心不專一了。

現在大多數學生都把心思放在比吃穿上,對自己的成績毫不在意,每逢考試都一心思地想着多抄幾道答案,多對幾道題目,卻從不肯自己好好用功讀書,真是可悲啊!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們拉扯大,費盡了他們所有的心思和精力,為的就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可是殊不知我們卻弄巧成拙,辜負了他們的期望,這能怪誰?怪的只能是我們自己。單單是嘴裏説着,自己長大以後要出人頭地,找一份好工作孝敬父母,可是實際行動呢?天上永遠不會掉下黃金,一切只能靠我們自己。不要做説話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5

《送東陽馬生序》是宋濂通過自己的學習經歷勉勵馬生勤奮學習的一篇文章。

一是要勤奮。宋濂家中貧窮,書看,便向別人家借,“手自筆錄,計以日還”,勤抄,勤寫,即使在寒冬臘月,“手指不可屈伸”,也不懈怠,“少年辛苦終成事,莫向光明惰寸功”,他憑着自己的勤奮刻苦,終於“遍觀羣書”,也為以後的學業打下了基礎。

二是要虛心。為了請教有學問的老師,作者“嘗趨百里外”,向當地長輩叩問請教。俯身傾耳,恭恭敬敬,遭到老師訓斥,卻毫無半點怨言怒氣。反而“色愈恭”“禮愈至”,等到老師和顏悦色,則又請教,如此懂事,禮貌的學生,老師怎會不喜歡呢?定會認真解答,“態度決定一切”。虛心,使得宋濂“雖愚”“獲有所聞”。

三是要實踐。作者成年後,跟着老師訪學。“負莢電履”,“窮冬烈日”以致於“足膚皸裂而不知”“四肢僵不能動”經歷,看似倍受折磨,實際是作者自我鍛鍊的好機會。陸游有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書上的知識是片面的,更重要的是要親身實踐。作者的訪學生涯,對他學習的理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是要樂學。作者的學習條件可謂很差,“無鮮肥滋味之享”“温袍敝衣”,而同舍人“皆被綺繡”“驊然如神人”。如此強烈的對比,作者“略無慕豔意”,“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鑄乎?宋濂以學習為快樂,不與人攀比,一心讀書,“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文章開篇“餘幼時即嗜學”,不錯,學習要從小時候開始,“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此意,要珍惜時光,才能如宋濂學有所成。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6

《送東陽馬生序》的作者是宋濂,讀了這篇文章,讓我們真切地瞭解到了宋濂的求學之苦。處於當代社會的我們,實在是太幸運了。

宋濂小的時候家境貧寒,買不起書,所以去借書,拿回來抄;又沒有學識淵博的老師來教他,他便跑到百里之外,向當地有學問有道德的老師去請教。儘管他每天只有兩頓粗茶淡飯,儘管他每天都只穿着一身破舊的衣服,儘管他飽受了風霜之苦,但他卻不羨慕有錢的人,而是把更多的心思用在了學習上,最終成為了一名學識淵博的人。

這個故事感染了我,也激勵了我,它同時揭示了一個道理:無論環境多麼的惡劣,只要艱苦努力勤奮堅持,就能學到知識。

可是現在,有太多的學生都普遍的認為;自己家中的學習條件差,因而成績不如學習條件好的學生。這種想法是特別得錯誤的,片面的,而又愚昧的。

人的學習雖受環境條件影響,但只要肯去克服,惡劣的環境是阻擋不了我們前進的.步伐。

這使我想到了‘鑿壁偷光'的故事。這個故事講的是西漢的著名學者匡衡,他出身於農民家庭,生活十分艱苦甚至連書也買不起,匡衡只好四處借書看,他很希望能夠在睡前讀一讀書,但由於家中窮得連燈油也沒有,根本無法點燈讀書,正當他發愁時,忽然發現絲絲的光線正從牆壁的縫隙中透射過來,原來這是鄰居的燈光。匡衡心生一計便用鑿子把那小縫挖成一個小洞,然後捧着書,倚在牆邊,利用那點微弱的光線讀書,從此,匡衡每晚就藉着鄰居的燈光,埋首苦讀,最後成了著名的學者

這是個催人奮進的故事,但同時又印證了那句話:無論環境多麼惡劣,只要艱苦努力,勤奮堅持就能學到知識,獲得成功。

所以,讓我們無論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跨越環境的障礙,打開一片新天地。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7

讀完《送東陽馬生序》後,我覺得,宋濂也是一塊金子。而這塊金子,是因為它經歷了無窮的磨難還有還有它那堅持不懈的精神,才得以煥發出永遠奪目的光芒。

宋濂從小就特別愛好學習、讀書,但因為家庭條件的限制而不能如願以償。勤奮好學的他不得不借書抄書,就算天氣再惡劣,也不會有一絲鬆懈,也要把書及時歸 還。因為他的守信,許多人都把書借給他,他也因此得以廣泛遍讀羣書。長大後,宋濂的求學經歷更是艱難,他聽從前輩的批評,認真地吸取知識,最後收穫了很多 學問。他曾因為求學路途漫長、天氣寒冷而倒下,但他好學、堅定不移的心卻熱情着、跳動着。他從來不顧自己的生活,他覺得能讀書就是最快樂的。

