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遇見未知的自己勵志作品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78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遇見未知的自己勵志作品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遇見未知的自己勵志作品讀後感

遇見未知的自己勵志作品讀後感1

最近看了本書,卻讓我心態放平了許多,也許不只是這本書的功勞,只是從這本書開始,我有了真正的變化。所幸,真有了質變,我期望這質變能持續進行下去,讓我變成自我想成為的人。

小時候,有位教師評價我説我學習是“蜻蜓點水”,我一開始不服氣,之後漸漸長大,反省自我,發現自我真是這樣,所以也經常那這句話警醒自我,不要再“蜻蜓點水”!可是,秉性難移啊……之後我漸漸發現,我做事總是期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好像我的自信是建立在別人的鼓勵、讚賞、羨慕之上,有時候,我甚至覺得自我學習這些知識,只是一種虛榮心在作怪。比如説這次學習園運動,看到別人回答問題都回答的很好,而我能回答出來的都是書上能找到的,找不到答案的腦袋就一團亂,總想着得到教師的鼓勵,所以這之後我總是要先自嘲一番,然後小我萎縮到不行,幸福的學習過程變成了羨慕別人打擊自我的過程。自我有時也忍着不去看別人的精彩答案,可是總避免不了的啊,所以有時痛苦,有時難過……

此刻,這些我都放下了,雖然不明白是不是真正的放下了,但我此刻確實心裏很簡便,因為,不管我答得好與壞,完美與否,我都切實的學到了知識,得到了鍛鍊,我期望我能真正的自我肯定自我,不依靠別人的評價,雖然我不聰明,但我在盡力做到勤奮!我想慢慢的,等那些基本知識我都掌握牢固了,我會越來越熟練的運用聯繫的。

我看見我在尋求被打擊的痛苦感受,我全心的接納這種感受,並且放下對它的需要。

遇見未知的自己勵志作品讀後感2

第一次接觸這本書,是老朋友推薦的,它算是一本心理類的書。最喜歡裏面的一句話:“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僅有自我。”很多時候,我們更多的去關注別人,卻忽略了自我。

它主要講述了名校畢業生的'女白領若菱在生活中經歷的起起伏伏,以及她與一位老者的對話,由此教我們去探尋內心深層的自我,讓我們逐漸去了解認識內心更存粹的自我,讓我們離最真實的自我越來越近。

在書中,作者從身體,情緒,思想,身份認同四個方面去講述,並切實有效的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意見,經過團隊性諮詢,個別的療愈,或者是練習體驗的方式來幫忙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種。種難題,進一步療愈自我的內心。無法預測未知的自我,只能用自我的勇氣解決當下的問題,期待未知的自我m。simayi和生活。遇事時,多看看自我,從自我找原因,認清最真實的自我。以往修的一門心靈脩養課,教師説過的一句話,我至今還記得,人最重要的是認識自我,發現自我,探尋未知的自我。

其實,無論在書中,還是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得不相信:“這世界上從來沒有自我消失的問題,當碰到問題時,就得應對,處理,放下,解決。”如果當你看完這本書,你可能會更加相信,任何事情,跟自我的勇氣比起來,真的不算什麼。

很多時候,不一樣的人應對問題,想法不盡然一樣,但一樣的是:成功的那些,往往是能夠克服自我的怯懦,提起勇氣解決問題的。期望看到這些的你,亦能如此!

遇見未知的自己勵志作品讀後感3

近日在同事中漂流着一本好書,是崔大夫推薦大家讀的——《遇見未知的自我》,書的作者是曾為台灣知名女主播的張德芬。這本書很異常,它是“都市身心靈脩行課”,它帶給我的是心靈的淨化,它值得我們每個人反覆的閲讀、品味和吸收。

這本書以主人公若菱的感情和工作為主線,將心靈的思考、人生的哲學這些道理經過若菱與一位老人的對話融會在故事裏,使讀者很有興趣讀下去,並在不知不覺中跟隨着作者的引領,不自覺地深入淺出的對自我的心靈進行了深刻的探索:我是誰?我想要的是什麼?我應當怎樣調試自我的心境?

這本書讓我明白了愛,喜悦,和平是從內心,由內至外的散發,而不是靠外物來獲得;讓我明白了我們喜歡某個人或某件事情,或厭惡某個人某個事物,其實都是內心的一種投射和需要;它教會我健康的呼吸方式;它教會當我產生不好的情緒時,要往內看,看看自我是否是沒有去接納臣服或者沒有成長到足夠強大的內心,才是真正產生不好的情緒的原因,讓自我在困境中不再糾結。它告訴我“每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憤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能夠是一個災難,也能夠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着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藴含着豐盛完美,並且是精心為你量身打造的禮物。所以,雖然此刻我們正在低谷,請你開始感恩,因為我們已經開始拆開那個禮物了,請讓我們繼續勇敢的、樂觀的去應對,我們會看到那個不一樣的驚喜!”

這本書,值得我們細細品味。