宋濂能夠有現在的成就,正是因為他的勤奮好學和堅持不懈,正是因為他對學習的認真態度和對老師的恭敬.......這一切都成為他能夠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現在回過頭來想想,宋濂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都學有所成了,當今我們的學習環境及條件都非常優良,是不是更應該刻苦學習、珍惜學習環境呢?即使我們做不到宋 濂那樣大的成就,但我們應該使自己在提升一個層次、讓自己的學習態度再端正一些、使自己的讀書熱情更高漲。其實,客觀的條件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主觀 上的努力。

宋濂的成功也離不開他的言必行的優秀品質。他不管天氣有多惡劣,都不放棄抄書,也不把書晚些歸回。所以,他得到了人們的認可,人們都願意把書借給他,這正是他用實際行動換來的行必果。

勤勵奮勉是我從宋濂身上看到的刻苦;勤學好問是我從宋濂身上學到的態度;言必行,行必果是我從宋濂身上得到的忠告。

我會用這些收穫,換取一個更加愛學習、更加會學習的自己。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8

我十分佩服古代的那些為科舉考試而讀書人,我佩服他們能夠有那麼有恆心。他們把四書五經讀了上百遍上千遍,可是他們度不會感到厭煩,他們認為想要為國家做貢獻,做這點努力是必須付出的,這是一個必經的過程。也許有許多人讀書是為了追求功名利祿,有人會認為他們很貪財,會鄙視他們。其實這並不可恥,因為他們能夠吃國家的糧食,拿國家的銀子,都是他們那麼用功的讀書,所換來的報酬。在宋濂的這篇贈序中就向世人展示了一代大文豪艱辛的求學歷程。

讀過這篇文章,我的第一感想就是我太幸運了。

從時間上,我慶幸我沒有生在封建社會,而是生在了二十世紀,不必被當時的制度所壓着,我喜歡我此刻的自由。

從家庭條件和生活上,我十分地同情他。他小時候因為家貧以至於買不起書,他只好把從別人家借來的書抄一遍再還給人家。即使是在冬天,墨汁都結成了冰,手指都很難彎曲,他依舊會依照約定的時間抄完後送還給人家。他怕沒有名師指導,經常跑幾百里路去請教問題。冬天在深山巨谷中行走,皮膚都龜裂了也渾然不知。他總是穿得破破爛爛,但他從來都不羨慕那些身穿綾羅綢緞的人。

看看我們此刻的條件,你如果想看書,父母就會給你買;你如果有問題不會,父母就會給你請家教;你的衣服破了舊了,就會給你買新的衣服。我們的任何條件都不比他差,可是學習卻沒有他那種用功刻苦的精神。

作為90後的我們,的確要好好的反思一下,是不是我們的條件太好了,讓我們只懂得享受,卻不懂得利用。我們總是在叫苦叫累,可是仔細的想一下,中國古代時的人為什麼能受得了,而我們去受不了呢?缺少一種想要刻苦學習的信念而已。此刻的我們很幸運,我們要懂得身在福中要知福。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9

每個人都渴望有一個富足的家庭,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但這樣會把我們培養成一個懶惰的人,沒有上進心,不能自力更生,使我們不想學習。當我讀了《送東陽馬生序》之後,我對學習又有了新的認知。

宋濂是我國元末明初的文學家、史學家。他從小就熱愛學習,卻因為家境貧寒,沒有錢來買書看,只好向藏書的人家去借,親手抄錄,在約定的日期之前換回去。在非常冷的冬天裏,硯台都結了堅固的冰,手指凍得沒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懶。當他出外去追隨老師的時候,揹着書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凜冽的冷風,大雪積了好幾尺深,腳、皮膚都凍裂而不知道。他博覽羣書,最終成為明代的大學士。

而現在,我們的學習環境比當時要好上數百倍,我們每天坐在明亮的教室,老師們一絲不苟地向我們傳遞知識,沒有寒冬的烈風,沒有長途的跋涉,也不需要親自抄書,而我們自己有沒有像宋濂一樣去刻苦認真的學習呢?

我們都坐在教室裏,但有些人的思想卻早已飄到了窗外,對老師苦口婆心的教誨卻是左耳進右耳出,就像原文裏説的一樣: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梅花香自苦寒來。在今日優越的條件下,要多給學生提供鍛鍊的機會,磨鍊其勤奮好學、不怕吃苦的意志,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現。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10

近來,我讀明代學士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獲益匪淺。作者的求學精神固然可貴,但他那種守信用的良好品德更令人敬仰。

宋濂家境貧寒,在無從致書以觀的情況下,每假借於藏書之家,能堅持做到計日以還,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正由於作者守信用,所以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羣書。宋濂學有所成,除了主觀方面的努力之外,藏書之家樂於借書給他,不能不説是一個很重要的客觀因素。宋學士在文中特意提到這點,也説明他對成才的因素有一個實事求是的評價。

可以説,守信用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種美德在我們前輩身上十分明顯地表露出來,而宋學士正是讓人尊敬的前輩之一。

曾幾何時,這種美德在一些人心目中漸漸被忽視了。即使在今天,不守信用的人和事經常可以見到。

有個成語叫背信棄義,它的意思是不守信用和道義。宋濂借書計日以還,不敢稍逾約,便是守信用的具體表現。守信用是一個正直的人必須具備的品德。相反,那種背信棄義的人則為人們所指責、所唾棄。我們應仿效宋學士的做法,養成守信用的良好品德。在同學中,有的誇誇其談,説而不幹,被人譏笑為許諾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奉勸有這種毛病的同學好好改一改。

如果整個社會把守信用提到一個新的高度,如果大家都能以守信用為榮,以背信棄義為恥,那麼,我們的社會會更加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